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深度睡眠

(睡眠的一個部分)

鎖定
深度睡眠是睡眠的一個部分,也被稱作是“黃金睡眠”,只佔整個睡眠時間的25%。深度睡眠可以緩解人們一天的勞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
中文名
深度睡眠
外文名
Deep sleep
別    名
黃金睡眠
類    別
睡眠
作    用
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深度睡眠定義

深度睡眠是睡眠的一個部分,只佔整個睡眠時間的25%,深度睡眠也被稱作是“黃金睡眠”。人的夜間睡眠,一般分5到6個週而復始的週期,每個睡眠週期約60分鐘~90分鐘。根據睡眠中腦電波、肌電波及眼球活動的變化,睡眠週期由非快速眼動週期和快速眼動週期組成。非快速眼動睡眠又分為淺睡期、輕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4期,然後進入快速眼動睡眠期,算是一個睡眠週期結束,而後繼續啓動下一個睡眠週期。研究表明,佔整個睡眠時間大約55%的淺睡期和輕睡期,對解除疲勞作用甚微,而只有進入深睡眠狀態的中睡期、深睡期及快速眼動睡眠期,才對解除疲勞有較大作用。因為在深睡眠狀態下,大腦皮層細胞處於充分休息狀態,這對於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免疫抗病等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這種深度睡眠,只佔整個睡眠時間的25%。因此對睡眠好壞的評價,不能光看時間,更重要的是看質量。提高睡眠質量,最終要看深度睡眠時間的長短。在睡眠科學來説,“深度睡眠”是你入睡以後大腦不進行活動的深度休息,你睡覺的這一個晚上,先進入淺睡眠然後自然進入深睡眠,然後又是淺睡眠然後又深,來回交替直到醒來。深度睡眠也被稱作是“黃金睡眠”,也就是通常説的“金質睡眠”、“金子般的睡眠”。

深度睡眠關於睡眠

睡眠 睡眠
睡眠的確切定義,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着不同的內涵。最初法國學者認為:睡眠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
後來人們認識了腦電活動,認為:睡眠是由於腦的功能活動而引起的動物生理性活動低下,給予適當刺激可使之達到完全清醒的狀態。
而經過近些年的研究現代醫學大致認為:睡眠是一種主動過程,睡眠是恢復精力所必須的休息,有利於精神和體力的恢復;而適當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維護健康和體力的基礎,也是取得高度生產能力的保證。
人的身體健康和壽命,與深睡眠時間的長短密切相關。在睡眠最深的時候,也是身體內免疫物質釋放最多的時候,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使身體防病、抗病、康復疾病的能力增強 [1] 

