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定門之戰

鎖定
後金皇太極攻明朝京畿,先用反間計陷害袁崇煥,隨後一戰滅滿桂四萬明軍的事件。
名    稱
永定門之戰
發生時間
1629年
地    點
北京城南,永定門外,涼水河
參戰方
明朝滿桂,後金(清朝)皇太極
結    果
後金(清朝)皇太極勝利
參戰方兵力
明軍:4萬餘
八旗軍:約數萬
傷亡情況
明朝:四萬士兵全軍覆沒
八旗軍:很少。
主要指揮官
滿桂,孫祖壽,麻登雲,黑雲龍,皇太極

永定門之戰戰役背景

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率軍號稱10餘萬,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攻佔遵化(今屬河北),直逼京師(今北京)。明廷急令各地兵馬馳援。督師袁崇煥統領諸路援軍,阻後金軍於廣渠、德勝等門外。皇太極進攻受挫,遂施反間計,一時間流言蜚語中傷袁崇煥,明朝皇帝下獄袁崇煥。各路援軍軍心動搖,總兵祖大壽還師山海關。 [5]  皇帝以滿桂頂替袁崇煥,讓滿桂以武經略總督北京城下各路援軍。皇太極得知反間計大獲成功,趁機率領八旗軍反攻北京,殺了明朝皇帝一個回馬槍。 [6] 

永定門之戰戰役過程

十二月,明朝滿桂統帥大軍,約四萬多士兵,出北京城外,於城南的永定門二里外,在涼水河一帶紮營。 [1] 
皇太極反殺回馬槍,抵達盧溝橋,先擊敗明軍申甫的六千士兵。皇太極派遣偵察兵,發現北京城外有大量明軍,是滿桂、黑雲龍及麻登雲、孫祖壽,四總兵官,領馬步兵四萬、結柵木、四面排列槍炮十重。 [3] 
皇太極當機立斷,命令八旗軍以及蒙古僕從軍,行營兵列陣,呼喊齊進。 [3] 
明兵發槍炮如雨雪,爆炸的轟鳴聲傳入北京城內。 [2] 
八旗軍進擊大勝,陣斬明總兵官滿桂、孫祖壽、副將、參將、遊擊三十餘人等,千總、把總無數。生擒總兵官黑雲龍、麻登雲及參將一人。 [3] 

永定門之戰戰役結果

明朝慘敗,四萬士兵全軍覆沒。 [1]  八旗軍大勝,繳獲明軍輜重繁多,俘虜戰馬六千多。 [3] 
戰後明朝收殮戰場屍體,朝廷官吏劉宗周統計,明軍約三萬多具屍體。 [2] 
北京城內市民一開始歡欣鼓舞,以為明軍大勝。數日後明軍慘敗消息傳入北京,然而天子腳下的官吏、市民生活一如往日淡然,對明軍慘敗麻木不仁。 [2] 

永定門之戰戰役影響

明朝軍隊慘敗的消息傳遍各地,明朝各地城市軍隊皆士氣大跌。隨後八旗軍趁勝追擊,擊敗明軍劉之綸,於明朝內地攻陷城市,掠奪財富,如入無人之境。 [4] 

