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沽口戰役

鎖定
大沽口戰役為清軍英法聯軍在天津大沽口附近發生的戰役。前後共發生三次戰鬥,最終以大沽炮台被攻陷,清軍失敗而終結。40年後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第四次攻擊大沽口,再次將其攻陷。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人海口兩岸,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的重要戰場。 [3] 
名    稱
大沽口戰役
發生時間
1858年
地    點
天津塘沽區
參戰方
清朝軍隊,英法聯軍、八國聯軍
結    果
清軍敗撤,大沽口落入聯軍控制

大沽口戰役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1859年6月,英法聯軍以重兵集結在大沽口外。負責登陸作戰指揮的是英軍艦隊司令賀布,英國投入的艦艇和兵力均佔聯軍總數的絕大多數,是這次進攻作戰的主兇。法國則是夥同制訂作戰計劃、密切協同作戰的幫兇。法國特使布爾布隆在給法國外交大臣的一封信中直言不諱:“一旦衝突發生,我們的旗幟就應該和英國的旗幟在一起飄揚。”
由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統一指揮的前線清軍總兵力共計約2萬名,除了駐屯在山海關作為機動的5000名外,駐守在大沽南北各炮台的第一線守軍約4000名,各種口徑的火炮共60門。可見,這次臨戰前的防禦部署,較之上年,大有改觀,做好了在海口、在炮台、在陸上還擊英法聯軍的準備。
聯軍企圖打通海口通道的活動在前幾天已經開始,而雙方展開激戰則是在6月25日。下午1時30分,賀布向聯軍下達了攻擊令,炮火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大沽南北各炮台。賀布本人則在旗艦鶴鳥號上指揮作戰。他們前幾天用望遠鏡觀看炮台情況,只見火炮都用草蓆蓋着,也不見守軍蹤影,滿以為清軍並無戒備,可以和上年一樣,一舉摧毀,從容登陸,兵臨京津。殊不知僧格林沁預有準備,尤其注意偽裝隱蔽,在炮台白天不見旗幟,夜間不聞更鼓,守軍卻於暗處,無時不在密切注視敵軍動靜,故雖處於守勢,卻掌握了作戰的主動權,以逸待勞、後發制人,任憑聯軍放炮試探,守軍並不還擊。25日,聯軍艦炮以密集的炮火,企圖一清舉摧毀我炮台時,僧格林沁見還擊時機已到,遂令迅速撤除火炮上的掩蓋草簾,按前已精確計算過的距離,各炮台的火炮向英法戰艦猛烈還擊,很快就壓住了艦炮的火力。據參戰聯軍目擊者記載:“炮艇剛開始攻擊第一道障礙物,炮台的炮眼就頓時全打開了,這支小小的艦隊遂遭到打得準且又打得猛的炮火的襲擊。過不一會,有好幾艘船就被打得不能動了,人員在炮火下也越打越少,旗艦鶴鳥號的艦長拉桑被彈片擊中斃命,艦隊司令賀布也受了傷。炮擊戰持續到下午5時,參戰的英法艦艇全被擊傷,炮艇茶集號和底護號被清軍的炮火擊中沉沒,有的艦艇在灘頭擱淺,成為死目標,無法撤出戰鬥。
在這場激烈的大沽炮戰中,直隸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南岸中炮台,指揮以炮火還擊,擊沉敵艦,忽腹部中彈,仍指揮部眾,大呼殺賊而死。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守北岸前炮台,親自點火發炮還擊,因胸部中彈,犧牲在炮台上。清軍這兩位高級將領,以前曾奉命與太平軍作過戰,但最後在反侵略戰爭中,血灑海疆,為國捐軀,不愧是捨生取義的英雄。此戰還有都司、千總、把總等武官與兵棄32人陣亡,以小的代價,換取了巨大勝利。
7月間,英法公使以及他們的殘艦敗兵,終於灰溜溜地南逃了。 [1] 