深度睡眠科學解析

睡眠是指大腦為了將刺激和刺激聯結分配固化給相應神經細胞(重整信息)的需要,把興奮點(注意力)暫且轉移到原先興奮強度較弱的神經細胞,並由那些神經細胞接管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而原先接受處理內外刺激並做出反應的興奮度較高的神經細胞因防止沒有經過深加工的刺激聯結相互干擾(信息過載),(也可以理解為生化能量有限而醒着時這些神經細胞以接受和處理刺激,創建和調用刺激聯結為主,睡眠時以整理、過濾和固化刺激聯結為主),必須大部分屏蔽內外刺激對這些神經細胞的作用的必要的生命過程。精神疲勞體現為待處理或固化的刺激聯結過多,人本能的對刺激聯結儲存的不安、緊張和焦慮,睡眠起到消化這些刺激聯結的作用,這就表現為緩解疲勞。而睡眠質量不高是指屏蔽度不夠或睡眠時間不足以充分消化刺激聯結的現象。嗜睡則是病態的過多過久屏蔽。這些都是神經控制不足的表現。在睡眠中由於主動性活動減弱,人的體力也得到相應恢復。
睡眠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愉快狀態,通常發生在躺在牀上和夜裏我們允許自己休息的時候。與覺醒狀態相比較,睡眠的時候人與周圍的接觸停止,自覺意識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説什麼或做什麼。處在睡眠狀態的人肌肉放鬆,神經反射減弱,體温下降,心跳減慢,血壓輕度下降,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胃腸道的蠕動也明顯減弱。這時候看上去睡着的人是靜止的,被動的,實際不然,如果在一個人睡眠時給他作腦電圖,我們會發現,人在睡眠時腦細胞發放的電脈衝並不比覺醒時減弱。這證明大腦並未休息。正如一座夜間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歸巢休息,但實際上所有的蜜蜂都在為釀造蜂蜜而通宵達旦地忙碌。
睡眠 (sleep)高等脊椎動物週期性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和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正常人腦的活動,和所有高等脊椎動物的腦一樣,始終處在覺醒和睡眠兩者交替出現的狀態。這種交替是生物節律現象之一。覺醒時,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並能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應。睡眠時則相反,機體對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肌張力下降,反射閾增高,雖然還保持着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調節,可是一切複雜的高級神經活動,如學習、記憶、邏輯思維等活動均不能進行,而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義的活動,例如,鼠叫可喚醒沉睡的貓;乳兒哭聲易驚醒乳母等。除了週期性這一特徵外,睡眠還有可逆性和自發性。前者指睡眠狀態能被外界或體內的較強刺激所喚醒;後者則表示睡眠的發生是內源性的,儘管它有時在一定程度上受環境和一些化學因素的影響。以上3個特徵有助於區別睡眠和其他睡眠樣狀態,如冬眠主要由外界環境温度降低引起,昏迷和昏睡則表現為睡眠狀態的不可逆性。催眠是由暗示所誘導的睡眠樣狀態,被催眠者的意識並未喪失,但其行為受催眠者的暗示所支配。有人研究,在睡眠過程中週期性地出現夢,並伴有獨特的生理表徵,有人認為夢是獨立於覺醒和睡眠之外的第3種狀態。其實這3種狀態有着內在的密切聯繫,如長時間覺醒會導致“補償性”睡眠和夢的增加。
