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派(拼音:pài,pā)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派”的古字寫作“𠂢”,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𠂢”,像一條河水有支流流入其他水道。 [2]  本義指水的支流,引申指一個系統的分支。又引申指分配,指定,如:派赴、派遣。也可以作名詞,指作風,風度,如流派、氣派等;又用作量詞,用於派別,如“兩派的意見爭論不休”;用於景色、氣象、語言等,如“一派胡言”“好一派北國風光”。派又音pā,用於“派司”一詞,指厚紙印成的或訂成本兒的出入證、通行證等,是英文pass的音譯。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pài,pā
部    首
五    筆
IREY
倉    頡
EHHV
鄭    碼
VP
筆    順
點、點、提、撇、撇、撇、豎提、撇、捺
字    級
一級 [1] 
平水韻
去聲·十卦 [5] 
總筆畫
3+6
四角碼
3213₂
統一碼
6D3E
注音字母
ㄆㄞˋ,ㄆㄚ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𠂢、𣳛、𠨹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甲骨文中有一類字形作圖1、圖2,部分學者認為它們包含了兩個字形——“”和“𠂢(pài)”,字形像有支流的河流。“永”和“𠂢”最早為同一字,直到篆文,“永”“𠂢”二字才真正分化,“永”義為水長流;“𠂢”表示支流,也就是後來的“派”字。因“𠂢”字的形體看起來與水無關,後加水旁。篆文作圖4,楷書作派,本義是江河的支流。 [2]  [6] 
也有的學者認為甲骨文的“永”由表示行進的“彳”、“人”、“水”三部分組成,字形像是人在水裏游泳,“𠂢”則是另外一個字。“永”本表“游泳”,後假借為“永久”,這才與“𠂢”的意義有了某種聯繫。“永”與“𠂢”兩個字並非同時出現,“永”字當先出。《説文解字》中,“𠂢”是反寫的“永”。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永,從彳從人,人之旁有水點,會人潛行水中之意,為泳之原字,《説文》:‘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亦不確。永字既為長義所專,遂更加水旁而作泳以表永之本義,又自永之原字字形觀之,其中有偏旁彳及水點,故以象水流之別出支派,如道路之歧出也,後世為永字區別,遂反永而為𠂢。“徐中舒先生認為“永”字形與“水流支系”相似,故借“永”形表“𠂢”。可見,“永”與“𠂢”本為一字並無所謂的“反文”關係。所謂的“反文”可能是漢人根據兩字的意義在小篆上強生區別,造出了一個反文,而非天然。 [7] 
模仿也好,偶合也好,在造字人的心理,“𠂢(派)”字表示“水流支系”無疑。
主幹是河,支流也是河。派字地位上升,擴大指一般河流。如晉應貞《臨丹賦》:“覽丹源之冽泉,眷懸流之清派。”轉移到社會人事,在宗族、學術、武術、文藝、宗教、政治、軍事、思想、道德、習氣等方面,一部分人屬於相同的一類,像江河之有支流,就用派字喻稱。宗族的分支稱宗派,宗教的分支也叫宗派。學術和文藝派別,《漢書·藝文志》中叫做流,漢以後稱為派。文學中有桐城派、公安派。京劇中有京派、海派等不同表演風格。武術中有門派。人生觀中有樂天派,指處世抱樂觀態度的一類人。至於政治、思想方面的派則進一步分類而名目繁多,有黨派、“左派”、右派、維新派、革命派,等等。
派是河流的分支,由此抽象出分和攤派的意義。如《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賈珍吩咐將方才各物留出供祖宗的”和“自己留了家中所用的”,其餘的“派出等第,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底下”。
派遣是派字的一個常用意義,大概是排字的借音。排字的安排義從戰國用到明代,賓語主要是物;到清代轉移到人則用派。當然也可以從像江河分出支流一樣,主管部門安排下屬到某處做事的角度解釋。如:派人蔘加會議。
派字的斥責、指責義是寫別字的結果。排字的排斥義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表現於話語就是斥責、指責了。《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五回:“往常時我排磕人,今日卻輪到我頭上。”明劉若愚《酌中志·累臣自敍細節》中寫成了同音的派字:“人臣已去,為甚麼派他這樣名色?”後人不明其因,將錯就錯。《紅樓夢》第三十回:“你倒來替人派我的不是!我怎麼浮躁了?”雖然派字已經用開了,但排字的沿用並未迅速消失。《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安公子……被人家排大侄兒似的這等排了一場。”現代漢語中,這個意義只用派,不用排了。 [6]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pài
名詞
江河的支流。
branch
南朝齊·王屮《頭陀寺碑文》:“淳源上派,澆風下黷。”
唐·張喬《宿江叟島居》詩:“數派分潮去,千檣聚月來。”
泛指江河的流水。
current
晉·應貞《臨丹賦》:“覽丹源之冽泉,眷縣流之清派。”

