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蠆

鎖定
水蠆是蜻蜓目蜓科馬大頭屬昆蟲。 [6-7]  體扁闊或長形,褐色、暗褐色或稍帶綠色,頭部較大,有極發達的“臉蓋”,尾端有3個突起; [6]  形與成蟲類似。 [8] 
水蠆基本生活在南方水域中, [9]  大多數生活在溪流、池塘、沼澤環境。 [10]  蜕皮成為蜻蜓的成蟲前,一直生活在池塘裏。 [11]  肉食性,性情兇猛,喜歡捕食小型水生昆蟲及幼蟲,甚至可以捕食小魚和蝌蚪。 [8]  人工飼養在玻璃缸或臉盆裏,內約裝2/3體積的水,投放一些水草。 [12] 
雲南布依等民族會食用水蠆,他們取蟲若干用沸水汆燙後,控幹水分,裹以雞蛋、麪粉糊炸成,用做酒菜,常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 [6-7]  是豆娘和蜻蜓的幼期的稚蟲。 [8]  遇到危險時,蜻蜓的水蠆能利用直腸吸水再噴出,並利用水的動力前進,從而迅速逃離危險地方。 [13] 
中文名
水蠆
別    名
蜻蜓稚蟲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單髁亞綱
蜻蜓目
釋    義
蜻蜓目昆蟲的幼體通稱水蠆

水蠆形態特徵

水蠆體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綠色【黑色等】,外形與其成蟲類似,無翅,沒有性成熟。水蠆的顏色因棲息環境而異。喜歡棲息在黃色泥土的水蠆則是黃色的,周圍環境是黑色的則是黑色的,像閃藍麗大蜻以及宴蜓都是一樣的,得看周圍的環境以及水草等。通常潛伏在溪池水庫泥底或殘枝敗葉下,有的則喜歡棲息埋伏在水草密集處,等待獵物的到來,如宴蜓等。

水蠆生活習性

蜻蜓的卵在剛孵時有一特殊的型態,六隻腳、頭部都跟身體縮在一起,像只沒
水蠆 水蠆
腳小蝦米一樣,不怎麼活動,稱這階段為「前稚蟲期」。 這一階段非常的短少則三、五秒,多則兩、三分鐘,前稚蟲的背部就會裂開,第一齡稚蟲就蜕皮而出,不久它會慢慢的將頭及六隻腳伸展開來自由活動,蜻蜓稚蟲隨著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齡期,一般情況下,蜻蜓幼蟲年齡越小,他的體色就越淺,從8~16個齡期都有,整個稚蟲其所需時間依照不同種類及季節而有所不同,從一個月到三、年都有。
水蠆靠腹部內直腸鰓呼吸水中的容氧,因此會從尾端緩慢吸水、排水來呼吸,平常除六隻腳可供爬行之外在緊急時刻則會將腹部所吸的水向後噴出,所產生的作用力會帶動它們向前快速移動以達避敵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蠆為了避天敵以及捕食獵物,體色跟環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種保護色。棲息於溪流蜻蜓幼蟲【如豆娘幼蟲】主要以蜉蝣稚蟲、石蠅稚蟲、搖蚊等雙翅目幼蟲以及一些小魚為食;棲息於靜水域的種類【如蜻蜓幼蟲】則主要以蝌蚪、小型蝦類、小魚水蚤、體型較小的蜻蛉稚蟲、水蠅、孑孓、搖蚊等雙翅目幼蟲為主食,有時也會吞食同類。稚蟲天敵則是鳥類、大型雜食性魚類、紅娘華、負子蟲、龍蝨等。
生物特性 :一隻蜻蜓生命中有95%的時間是從水裏度過的,蜻蜓的幼蟲叫水蠆。 由於內臟壁不能夠在水中呼吸,它在水中的呼吸頻率也加快了很多。所以它只能蜕皮羽化了。水蠆一般選擇在一個晴朗靜謐且風和日麗的夜晚,並且在黑夜的籠罩和掩護下開始魔幻般的變化了。(如果白天羽化的話,會被肉食動物攻擊,且白天温度高,翅膀乾的太快,容易破裂,這點跟蟬一樣)水蠆一旦進入絕食期時,總是腹部朝天【也就是把腹部接近水面進行汲取空氣中的氧氣】,因為它已經不能完全像以往那樣子在水中用腮進行呼吸了,所以只能在水面和空氣的交界處進行呼吸,當它們的水下呼吸系統關閉的時候,它們就別無選擇的要在空氣當中去了。
水蠆即使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它們也能捕捉到獵物,它們能利用觸角和長腿感覺到水波壓力的變化情況,從而判斷獵物的大小方位,形狀質量等。蜻蜓成蟲能吃掉比自己小的所有在空中飛行的昆蟲。水蠆在水中也從不挑食,一旦飢餓難耐的時候,所有在它身邊路過的比他小的水生生物也會成為它的美食,蜻蜓卵孵化時,由於內骨骼脆弱無比,這個時候很容易成為過往魚類的美食。羽化時本能會促使他離開了生活了很久的水裏——由體內的荷爾蒙【一種激素】決定的 [1] 