睡眠從來就是人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因為人的生命約有1/3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並且睡眠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自20世紀初,藉助腦電圖的分析,發現睡眠時腦電活動呈現特殊慢波。1952年又有人發現睡眠過程中經常發生短時間的、快速的眼球運動,並伴有快速低幅的腦電波。這一重要發現導致睡眠研究的蓬勃發展。已經證明。睡眠是大腦的主動活動過程,而不是被動的覺醒狀態的取消;腦內許多神經結構和遞質參與睡眠的發生和發展(從而開展了夢的生理學研究以及臨牀睡眠紊亂症的鑑別診斷和治療等)。但對睡眠的起源、發生和發展的機制,時相轉換的生理基礎,以及睡眠如何消除疲勞等重要問題仍然不甚瞭解。
正常睡眠的時相 睡眠由兩個交替出現的不同時相所組成,一個是慢波相,又稱非快速眼動睡眠,另一個則是異相睡眠,又稱快速眼動睡眠,此時相中出現眼球快速運動,並經常做夢。非快速眼動睡眠主要用於恢復體力,快速眼動主要用於恢復腦力.
慢波睡眠 根據人腦電波的特徵,通常將此時相區分為4個不同的期,即相應於睡眠由淺入深的過程。第1期呈現低電壓腦波,頻率快慢混合,而以4~7周/秒的頻率為主,它常出現睡眠伊始和夜間短暫甦醒之後。第2期也是較低電壓腦波,中間插入短串的12~14周/秒的睡眠梭形波和K複合波,它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淺睡過程。第3期的腦電圖常有短暫的高電壓波,超過50微伏,頻率為1~2周/秒,叫做δ波。第4期,δ波佔優勢,其出現時間佔總時間的50%似上,代表深睡狀態。因此,3、4兩期僅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差異。一般認為慢波睡眠第4期具有消除疲勞的功能,因為人在長時間體力勞動或不睡後,在恢復睡眠中此期延續很久。隨着睡眠由淺入深,意識逐步喪失,血壓略降,心率、呼吸減慢,瞳孔縮小,體温和代謝率均下降,尿量減少,胃液增多,唾液分泌減少,發汗功能增強等。
異相睡眠它是在睡眠過程中週期出現的一種激動狀態。腦電圖呈現快頻低壓電波,類似清醒時腦波。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增強,如心率、呼吸加速,血壓升高,腦血流及耗氧量均增加,在男性則有陰莖勃起。此外,睡者時時翻身,面和指(趾)端肌肉不時抽動。在實驗動物還記錄到單個神經細胞的放電活動非但高於慢波相,有時還超過清醒狀態下的活動水平。人的異相睡眠,和動物的一樣,表現出3個特徵:①低電壓,快頻腦波;②頸部肌肉張力鬆弛以及脊髓反射被抑制,此時運動系統受到很強抑制;③頻繁出現快速的眼球運動,同時在一些和視覺有關的腦結構,包括大腦皮層視區,出現高大鋭波,統稱腦橋-膝狀體-枕區皮層波(PGO)。由於快速眼動只存在於異相睡眠中,故後者常被叫做快速眼動睡眠。
睡眠時相的轉換 正常成年人入睡後,首先進入慢波相,通常依次為1~2~3~4~3~2等期,歷時70~120分鐘不等,即轉入異相睡眠,約5~15分鐘,這樣便結束第1個時相轉換,接着又開始慢波相,並轉入下一個異相睡眠,如此週而復始地進行下去。整個睡眠過程,一般有4~6次轉換,慢波相時程逐次縮短,並以第2期為主,而異相時程則逐步延長。以睡眠全時為100%,則慢波睡眠約佔80%,而異相睡眠佔20%。將睡眠不同時相和覺醒態按出現先後的時間序列排列,可繪製成睡眠圖,它能直觀地反映睡眠各時相的動態變化。
有些自主神經活動隨睡眠過程的發展而變化,似和兩個時相關係不大。例如,體温從睡眠開始便逐漸下降,5~6小時達最低點,然後又逐漸回升。有人提出,睡眠時仍能學習口述材料,可是腦電圖的分析證明,睡者實際上是處在朦朧狀態夢囈多發生在慢波睡眠的第2期,而夢遊則無例外地發生在慢波第4期中,並且兩者一般都和夢的內容無關。
