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滴水觀音

(舒婷創作詩歌)

鎖定
《滴水觀音》是由中國女詩人舒婷看到明代藝術大師何朝宗的瓷塑傑作“滴水觀音”有感而創作的一首詩歌。
作品名稱
滴水觀音
外文名
di shui guan yin
作    者
舒婷
文學體裁
詩詞
地    點
福建德化縣

滴水觀音作品原詩

滴水觀音
滿臉清雅澄明
微塵不生
雙肩韻律流動
僅一背影
亦能傾國傾城
人間幾度瘡痍
為何你總是眼鼻觀心
莫非
裸足以將大悲大喜踩定
我取坐姿
四牆綻放為蓮
忽覺滿天俱是慧眼
似閉非閉
既沒有
永恆的疑問傳去
也沒有
永恆的沉默回答
天空的迴音壁
只炸鳴着
從何朝宗指間墜下
那一顆暢圓的智水
穿過千年,猶有
餘温
1988年 [1] 

滴水觀音作品賞析

《滴水觀音》,是舒婷到福建德化縣瓷器工藝廠採風,看到明代藝術大師何朝宗的瓷塑傑作“滴水觀音”有感而作。觀音,不僅是救苦救難的菩薩,而且也是歷代藝術家崇尚的愛和美的女神,他們以各自奇異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觀音轉變成多彩多姿的藝術女神
滿臉清雅澄明
微塵不生
雙肩的韻律流動
僅一背影
亦能傾國傾城
一開篇就寫“我看觀音” ,以“我”的感覺寫藝術大師何朝宗瓷塑觀音的臉部之美:“清雅澄明 / 微塵不生” ,八個字,寫盡了德化白瓷獨特的潔淨之美、靜態之美,接着寫動態美:“雙肩的韻律流動 / 僅一背影 / 亦能傾國傾城 ”。詩人精微的感覺,使古典文字,煥發出鮮活的古雅之美。
人間幾度蒼痍
為何你總是眼鼻觀心
莫非
裸足已將大悲大喜踩定
瓷塑的“滴水觀音”,即是藝術精品,又有佛教人物。舒婷把兩者交融起來寫:從藝術到宗教,又從宗教到藝術,在兩個層面的交融和對比中寫出新意。“我看觀音”,寫藝術美;接下來的 “我思觀音”,則轉為對宗教內涵的思考。換言之,不能只寫感覺,而是要用感覺表達觀念,這就是西方現代派詩歌思想知覺化”的方法:“抽象的觀念必須經過強烈的感覺才得到應有的詩的表現”。於是,感覺有了觀念的深度,觀念也因為有了感覺,獲得了詩的生命。這就是《滴水觀音》成功的深層原因。
“眼鼻觀心”和“祼足”,是滴水觀音的坐姿。但舒婷不是照相描繪,而是通過獨特而奇異的想象,把這兩種姿態與詩人的理念連起來。觀音“眼鼻觀心”的坐姿,一旦與“人間幾度蒼痍 / 為何你總是眼鼻觀心 ”,連在一起,其語境就衍生出新意:人世間不斷的改朝換代,給國人帶來了那麼多血腥災難,原本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為什麼不救?將觀音塑像的“祼足”,與“已將大悲大喜踩定 ”連在一起,就產生這樣的內涵:是不是滴水觀音已經大悟大徹,達到無喜無悲的境界,而不再顧及人間俗事?何朝宗瓷塑觀音的祼足,不可能將“大悲大喜”這個“虛”的觀念“踩定”。這是一種“超驗”的想象,這就是“思想知覺化”的奇妙:現實的物象,在超驗的想象中,與觀念相融合,誕生新的意象。
我取坐姿
四牆綻放為蓮
忽覺滿天俱是慧眼
似閉非閉
既沒有
永恆的疑問傳去
也沒有
永恆的沉默回答
第二節,在更深的層面,寫“我”對佛教的思考。但不是直説,依然採用“思想知覺化”,在“超驗”想象中展開。“我”也採用佛教的打坐,進入虛幻的世界,只見四牆綻開,幻化成蓮花坐。“我” 坐在上面,升入頓悟的境界,看到滿天都是似閉非閉的慧眼。“似閉非閉”,是暗示,是對佛教“慧眼”的質疑。“我” 覺悟了嗎?進入佛陀的極樂世界了嗎?“既沒有 / 永恆的疑問傳去 / 也沒有 / 永恆的沉默回答 ” 這四句非常之妙,表達了一種委婉的否定。因為“我” 打坐進入幻象世界,不是追問生死的永恆之謎,也不希望得到終極意義的回答———
原來,詩人所關注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藝術的永恆。
天空的迴音壁
只炸鳴着
從何朝宗指間墜下
那一顆暢圓的智水
穿過千年,猶有
餘温
“我”在天空的迴音壁,聽到的不是宗教對永恆的問答,而是藝術永恆的“滴水”聲。這“滴答” 聲極大,詩人用“炸鳴”,強調這種巨響。通過這種強烈的聽覺,強化藝術永恆的力量!
舒婷的想象力真是奇妙,她從“滴水觀音” 的“滴水” ,聯想到“智水”。“滴水觀音”這件藝術精品,是何朝宗那雙天才之手捏塑出來的。所以,想象成“從何朝宗指間墜下 / 那一顆暢圓的智水 ”。這是一種驚人的藝術幻覺,在舒婷超驗的想象中,何朝宗瓷塑精品“滴水觀音”,變成從他手指間墜下的“一顆暢圓的智水 ”。這樣,就把現實的藝術品,變成想象的意象,以“智水” 隱喻“滴水觀音” 這件傳世傑作。