水蠆行為特徵

仔細觀察水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它也會用的第三條腿去碰它的尾部。並觸摸幾下,是在清除髒的東西(有些不喜歡動,所以身體難免會長藻類)。豆娘則是用它向下彎曲的尾部,然後用最長的那條腿去摸它的外腮。宴蜓則是把它的腹部像左邊或者右邊。接着用他的第三條腿去揉揉尾部。可能是癢了,或者清除東西。有時候水蠆捕捉到食物正在享用時,有蝦子和小魚與它爭搶的時候,像宴蜓就會用彎曲的帶刺的尾部去攻擊它們,叫它們走開。因為這時候口器和上下顎都很忙,無法襲擊它們。
蜻蜓幼蟲在幼齡時讓我們感覺到它的腹部比頭部大很多,而且很胖的感覺,並且很長,這個時候胸部比較瘦,隨着每次蜕皮,胸部逐漸變大,腹部相對來説比之前細些。尤其是終齡,胸部會膨脹的很大,並且翅芽發達,腹部相對幼齡來説要小些,但是最後一齡【末齡】蜕皮時,腹部的液體被吸入胸腔和背部使蟲蛹膨脹直至破裂,羽化成成蟲時,成蟲的胸部就膨脹變大,而腹部就拉長變細了,這就是為什麼蜻蜓幼蟲比成蟲腹部要大而胸部要小的原因了 [1] 

水蠆生長過程

一般生活為卵期→稚蟲期→(羽化)成蟲期。因蜻蜓是不具期的昆蟲,我們稱它為不完全變態,而蜻蜓的稚蟲期是在水域度過,故昆蟲學家又稱蜻蜓為“半變態”的昆蟲。

水蠆卵期

水蠆 水蠆
蜻蜓的卵因不同種類而在外型有所不同,從橢圓形到圓形都有,剛產下卵的卵有淡黃色、米黃色、淡褐色以及淡藍色等,通常經過24小時卵顏色會變深變黑在夏季通常只需6-10天即可孵化,少數蜻蜓會以卵來越冬。
(一)蜻科、大蜓科春蜓科常用點水方式產卵,有的會連續點水,一次產下三至五粒或二、三十粒卵,有的則是先將卵堆積在蜻蜓點水~產卵尾端,然後再點水把一、二百粒卵全部排出沉入水中。
(二)蜓科蜻蜓習慣停在水生植物、水邊青苔或泥土產卵,一次一粒連續慢慢的將卵產入植物莖幹或泥土、青苔細縫中。
(三)少數蜻蜓還會將尾端卵團空投入水中。
(四)有的則像豆娘那樣子會順着水草爬水裏面,用產卵器把卵產在浸過水草的莖上。