個體發生 新生兒平均每天睡16小時,嬰兒睡眠時間逐漸縮短,至2歲時約睡9~12小時。成年人的睡眠時間因人而異,通常為6~9小時不等,一般認為7小時半是合適的。可是老年人的睡眠經常少到6小時。根據腦電圖的分析,新生兒的異相睡眠約佔睡眠總時間的50%,並且入睡後很快就進入異相時期,成年人約佔20%,而老人則不到20%。在成年人凡異相睡眠時間低於15%或高於25%的則被認為不正常。同樣,慢波相第4期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至於睡眠與覺醒的週期更替,新生兒一天中約5~6次,嬰兒逐漸減少,學齡兒童每天約1~2次的睡眠。有些老年人又恢復一日睡幾次的習慣。以上隨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睡眠變化可能和個體發育,特別是腦的覺醒系統的發育有關,此外也和家庭、學校環境以及社會活動的需要有關。在哺乳動物,隨着腦發育進程的不同,睡眠的成熟過程也不相同,例如,初生小貓出生第1天幾乎都是異相睡眠,從第2天起出現慢波睡眠,一月後,接近成年貓的睡眠類型;大鼠則在出生後兩週內,幾乎全部是異相睡眠,一月後,異相睡眠縮短到10%;初生豚鼠異相睡眠不到10%,隨後很快發展到低於5%。
種系發生 按照上述睡眠的3大特徵:週期性、自發性和可逆性,並以動物的安靜不動和感覺敏感性降低作為衡量指標,則從高等脊椎動物才開始出現睡眠行為和腦電變化。在魚、兩棲和爬行動物,可以觀察到覺醒和睡眠的週期轉換,但無異相睡眠。至温血動物鳥類,才有明顯的異相睡眠,約佔睡眠時間的3~5%。哺乳類動物從鼠到象,都有明確的慢波相和異相睡眠,不過它們各自所佔比重隨種別而異。若從動物生存競爭角度來分析,大體可歸為兩類:一類是被獵食動物,如齧齒類、食草及反芻動物攝食後需要長時間咀嚼,因而睡眠時間縮短,異相睡眠也短,一般不超出5%,如母牛為1.6%,食蟻獸居然沒有異相睡眠;另一類是獵食動物,如食肉類,它們的進食快,有較多時間的睡眠,異相睡眠也較長,可達20%或更長,如貓、狗等都如此。
剝奪睡眠 實驗性地剝奪人或動物的睡眠是一種研究睡眠的生理意義及其必要性的可行方法。
剝奪全部睡眠 24~48小時後,腦電頻率變慢,近似慢波相第1期,但外觀行為正常。繼續剝奪,則警覺性降低,嚴重的會發生幻覺、譫妄夢囈。3~4天后,任其入睡,在第一夜中慢波第4期明顯增多,而異相睡眠相應減少,在以後數晚,異相睡眠才代償地增多。一例11天不睡的青年,入睡後,慢波第4期和異相睡眠都明顯增加。相反,被剝奪睡眠的貓在第1夜增多的是異相睡眠,而不是慢波第4期睡眠。
剝奪部分睡眠 使受試者每天僅睡3~4小時,幾天後,異相睡眠或分比平時睡眠頭4小時內的異相成分加多。停止實驗後,受試者連續數夜多次出現異相睡眠。在長期每天只睡4小時的受試者慢波第4期增多,第3期相應減少。在恢復睡眠過程中,慢波相無明顯變化。如將受試者睡眠縮短到3小時以下,則會影響第4期睡眠的發展,從而嚴重影響受試者的工作能力。
選擇剝奪睡眠某時相 如果選擇剝奪慢波第4期睡眠,則在恢復過程會代償地只增加第4期睡眠;如選擇剝奪異相睡眠,也產生同樣的代償情況,許多心理學實驗結果表明,長期剝奪異相睡眠不產生明顯的心理紊亂;而長期剝奪全部睡眠的人,不能長時間工作,否則差錯加多。這可能和大腦皮層不能持久維持警覺狀態有關。此外,少數人還會發生短暫幻覺和荒誕行為。總之,這些實驗結果似不支持長期不眠或嚴重失眠會導致精神變態的假説,可是從另一方面卻表明,長期缺乏睡眠極易引起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視、觸覺的錯亂等。
病態睡眠 失眠症 根據失眠發生的時間先後,可區分3種失眠症。①發生在睡眠初期,表現為很難入睡,也是最常見的失眠症。②表現為全夜時醒時睡。③發生在睡眠終期,患者過早甦醒,不能再入睡。這些患者的異相睡眠都少,並易誘發腦電的喚醒反應。從腦電圖分析波看,他們的睡眠時間總是比主訴的為多,失眠的後果並不嚴重,長期失眠者有時精神萎靡,可用藥物洽療糾正。
多眠症 表現為白晝多眠或瞌睡過多,或者夜間睡眠過久。患者睡眠期間心率並不減慢,説明患者在睡眠期間休息不充分。原發性多眠症多屬遺傳病,這和下丘腦功能障礙有關。此外,還有一種伴有食慾亢進,肥胖和呼吸不足等症的多眠症。
發作性睡眠症 發作時患者突然入睡,不能自控,但只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還經常伴發由肌張力喪失產生的猝倒。發作時腦電波和異相睡眠的相似,多屬先天性的。中樞興奮藥可減輕其症狀。