大沽口戰役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是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外國侵略戰爭中的一次光輝戰例。滿、蒙、漢各族官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打沉敵艦5只,打傷6只,打死打傷英國侵略軍1578人,生擒2名,法軍死傷14人。最後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的勝利,與僧格林沁的軍事指導思想和正確指揮及在大沽口堅固設防分不開的。這次戰役是在僧格林沁的“以悠該夷之驕,而蓄我之怒”的軍事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他還以“上申國威,下抒民望”的信念,來激發廣大愛國官兵的鬥志。由於士氣旺盛,鬱怒多時,當“此次接仗一晝夜之久,各軍奮力堵御,戰氣百倍”;當英、法聯軍“向我炮台先行開炮,我軍憤怒,列炮迎擊”;當英、法聯軍上岸,“步隊直逼南炮台壕溝時,僧格林沁則立即調火器營“用抬槍、鳥槍連環轟擊”,使敵軍“紛紛倒地”;當敵軍千餘人藏匿蘆菲中,“伏地搶進”時,他又命“我軍以火彈筒御之,每光一亮,督見該夷,即排施槍炮,對準敵人,該夷術窮力盡,不敢戀戰,向船逃審”這都説明,僧格林沁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防禦準備也是充分的。正如直隸總督恆福在戰後上奏清廷説:“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辦理海防以來,晝夜辛勤,彈誠竭慮。今年正月又親至海口駐紮,與士卒誓同甘苦,風雨無間,勞癢至今,其忠勇樸誠,實為奴才所不及。” [2] 

大沽口戰役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從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起,中經新河之戰、唐兒沽(塘沽)之戰,到大沽炮台陷落,是為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由於清方主客觀上的弱點和錯誤,在短短的二十一天內,清軍以全面潰敗而告終,此戰併成為牽動全局失利的決定性因素,天津亦因而棄守。 [5] 
北岸炮台失守之後,僧格林沁於當晚率大沽南岸全部守軍撤離,同時又命令天津、營城及山海關的全部守軍共1.7萬人撤至通州,作保衞京師的準備。8月22日,英法海軍拆除了大沽的攔河障礙設施,駛入白河。8月24日,英法聯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天津 [6] 

大沽口戰役1900年第四次大沽口之戰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始於何時?一般論著皆認為始於6月17口聯軍對大沽的進攻。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尚有難以圓通之處。若全面地看,聯軍的軍事進犯應始於6月10日,而不是6月17日。
先是在5月間,列強借口義和團進入北京,為保護外國居民和使館的安全,決定派兵強行入京,並在天津駐泊軍艦。6月6日,英國海軍部授權聯軍統帥西摩艦隊司令可以採取“認為適當可行的措施”。是月10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致電西摩,命其“準備立即進軍北京”。當天,西摩便迫不及待地率領聯軍由天津向北京進犯。對此,清政府立即作出反應,於6月13日下令“實力禁阻”。16日下午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洋兵“不服阻,則決戰”㈤。於是,當天再次寄諭裕祿等,謂各國兵如不聽禁阻“則釁白彼開,該督等須相機行事,朝廷不為遙制”。所以,17日的大沽口之戰實肇因於10日聯軍的軍事進犯。後者才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的標誌。
