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壽泉

鎖定
温壽泉(1880~1955),字靜庵,山西省洪洞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國民政府陸軍中將。
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太原起義,曾任山西軍政府副都督、燕京聯軍參謀長、中央政治會議太原分會委員、華北“剿總”高級顧問、北京市文史館館員等職。1936年授中將,解放戰爭後期任傅作義的高等顧問。
1955年在北京病故。 [1-2] 
本    名
温壽泉
出生地
山西省洪洞縣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55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温壽泉人物生平

温壽泉(1881-1956),字靜庵,山西省洪洞縣白石村人,清末秀才中國同盟會會員,山西軍政府副都督。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温壽泉入山西武備學堂學習,光緒三十年(1904年),被清政府保送赴日本留學,先後在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歸國後,擔任山西大學堂兵學教官。宣統二年(1910年)參加清政府在北京召集留學生的會考後,被提升為山西督練公所會辦陸軍小學堂監督。
温壽泉思想進步,立志革命,1911年10月29日太原起義前夕,温曾參加了同盟會會員策動起義的秘密會議,並在起義過程中,派陸軍小學堂的學生協同起義軍擔任太原市面維持秩序的重任。起義以後,他會同閻錫山等人到諮議局開會,組織山西軍政府,被推舉為副都督。11月4日,吳祿貞和閻錫山在娘子關會晤,組織“燕晉聯軍”,温被推為聯軍參謀長,積極謀劃,多方努力,貢獻良多。
1911年12月12日,娘子關被清軍奪取,温向閻錫山建議,沿正太鐵路各要點,佈防再戰,抗擊清軍。但閻錫山不聽,放棄太原,向北逃走。温無力防守太原,遂和楊彭齡、景定成、李鳴風、張起鳳等率隊南下。到河津後,温偕同景定成赴陝求援。
運城光復後,河東軍政府成立,温以副都督名義行事。南北議和,閻錫山投靠袁世凱重返太原,組織都督府,河東軍政府分解撤銷,調温到太原兼任都督府軍政司司長。後被閻排擠,調任北京陸軍部中將參議。
1929年,任河北省政府建設廳廳長。
北平和平解放前,任傅作義部高等顧問。解放後,任北京市文史館館員。

温壽泉人物逝世

1956年在北京病逝,時年75歲。 [3-5] 
參考資料
  • 1.    周家珍 編著.20世紀中華人物名字號辭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2.    吳如蒿 著.中華軍事人物大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第856頁.
  • 3.    任寶根 編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徵略.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第343-344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太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太原文史資料 第16輯[M]. 1991:122-124.
  • 5.    扆曉紅編著. 臨汾歷代人物[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