夢遊 此症發生在慢波睡眠的第3、4期,也是回憶能力最低的時期。與患者做夢無關。夢遊時大腦警覺性和反應性均降低,運動也欠協調。
遺尿症多半發生在睡眠的前1/3時期,腦電波呈慢波第4期型式。遺尿開始即轉入2期或1期。喚醒後患者不訴夢境,若不喚醒,則在數小時內不再出現3或4期腦波。遺尿症可用藥物或其他方法治療。
睡眠機制 И.П.巴甫洛夫觀察到狗在不強化的條件反射實驗中會自然入睡,於是提出內抑制過程擴散到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結構便產生睡眠的學説。但以後的實驗研究未能提供更明確的支持論據。1949年意大利的G.莫魯齊和美國的H.W.馬古恩發現中腦的上行網狀激舌系統是產生大腦覺醒狀態的重要結構,隨之有人設想,睡眠僅是覺醒活動暫時中斷的結果,而疲勞則是引起中斷的重要原因,這種認為睡眠為被動過程的看法,和切斷中腦或切斷感覺神經傳入纖維所造成的睡眠狀態的實驗結果相吻合。長期積累的神經生理學實驗資料表明,局部電刺激動物下丘腦或腦幹的一些結構均可引起睡眠,以後人們發現異相睡眠中機體處於激動狀態,説明睡眠是一個主動活動過程,並提出存在“睡眠中樞”的觀點。從60年代起開展了大量實驗研究工作。莫魯齊等提出腦幹尾段存在睡眠中樞的假説。他們認為延髓和腦橋內存在上行抑制系統,這一系統的活動可以導致睡眠。此係統一方面接受來自軀體和內臟的感覺傳入衝動,另一方面又受到前腦梨狀區皮層、扣帶回和視前區等結構的下行控制。與此同時,M.儒韋提出關於覺醒-睡眠週期的單胺學説。他認為從藍斑前部發出的上行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維持大腦皮層覺醒態電活動,加上乙酰膽鹼能系統的活動,才能完成注意、學習、記憶等高級功能;而黑質-紋狀體環路的多巴胺能系統,則維持覺醒的行為表現,至於睡眠過程,則由中縫核羣前段發出的上行5-羥色胺能系統維持慢波睡眠,而其中段核羣一旦觸發藍斑區域細胞活動後,後者的上行衝動激活大腦皮層電活動,使之出現快頻低幅波,同時,其下行衝動則抑制脊髓運動系統,從而形成異相睡眠。但作者未説明睡眠怎樣開始。應當指出,這兩種假説並無根本分歧。因為他們爭論的僅是和睡眠有關的腦結構的部位。當今許多工作正是沿這兩種設想向縱深發展。從70年代起,莫尼埃和J.R.帕彭海默分別從入睡的兔和羊腦內提取出多肽物質,將它注入另一隻動物腦室內,可誘導δ波,酷似慢波睡眠。這一發現為睡眠機制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
睡眠對於大腦健康是極為重要的。未成年人一般需要有8個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並且必須保證高質量。如果睡眠的時間不足或質量不高,那麼會危害生命或對大腦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大腦的疲勞就難以恢復,嚴重的可能影響大腦的功能。青少年如果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就應適當增加睡眠的時間,比如夏天午睡片刻,並且要設法改善睡眠狀況等。
按照一般的觀點,睡眠是消除大腦疲勞的主要方式。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太差,就會嚴重影響大腦的機能,本來是很聰明的人也會變得糊塗起來。很多青少年學生患上了神經衰弱等疾病,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嚴重睡眠不足引發的。
總之,一個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多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正當的良好睡眠,可調節生理機能,維持神經系統的平衡,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睡眠不良、不足,第二天就會頭錯腦脹、全身無力。睡眠與健康工作和學習的關係甚為密切。

