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波羅王朝

鎖定
波羅王朝(孟加拉語意思是“保護”)8世紀~12世紀時統治印度東北部(今孟加拉國和印度比哈爾邦大部)的一個重要王朝 。
中文名
波羅王朝
外文名
Pala Empire
位    置
今孟加拉國和印度的一部分
第一位統治者
瞿波羅一世
著名事件
曲女城的三方混戰
宗    教
佛教
發生時間
8世紀-12世紀

波羅王朝簡介

波羅王朝
波羅王朝(2張)
波羅王朝以今孟加拉為中心,在戒日王的帝國崩潰後北印羣雄並起的形勢中迅速崛起。據説該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瞿波羅一世Gopala I是由渴望結束孟加拉地區的混戰局面的當地居民推舉出來的。在8~9世紀,該王朝是北印最強大的政治勢力,領土遠遠超出了孟加拉。
波羅王朝的頭兩位國王瞿波羅一世和達摩波羅 Dharmapala向西發展,廢黜了奄奄一息的後笈多王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吞併了曾是多個強大帝國的起源地的摩揭陀。波羅王朝在北方的主要對手是拉傑普特人建立的各王國,為了爭奪優勢地位,他們與佔據摩臘婆拉賈斯坦瞿折羅-波羅提訶羅王朝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拉其普特人中最強大的一支)連年作戰。波羅王朝與瞿折羅-補羅帝訶羅人圍繞重要城市曲女城展開一系列爭奪。在南方德干地區的羅濕陀羅拘陀人(拉什特拉庫塔王朝)強大的時期,波羅王朝也曾與向北擴張的羅濕陀羅拘陀發生過戰爭。結果發展成一種以曲女城為中心的三方混戰。
達摩波羅在位時,波羅王朝曾利用補羅帝訶羅人被羅濕陀羅拘陀打敗、而羅濕陀羅拘陀又發生內亂的機會攻佔曲女城,短暫建立了霸權。但不久又因為補羅帝訶羅人的復興而退出了對曲女城的爭奪,將注意力轉向東部的阿薩姆奧里薩
由於受到居住於今中央邦東部的新興勢力迦羅珠利王朝(可能是拉其普特人)的攻擊,波羅王朝在9世紀中期開始逐漸衰落,一度只剩下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小塊領地。
摩醯波羅一世收復了孟加拉的部分失地,但他努力的成果很快又被來自南印的侵略者朱羅王朝所終止。波羅王朝在12世紀時被他們原來的封臣犀那王朝(勝軍王朝)趕出了孟加拉,其殘餘力量在比哈爾邦南部又苟延殘喘了幾年,直到被來自中亞穆斯林征服者(主要是突厥人)推翻。
波羅王朝在其領土內推行一種封建制度,即王室將土地贈給受封者,同時受封者獲得對該片土地的税收、行政和司法權。但這種封地現象只是表面上與西歐的封建制度類似。波羅王朝的封地對象幾乎只限於宗教集團,表現為將大量土地捐贈給寺院(如提婆波羅國王曾贈給著名的那爛陀寺5個村莊);世俗官僚獲得封地的現象非常少見。

波羅王朝文化

波羅王朝以其對佛教的支持和庇護而聞名;該王朝是最後一個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歷代波羅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長期出資建設北印著名的佛教綜合大學那爛陀寺超戒寺。其中以研究密宗為主的超戒寺是波羅王朝國王達摩波羅主持修建的,據説規模比笈多王朝時修建的那爛陀寺還大。這兩座宏偉的佛教研究機構都在12~13世紀穆斯林入侵時期被徹底毀滅。波羅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

