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

鎖定
國民革命軍師級單位,曾參加抗日戰爭。從50年代初活動於金三角地帶的國民黨軍殘部。海外輿論尤其是東南亞各國習慣上將盤據在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軍殘部稱為“93師”。 [3] 
中文名
國民黨93師
參與戰役
同古保衞戰、斯瓦阻擊戰等
統    帥
呂國銓、李國輝、李彌、段希文
軍隊級別
師級
軍隊歸宿
解體(泰國)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組成背景

國軍93師
國軍93師(7張)
1933年初,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一部擴編為第93師,編入第5軍。1938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為加強武漢方面對日作戰軍事力量,國民政府以第5軍第93師為基礎擴編為第6軍,隸屬第32軍團。甘麗初任軍長,下轄第93師,甘麗初兼任師長。
該軍組成後,即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初,第46軍撤銷後,其第49師撥歸該軍建制,李精一任師長。不久,該軍奉命調往廣西,改隸第9戰區。先後參加了桂南會戰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
戰後,調至貴州興仁、龍安地區整訓。1941年,該軍改隸第1集團軍,同時將第8補訓處改編為暫編第55師調歸該軍建制。此時,該軍下轄:第49師,李精一任師長,第93師,呂國銓任師長;暫編第55師,陳勉吾任師長。
1942年初,該軍編入中國遠征軍序列,參加第一次入緬作戰。慘敗回國後,暫編第55師番號取消,另將第66軍新編第28、第29師編為新編第28師隸該軍,李士奇任師長。此時,該軍下轄第49、第93師和新編第28師。
1943年1月,該軍軍長甘麗初因入緬作戰指揮不力被免職,由黃傑任軍長,周志羣、史宏烈任副軍長,隸屬第11集團軍。同時將第49師、新編第28師分別撥歸第5軍和第72軍建制,另將第5軍新編第39師、第72軍預備第2師調歸該軍建制。此時,該軍下轄第93師,呂國銓任師長;新編第39師,洪行任師長;預備第2師,顧葆裕任師長。
1944年6月,該軍參加滇西反攻作戰和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1945年3月,該軍第93師改隸第1方面軍直轄。 [2]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歷任統帥

這支部隊經歷了呂國銓李國輝李彌段希文四位統帥。 [1]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歷史沿革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遠征緬甸

二戰時期,國民黨第93師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師長呂國銓。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棟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3月開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衞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1] 
1942年1月,當日軍攻入緬甸後,甘麗初應駐緬英軍司令胡敦請求派93師一部前往景棟佈防。 3個月後, 日軍為攻佔臘戍,猛擊棠吉、雷列姆,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急電69師和93師增援雷列姆,但當93師抵近時,雷列姆已經失守,先其到達的69師也被日軍擊潰,正撤往景棟,93師也被迫後撤。 5月初,侵緬日軍開始向景棟進攻,甘麗初奉命堅守,其93師一部之第277團防守緬泰邊境大其力地區。
那時的泰國雖號稱中立,但私下投靠日軍,並在日方威脅利誘下協助日軍進攻景棟。可是,當泰軍渡過緬泰邊境的楠湄賽河即遭到93師的頑強抗擊,進犯之泰軍半數被殲,餘部退回泰境。93師從此揚名泰國! 以至所有進入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軍,代後來仍滯留緬北的國民黨殘軍及其後代也仍被泰國軍方和民間統稱為93師。
93師的277團雖在南邊大敗泰軍,但西邊的日軍卻進展很快, 5月中旬, 日軍兵臨景棟,三面圍攻第6軍,甘麗初見勢不妙,忙發電重慶,請求放棄景棟,退守國境。計劃被批准後,93師又奉命擔任第6軍後衞,最後撤至打洛。於是,從1942年6月起,93師一直在中緬邊境佈防。
抗日戰爭勝利後,93師奉命在緬東北和老撾北部接受日軍投降;緊接着,93師又有數以千計的老兵,傷兵在雲南邊境地區退役安置,他們長期在金三角地區進行各種商貿活動。這大概是外界把活動於中緬泰老邊境地區的國民黨軍統稱為93師的歷史原因。 [3]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境外活動

緬甸國防軍進攻李國輝時,朝鮮戰事正酣。美國立即恢復對台蔣的軍援經援,還派出“東南亞軍援顧問團”赴東南亞諸國。當該團到曼谷,並盼泰國出兵參加“聯合國軍”時,李彌表示“為對抗國際共產集團,可進兵雲南”,藉此請求美國援助。1950年9月8日,美國軍援團副團長魯斯金少將會晤李彌,雙方商談得極為融洽。魯斯金同意予李部裝備、資金支援。美國中央情報局也願扶助,並代為向泰國政府內部高級官員爭取暗中相助。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美國中情局考慮,泰國和台灣當局、蔣介石久有情誼且交好美國,而且,一支“仇共善戰”的國民黨軍駐屯泰北的緬邊,還可以防堵泰共、緬共武裝的崛起,是“不花錢的義務安保“。
1951年2月初,美軍自沖繩島空運武器到達曼谷,3月,又將一批裝備(包括機槍、炮、無線電收發機、醫藥等)直接空運到清邁府。這批武器裝備都由泰國警察副總監乃炮偕兩名美軍尉官親自押運到泰緬邊境,交給李彌部隊接收。國民黨“國防部”也僱專輪由高雄載運大批軍需物資,於3月9日駛抵曼谷,也由乃炮押送李彌部接收。雖然美方和台灣運援金錢、武器物資不多,而對李彌的這支國民黨孤軍卻也起到了暫時穩定軍心的作用。到1951年4月,李彌又新編成6個遊擊縱隊,8個支隊一個特務團,總兵力達17600餘人,還花大力氣進行“整訓備戰”。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進犯雲南