系統內的分支。
school;faction
宋·梅堯臣《依韻和希深遊大字院》:“夫君康樂裔,顧我子真派。”
派系;派別;流派;門派
屬於同一系統的人;具有相同特點的人。
school;faction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賦自詩出,分歧異派。”
黨派;學派;京派;海歸派;保守派
作風;風度。
style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他是英國派兒,所以才進了英國府!”
派頭;氣派;正派
一種帶餡兒的西式點心。是英文pie的音譯。
pie

蘋果派;巧克力派
動詞
水分道而流;使水分道而流。

《新唐書·姜師度傳》:“又派洛灌朝邑、河西二縣,閼河以灌通靈陂,收棄地二千頃為上田,置十餘屯。”

安排;差遣。
appoint;send;
dispatch;arrange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如今把他留下,就該派戴勤去也使得。”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七:“市委組織部找她談話,要派她到滬江紗廠擔任公方代表。”
派遣;指派
區分;分攤。
distribute
《古尊宿語錄·明覺禪師》:“凡聖岐分,悟迷派列。”
《紅樓夢》第五三回:“餘者派出等第,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底下。”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一:“這些人的名字除了閭長派差派款在條子上開一下以外,別的人很少留意。”
派購;攤派
指摘(別人的過失)。
censure
《紅樓夢》第三十回:“你倒來替人派我的不是!”
巴金《春》五:“大家都這樣講,這樣做,要是你一個人偏偏標新立異,人家就要派你不是了。”
估計,猜想。

吳組緗《金小姐與雪姑娘》:“你還肯來看我?我派你一定不睬我了呢!”

量詞
用於景色、聲音、氣象、語言等(數詞限用“一”)。

王安友《協作》:“徐明一聽慶山這派話,那臉色越發紅了。”

用於派別。

這兩派畫家的畫風迥然不同。

-
用於譯音。


派對;派力司
-
【派司】英文“pass”的音譯。1.通行證、出入證等。2.通過(關卡、檢查、考試等)。3.指撲克牌。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匹賣切(pài)
別水也。從水從𠂢,𠂢亦聲。 [11] 

説文解字注

“別水也”注:《吳都賦》:“百川派別”。劉逵注引《字説》曰:“水別流為派。”
“從水。𠂢。𠂢亦聲”注:匹賣切,十六部。按,《眾經音義》兩引《説文》“𠂢,水之衺流別也”以釋派,《韻會》曰:“派,本作𠂢”。從反永。引鍇雲:“今人又增水作派”。據此,則《説文》本有𠂢無派,今鍇、鉉本水部派字當刪。 [12] 

廣韻

匹卦切,去卦滂 ‖ 派聲寘部(pài)
派,分流也。俗作沠。匹卦切。七。 [13]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派;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6
《廣韻》匹卦切。《集韻》《韻會》普卦切,𠀤音𠂢。《説文》:別水也。一曰水分流也。左思《吳都賦》:百川派別,歸海而會。
又《博雅》:水自汾出為派。
又《集韻》卜卦切,音𥿯。谷名,在安邑。又莫獲切,音麥。泉潛通也。
又《韻補》葉滂佩切,音配。歐陽修《病暑賦》:覽星辰之浮沒,視日月之陰蔽。披閶闔之清風,飲黃流之巨派。又葉普駕切,音怕。呂温《勳臣贊》:河出崑崙,來潤中夏。連山合沓,橫擁其派。
或作泒,非。泒音孤,水名。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氵”窄“𠂢”寬,頂部“氵”略低,底部“𠂢”低。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上側。第四筆撇從首撇撇尖撇向“氵”下;第六筆撇在右上格,㇙(豎提)順豎中線下行提出,末筆捺從田字格中心捺向右下格,捺腳超出上部,與上筆短撇相接不相交。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e
董同龢系統
周法高系統
reɣ
李方桂系統
ph
righ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we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ai
擬音/董同龢系統

æi
擬音/周法高系統

æi
擬音/李方桂系統

ph
waï
擬音/陳新雄系統

uæ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五卦

合口呼
二等
次清
匹卦切
pʰæi
集韻
𢈕
去聲
十五卦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卜卦切
pæi
去聲
十五卦

開口呼
二等
次清
普卦切
pʰæi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莫獲切
mɐk
禮部韻略


去聲





普卦切

增韻


去聲





普卦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次清

pʼai
洪武正韻

去聲
六泰


次清
普夬切
p‘iai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四皆解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ʰa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ʰɛ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ʰæ
55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pʰæ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ʰa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ʰa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ʰᴇ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ʰɛ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pʰ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pʰɒ
412
陰去

吳語
上海
pʰA
334
陰去

吳語
温州
pʰa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pʰa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pʰa
35
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pʰæ̃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pʰa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pʰa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ʰa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pʰai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ʰai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ʰa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ʰuai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ʰai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2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988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5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17]
  • 5.    平水韻 十卦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1-22]
  • 6.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19-221
  • 7.    黃思賢,魏明揚著.漢字中的自然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05-108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69.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74-975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726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56.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825.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84.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70
  • 15.    派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2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