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湯(拼音:tāng,shāng,tà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湯”本義指熱水,又特指温泉。古代羹一直是主菜,唐代以後,湯才被用來指帶汁的食物,明代後湯才成為菜餚中的一類。另外“湯”也用作姓。“湯”表示水盛的意思時讀作shāng。 [13] 
中文名
拼    音
tāng,shāng,tà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INRT [1] 
倉    頡
ENSH [1] 
鄭    碼
VYOD [1] 
筆    順
點—點—提—橫折折折鈎—撇—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542) [2]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tāng,shāng);去聲·二十三漾(tàng) [15] 
總筆畫
3+3(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3712₇
統一碼
6C64 [1] 
注音字母
ㄊㄤ,ㄕㄤ,ㄊㄤˋ
筆順編號
441533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2]
金文“湯”字作圖1或作圖2。左部是“水”字,作形旁,表示本義與水有關。右部為“昜(yáng)”字,作聲旁表音。石鼓文作圖3,在金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戰國文字作圖4,小篆作圖5,皆與石鼓文同。隸書將水旁改成三點水,作圖6。“湯”所從偏旁“昜”類推簡化為“𠃓”,因此“湯”簡化為“湯”。
“湯”的本義當熱水講。《説文解字》:“湯(湯),熱水也。”《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成語有“金城湯池”“赴湯蹈火”等。“湯”的聲旁“昜”,意思是陽光。太陽能發光發熱,因此“昜”可以看成是有表義功能。
“湯”指熱水,本為名詞,用作動詞,意為用熱水燙熟食物或用熱水暖物,讀作tàng,後來為與名詞義區別,便在“湯”下增加一形符“火”,成為“燙”。《山海經·西山經》:“湯其酒百樽。”郭璞注:“或作温,温酒令熱。”郝懿行疏:“湯讀去聲。今人呼温酒為湯酒本此。”
温泉冒出的是熱水,依據泉水的這一特點,温泉的泉又可稱為湯。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温湯》:“海內温湯甚眾,有新豐驪山湯、藍田石門湯、岐州鳳泉湯、同州北山湯、河南陸渾湯、汝州廣成湯、兗州乾封湯、邢州沙河湯。”
中藥加水煎出去渣後的藥汁,與湯類似,中醫借稱為“湯劑”。《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蔘湯,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湯”指熟食的汁液、菜湯、帶汁液的菜,是唐以後才有的意義。唐前菜湯義由“羹”表示,“湯”則如前所説指熱水。唐代王建《新嫁娘》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唐以來,湯成為菜餚的一個門類,指較稀薄的湯,羹指較黏稠的湯。 [12-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āng
名詞
沸水;熱水
boiling water
《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戰國·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温泉(現多用於地名)
hot spring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温湯》:“海內温湯甚眾,有新豐驪山湯,藍田石門湯,岐州鳳泉湯,同州北山湯。”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御湯西南,即妃子湯,湯稍狹。”
湯泉;湯口(在安徽黃山區);小湯山
以汁液為主的菜餚
soup
唐·李綽《尚書故實》:“韋拜而上,命坐,慰勞久之,亦無餚酒湯果之設。”
《水滸傳》第三八回:“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吃了幾杯,忽然心裏想要魚辣湯吃。”
豆腐湯;四菜一湯
食物加水煮出的汁液
宋·無名氏《南窗紀談》:“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不知起於何時;然上自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蔘湯都涼了,你老人家快喝吧。”
米湯;麪湯
中藥湯劑。中藥用水煎服的方劑;中藥加水煎出的藥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癒。”
《水滸傳》第三九回:“自貪口腹,吃了些鮮魚,壞了肚腹,你只與我贖一貼止瀉六和湯來吃便好了。”
湯藥;換湯不換藥
(Tāng)商朝的開國之君。又稱成湯、成唐、武湯、武王、天乙等
《尚書·湯誓》:“伊尹相湯伐桀。”
《孟子·梁惠王下》:“是故湯事葛。”
(Tāng)古州名。唐置,轄境在今越南的諒山、朗高、鴻基之間地區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五》:“湯州,漢交趾郡,唐曰湯州,亦日湯泉郡,領湯泉等縣。”
(Tāng)古州名。唐渤海國置,金廢。故治在今吉林省敦化市西北。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八·遼東都指揮使司》:“湯州城,在司北。《遼志》雲:漢襄平縣地,渤海置州,領靈,常盥、白石、均谷、嘉利五縣。遼廢縣存州,在東京西北百里。金廢。”
(Tāng)姓氏用字,參看“湯姓”
tàng
動詞
用沸水燙熟食物或用熱水暖物。後作“燙”
warm
唐·張鴻《贈喬尊師》詩:“靜鼓三通齒,頻湯一味參。”
《禮記·祭義》“爓祭、祭腥而退”漢鄭玄注:“湯肉曰爓。”
高温物體與皮膚接觸而使之產生疼痛感。後作“燙”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豉法》:“若熱湯人手者,即為失節傷熱矣。”
宋·朱肱《酒經》捲上:“春夏及黍性新軟則先湯而後米,酒人謂之倒湯。”
衝撞;闖
《敦煌曲子詞·劍器詞》:“聞賊勇勇勇,擬欲向前湯。”
前蜀·貫休《送僧入馬頭山》詩:“滿頭霜雪湯雪去,湯雪去。”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倒不如湯着風,冒着雨,離門樓,趕店道,別尋個人家宵宿。”
觸;碰
touch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捲上:“侵晨等到合昏個,不曾湯個水米,便不餓損卑末。”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一折:“誰敢道是湯他一湯?誰敢是觸他一觸?”
《西遊記》第三九回:“這一來就是個生鐵鑄的頭,湯着棍子,也打窟窿。”
shāng
-
湯湯】(shāng shāng)1.水流大而急;2.形容流水聲
dàng
形容詞
通“蕩”。行為放縱
《詩經·陳風·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動詞
通“蕩”。洗滌
《漢書·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其國兵喪並起,君子憂,小人流。”
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湯猶盪滌也。”
yáng
-
【湯谷】(yánggǔ)即“暘谷”,也作“陽穀”。古代傳説中的日出之處
戰國·屈原《天問》:“出自湯谷,次於濛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3]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土郎切(tāng)
熱水也。從水昜聲。 [5] 

