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文字源流
編輯甲骨文中有一類字形作圖1、圖2,部分學者認為它們包含了兩個字形——“永”和“𠂢(pài)”,字形像有支流的河流。“永”和“𠂢”最早為同一字,直到篆文,“永”“𠂢”二字才真正分化,“永”義為水長流;“𠂢”表示支流,也就是後來的“派”字。因“𠂢”字的形體看起來與水無關,後加水旁。篆文作圖4,楷書作派,本義是江河的支流。
[2]
[6]
也有的學者認為甲骨文的“永”由表示行進的“彳”、“人”、“水”三部分組成,字形像是人在水裏游泳,“𠂢”則是另外一個字。“永”本表“游泳”,後假借為“永久”,這才與“𠂢”的意義有了某種聯繫。“永”與“𠂢”兩個字並非同時出現,“永”字當先出。《説文解字》中,“𠂢”是反寫的“永”。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永,從彳從人,人之旁有水點,會人潛行水中之意,為泳之原字,《説文》:‘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亦不確。永字既為長義所專,遂更加水旁而作泳以表永之本義,又自永之原字字形觀之,其中有偏旁彳及水點,故以象水流之別出支派,如道路之歧出也,後世為永字區別,遂反永而為𠂢。“徐中舒先生認為“永”字形與“水流支系”相似,故借“永”形表“𠂢”。可見,“永”與“𠂢”本為一字並無所謂的“反文”關係。所謂的“反文”可能是漢人根據兩字的意義在小篆上強生區別,造出了一個反文,而非天然。
[7]
模仿也好,偶合也好,在造字人的心理,“𠂢(派)”字表示“水流支系”無疑。
主幹是河,支流也是河。派字地位上升,擴大指一般河流。如晉應貞《臨丹賦》:“覽丹源之冽泉,眷懸流之清派。”轉移到社會人事,在宗族、學術、武術、文藝、宗教、政治、軍事、思想、道德、習氣等方面,一部分人屬於相同的一類,像江河之有支流,就用派字喻稱。宗族的分支稱宗派,宗教的分支也叫宗派。學術和文藝派別,《漢書·藝文志》中叫做流,漢以後稱為派。文學中有桐城派、公安派。京劇中有京派、海派等不同表演風格。武術中有門派。人生觀中有樂天派,指處世抱樂觀態度的一類人。至於政治、思想方面的派則進一步分類而名目繁多,有黨派、“左派”、右派、維新派、革命派,等等。
派是河流的分支,由此抽象出分和攤派的意義。如《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賈珍吩咐將方才各物留出供祖宗的”和“自己留了家中所用的”,其餘的“派出等第,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底下”。
派遣是派字的一個常用意義,大概是排字的借音。排字的安排義從戰國用到明代,賓語主要是物;到清代轉移到人則用派。當然也可以從像江河分出支流一樣,主管部門安排下屬到某處做事的角度解釋。如:派人蔘加會議。
派字的斥責、指責義是寫別字的結果。排字的排斥義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表現於話語就是斥責、指責了。《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五回:“往常時我排磕人,今日卻輪到我頭上。”明劉若愚《酌中志·累臣自敍細節》中寫成了同音的派字:“人臣已去,為甚麼派他這樣名色?”後人不明其因,將錯就錯。《紅樓夢》第三十回:“你倒來替人派我的不是!我怎麼浮躁了?”雖然派字已經用開了,但排字的沿用並未迅速消失。《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安公子……被人家排大侄兒似的這等排了一場。”現代漢語中,這個意義只用派,不用排了。
[6]
[7]
派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pài | 名詞 | 江河的支流。 | branch | 南朝齊·王屮《頭陀寺碑文》:“淳源上派,澆風下黷。” 唐·張喬《宿江叟島居》詩:“數派分潮去,千檣聚月來。” | |
泛指江河的流水。 | current | 晉·應貞《臨丹賦》:“覽丹源之冽泉,眷縣流之清派。” | |||
系統內的分支。 | school;faction | 宋·梅堯臣《依韻和希深遊大字院》:“夫君康樂裔,顧我子真派。” | 派系;派別;流派;門派 | ||
屬於同一系統的人;具有相同特點的人。 | school;faction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賦自詩出,分歧異派。” | 黨派;學派;京派;海歸派;保守派 | ||
作風;風度。 | style |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他是英國派兒,所以才進了英國府!” | 派頭;氣派;正派 | ||
一種帶餡兒的西式點心。是英文pie的音譯。 | pie | 蘋果派;巧克力派 | |||
動詞 | 水分道而流;使水分道而流。 | 《新唐書·姜師度傳》:“又派洛灌朝邑、河西二縣,閼河以灌通靈陂,收棄地二千頃為上田,置十餘屯。” | |||
安排;差遣。 | appoint;send; dispatch;arrange |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如今把他留下,就該派戴勤去也使得。”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七:“市委組織部找她談話,要派她到滬江紗廠擔任公方代表。” | 派遣;指派 | ||
區分;分攤。 | distribute | 《古尊宿語錄·明覺禪師》:“凡聖岐分,悟迷派列。” 《紅樓夢》第五三回:“餘者派出等第,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底下。”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一:“這些人的名字除了閭長派差派款在條子上開一下以外,別的人很少留意。” | 派購;攤派 | ||
指摘(別人的過失)。 | censure | 《紅樓夢》第三十回:“你倒來替人派我的不是!” 巴金《春》五:“大家都這樣講,這樣做,要是你一個人偏偏標新立異,人家就要派你不是了。” | |||
估計,猜想。 | 吳組緗《金小姐與雪姑娘》:“你還肯來看我?我派你一定不睬我了呢!” | ||||
量詞 | 用於景色、聲音、氣象、語言等(數詞限用“一”)。 | 王安友《協作》:“徐明一聽慶山這派話,那臉色越發紅了。” | |||
用於派別。 | 這兩派畫家的畫風迥然不同。 | ||||
- | 用於譯音。 | 派對;派力司 | |||
pā | - | 【派司】英文“pass”的音譯。1.通行證、出入證等。2.通過(關卡、檢查、考試等)。3.指撲克牌。 |
派古籍解釋
編輯派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匹賣切(pài)
派説文解字注
“別水也”注:《吳都賦》:“百川派別”。劉逵注引《字説》曰:“水別流為派。”
“從水。𠂢。𠂢亦聲”注:匹賣切,十六部。按,《眾經音義》兩引《説文》“𠂢,水之衺流別也”以釋派,《韻會》曰:“派,本作𠂢”。從反永。引鍇雲:“今人又增水作派”。據此,則《説文》本有𠂢無派,今鍇、鉉本水部派字當刪。
[12]
派廣韻
匹卦切,去卦滂 ‖ 派聲寘部(pài)
派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派;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6