永定門之戰歷史評價

有學者認為明軍慘敗的根源,是皇帝下獄逮捕袁崇煥。近代學者梁啓超:“後金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袁崇煥)宜也。而獨怪乎明之朝廷自壞長城,為敵復仇,以快羣小一日之意見,而與之俱盡,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7] 
參考資料
  • 1.    楊嗣昌(1588年-1641年)《楊文弱先生集》卷六,封疆共事疏:“竊惟臣等才識黯淺,原不知兵,荷蒙聖恩委任,責成衝邊數歲,兢業講求,亦粗涉其大概矣……且夫宣、大、關、寧,異地同病者也。滿桂一戰,而宣、大之四萬眾立盡於涼水河;宋偉、吳襄一戰,而關、寧之四萬眾,半盡於長山子午,半盡於大凌城。豈非近年覆轍哉?……崇禎七年閏八月十八日題”
  • 2.    文震孟(1574年-1636年)《文文肅公日記》卷一,崇禎二年: “十二月十六日。雪止。聞今日四帥出師。又聞申甫兵潰於蘆溝橋。十七日。五鼓即聞炮聲不絕。心甚驚疑。俄而賀戰勝者相屬以路幾悚。虜只騎不還矣。城中人氣回。貴賤皆欣欣快舞。十八日。往朝中。猶以為勝負相當也。午後始知其確。滿桂、孫祖壽皆被殺。未曾殺一虜。而我師殲焉。為之短氣。為之心戰。然而士大夫怡堂如故。即小民亦皆帖然。此不可解。晤錢中堂。明日復欲出矣。迷人不悟。可嘆。可嘆。過孟長。後劉念台京兆出城掩骼。雲三萬餘屍而百姓不與焉。”
  • 3.    《滿文老檔》,太宗皇帝第三函第二十冊,天聰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軍自良鄉縣起行,趨北京城。時沈副將率兵六千,迎戰於渾河蘆溝橋。固遣右翼五旗兵進擊,不移時,擊敗之,擒拿官一員,所獲馬匹甲冑,取其善者,?其劣者。大軍行至距北京二十里外,見有明兵一營。命左翼五旗兵進擊,不移時,又敗之。是晚營於北京城西南隅。遣副將阿山、遊擊圖魯什,往視環城敵兵。阿山、圖魯什回告:我等執人訊之,供稱北京城永定門南二里外,有滿桂、墨雲龍及麻登雲、孫祖壽四總兵官領馬步兵四萬、結柵木、四面排列槍炮十重等語。我兵不可憚勞我等十旗行營兵列陣,呼喊齊進。陣斬明總兵官滿桂、孫祖壽、副將、參將、遊擊三十餘人等,千總、把總無數。生擒總兵官黑雲龍、麻登雲及參將一人。明兵發槍炮如雨雪,我軍進擊無一死者,豈非天佑乎? 十八日,以陣獲馬匹六千,擇其善者,先黨給八大臣、眾總兵官及副將各一匹。時諸臣奏雲:蒙天眷佑,賴汗洪福,連敗大敵,所獲諸物,汗與諸貝勒不先擇取...汗曰:“我命爾等攻敵,明兵槍炮發時,我為爾等心甚憂悔。幸蒙天佑,爾諸臣並未被創,擊敗敵兵,雖加賞齎,我猶以為不足也。”論畢,汗只取劣馬一匹,為首大臣,各賜良馬一匹。諸備禦及旗長,各賞馬一匹,其餘馬匹等照甲分給之。”
  • 4.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一,遼師入衞紀事:“盧溝橋則有申甫之敗,永定門則有大將軍滿桂,孫祖壽之死,麻登雲,黑雲龍之執,馬步數萬,一擲而空。至薊州更有兵侍劉公之綸之慘死。賊遂縱橫茲輔,如入無人之境矣。”
  • 5.    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煥傳:“我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崇煥聞,即督大壽、可剛等入衞。以十一月十日抵薊州,所曆撫甯、永平、遷安、豐潤、玉田諸城,皆留兵守。帝聞其至,甚喜,温旨褒勉,發帑金犒將士,令盡統諸道援軍。俄聞率教戰歿,遵化、三屯營皆破,巡撫王元雅、總兵硃國彥自盡,大請兵越薊州而西。崇煥懼,急引兵入護京師,營廣渠門外。帝立召見,深加慰勞,諮以戰守策,賜禦饌及貂裘。崇煥以士馬疲敝,請入休城中,不許。出與大軍鏖戰,互有殺傷。   時所入隘口乃薊遼總理劉策所轄,而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大壽在旁,戰慄失措,出即擁兵叛歸。”
  • 6.    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九滿桂傳:“冬十月,大清兵入近畿。十一月詔諭勤王。桂率五千騎入衞,次順義,與宣府總兵侯世祿俱戰敗,遂趨都城。帝遣官慰勞,犒萬金,令與世祿俱屯德勝門。無何,合戰,世祿兵潰,桂獨前鬥。城上發大炮佐之,誤傷桂軍,桂亦負傷,令入休甕城。旋與袁崇煥、祖大壽並召見,桂解衣示創,帝深嘉嘆。十二月朔復召見,下崇煥獄,賜桂酒饌,令總理關、寧將卒,營安定門外。 桂驍勇敢戰。所部降丁間擾民,桂不能問。副將申甫所統多市人,桂軍淩之。夜發矢,驚其營,有死者。御史金聲以聞,帝亦不問。及大壽軍東潰,乃拜桂武經略,盡統入衞諸軍,賜尚方劍,趣出師。桂曰:「敵勁援寡,未可輕戰。」中使趣之急,不得已,督黑雲龍、麻登雲、孫祖壽諸大將,以十五日移營永定門外二里許,列柵以待。大清兵自良鄉回,明日昧爽,以精騎四面蹙之。諸將不能支,大敗,桂及祖壽戰死,雲龍、登雲被執。帝聞,震悼,遣禮部侍郎徐光啟致祭,贈少師,世蔭錦衣僉事,襲升三級,賜祭葬,有司建祠。”
  • 7.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第6冊,袁崇煥傳:“吾粵崎嶇嶺表,數千年來,與中原之關係甚淺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後金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而獨怪乎明之朝廷自壞長城,為敵復仇,以快羣小一日之意見,而與之俱盡,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