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熙官

(洪拳創始者)

鎖定
洪熙官,字文漢,號孔臣,原名洪熙,籍貫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區) [6]  ,洪熙官生於廣州花都區赤坭鎮竹洞村豬腰嶺,葬於今中山市小欖鎮崗頭村飛駝嶺 [8]  ,是南少林至善大師嫡傳武術“廣東十虎”之首 [5]  ,廣東洪拳的創立者。 [4] 
全    名
洪熙官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廣州花縣(今花都區)赤坭鎮竹洞村豬腰嶺 [5] 
主要成就
洪拳創始人
同    門
方世玉
性    別
活動區域
廣東花縣、福建漳州 [2] 
祖    籍
廣州花縣赤坭豬腰嶺 [6] 

洪熙官人物簡介

洪熙官是南少林至善大師嫡傳武術“廣東十虎”之首,時稱“廣東十虎”是:洪熙官、方世玉童千斤、温良玉、胡惠乾、李翠屏、黎伯符、方孝玉、方美玉陸阿採,洪熙官居於首位。 [5] 
廣東出現過無數有名拳師,如蔡九儀,籍貫肇慶明末清初人,曾隨洪承疇部隊駐遼東,任軍令承宣尉。1642年,洪承疇兵敗降清之後,蔡九儀憤然投奔河南嵩山少林寺,學少林武功。經過八年的苦苦習練和掌門大師的精心傳授,蔡九儀於1650年學成少林武功返回肇慶,並帶回了師傅贈予的《少林拳術秘史》一書,便暗中開始收徒,傳授少林武功,以圖東山再起。
自幼習武的洪熙官在親戚的引薦下拜蔡九儀為師學習少林武功。後來被稱做“少林十虎”。在恩師的教誨薰陶下,天資聰慧的洪熙官不但勤學苦練,還深得師傅至愛傳予少林內功心法。短短几年,洪熙官不但領悟了少林功夫的精髓,且功力造詣高深。由於對當朝統治漢人極為仇視,為了對抗清廷、提高徒弟武功,1668年蔡九儀又帶領血氣方剛的少年洪熙官等人拜南少林寺方丈為師修習南少林武功。悟性極高的洪熙官將南北少林武功貫通一氣,內外兼修,拳腳並用,練就剛柔相濟、渾然天成的少林絕學。據近年於福建莆田地區發現的《南少林流派拳譜》載,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得密報後,朝廷派重兵圍剿南少林寺。刀光劍影之下,洪熙官等終因寡不敵眾,寺僧星散,南少林寺被毀。洪熙官憑藉高強的少林武功,逃過清兵鷹犬的抓捕,秘密潛回廣東。
陳觀泰版 陳觀泰版
1673年,在清兵四處追殺之下,洪熙官遁跡廣州,匿身於大佛寺繼續修習少林功。同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上書朝廷請求退休;8月,康熙諭令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撤藩;11月吳三桂起兵抗令,“三藩之亂”爆發。值此之機,吳三桂秘密聯絡尚之信參與叛亂,並派遣間諜潛入佛山發展地下武裝。山雨欲來,廣州城內氣氛之詭異可以想見。洪熙官利用這種大亂時機,廣納能人志士,建立地下武裝。
李連杰版 李連杰版
被清兵四處追殺的洪熙官潛回肇慶,把反清基地設在隱蔽的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內。他們暗收門徒授少林武功,廣納賢才,羣英聚會謀大事。後不料被叛徒出賣,清兵包圍慶雲寺,意欲一網打盡,趕盡殺絕。
洪熙官憑藉少林武功絕學,橫空揮拳出擊,殺出重重包圍,從此隱姓埋名,浪跡山野,吸百家武功精華,再將少林武功融會貫通,自創洪拳,遊走四方,秘密傳授。時至今日洪拳自成體系,拳法凌厲多異,招勢渾厚有力,在全國廣大武術愛好者中具有廣泛影響。傳説,洪熙官活到九十三歲,在毫無防備之下,給一名少女以鳳眼拳暗算致死。除精拳腳外,復擅少林棍法
另傳説洪熙官曾在肇慶將武藝傳給李同寬,其後並創出另一系的洪佛拳,洪熙官有子名文定,洪熙官所傳下的洪家拳有二龍爭珠、夜虎出林、五形拳、十形拳、虎鶴雙形等拳法。
洪拳屬於南拳流派之一,又稱洪家拳,相傳是由洪熙官創立,從福建傳入廣東之後,開始流行和發展,並在東南亞地區廣為流傳,其動作剛勁有力,樸實渾厚,通過一代又一代武術宗師的傳承,已經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功夫流派。 [3] 