我志願軍赴朝後,李彌於猛撒總部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大舉進襲雲南”。5月26日,李彌親自指揮一萬餘人於滇西南入境,美軍飛機給他們進行五次空投武器補給。李彌曾一度攻佔鎮康等縣城,其間有國民黨隱藏的殘部600餘人於6月15日投向李彌,李彌“很是感動”,馬上親自接見,又是頒番號又是封官職。
我雲南軍區早已得到情報,準備以優勢兵力開赴相應位置,尋機殲滅李彌。6月3日,我軍發佈作戰命令,採誘敵深入戰略戰術,在李彌“進入國境一定深度時,切斷其退路,以強大勁旅圍剿、追剿與清剿”。由李成芳將軍指揮我十三軍、十四軍,公安邊防團、軍分區基幹團的九個團,由各族民兵嚮導配合進剿。戰鬥結束後,共斃傷俘李彌部官兵549人,李彌率餘眾於6月底狼狽逃回緬甸。
7月中,李彌又指揮所部分三路再犯雲南。一路由國民黨一九三師師長李國輝統領,攻佔滄源;一路由其二十六軍軍長呂國銓指揮打進孟連縣城;又一路由新任命的“雲南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廖蔚文督兵,曾襲佔瀾滄。我雲南軍區調集解放軍十三軍、十四軍各一部對李彌進行圍剿,殲俘其官兵200餘人,其餘於7月22日逃竄境外。
我雲南軍區兩次圍剿作戰,粉碎了蔣介石在大西南建立“反共遊擊基地”的企圖,讓李彌所部看不到所謂反攻希望,逃緬國民黨官兵不斷有人返國自新(據我昆明軍區資料記載,20年間共有入緬殘軍官兵7193人回國投誠)。
李彌總結入滇戰敗原因,認為除武器裝備不足外,是新編部隊未經歷戰事,缺乏訓練。於是他開辦“雲南反共抗俄軍政大學”輪訓基層幹部。除了軍事外,為適應“今後反攻入滇建設政權”,又開設了行政、財税、電訊、政工等班。中央情報局資助美金60萬元。1952年春,台灣空運來軍官、特務700人加強李部,從中選挑有專長教官。共舉辦四期培訓,受訓者2800餘人。
李彌還呈請興建猛撒機場,獲得蔣介石批准。跑道於1952年4月1日開始使用,運來大批物資和人員,也送幹部返台灣受訓。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去留兩別

國民黨軍在緬已久,若干人員與當地女子結婚成家。部隊平時分工有三項:有警衞備戰;有參加屯墾、建房舍;還有是跑馬幫從事運輸貿易,併為商人保鏢護送,也參與販毒,財收頗豐。
大其力戰役後,1953年3月11日,緬軍8000人配備了炮兵、坦克,又僱傭印度土邦兵千餘人展開沙拉戰役,渡薩爾温江多點大舉進攻國民黨軍,還出動空軍轟炸。3月27日,李彌下令全面反攻。4月16日,沙拉戰役結束,結果緬軍再次大敗而歸。經過大其力、沙拉兩役,緬甸改為着重以外交手段驅離國民黨孤軍。
1953年4月23日,聯大表決墨西哥提案,以59票贊成、零票反對、台灣當局1票棄權通過責成台灣當局撤軍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寫信給蔣介石和緬總理吳努,斡旋在緬甸國民黨軍撤離,聯合國為此專門成立“委員會”。自1953年11月至1954年6月,國民黨孤軍開始由大其力走過緬泰邊河新築筏橋入泰國境內,再到南邦登專機飛赴台灣。此次共撤出國民黨少將李國輝以下6502人(其中官佐士兵5472人,家眷1030人)。
但是,“反共救國軍”第五軍軍長段希文於1954年2月15日在猛敦該軍部邀集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撤退命令。結果會議一致決議“不撤”,並公舉段希文為“領導”。這批人共3228人,大多為雲南籍,暫移駐近靠泰國和乃朗、大黑山、猛阮一帶。另外還有既不赴台也不歸段指揮、自動散入當地民間的,共2466人。
其實,李彌所部離緬撤台只是迫於聯合國決議壓力,當年10月,蔣介石還將留在緬甸的國民黨人員授予“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表示與台灣無關)稱號加以羈縻,還每月發經費25萬泰銖,任命柳元麟少將(黃埔四期,浙江慈溪人)為“總指揮”。雖然如此,自1950年逃入緬甸金三角地區的國民黨軍部隊,還是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1]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60年代撤台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共產黨已經徹底在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着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反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準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戰爭持續,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拒絕加入緬甸籍。 [1] 
1950年初,國民黨軍兵敗大陸,有兩個團的殘兵敗將從雲南的西雙版納潰逃緬甸,長期活動於金三角地區的緬、泰、老邊境地區,而其中人數較多的一股也叫93師,只不過是26軍的93師,與原先的第6軍93師毫不相干。1953年底到1954年初,逃緬國民黨軍殘部第一次撤回台灣,曾在金三角腹地東砍西殺的237師殘部基本上撤走了。而93師殘部卻因特殊的歷史原因繼續潛留了下來。從那時到1961年5月殘軍第二次撤台,93師一直呼嘯於這塊大河縱流、高原突起的地區。儘管93師在殘軍第二次撤退中也悉數東去台灣,後來仍留在金三角的國民黨軍大多是解放初期從雲南邊境地區逃出的地主、惡霸武裝,人們仍習慣地稱他們為“93師”。 [3]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故土難回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但未能如願,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1] 
參考資料
  • 1.    李彌率部逃竄緬甸前後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19-08-05]
  • 2.    《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張明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52—53
  • 3.    趙勇民,解柏偉.《金三角揭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第105—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