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南絲竹

(中國傳統器樂絲竹樂)

鎖定
江南絲竹,流行地域在上海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制崑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崑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後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後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2] 
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省太倉市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江南絲竹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均為Ⅱ-40。 [4] 
中文名
江南絲竹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江蘇省太倉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40

江南絲竹歷史淵源

絲竹表演
絲竹表演(5張)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絃、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名。
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制崑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崑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後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曆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絃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後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2] 
在19世紀初,江南絲竹音樂的發源地、流傳地和發祥地的浙江北部杭嘉湖地區活動已很活躍,發展到清道光年間(1821年)已具規模。《嘉興府志》中曾有“採蘇杭之絲,截洞庭秀竹,變吳越佳音,集絃索精粹,江南有絲竹者也”的記錄。當時,平湖的“合計清音社”和嘉興的“金聲奏”已有幾代傳承。平湖派琵琶宗師李芳園李氏第五代傳承人,李氏五代不但是琵琶玩家,也是演奏清音的高手。 [5] 
清末民初已有演奏絲竹樂的組織“文明雅集”,之後相繼有“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演唱崑曲、灘簧並奏絲竹樂的組織產生。演奏江南絲竹的組織有“清客串”和“絲竹班”兩種。“清客串”為市民自娛性組織,演奏地點多在茶館、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細膩的加花手法,風格淡雅秀麗。除親友婚喪場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參加民間婚、喪、喜、慶的演奏活動。“絲竹班”為民間職業性音樂組織,在農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風格粗獷樸實,氣氛比鉸熱烈。 [1] 
20世紀初,江南絲竹由農村傳播到城市,城市間很多絲竹樂社紛紛建立,整理和加工古曲,為江南絲竹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孫裕德和他成立的上海國樂研究會就是其中之一。 [6] 
20世紀20年代,絲竹家王巽之在杭州西湖孤山東麓的“凌社”創辦了杭州早期的江南絲竹組織“杭州國樂社”,演奏傳統樂曲,國樂社整理、改編的絲竹演奏曲目很快傳到上海等地,在音樂界產生很大影響。之後,王巽之又與絲竹前輩程午嘉在上海創辦“華光樂社”,開啓了滬杭絲竹界彼此交流的良好局面,絲竹音樂由此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 
1926年1月21日,“西門國樂社”應“得勝公司”之請,錄製絲竹樂曲《景星慶雲》《漢宮秋月》《薰風曲》等。
1929年9月,百代唱片司在最早發行的一批中國音樂唱片中,由張麗生、張志翔、任悔初及信通銀行絲竹團所奏《快六板》《花六板》《霓裳曲》《老三六》《三六》《無錫景》《出水蓮》《梳妝枱》《九連環》《湘江浪》《四合如意》《中花六》等絲竹樂曲,名列在目。 [7] 
1939年5月,孫裕德應邀擔任上海友聲旅行團國樂組的輔導工作。
1941年,孫裕德等人將國樂組改名上海國樂研究會,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江南絲竹音樂社團。
1947年,孫裕德率成員赴美國演出。 [6] 

江南絲竹基本特徵

江南絲竹特色風格

江南絲竹曲調優美淳樸,清新悦耳,輕快明朗,綺麗優雅,其技法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講究“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顯現出“小、細、輕、雅”的藝術風格。 [4]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比較靈活,它以二胡笛子為兩件主要樂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彈絃樂器小三絃琵琶、洋琴;管樂器還有打擊樂器、板、木魚碰鈴等,上海郊區農民樂隊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擊樂器。 [1] 

江南絲竹演奏特點

江南絲竹樂曲其結構除民間一般常見的曲牌聯綴、循環、變奏的特點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變奏所形成的結構特點。這種特點所形成的一曲多變,構成絲竹樂中一簇一簇圍繞母曲的套曲。
如《老三六》可衍變為《中板三六》(簡稱《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變為《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稱《五代同堂》)。這些樂曲既可分別獨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簡、由慢至快的順序演奏。以《老六板》為例:其演奏順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緩);《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暢);《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輕快平穩);《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動明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簡樸)。當板腔變奏應用於一首樂曲時,對比效果比較強烈。
江南絲竹樂合奏在突出主要樂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則下,其它樂器靈活自如地、依據一定的規律特點相互對比烘托,默契協調,獲得獨特的韻味。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控制應用,音色圓韻飽滿。高音清遠含蓄,低音悠揚婉轉。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墊音、打音倚音顫音、氣顫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豐滿柔和,連綿不斷,力度變化非常細膩,左手傳統演奏習用一個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裝飾音、左側音、墊指滑音等。 [1] 

江南絲竹代表曲目

江南絲竹曲目豐富,傳統樂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雲慶》等。 [2]  江南絲竹主要的八首樂曲是《歡樂歌》《雲慶》《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鷓鴣飛》《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槳》等樂曲亦常演奏。 [1] 

江南絲竹傳承保護

江南絲竹傳承價值

江南絲竹音樂的產生和延續,對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羣眾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的代表之一。 [3]  江南絲竹的演奏技法和音樂風格藴藉含蓄,包含着追求謙沖、協調的深刻文化內涵,在民族音樂史、戲曲、民俗等方面都深具實踐和理論研究價值。 [4]  絲竹樂來自民間,植根民間,簡便易行,適宜推廣,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 [3] 

江南絲竹傳承現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時勢影響,傳統江南絲竹班社多自行解散。 [4]  至今,70歲以上的老藝人已相繼離世,後繼乏人, [2]  而傳統曲目傳譜又很少,所以江南絲竹在傳承方面危機日深,前途堪虞,亟待保護。 [4] 

江南絲竹傳承人物

傳承人
傳承人(2張)
沈鳳泉,男,1934年1月出生,江南絲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3-0842,申報地區:浙江省杭州市。 [8] 
周惠,男,1922年出生,江南絲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3-0841,申報地區:上海市。 [8] 
周皓,男,1929年1月1日出生,江南絲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2-0281,申報地區:上海市。 [8] 
陸春齡,男,1921年9月14日出生,江南絲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2-0280,申報地區:上海市。 [8] 

江南絲竹傳承保護

2014年,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建立沈鳳泉“江南絲竹音樂”專家工作室。
2015年初,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成立音樂系“江南絲竹音樂”音樂社。
2017年6月20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設立了沈鳳泉江南絲竹音樂陳列館和音樂研究中心。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杭州藝術學校上海市羣眾藝術館、太倉市文化館獲得“江南絲竹”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太倉市文化館、杭州藝術學校評估合格。 [13]  “江南絲竹”項目保護單位上海市羣眾藝術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上海市羣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4-15] 

江南絲竹社會影響

  • 榮譽表彰
20世紀80年代,北漍中心民樂隊參加江陰市文藝會演,江祥聲編曲江南絲竹《金蛇狂舞》《龍虎鬥》二次獲獎。
20世紀90年代,江祥聲創作演奏的絲竹合奏《情滿江陰》參加江陰市比賽獲獎。
2006年,江祥聲創作演奏的江南絲竹《吳韻》參加江陰市江南絲竹匯演獲一等獎,參加江陰市文藝會演獲二等獎。 [11] 
  • 重要演出
2019年,蘇州市歌舞劇院完成江南絲竹《江南情韻》《水鄉行》等曲目傳承,並舉行考核公演。另開展“絲竹雅韻”進校園專場音樂會活動共計50場。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