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浸潤

(漢語詞語)

鎖定
浸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jìn rùn。一指沾濡滋潤,亦謂恩澤普施;二指浸染薰陶;三指逐漸滲透,引申為積久而發生作用;四指讒言;五指親熱討好;六指男女間因親近而狎暱;七指逐漸,漸漸;八指小恩小惠;九指卑鄙陰詐。
中文名
浸潤
拼    音
jìn rùn
近義詞
感染 沁入 [1] 
反義詞
晾曬
釋    義
液體漸漸滲入或附着在固體表面;也指讒言
詞    性
動詞
英    譯
to permeate; to percolate; fig. to saturate (with emotion)

目錄

浸潤釋義

①(液體)漸漸滲入:墨水滴到紙上,慢慢浸潤開來。
②〈書〉指讒言逐漸發生作用:浸潤之譖。
③指液體與固體接觸時,液體附着在固體表面上的現象。
④醫學上指由於細菌等侵入或由於外物刺激,有機體的正常組織發生白細胞等聚集的現象。 [2] 

浸潤出處

《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1] 

浸潤例句

1.沾濡滋潤。亦謂恩澤普施。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賢君恥之。”
潘岳笙賦》:“若乃緜蔓紛敷之麗,浸潤靈液之滋……固眾作者之所詳,餘可得而略之也。”
隋書·高祖紀下》:“江、河、淮、海,浸潤區域,並生養萬物,利益兆人。”
劉半農《老牛》詩:“只要我車下的水,平穩流動,浸潤着我一片可愛的秧田。”
2、浸染;薰陶。
元 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一》:“吟哦諷味,浸潤優悠,自四詩之派,以遡三百篇之正,孰謂其無益於世道也哉!”
方苞《書刪定後》:“豈氣數使然邪,抑浸潤於先王之教澤者源遠流長有不可強也?”
劉大櫆《序》:“抽曲盡之思,顯難詳之義,浸潤乎六經之旨,敷揚乎兩漢之辭。”
鄒韜奮《經歷》十九:“學生的耳朵平日熟於這種‘走樣用法’的浸潤薰陶,英文是永遠學不好的。”
3、逐漸滲透。引申為積久而發生作用。
《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譖人之言,如水之浸潤,漸以成之。”
晉 葛洪《抱朴子·行品》:“飾邪説以浸潤,構謗累於忠貞者,讒人也。”
袁準袁子正書·王子主失》:“似像之言,浸潤之諛,非明者不能察也。”
嚴陣《牡丹園記》:“這濛濛的綠意,這團團的紅霧,真像剛滴到宣紙上的水彩一樣,慢慢地浸潤開來。”
4、《論語·顏淵》有“浸潤之譖”語,後遂以“浸潤”指讒言。
《漢書·王尊傳》:“秦聽浸潤以誅良將,魏信讒言以逐賢守,此皆偏聽不聰,失人之患也。”
晉書·后妃傳上·文明王皇后》:“敦睦九族,垂心萬物,言必典禮,浸潤不行。”
蒲松齡《聊齋志異·梅女》:“廝僕亦刻疵其短。展惑於浸潤,禮稍懈。”
5、親熱;討好。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九回:“﹝黃文炳﹞聞知這蔡九知府是當朝蔡太師兒子,每每來浸潤他,時常過江來謁訪知府,指望他引薦出職,再欲做官。”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八五回:“若沿途擄掠金珠寶貝,令人饋送浸潤,與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可保官爵,恩命立至。”
清 侯方域 《額吏胥》:“去者去矣,而留者未去,彼此營護,而以浸潤其官長。” [3] 
6、指男女間因親近而狎暱。
金瓶梅詞話》第八回:“﹝玳安﹞常跟西門慶在婦人家行走,婦人嘗與他浸潤。”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當時則是取笑,誰知浸潤之間,太真與祿山為亂。”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秀姑》:“田以目視女,女雖無言,而顏色甚適,因思姑去,可以浸潤矣。”
7、逐漸;漸漸。
三國志通俗演義·董卓議立陳留王》:“宦者之禍,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近侍,浸潤成疾,使至於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