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希文

鎖定
段希文(1912-1980),原名經,雲南宜良縣人。1929年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入滇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先後參加過第二、三次長沙會戰、江西高安會戰、衡陽會戰常德會戰等重大抗日戰役。抗戰勝利後,參加蔣介石反共反人民內戰,歷任漢口警備司令、副軍長等職。1949年,所部在桂南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潰,逃至滇緬邊境。被國民黨殘餘勢力委任為“雲南綏靖公署第三軍政區”司令,繼續在雲南邊境頑抗。1961年,其部被解放軍殲滅,逃往泰國,繼續進行反共活動。1980年6月19日病死於曼谷。 [1] 
中文名
段希文
別    名
段經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80年
畢業院校
雲南陸軍講武堂步科
職    業
中國國民黨陸軍93師少將師長
主要成就
參加抗日戰爭
出生地
雲南宜良

段希文人物生平

段希文,原名經,1912年農曆十月初二日,生於雲南省宜良縣長安鄉之城東村。父段克昌,字筱峯,歷任中將軍需總監,1978年逝世於台北。 [2] 
1929年,段希文畢業於雲南講武堂,被分發至滇軍第四團任見習官。1930年,調滇軍第五團排長。1935年,任滇軍第九團上尉連長。1939年,升任陸軍五十八軍中校營長,直到1949年止,一直服務於五十八軍。 [2] 
自營長任內,即率部出滇,參加對日抗戰,歷長沙第二次會戰、長沙第三次會戰、江西高安會戰、湖南衡陽會戰各著名戰役,尤以三十二年冬參加常德會戰,英勇沉着,身先士卒,迭次晉升為上校團長、少將副師長、少將師長等職。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段希文以少將師長職位,受命為江西九江地區受降指揮官,代表政府接受九江日軍投降事宜。 [2] 
1948年,段希文擔任五十八軍一二六師師長,奉命兼任漢口警備司令,因功升任五十八軍副軍長,仍兼一二六師師長。次年,由於華中、華南等地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潰敗,段希文率部南撤,轉戰湘、桂之間,最後轉進至桂南,大局糜爛,所部亦告潰散,段希文遂不顧妻孥,隻身逃至香港。 [2] 
1950年春,段在香港得與從雲南逃出的國民黨政軍要員李彌裴存藩等聚晤,密謀反共,決恃地利之便,重整一二六師。段希文隻身先往曼谷;七月,輾轉進入泰北,深入滇緬邊區,受任為“雲南綏靖公署”第三軍政區司令。 [2] 
1952年,段希文成立“雲南反共救國軍”軍政幹訓團;十月,受命為幹訓團第四期大隊長,實際負責軍政幹部之培養。次年三月,緬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舉進攻遊擊基地之重要據點薩爾温江東岸拉溜山區,段希文以幹訓團學員為基幹,倉促成軍,出任前敵指揮部副指揮官兼左翼追擊指揮官。 [2] 
1953年五月,受任為“雲南反共救國軍”滇西指揮所代指揮官;旋即升任為第三十路司令,繼再改編為第五軍,出任軍長。緬甸在聯合國控告外籍軍隊入侵,造成當時轟動國際之要聞,於是滇緬邊區反共軍隊,在國際監督之下撤離,分批進入泰北清邁,空運去台,但其中有部分父兄埋骨於此異域絕境者不願撤離。段希文遂受命安置收容反共殘部,重組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擔任副總指揮,仍兼第五軍軍長。 [2] 
在緬甸期間,段希文創辦興華中學,莘莘學子,有遠至曼谷、緬北前來求學者,畢業生中,去台升學者為數頗眾,包括希文之二子在內,都去台就讀。1980年六月十八日,段希文以心臟病逝世於曼谷,年六十有九。八月四日,蔣經國令頒旌字第五三三二號旌忠狀。 [2] 