大沽口之戰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之後。由於西摩指揮的聯軍行至廊坊附近受挫,困於中途,且與天津的聯繫中斷,聯軍的海軍將領們意識到西摩部隊處境不妙,認為要為後繼部隊獲得安全的登陸地點,必須及早攻佔大沽炮台。可見,聯軍之決定強佔大沽炮台,是服從其整個西侵和佔領北京計劃的需要的。
列強強佔大沽炮台的計劃,最初是由俄國提出來的。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中將多次電令遠東軍司令阿列克謝耶夫海軍中將,要準備運送一支派遣軍前往中國,並“主宰北直隸灣的登陸地點”,而“前進基地要設在登陸點的海岸”。此計劃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後,又由總參謀長薩哈羅夫陸軍中將向阿列克謝耶夫發出更為具體的指令‘令派遣軍向北京挺進,應在大沽設立前進基地。”而且,薩哈羅夫還提出‘任命這樣一個人,將會對企圖白攬列強的聯合行動的領導的英國海軍上將西摩,形成一個必要的抗衡。”俄國太平洋艦隊副司令基利傑勃蘭特海軍中將正是同英國的西摩分庭抗禮最合適的人選。此時,西摩既已率軍西侵,故以基利傑勃蘭特年齡最大,軍階最高,自然也就成為列強海軍將領中眾望所歸的人物,“各提督均詣就之,蓋欲共商進取之策也”。
6月15口,在俄國太平洋艦隊旗艦“俄羅斯”號上舉行了聯軍艦隊各將領的聯席會議。出席者除基利傑勃蘭特海軍中將外,還有英國布魯斯海軍少將、法國庫爾若利海軍准將、德國裴德滿海軍上校、日本永峯海軍大佐、意大利卡澤拉海軍上校和奧匈帝國科諾維茨海軍少校。在聯席會議上,聯軍的海軍將領們對形勢作了分析。他們得到了兩條消息:一是“中國常備兵,臨近(聯軍)水師兵船,系欲佔據東沽之車站,並欲拆毀鐵路”;二是“華兵欲安放水雷,堵塞北(白)河之口,並擬設法保持該處之車站”。並一致認為 “蓋此二事果行,則聯軍不能安然登陸也。”因此,會議決定:立即採取措施,維持與天津之間的交通聯絡,保持進入白河的水路暢通無阻。
6月16日早晨,聯軍海軍發現大沽炮台守軍果然在白河口安放水雷,便於上午11時再次在“俄羅斯”號上舉行各司令官聯席會議。會上,海軍將領們一致決定採取堅決措施,並草擬了給中國方面的最後通牒,內稱‘本提督欲以兩造情願之主張,或以兵力從事之目的,暫據大沽各炮台。該各炮台,至遲限於17號早晨兩點鐘,一律退讓。此係己決之事,望即達知直隸總督及各炮台官。急速勿延!”俄、英、法、德、日、意、奧七國海軍頭目都一一在最後通牒上籤了名。
與此同時,聯軍還進行了相應的軍事部署。先是在6月15日,日本海軍陸戰隊330人,攜野炮2門,乘日艦“豐橋”號於晚問登岸。翌日,又有英軍250人、德軍120人、奧軍20人、意軍20人及俄軍185人相繼登岸。聯軍陸戰隊總人數約900人,由德國波爾海軍上校擔任指揮官。波爾即留日軍100人駐紮於火車站,以防護後路和側翼,另800人為進攻大沽炮台的陸戰部隊。
對於水上的進攻,聯軍也做了周密的準備。因大沽灣系泥濘之斜堤,水流最為迂迴,凡噸位大、吃水深的軍艦,皆停泊於口外10至12公里之外,以免擱淺。所以,聯軍有22艘戰艦和巡洋艦不能駛進灣內,只能以其炮火協助作戰。所恃者唯吃水甚淺之艦隻多艘,先已進入白河口內,得與登岸之陸戰隊互為聲援。當時,停泊在白河內的聯軍軍艦共10艘:美艦“莫諾卡西”號和口艦“愛宕”號,停泊於白河左岸的塘沽附近,以防護火車站;德艦“伊爾提斯”號和法艦“里昂”號,停泊於塘沽以南的河面,一在左岸,一在右岸,以防護海關;英艦“聲譽”號和“鱈魚”號,停泊於水雷營附近的白河左岸,以監視船塢內的中國軍艦和魚雷艇;俄艦“基立亞克”號、‘朝鮮人”號、‘海龍”號和英艦“阿爾傑林”號4艦,皆停泊于于家堡和東沽之間的白河右岸,以從水上配合陸戰隊的進攻。並且規定:到戰鬥開始後,停泊於海關附近的德艦“伊爾提斯”號和法艦“里昂”號,也加入到4艦的行列中來。這樣,聯軍計劃參加進攻大沽炮台的海軍艦隻共為6艘。