滴水觀音作者簡介

舒婷,中國女詩人,出生於福建龍海市石碼鎮,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於廈門鼓浪嶼。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崛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人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滴水觀音智水

“ 智水” 一詞,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不要説普通詞典,就連《辭海》,甚至台灣版42冊的《中文大辭典》都查不到,可見這個文言的古僻。只有《漢語大詞典》才能找到對“智水” 的三種解釋:1是對水的一種美稱;2是指灌頂之水,謂佛教密宗子弟入門時,本師用水灌灑頭頂,以明諸佛護念的淨心;3是泛指智慧,智慧能除無明火與熱惱,故稱“智水” 。如唐朝詩人王勃的《櫬州通泉縣惠普寺碑》:“抽紫玉於禪山,朗玄珠於智水。”舒婷讀書之廣,文言儲藏之多,詩心之密,由此可見一斑。
舒婷筆下的“智水”,也涵蓋了這三種解釋的內涵。我們可以把“智水” 解讀為:充滿智慧的灌頂之水,它能啓迪我們去感悟藝術創造的永恆之美。
“智水” ,是古代的書面語,有着豐富的文化積澱。舒婷選擇“智水” 。如果把“智水” 改為“滴水” 亦可,但“智水” 這個書面語所內含的三種豐富的文化積澱和宗教內涵,就消失了,其詩意也就大打折扣了。其二,“智水”不同於 “滴水”,又高於“滴水”,這是兩個相距很遠的不同層面。想象力豐富的詩人,也許也能聽到“滴水觀音”的滴水聲,但不可能上升到這樣非凡的想象:把“滴水觀音”變成何朝宗指間墜下的那顆穿過千年還有餘温的“智水”。所以説,“滴水”只是一般的想象,而“智水”卻是神奇的超驗想象。更難的是,詩人必須懂得“智水”這個古闢的文言,才能進入神奇的想象。
“智水” 一詞雖好,但在未進入《滴水觀音》之前,還只是一個散發着黴味的文言。如何用奇異的感覺和想象,賦於這個古詞以新的生命?舒婷通過五官開放和身體思維 ,用豐富的感覺來寫:“指間墜下” 是視覺所見;“暢圓” 不僅寫出了這一顆“智水”圓的形體,而且還有重量之感;“猶有餘温” ,是觸覺所感。不僅如此,舒婷還用豎行的特殊句式,傳達出“滴水”由上而下流動的視覺感:
這樣,舒婷就把這個塵封千年的古詞“智水” ,變成可見可感可觸,還在流動的有生命的意象和隱喻,這真是藝術創造的奇妙。
在充滿愉悦的細讀中,我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想象的幻境:伸出雙手,合掌接住從舒婷指間墜下的這顆暢圓還有餘温的“智水”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