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王朝的建立者)

鎖定
湯(生卒年不詳),又稱成湯、武湯、武王、天乙,殷墟卜辭中稱唐、大乙等,主癸之子,商王朝的建立者。 [2] 
史書記載,商人從始祖契到湯,曾先後八遷,至湯時定居於亳(今山東曹縣南)。夏末自孔甲始,力量漸衰,桀時更甚。湯居亳後,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輔助國事,又陸續滅掉鄰近的葛(今河南寧陵北)、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範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等族邦,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伐夏。 [2] 
湯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敗,湯放桀而歸於亳。湯遂建立商王朝。湯建國後,鑑於夏朝滅亡之教訓作《湯誥》,要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大罰殛汝”。對亡國的夏民,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統治期間,政權較為穩定,國力日益強盛。《詩·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後,湯卒。因長子太丁早死,由次子外丙繼王位。 [1-2] 
別    名
武湯
所處時代
商代
本    名
湯原為商族部落領袖,與有莘氏通婚,定居於毫(今山東曹縣)。他任用賢相伊尹、仲虺,積聚力量,經11次出征,先後滅葛、韋、顧、昆吾等部落方國,而後一舉滅夏,流放夏桀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地區)。此後大會諸侯,遂建商王朝。文獻記載湯伐夏桀時作《湯誓》,宣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鳴條大戰後,又作《湯誥》,昭告上天並安撫民人。《易·革》卦《彖》辭,以湯之伐桀與周武王伐紂並稱,“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先秦儒家在指責夏桀荒淫不仁時,讚頌湯行堯、舜仁義之道,能誅君弔民,猶“時雨而降”,把湯奉為執行上天意志並順應人民要求的聖王。又因湯能“以寬治民而除其虐”(《禮記·祭法》),任用賢相,沿襲夏禮而又有所損益,善待夏的後人並保留夏社等,歷代儒家均以湯為仁政的楷模,並以此勸戒當代君王。至唐代韓愈創道統説,列湯為上承堯、舜、禹,下傳文、武、周公的道統中的聖人。至南宋朱熹亦持道統説,且釋為三代以上均為“聖”,專以天理行,“惟有天理而無人慾”(《與陳同甫書》)。理學家大多持此説。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28
  •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