波羅王朝王朝歷史

波羅王朝又稱帕拉王朝,8世紀到12世紀時統治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重要王朝。 其統治者的名稱均以帕拉為後綴,在古普拉克里特諸語言意為“保護者”,他們是大乘佛教密宗的信徒。 [1] 
其主要據點位於孟加拉和今印度比哈爾邦,包括巴連弗邑、蒙格埃爾、多摩梨帝國等當時的大城市。9世紀初期,波羅王朝是北印度一強大的政治勢力,其領土由比哈爾、孟加拉進一步擴展至尼泊爾、恆河流域中部。在公元810年時,波羅王朝領土上的人口達到1030萬人。
波羅王朝被視為伊斯蘭教傳入前孟加拉歷史的黃金時期。此王朝曾結束孟加拉地區持續不斷的戰亂和割據,對內為當地帶來安定與繁榮,對外與西藏吐蕃王朝、印尼三佛齊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維持良好的關係。在此時期,
透過阿拉伯地區與孟加拉的頻繁貿易,伊斯蘭教首度於孟加拉出現,阿拔斯王朝的貨幣亦可於波羅王朝的考古遺址中找到。。該王朝歷代國王修建了大規模的佛寺,並贊助那爛陀寺、超戒寺等佛學研究所。12世紀,信仰印度教的斯那王朝推翻了波羅王朝,正式結束最後一個建立於印度本土的佛教王國。
波羅王朝在其領土內推行一種封建制度,即王室將土地贈給受封者,同時受封者獲得對該片土地的税收、行政和司法權。但這種封地現象只是表面上與西歐的封建制度類似。波羅王朝的封地對象幾乎只限於宗教集團,表現為將大量土地捐贈給寺院(如提婆波羅國王曾贈給著名的那爛陀寺5個村莊);世俗官僚獲得封地的現象非常少見。
波羅王朝以今孟加拉為中心,在戒日王的帝國崩潰後北印羣雄並起的形勢中迅速崛起。王朝的首位君主瞿波羅一世約於750年在西孟加拉Gaur被一眾地區首領推舉為王。歷史證據表明瞿波羅是由地區首領推舉所出,並非由當地人民直接選舉產生。
王朝在達摩波羅和提婆波羅統治下的擴張:約750-900年,西印的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綠色)、南印的羅濕陀羅拘陀(橙色)、東印的波羅王朝(紫色)鼎立,形成卡瑙傑三角(Kannauj Triangle)
瞿波羅死後,其兒子達摩波羅和孫提婆波羅大幅擴展了王朝的領土。達摩波羅原本被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的君主瓦特薩羅闍擊敗。隨後達摩波羅和瓦特薩羅闍均被羅濕陀羅拘陀君主陀魯婆擊敗。陀魯婆離開德干地區後,達摩波羅得以向西擴展王朝至北印度,包括卡瑙傑(古稱曲女城)。
然而,瓦特薩羅闍之子納加巴塔二世隨後佔領了卡瑙傑,並進軍至蒙格埃爾。達摩波羅被逼投降,並與羅濕陀羅拘陀君主瞿頻陀三世結盟。瞿頻陀三世入侵北印,並打敗納加巴塔二世。羅濕陀羅拘陀的記錄顯示達摩波羅曾承認羅濕陀羅拘陀為宗主國。在瞿頻陀三世離開後,達摩波羅得以恢復北印度的領土。
達摩波羅死後,其子提婆波羅登位,並被視為波羅王朝最強大的君主。他曾入侵迦摩縷波(今阿薩姆邦)和今奧里薩邦的小王國。其中迦摩縷波的君主沒有與達摩波羅戰鬥就屈服於波羅王朝,奧里薩的國王則逃離首都。除了上述的征伐外,他的繼任者亦有記載他曾佔領其他的領土,但有不少記載實際上是誇張失實。
提婆波羅死後,波羅王朝開始逐步瓦解。提婆波羅外甥毗羯羅訶波羅一世在短暫統治後退位,併成了苦行僧。他的兒子那羅衍波羅繼任為王,此時羅濕陀羅拘陀王阿目佉跋沙一世擊敗了波羅王朝,阿薩姆和奧里薩更恢復獨立。
那羅衍波羅之子羅闍耶波羅至少統治了12年,並興建了一些公共設施和寺廟。他的兒子瞿波羅統治數年後失去了孟加拉,此時波羅王朝的領地只剩下比哈爾邦一帶。繼任的毗羯羅訶波羅二世亦受到來自中印度的Chandela和Kalachuri王國的侵略,波羅王朝在他統治時期分裂為數個小王國。
約988年,摩酰波羅一世登位。在三年內,他收復了孟加拉北部和東部的失地,並收復了今西孟加拉邦的北部地區。於1021-23年,朱羅王朝君主羅貞陀羅入侵孟加拉。他努力的成果很快被來自南印的侵略者朱羅王朝所終止。:45摩酰波羅一世的兒子那耶波羅在奮力抵抗後擊敗了Kalachuri 國王,兩國後來在佛教高僧阿底峽調和下籤訂和約。
約於1077-1130年在位的羅摩波羅是波羅王朝最後一位明君。他減輕税收、推動農業,並建造了一些公共設施。他恢復了迦摩縷波的管治,並與朱羅王朝君主維持友好的關係,以爭取支援對抗遮婁其王朝。羅摩波羅死後波羅王朝繼續衰退,領土逐步縮小。
摩陀那波羅在位(約1143-1161)時,來自南印、 信奉印度教的斯那王朝吞併了波羅王朝在孟加拉的所有領土,波羅王朝消亡前的領土只縮減至比哈爾邦南部一帶。約於1161年,名為瞿頻陀波羅的一位國王統治著加雅,但沒有確切史據證實他與波羅王朝君主的關係。
波羅王朝以其對佛教的支持和庇護而聞名;該王朝是最後一個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在波羅王朝中後期,印度西部的佛教已經被伊斯蘭教入侵者消滅,只在東印還得以留存。歷代波羅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謂“波羅七代護法”),他們長期出資建設北印度著名的佛教綜合大學那爛陀寺和超戒寺
其中以研究密宗為主的超戒寺是波羅王朝國王達摩波羅主持修建的,據説規模比笈多王朝時修建的那爛陀寺還大。達摩波羅還建立了另一座密宗大寺飛行寺。這幾座宏偉的佛教研究機構都在12~13世紀的穆斯林入侵時期被徹底毀滅。波羅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
作為統治佛教誕生地的君主,波羅王朝的國王在佛教國家中得到很高的名望。來自爪哇夏連特拉王國的使節就曾請求波羅國王給予5座村落,讓他們得以在那爛陀寺興建一座寺院,此請求得到國王提婆波羅答允。
提婆波羅亦修復、擴大了索瑪普利大寺的建築。摩酰波羅一世亦曾下令修復及建造那爛陀寺和菩提迦耶的宗教建築。波羅王朝與中國亦有交流,北宋曾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遼朝西夏亦有印度僧之紀載。
波羅王朝和斯那王朝(約1070-1230年)時期,比哈爾和孟加拉的藝術影響了尼泊爾、緬甸、斯里蘭卡和爪哇的藝術發展。
這個遺址又被稱作大寺院(英語:Somapura Mahavira),是七世紀大乘佛教在孟加拉興起的見證,一直到12世紀以前這裏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
這個寺院的設計完美地滿足了舉行宗教儀式的需要,體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成就。寺院的簡單和諧線條及許多雕刻裝飾對佛教建築發展有着深遠影響,甚至遠在柬埔寨都能找到這種影響力。

