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細胞衰老

鎖定
細胞衰老(cell aging)是指細胞在執行生命活動過程中,隨着時間的推移,細胞增殖與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漸發生衰退的變化過程。細胞的生命歷程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生長、成熟、衰老和死亡幾個階段。衰老死亡的細胞被機體的免疫系統清除,同時新生的細胞也不斷從相應的組織器官生成,以彌補衰老死亡的細胞。細胞衰老死亡與新生細胞生長的動態平衡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細胞衰老發生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在各種生理過程中可以發揮有益作用,包括胚胎髮育、組織修復和腫瘤抑制。 [1] 
2023年6月,首個果蠅細胞衰老圖譜(AFCA)公佈 [2] 
中文名
細胞衰老
外文名
cellular aging/cell senescence
拼    音
xi bao shuai lao
解    釋
是機體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
是否可逆
不可逆的生命過程
專    業
生物學

細胞衰老相關背景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衰老基本單位。細胞衰老在形態學上表現為細胞結構的退行性變,如在細胞核,核膜凹陷,最終導致核膜崩解,染色質結構變化,超二倍體和異常多倍體的細胞數目增加;細胞膜脆性增加選擇性通透能力下降,膜受體種類、數目和對配體的敏感性等發生變化;脂褐素在細胞內堆積,多種細胞器和細胞內結構發生退行性變。細胞衰老在生理學上的表現為功能衰退與代謝低下,如細胞週期停滯,細胞複製能力喪失,對促有絲分裂刺激的反應性減弱,對促凋亡因素的反應性改變;細胞內酶活性中心被氧化,酶活性降低,蛋白質合成下降等。

細胞衰老衰老機制

氧自由基學説認為細胞衰老是機體代謝產生的氧自由基對細胞損傷的積累。端粒學説提出細胞染色體端粒縮短的衰老生物鐘理論,認為細胞染色體末端特殊結構-端粒的長度決定了細胞的壽命。DNA損傷衰老學説認為細胞衰老是DNA損傷的積累。基因衰老學説認為細胞衰老受衰老相關基因的調控。分子交聯學説則認為生物大分子之間形成交聯導致細胞衰老,也有學者認為,脂褐素蓄積、糖基化反應以及細胞在蛋白質合成中難免發生的誤差等因素導致細胞衰老。
細胞衰老和機體衰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兩者有密切關係。機體衰老的基礎是構成機體的細胞在整體、系統或器官水平的衰老,但不等於構成機體的所有細胞都發生了衰老。正常生命活動中細胞衰老死亡與新生細胞生長更替是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也避免了組織結構退化和衰老細胞的堆積,使機體延緩了整體衰老。不同種類的細胞其壽命和更新時間有很大的差別,如成熟粒細胞的壽命僅為10餘小時,紅細胞壽命約為4個月,胃腸道的上皮細胞每週需要更新1次,胰腺上皮細胞的更新約需要50天,而皮膚表皮細胞的更新則大約需要1~2個月。由此可見細胞的壽命總是比人的壽命短很多。發育生物學理論認為,哺乳動物自然壽命約為其生長髮育期的5~7倍。由此推論,人類完成生長髮育約在20~22週歲,自然壽命應是100~150歲,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很難達到這個理論壽命。細胞衰老是機體衰老和死亡的基礎。雖然,自然衰老不是疾病,但它與許多老年性疾病關係緊密。隨着年齡增長,衰老機體在應激和損傷狀態下,保持和恢復體內穩態的能力下降,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老年性痴呆等幾率增大。人們往往把老年性疾病認為是衰老的必然結果,這是不夠準確的,應該強調生理學衰老與病理性衰老有本質區別。生理性衰老是一個緩慢過程,生理性衰老者基本上能夠老而無疾,老而不衰,甚至老當益壯。病理性衰老是指常年身體虛弱,疾病纏身,疾病促使機體加速老化。然而,當前人們對衰老生物學機制的認識尚淺,無論是生理性衰老,還是病理性衰老都是以機體細胞總體水平的衰老為基礎,要闡明機體衰老的機制必須從研究細胞衰老的機制開始。儘管衰老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延緩衰老,尤其是努力避免病理性衰老卻是可以做到的。據報道,2050年全球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20億,大約為總人口的20~30%。面臨人口老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壽命普遍提高的趨勢,保障老年人享有良好的健康和較高的生活質量已成為社會科學和生命科學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因此,開展衰老生物學和延緩衰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

細胞衰老圖譜

2023年6月,美國貝勒醫學院、斯坦福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首個果蠅細胞衰老圖譜(AFCA),詳細描述了果蠅中163種不同細胞類型的衰老過程。 [2] 

細胞衰老參考資料

王亞平. 細胞衰老的特徵性變化及其分子機制. 楊恬 主編. 醫學細胞生物學. 第3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p231-24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