段希文主要事蹟

段希文流亡生活

196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一九六一年二月九日,根據緬甸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的《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勘界警衞部隊,為保衞勘界任務,排除逃緬國民黨軍殘部對勘界的破壞干擾,協同緬甸國防軍五千餘人,發起中緬邊境勘界管衞作戰,圍剿盤踞在中緬邊界的由李彌、柳元麟、段希文指揮的國民黨逃緬蔣軍殘部。段希文率五軍一千五百人逃亡泰國北部。 [4] 
段希文逃到泰緬邊界的大山叢中,喘息甫定,即派出三支小分隊尋找營地,以圖長遠之計。他要求:一,基地應距泰緬邊界不遠;二,距泰國城市不近;三,村賽不要大,地勢必須險。根據段希文選擇營地的三點原則要求,小分隊選中了距泰緬邊界兩天路程的孟安,他獲悉情況後,當天即率部趕到了中途的一個又窮又小的山村美斯樂,就此安營紮寨。 [4] 
美斯樂的十幾户傈僳人是養不活五軍一千五百多張嘴的。為了生存和發展,段希文把部隊分成三部分:一部分集中在軍部,擔任防衞,進行訓練,以備不時之需,一部分搞營建和生產,自己動手,解決温飽,穩定部隊;一部分外出經商,賺來金錢,招兵買馬,以求發展壯大。是年受到泰國政府警告,要求就地歸降或離開泰國。 [4] 
據段希文之子段湄川所述,1961年,段希文準備撤台,當時台灣地方當局派來四架飛機降落在緬甸的孟薩機場,準備運送撤離部隊。可是,就在在去機場的途中,接到蔣介石的密令:段希文副總指揮,命令所部原地不動,待機行動。於是段部就此留了下來。 [4]  [5] 
1963年七、八月間,台灣見中印邊境發生衝突,就蠢蠢欲動,欲反攻大陸,並派段希文之父、中央監察委員段克昌,情報局副局長沈文嶽等人來泰北,視察段希文和李文煥部,以恢復補給為誘餌,要殘軍對雲南進行竄擾破壞。段希文和李文煥都想獲得台灣的補給,從1963年至1966年九月,先後幾次竄擾雲南邊境的潞西、孟連、滄源縣境。最大規模不超過三十人,結果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民兵打死二十七人,俘虜十一人。而台灣的補給遲遲不見,反倒要他們做出更大成績。段希文和李文煥乾脆停止了竄擾。 [4] 
1966年底和1967年初,蔣介石和蔣經國先後召見段希文、李文煥,商談三、五軍統一今編事宜,原則上同意恢復對殘軍的補給,但未作具體承諾。 [4] 
1968年初,台灣特使抵過曼谷,發給殘軍慰問金兩萬美元,繼續商談“編制”問題,年底,台灣方面單獨召見段希文。他順便又看望了老父段克昌。 [4] 
1969年初,據傳蔣經國親赴泰國,瞭解殘軍實情。七月,台灣第四參謀次長易謹、特種部隊司令夏超,到段、李兩部商談補給和整編問題。此次談得很具體,要兵不要官,老弱一律不要,軍官重新調整,整編後的殘軍由易瑾、夏超擔任副指揮官。段希文與李文煥明白台灣的意圖,是要奪他們的兵權。於是急忙召集骨幹商議,答覆是:謝絕整編。 [4] 
1970年一月,台灣安全局局長週中蜂和情報局局長葉翔之再赴泰北,想壓段希文、李文煥接受改編,而段、李則謝絕接待。 [4] 
此後,泰國最高統帥擬請殘軍出兵,殲滅叭當的反政府游擊隊。如果殘軍收復叭當,效忠泰國,政府將把殘軍編為泰國的軍事旁支系統,即編為民眾自衞隊,受最高統帥部節制,不再繳械。戰後,泰國政府批准殘軍改編,稱為“北山區民眾自衞隊”,由段希文任指揮官,李文煥任副指揮官。 [4] 

段希文建立美斯樂村

美斯樂村是段希文帶領殘部撤到泰國後,組織士兵建立。位於泰國北部山區,它在泰國人的口中有很多別稱:“泰國的雲南村”、“泰國的春城”、“泰國的小中國”等等,無論那一種稱呼,都賦予了美斯樂很強烈的中國情緣,因此格外受中國遊客的關注。美斯樂村由當年中國國民黨軍隊殘部所建立,他們大多祖籍雲南,現在這裏的居民也大多可以用漢語和遊人交流。有濃濃的中國風情。 [3] 

段希文後世紀念

段希文墓
墓地位於美斯樂中心的一座高山上,從這裏可以俯視美斯樂的每一個角落。陵墓的入口是一個小小的茶店,這裏也曾經是守墓老兵的居所。通過長長的石階來到墓前,一座白色的亭子出現在眼前,亭子上有兩塊匾額,分別是段希文的副官雷雨田和泰國雲南會館所立。亭子裏擺放着大理石的石棺,石棺的前面寫着“段希文將軍墓”幾個遒勁的金字,並刻有泰文和英文。在石棺後面的牆上,掛放着段希文將軍各個時期的照片。 [3] 
參考資料
  • 1.    王新生,孫啓泰主編,中國軍閥史詞典,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04,第531頁
  • 2.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 第6冊,上海三聯書店,2015.05,第152頁
  • 3.    《暢遊泰國》編輯部編著,暢遊泰國就這本最棒! 2016-2017,華夏出版社,2015.10,第210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宜良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宜良文史 第4輯,,1992.12,第151頁
  • 5.    孫純福著,金三角,蔣殘軍現狀探秘,學林出版社,2007,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