《廣韻》匹卦切。《集韻》《韻會》普卦切,𠀤音𠂢。《説文》:別水也。一曰水分流也。左思《吳都賦》:百川派別,歸海而會。
又《博雅》:水自汾出為派。
又《集韻》卜卦切,音𥿯。谷名,在安邑。又莫獲切,音麥。泉潛通也。
又《韻補》葉滂佩切,音配。歐陽修《病暑賦》:覽星辰之浮沒,視日月之陰蔽。披閶闔之清風,飲黃流之巨派。又葉普駕切,音怕。呂温《勳臣贊》:河出崑崙,來潤中夏。連山合沓,橫擁其派。
派字形書法
編輯派字形對比
派書寫提示
“氵”窄“𠂢”寬,頂部“氵”略低,底部“𠂢”低。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上側。第四筆撇從首撇撇尖撇向“氵”下;第六筆撇在右上格,㇙(豎提)順豎中線下行提出,末筆捺從田字格中心捺向右下格,捺腳超出上部,與上筆短撇相接不相交。
[3]
派書法欣賞
派音韻集成
編輯派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支 | pʰ | e |
董同龢系統 | 佳 | pʰ | eɡ | |
周法高系統 | 支 | pʰ | reɣ | |
李方桂系統 | 佳 | ph | righ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佳 | wei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pʰ | a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pʰ | æ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pʰ | æ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ph | waï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pʰ | uæi |
派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派 | 派 | 蟹 | 去聲 | 十五卦 | 滂 | 合口呼 | 二等 | 次清 | 匹卦切 | pʰæi | |
集韻 | 𢈕 | 蟹 | 去聲 | 十五卦 | 幫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清 | 卜卦切 | pæi | ||
派 | 蟹 | 去聲 | 十五卦 | 滂 | 開口呼 | 二等 | 次清 | 普卦切 | pʰæi | |||
麥 | 梗 | 入聲 | 二十一麥 | 明 | 開口呼 | 二等 | 次濁 | 莫獲切 | mɐk | |||
禮部韻略 | 去聲 | 卦 | 普卦切 | |||||||||
增韻 | 去聲 | 卦 | 普卦切 | |||||||||
中原音韻 | 派 | 去聲 | 皆來 | 滂 | 次清 | pʼai | ||||||
洪武正韻 | 派 | 去聲 | 六泰 | 滂 | 普 | 次清 | 普夬切 | p‘iai | ||||
分韻撮要 | 派 | 陰去 | 第十四皆解介 | 滂 |
派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pʰai | 51 | 去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pʰɛ | 21 | 去聲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pʰæ | 55 | 去聲 | 未註明異讀原因 |
pʰæ | 53 | 上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pʰai | 3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pʰai | 1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pʰᴇ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pʰɛ | 55 | 去聲 | |
晉語 | 太原 | pʰai | 45 | 去聲 | |
吳語 | 蘇州 | pʰɒ | 412 | 陰去 | |
吳語 | 上海 | pʰA | 334 | 陰去 | |
吳語 | 温州 | pʰa | 42 | 陰去 | |
湘語 | 長沙 | pʰai | 45 | 陰去 | |
湘語 | 雙峯 | pʰa | 35 | 陰去 | 未註明異讀原因 |
pʰæ̃ | 35 | 陰去 | |||
贛語 | 南昌 | pʰai | 213 | 上聲 | |
客家話 | 梅縣 | pʰai | 52 | 去聲 | |
粵語 | 廣州 | pʰai | 33 | 陰去 | |
粵語 | 陽江 | pʰai | 24 | 陰去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pʰai | 11 | 陰去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pʰai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pʰuai | 213 | 陰去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pʰai | 22 | 陰去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2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988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56
- 4. 派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17]
- 5. 平水韻 十卦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1-22]
- 6.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19-221
- 7. 黃思賢,魏明揚著.漢字中的自然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05-108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69.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74-975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726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56.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825.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84.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70
- 15. 派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2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