深度睡眠睡眠深度

睡眠深度 一般是以身體活動減少和感覺靈敏度降低作為衡量的指標。此外,一些生理指標,特別是喚醒閾,也指示慢波相的第3、4期是深睡時期。至於異相睡眠的深度則很難判定,因為它即表現肌張力鬆弛,又常出現全身翻轉和麪、指肌抽動;在感覺方面,外界無關的刺激較難喚醒睡者,可是當刺激具有特殊含義或者和他做夢的內容有關時,則極易喚醒。這些矛盾提示,在異相睡眠中腦內發生一種主動過程能切斷它和外界無關刺激的聯繫。如果依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強弱來判別,則異相睡眠更接近覺醒狀態,如在此時相喚醒睡者,他會説自己正在熟睡;反之,在慢波相時喚醒他,則説睡得不熟。推測這種主觀的睡眠意識可能與他的夢境有關聯。綜上所述,對睡眠深度的精確測定是困難的,趨向是將異相和慢波相看作兩個獨立的狀態。
如果睡醒後,你對睡眠感到滿意,自我感覺良好,頭腦清醒,疲勞解除,精力充沛,效率提高,就是達到了深度睡眠的效果。所以説,保證7小時~8小時睡眠時間只是一個平均值,睡眠時間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僅睡了5、6個小時,上述標準達到了,説明是高質量的睡眠,因為你的深度睡眠時間足夠保證了睡眠質量。反之,即使睡了9、10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達不到上述標準,也表明睡眠質量不好。那種認為自己睡眠時間少就是失眠,因而憂心忡忡,惶惶不安的看法,顯然是跌入了睡眠誤區。

深度睡眠失眠影響

有生理學實驗表明,缺乏睡眠的人,不僅免疫能力大幅度降低,每天的衰老進程是正常人的4-5倍,下文就睡眠對生理組織的影響,作出了系統的探討和研究:

深度睡眠影響細胞壽命

缺乏睡眠對細胞氧化更新的後果,其主要導致組織的損壞,這一過程是通過酶的作用來修復的,對於分子間的不斷修復和細胞的總體最高壽命是分不開的,就衰老而言,最重要的檢出DNA的損傷並修復他們,而細胞的完整性又是其分裂增殖壽命的基礎,而這種修復機制是在生命體進行高深度睡眠下完成的。
有科研實驗表明,高強度的睡眠時間是平均機體花費在修復DNA損傷的力度最大,在細胞分子學上來説,DNA損傷與DNA修復間的這種平衡是細胞衰老的最重要指標。
當機體缺乏修復這一機制時,細胞的分裂增殖壽命只是完整細胞的五分之一左右,這可以看作睡眠對機體生理影響的重要意義。

深度睡眠影響機體免疫

無論是缺乏睡眠,還是缺乏完整的睡眠,對於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崩潰性的打擊,人體的胸腺會急劇性萎縮。這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在中老年時期,胸腺會縮小成一個櫻桃大小,而T細胞的增值會大幅度下降,不僅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大量減少,並使巨噬細胞有了抑制作用。
在人體缺乏免疫系統的保護下,各種致癌疾病對人體的威脅可以説是致命的。即使是在短期,人體會感到噁心,昏頭昏腦,精神萎縮,四肢乏力,這不僅是免疫力直接下降的生理趨勢,還是疾病的前兆。
通過臨牀取樣調查,在短期缺乏睡眠人羣中,普遍出現了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的症狀,而且有近76%的人身體組織器官有輕微癌變的趨勢,這一比例是相當高的。

深度睡眠影響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是機體主要的機能調節系統,它直接地調節着機體內各器官,系統的機能,而睡眠與中樞神經的生理作用這一關係是緊密分不開的,
作為一種調節機制,睡眠是通過下丘腦是用於調節內臟的活動及激素內分泌.,而神經內分泌不僅取決於中樞神經的指令,更是生命體本有的“生物鐘”的活動週期。
從生理學來説,生物鐘本就是DNA起遺傳作用的記憶編碼,如下丘腦組織,在人體深度睡眠下,平均夜晚10點到左右會分泌還原性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等,這些都是不可合成的人體必需激素,主要用來修復細胞的損傷,促進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確保各組織、各器官的正常生長、發育。