説文解字注

“熱水也。從水,昜聲。”注:土郎切,十部。又始陽切,湯湯水盛。 [6] 

廣韻

式羊切,平陽書 ‖ 昜聲陽部(shāng)
湯,湯湯,流皃。本他郎切。
吐郎切,平唐透 ‖ 昜聲陽部(tāng)
湯,熱水。又姓,宋有沙門湯休,有文集。吐郎切。十一。
他浪切,去宕透 ‖ 昜聲陽部(tàng)
湯,熱湯也。又他郎切。 [8]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湯
(tāng)《唐韻》土郎切。《集韻》《韻會》《正韻》他郎切,並音鏜。《説文》:熱水也。《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
又水名。《山海經》:上申之山,湯水出焉。
又《水經注》:江水,東逕瞿巫灘,左則湯谿水注之,源出朐忍縣北。
又谷名。張衡《南都賦》:湯谷湧其後。
又州名。《韻會》:廣南化外,唐置湯州,天寶時為湯泉郡。
又縣名。《廣輿記》:湯陰縣,屬彰德府。
又《書·虞書》疏:除殘去虐曰湯。馬融又云:雲行雨施曰湯。
又《風俗通·王霸篇》: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天下熾盛。
(shāng)又《廣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屍羊切,並音商。湯湯,流貌。一曰波動之狀。《詩·大雅》:江漢湯湯。
(tàng)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他浪切,音儻。熱水沃也。《禮·月令》:如以熱湯。
(yáng)又《集韻》餘章切,音陽。與暘同。暘谷,日所出也。亦作陽。《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湯谷。
(dàng)又《廣韻》他浪切,音湯。與蕩通。《詩·陳風》:子之湯兮。傳:湯,蕩也。箋:言遊蕩無不為也。
又與湯同。《前漢·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
又《韻補》葉透空切,音通。東方朔《七諫》:何青雲之流瀾兮,微霜降之濛濛。徐風至而徘徊兮,疾風過之湯湯。 [7]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湯”字的字形對比 “湯”字的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湯”字書寫演示 “湯”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𠃓”,㇡(橫折折折鈎)一筆寫成。
【寫法】“氵”窄“𠃓”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𠃓”略低。“氵”,第二點偏左,收筆橫中線。“𠃓”,㇡(橫折折折鈎)的第一橫段起筆於豎中線左側,與左旁上點持平;第二橫段在橫中線上側,兩端都寬於第一橫段;第一撇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撇尖伸向“氵”下側並超出上部。 [11]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ɑŋ
王力系統
董同龢系統
ɑŋ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th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ɑŋ
王力系統

ɑŋ
董同龢系統

ɑŋ
周法高系統

ɑn
李方桂系統

th
âng
陳新雄系統
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9]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清
式羊切
ɕjɑŋ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次清
吐郎切/他郎切
tʰ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次清
他浪切
tʰ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次濁
餘章切
0iɑŋ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次清
屍羊切
ɕiɑŋ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次清
他郎切
tʰ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次清
他浪切
tʰ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屍羊切


平聲





他郎切

增韻

平聲





屍羊切


平聲





他郎切


去聲





徒浪切


去聲





他浪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ʂiaŋ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次清

tʼaŋ

去聲
江陽

開口呼

次清

tʼ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屍張切


平聲
江陽





他郎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屍羊切
ʃiaŋ

平聲
十七陽


次清
他郎切
t‘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濁
徒浪切
d‘aŋ

去聲
十七漾


次清
他浪切
t‘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9]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tʰ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ʰ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ʰ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ʰ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ʰ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ʰ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ʰ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ʰ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ʰ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ʰ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ʰ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ʰɔ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ʰ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ʰɔŋ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ʰ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ʰɔŋ
55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ʰ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ʰaŋ
33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ʰɯŋ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ʰou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ʰɔ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0]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29]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35;1265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794-1975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81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851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85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2;182;428
  • 9.    湯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1-29]
  • 1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8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38
  • 1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01
  • 13.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74-176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50-351
  • 15.    平水韻 七陽 湯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12-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