早在大沽南岸炮台發射第一炮之前,羅榮光已命守軍做好了炮擊的準備。據《挾子中外戰紀》載“迨至夜間12點鐘50分時,在北(白)河之兵船,忽為炮台之電光燈遙為影射,窺察甚周,旋放出一炮,最為猛烈。蓋華軍早於日間,能以精細之標準,得各炮船之地位矣。”圍這説明羅榮光早有開炮的準備,在白天已經測出了聯軍各艦的距離和方向,而且在炮擊之前,再次用探照燈驗準了聯軍各艦停泊的位置。至於南炮台打探照燈的時間,據《八國聯軍目擊記》載‘距離決定性時刻還有2小時,炮台上閃了兩下探照燈,燈光照準停泊在後方的各軍艦,隨即又暗了下來。”齣l所謂“決定性時刻”,乃指最後通牒所限定的凌晨兩點鐘。所以,‘還有2小時”應指半夜12點,即南炮台打探照燈的時間。
中國守軍的第一炮,是卞長勝指揮的新炮台在零點50分發出的,所對準的目標是俄國炮艦“基立亞克”“大炮轟隆一聲,炮彈隆隆掠過‘基立亞克’號上空。各個炮台火光進發,一發發炮彈不斷掠過軍艦上空”,炮戰全面打響了。但是,由於潮水漲落的影響,開始射擊的效果並不好。6月17日為夏曆五月二十一日,凌晨1點左右正是潮落的時間。所以,‘一批炮彈接着一批炮彈非常準確地飛過各軍艦上空,但沒有一這可以認為是,中國大炮對準的是海水滿潮時的軍艦,而在戰鬥開始時剛好碰到退潮,軍艦的位置低下去了,因而炮彈越過了目標”圓。隨後及時地調整了發射角度,炮擊的命中率才大為提高。
炮戰開始後,聯軍“海龍”艦首先發出警抿‘基立亞克”號、‘朝鮮人”號和“阿爾傑林”號皆以火光信號回答。此時,四艦停泊於北岸于家堡和南岸炮台之間的一段南北走向的白河河面上,其由南到北的順序是:“基立亞克”號、‘朝鮮人”號、‘海龍”弓.和“阿爾傑林”號。按議定的作戰方案,停泊在海關附近的德艦“伊爾提斯”號和法艦“里昂”號,立即順流下駛,邊行駛邊開火,與4艦會合,分別泊於“阿爾傑林”號和“朝鮮人”號之後,根據分工,‘基立亞克’、‘里昂’、‘朝鮮人,、‘梅龍”4艦專攻南岸炮台‘伊爾提斯’、“阿爾傑林”兩艦專攻北岸炮台。
在激烈的炮戰中,俄艦“基立亞克”號受創最重。此艦打開探照燈把光線投射到炮台上,倒成為炮台重點射擊的目標。羅榮光“督同副將韓照琦,率領南岸各台弁勇,奮力開炮,瞄準該兵船電光燈路還擊”。並“親自掛線,橫腰一炮,擊中船身,船即偏側不支”。特別是一顆榴彈擊中其水線,引起彈藥庫和一個鍋爐爆炸,從而引起了一場大火。 “136枚炮彈發生爆炸,把彈藥庫上面的甲板掀掉,大火延及住房,並在大炮附近的上層甲板上燃燒……這場大火嚴重地燒傷了委託夫中尉,燒死士兵5人,燒傷士兵38人”。戰後統計,“基立亞克”號死8人,傷48人,死傷佔全艦乘員人數的一半以上。法艦“里昂”號正位於“基立亞克”號之前,難免受池魚之殃,也中彈引起大火。德艦“伊爾提斯”號,受創亦甚嚴蝨 ‘17顆榴彈和1顆榴霰彈落到德國軍艦‘伊爾提斯’號上,該艦的上層甲板全部被毀。艦長蘭茨被25塊彈片和木片擊中,身負重傷,一條腿斷掉……1名德國軍官和7名士兵被擊斃,17名受傷”。戰到後來,俄艦“朝鮮人”號也中彈起火。剛將大火撲滅,又有“l顆榴彈打穿了上層甲板上面的右舷,在裏面爆炸開來,把鍋爐房的通風機打得粉碎’。‘哉鬥快結束盹‘朝鮮人’號艦上除兩名軍官(陣亡)外,計有9名水兵陣亡,20名受傷”。若不是有陸戰隊的配合和支援,聯軍進攻的6艘軍艦恐很難擺脱所處的困境。
當炮戰正在激烈進行之際,聯軍陸戰隊開始在北岸向西北炮台進逼。早晨4時30分,滅己拂曉,西北炮台守將封得勝發現敵人“分道撲營”,率軍以槍炮迎魏‘轟斃洋兵甚多,敵鋒大挫”。英艦“阿爾傑林”號距西北炮台最近,觀察最切,急忙以前甲板炮向炮台猛轟,以支援陸戰隊的進攻, ‘天色逐漸明亮,炮火愈加猛烈,從炮台發射的炮火與從兵艦上發射的炮火交織成一片連續不斷的轟鳴”。5點鐘,聯軍陸戰隊發起衝鋒。封得勝帶領左營將士奮勇抗禦,與敵展開近戰,斃敵多人,連日軍指揮官服部雄吉海軍中佐也中彈喪命。然敵我強弱懸殊,炮台守軍死傷甚眾。據羅榮光稟報 “管帶封得勝血戰陣亡,兵勇死傷相繼,敵遂越牆破門,將北岸左營炮台佔據。”田此時為早晨5時30分。