洪熙官洪熙官在小欖

甄子丹版 甄子丹版
洪熙官觸犯了清朝法令,隱居大欖永寧洪山村附近,以教授門徒為職業。當時洪熙官的兒子洪文定還是少年,一日,他到小欖尋父親。來到滘口時碰上鄉民陳東發,當東發知道他是洪熙官的兒子後,便故意説路程太遠,明天一早方能起程。原來陳東發也是愛好習武的人,已有一定的功底,很想向洪熙官學藝,這次正是最好的機會。當晚留洪文定在家住宿,暗中將白銀百兩放在洪文定的竹籃中。
第二天倆人一起來到洪熙官的住處,洪文定便將初來小欖的經過告訴父親,洪熙官發現文定帶來的竹籃內有白銀,就追問洪文定,洪文定也不知是誰放入的。陳東發即説道:“這小小禮物請收下,只因仰慕大名,未得相遇,今日是好機會,願跟隨師傅當個門徒。”洪熙官見陳東發淳厚,便答應了他。
後來洪熙官搬到小欖大石街住了多年,繼續以授徒為業。自此陳東發早晚得熙官的指導,武功更加精湛。後來,洪熙官病了。一天,他把陳東發叫到病牀前,叫陳東發紮好馬步,洪熙官用手壓在他頭上,叫他起立,但陳東發卻無法起立,洪熙官便教授了他腳位位置的變化,便能頭壓千斤重力也能直立了,最後他對陳東發説:“我一生的武功已全部教給你了,今後要好好做人,不可妄自逞強。”不久,洪熙官死了,陳東發盡了師徒的情主理喪事,把洪熙官葬在飛駝領東木臂,立碑“洪熙官之墓,授徒陳東發立石”。後來,東發的結拜兄弟章鋥將洪熙官骸骨遷葬到崗頭村附近,此碑解放初還豎立在墳墓上。

洪熙官身世之謎

洪熙官家世考證

洪拳作為嶺南武術代表之一,其創始人洪熙官,常見於影視作品及小説演義,其身份一直是武林之謎。
2015年6月13日,三水區洪家拳武術協會會長洪永強與清遠梅州等地的洪氏後人在廣東省武術協會洪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金池的帶領下,前往中山小欖鎮西區新村。
當地87歲高齡的章錦耀老人介紹,洪熙官和章家的大太公(即高祖)是結拜兄弟,在洪熙官死後,他的大太公給洪熙官辦理了後事,並吩咐後人,如果他死了,就葬在洪熙官的旁邊,世世代代為洪熙官守墓。
從族譜來看,來自花都的洪氏後人洪國華拿出洪氏宗譜分析道,花都赤坭的洪氏始祖窺川公由梅州來到花都,發展為祥東、祥西、祥南、祥北四個宗枝,其中祥南應該是洪熙官一枝,他的妻子為嚴氏。
而關於洪熙官,《小欖鎮志》也有相關記載:洪熙官原為嵩山少林派武師,學滿歸粵,因觸犯朝廷法令,潛居小欖。其子洪文定前來尋父,遇陳東發。陳因為欽慕洪熙官,於是為洪文定指路並贈銀。洪熙官感激在心,兩人成為師友。洪熙官死後,陳為其主喪事,葬於飛駝嶺東木臂。從這裏也能證明洪熙官葬在中山。
嶺南武術文史專家周至譓告訴記者,將組織洪氏後人與洪熙官墓內的骸骨進行DNA比對,鑑定洪熙官墓的真實性。周至譓表示,他已向廣東省、廣州市的武術協會專家反映此事,省、市武術協會都同意進行DNA比對,廣東省武術協會秘書長黃建剛也認為可行。“如確認洪熙官墓後,將對此進行保護,並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1]  [7] 