深度睡眠睡眠質量

深度睡眠低質睡眠危害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世界睡眠日是由國際精神衞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於2001年發起的一項全球性活動,並將其定在每年的3月21日。其重點是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
隨着人們生活節奏普遍加快,睡眠不足已成為當今都市人的普遍現象,專家提醒,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甚大,切莫等閒視之。睡眠不足的危害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1.影響大腦的創造性思維
科研人員研究認為,人的大腦要思維清晰、反應靈敏,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大腦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會影響大腦的創造性思維和處理事物的能力。
2.影響青少年的生長髮育
青少年的生長髮育除了遺傳、營養、鍛鍊等因素外,還與生長激素的分泌有一定關係。生長激素是下丘腦分泌和一種激素,它能促進骨骼、肌肉、臟器的發育。由於生長激素的分泌與睡眠密切相關,即在人熟睡後有一個大的分泌高峯,隨後又有幾個小的分泌高峯,而在非睡眠狀態,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所以,青少年要發育好,長得高,睡眠必須充足。
3.影響皮膚的健康
人的皮膚之所以柔潤而有光澤,是依靠皮下組織的毛細血管來提供充足的營養。睡眠不足會引起皮膚毛細血管瘀滯,循環受阻,使得皮膚的細胞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因而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加速皮膚的老化,使皮膚顏色顯得晦暗而蒼白。尤其眼圈發黑,且易生皺紋。
4.導致疾病發生
經常睡眠不足,會使人心情憂慮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會導致種種疾病發生,如神經衰弱、感冒、胃腸疾病等。睡眠不足還會引起血中膽固醇含量增高,使得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增加;人體的細胞分裂多在睡眠中進行,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亂,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分裂,由此有可能產生癌細胞的突變而導致癌症的發生。
一般説來,不同年齡的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是:中學生每天應睡8-9小時,成年人每天需睡7-8個小時。
5、睡眠不足可引起肥胖
有關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以導致人體內消脂蛋白濃度的下降。消脂蛋白是在血液系統中活動的一種物質,具有抑制食慾的功能,能夠影響大腦做出是否需要進食的決定。睡眠不足同時能引起人體內食慾激素濃度的上升。食慾激素是由胃分泌的一種物質,能夠引起人的進食慾望。當人體內這些掌控“食慾大權”的部門互相沖突時,大腦的決策系統就有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

深度睡眠常見原因

一、身體不好,尤其是影響到神經系統,就愛失眠。
二、心裏有事兒,壓力大,比如想追一個女生,心裏有壓力,會失眠,再比如第二天考試,壓力很大,很緊張,也易失眠.這種失眠的解決辦法是去那個根兒,有時候甚至不用解決,女生你追到了,考試考完了,你也就不失眠了.如果比如説你是事業心太重,工作太緊張,那就得調整一下自己的思想了。
三、你身體也沒事,心裏也沒事,就是失眠,這種失眠可能來自焦慮,也可能是失眠本身造成了焦慮.越焦慮越失眠.每天把睡着當目標,睡不着就着急,這種情況你就需要調節一下心理了。
四、最後就是受到外界的噪聲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有些時候人雖然感覺不到會受到噪聲影響,但若噪聲的確是存在的,就會對人的睡眠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使人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影響睡眠質量。 可能因為身體而失眠,可能因為壓力而失眠,也可能因為身體而有壓力而失眠,還可能因為失眠過一次而焦慮而失眠,總之,失眠的原因無外乎這麼幾種。 在不受外界噪聲影響前提下的具體療法:(解決噪聲的問題很簡單,只要購買一個隔音耳塞或加裝隔音窗門即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