波羅王朝歷代君主

瞿波羅一世 Gopala I(750年 - 770年
達摩波羅Dharmapala(法護王,770年 - 810年
提婆波羅Devapala(天護王,810年 - 850年
Mahendrapala
輸羅波羅一世Shurapala I(破魔護王,850年 - 854年
毗羯羅訶波羅一世Vigrahapala I(854年 - 855年
那羅衍波羅Narayanapala(855年 - 908年
羅闍耶波羅Rajyapala(908年 - 940年
瞿波羅二世Gopala II(940年 - 960年
毗羯羅訶波羅二世Vigrahapala II(960年 - 988年
摩醯波羅一世Mahipala I(地護王,988年 - 1038年
那耶波羅Nayapala(1038年 - 1055年
毗羯羅訶波羅三世Vigrahapala III(1055年 - 1070年
摩醯波羅二世Mahipala II(1070年 - 1075年
輸羅波羅二世Shurapala II(1075年 - 1077年
羅摩波羅Ramapala(1077年 - 1130年
鳩摩羅波羅Kumarapala(1130年 - 1140年
瞿波羅三世Gopala III(1140年 - 1144年
摩陀那波羅Madanapala(1144年 - 1162年
瞿頻陀波羅Govindapala(1162年 - 1174年
Palapala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