洪熙官生卒考證

洪熙官在廣東的生卒線索:這位武林宗師,生於今廣州花都區赤坭鎮竹洞村豬腰嶺,葬於今中山市小欖鎮崗頭村飛駝嶺。 [8] 
洪熙官的出生地應在花都竹洞村
周至譓的武功為洪熙官弟子爛頭何一脈。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民間傳説洪熙官的出生地一直有兩種説法:一為福建漳州;二為廣東花縣。嶺南武術名家鄧錦濤支持後一種説法,認為洪熙官生於康熙末年,壽享90多歲。後一種説法還認為,洪熙官青壯年時期在福建漳州一帶活動,1770年仲秋與至善禪師一起回到廣州,在海幢寺開辦南少林武術班,其後另立門户,後人把海幢寺時期流傳下來的四平大鎮拳、工字伏虎拳等拳械套路稱為南少林武術,而把洪熙官從花縣設館授徒開始教習的鐵線拳、三線拳等拳械套路稱為洪家拳,簡稱洪家或洪拳。
根據《赤坭鎮志》的記載,洪熙官在清遠飛霞洞進行抗清活動失敗後曾經在這裏的關帝廟設館授徒,蓮塘村青年駱日成是其首徒。如今,他授徒所在的關帝廟已經不存,但傳説仍在。竹洞村和蓮塘村的直線距離只有五六公里。周至譓認為,這與當時交通條件下的日常活動範圍相吻合,説明傳説是有依據的。
周至譓曾經到竹洞村走訪相關人士,發現豬腰嶺已經沒有洪姓人家居住。赤坭鎮教學指導中心教學研究員洪偉強告訴他,豬腰嶺洪姓從他曾祖父那一輩就已經遷出,但小時候從祖父嘴裏得知洪熙官是他們的祖先。而從同為洪熙官之後的赤坭中學老校長洪維新口中,周至譓得知洪姓祖先洪三公是從梅縣遷居花縣的,但具體年代不詳。上世紀90年代初,他曾經整理出洪熙官的名諱、生卒年表、是他們第幾代祖先等資料交給了鎮裏,但裏面記載的很多細節他現在已經忘記了。 [8] 
逝世後為防官府破壞不立墓碑
周至譓認為,嶺南洪拳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創始階段是清乾隆年間,1770年,洪熙官回到廣州,其後在花縣赤坭圩關帝廟設館授徒,始創洪拳。這與1995年版《花縣誌》記載的清乾隆年間洪拳傳入花縣並盛極一時相吻合。中期階段為1851年以後,這個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洪兵”起義和瓊花會館起義相繼在“兩廣”爆發,一大批洪拳拳勇投身其中。到了近代階段,代表性人物就是黃飛鴻和他的高足林世榮。隨着冷兵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嶺南洪拳也由殺敵求存之道向強身防身之術轉變。
洪熙官在他親自開創的洪拳於嶺南發揚光大之後駕鶴西去,那麼他到底埋骨何處呢?
周至譓與廣州電視台《洪拳大名堂》紀錄片的相關人員一同來到小欖尋訪。恰逢當地人章良炎計劃出資重修洪熙官墓地。章良炎的三伯章錦耀稱,洪熙官和章家的大太公(即高祖)是結拜兄弟。他很仰慕洪熙官的武藝,在方方面面都儘量照顧他。洪熙官死後,章家大太公給他辦理了後事,並且吩咐後人,如果他死了,就葬在洪熙官的旁邊,世世代代為洪熙官守墓。章錦耀説,由於洪熙官當年身份特殊,因為擔心官府或仇家破壞,所以他的墓一直沒有立碑,只是用木板做一些特殊的記號,墓地用條石圍起來便於辨認。
在章良炎幼時,族人收殮洪熙官和大太公的遺骨,他的父親買了二號“金塔”,但洪熙官的骸骨比常人的粗大,放不下。後來他父親去鋪裏換了一個最大的“金塔”,才把洪熙官的遺骨收殮好。
洪熙官的墓地就在飛駝嶺的一大片墳塋之中,100多年過去了,雖然棺木已經腐爛,但骸骨保存完好,只是頭骨有一個小小的洞。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