聯軍陸戰隊攻佔西北炮台後,立即利用該炮台的兩門大炮先轟北炮台,再向南炮台射擊。這時,白河上的聯軍軍艦也集中火力向南炮台猛擊。及聯軍陸戰隊佔領北炮台後,遂利用其12釐米口徑的克虜伯大炮,轉過來對南炮台猛射。南炮台的火藥庫先被擊中,“火箭子彈,一齊被焚”。繼之,新炮台的火藥庫也“被炮火發”凹。副將韓照琦身負重傷,弁兵死亡枕藉,傷亡合汁在1 000人以上,僅橫陳在炮台內的屍體即達七八百具。羅榮光見火藥庫四處被毀,弁兵傷亡殆盡,己無可抵禦,便率餘眾撤向後路。起初,他還想伺機收復炮台,後見反攻無望,便吞金自殺。時年67歲。是日早晨6時30分,南岸兩座炮台終被聯軍攻陷。
大沽炮台雖然最終陷落,但廣大守台將士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英勇抗敵,誓死不降,其愛國精神仍然是可歌可泣的。羅榮光明知難期必勝,先是拒絕讓出炮台,繼則盡其最大努力來保衞炮台,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據西人統計,聯軍在軍艦上死傷119人,在陸地上死傷136人,合計255人。一位俄國隨軍記者目睹了大沽炮台被陷後的慘狀,在戰地口記中寫道‘羅守台傾盡全力捍衞委託給他的要塞。在所有被攻佔的炮台的大炮附近都發現斷手、斷腳、斷頭的英勇捍衞者。沿着胸牆到處都躺着中國的步兵和炮兵。到處都是被歐洲人炮彈打穿、擊毀、爆破的混凝土炮台障壁,到處都可以見到歐洲艦艇猛烈轟擊留下來的血腥痕跡。”西人的記載雖意在歌頌聯軍的戰績,然字裏行間也不得不講點公道話 “中國兵將未可輕視,此次以七國水師攻一炮台,能持至6點餘鍾之久,可謂難矣。” [4] 

大沽口戰役戰爭結果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6—1860),英法聯軍於1858年、1859年和1860年三次攻打大沽口炮台。其中,第一次攻陷炮台,兵臨天津;第二次大敗而歸;第三次佔領炮台,進兵北京。洋務運動期間(19世紀60至90年代),大沽口炮台進行了徹底改造,換裝了比較先進的大炮,架設了電報線,設置了水雷營,海防體系初步形成。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再次攻陷大沽口炮台,並由此登陸,攻佔天津、北京。翌年,清政府與十一國訂立喪權唇國的《辛丑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大沽口炮台被拆毀。 [3] 
參考資料
  • 1.    李品武.《中國通史  第3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3頁
  • 2.    蒙和巴圖,博·那順.《蒙古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  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67—969頁
  • 3.    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概覽  2014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18頁
  • 4.    劉志強,張利民.《天津史研究論文選輯  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154—1158頁
  • 5.    夏笠.《第二次鴉片戰爭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402頁
  • 6.    田昭林.《中國戰爭史  第3卷  宋遼至明清》: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