水蠆稚蟲期

水蠆 水蠆
蜻蜓幼蟲稱水蠆(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剛孵時有一特殊的型態,六隻腳、頭部都跟身體縮在一起,像只沒腳小蝦米一樣,不怎麼活動,稱這階段為“前稚蟲期”。 這一階段非常的短少則三、五秒,多則兩、三分鐘,前稚蟲的 背部就會裂開,第一齡稚蟲就蜕皮而出不久它會慢慢的將頭及六隻腳伸展開來自由活動,蜻蜓稚蟲隨著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齡期,從8~16個齡期都有,整個稚蟲其所需時間依照不同種類及季節而有所不同,從一個月到三、四年都有,台灣的蜻蜓稚蟲都是水棲昆蟲,尚無發現陸棲性種類。水蠆在水中如何活動呢?水蠆靠腹部內直腸鰓呼吸水中容氧,因此會藉著從尾端緩慢吸水、排水來呼吸,平常除六隻腳可供爬行之外在緊急時刻則會則會將腹部所吸的水向後噴出,所產生的作用力會帶動它們向前快速移動以達避敵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蠆為了避天敵以及捕食獵物,體色跟環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種保護色。棲息於溪流蜻蜓幼蟲主要以蜉蝣稚蟲、石蠅稚蟲、搖蚊等雙翅目幼蟲以及一些小魚為食,棲息於靜水域的種類則主要以蝌蚪、小型蝦類、小魚、水蚤、體型較小的蜻蛉稚蟲、仰泳蝽孑孓、搖蚊等雙翅目幼蟲為主食。稚蟲天敵則是鳥類、大型雜食性魚類、紅娘華、負子蟲、龍蝨等。
當幼蟲終齡的時候【最後一齡】我們可以在雄蟲的胸部這裏看到一個鈎子,還有一個小孔小點,而雌蟲沒有,因為在終齡幼蟲的內臟器官在幼蟲體內已經形成,尤其是羽化當天最明顯。當然,有些雌蟲尾部有個交配器官,像宴蜓腹部末端有一個箭頭的樣子,就是與成蟲交配時的交配器官。

水蠆成蟲期

水蠆 水蠆
水蠆經過多次蜕皮,成長到終齡稚蟲,可以看到期胸部會有明顯的翅芽,這是與其他齡期稚蟲的一個簡單的區別方法。通常蜻蜓的終齡稚蟲會在羽化前幾個小時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水草,植物葉子、石塊、圍牆、橋墩等物體都可供蜻蜓穩定攀爬以進行羽化,大多數蜻蜓於夜晚羽化,少部分蜻蜓成員在清晨羽化。剛羽化的成蟲通常體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強烈金屬反光,等過一天之後,成蟲體色就會加深,翅膀也會變硬且沒有明顯反光,未成熟的成蟲要經一些日子才會變成熟。
即將羽化的宴蜓幼蟲 即將羽化的宴蜓幼蟲
水蠆羽化的預兆其中有一個就是六條腿很粘人,碰上去感覺到它老不放手,有些則緊緊的抓住東西,如水草,這是它羽化的前兆之一。水蠆即將羽化翅芽的特點:當我們發現水蠆的翅芽很厚,且長有成蟲時翅脈的顏色時,也是它羽化的一個特點,像閃藍麗大蜻蜓的翅脈是黑色的,在即將羽化的幼蟲中可以看見翅芽有黑色翅脈分佈,什麼顏色翅膀的蜻蜓,在羽化的當晚,翅芽的翅脈顏色因成蟲翅膀翅脈的顏色而定,紅色的就是紅色的,以此類推 [1] 
山裂唇蜓羽化照 山裂唇蜓羽化照
羽化標誌:當發現幼蟲的六條腿基部顏色變得跟成蟲相似,而且胸部以及頭部當中的複眼的顏色也變的接近成蟲的顏色了,還用手電筒照射有點反光【特別是複眼】。以及口器掀開後下顎已經帶有成蟲下顎的顏色,且翅膀和整個蟲體變得很柔軟,並且翅芽變得很柔軟。且他有老爬出水面抓住攀巖物就可知道他當晚羽化。由於蜻蜓羽化第二天後身體還很柔軟,外骨骼還沒像成熟成蟲【具有性成熟可交配】那樣子堅硬,因剛羽化外骨骼還很軟。所以建議養蜻蜓幼蟲的人,拍它羽化過程或者描述羽化過程的第二天天亮之前,把它放在天台上給他飛走,請不要傷害它,因為蜻蜓是益蟲,想想蜻蜓從一顆卵要蜕好幾次皮到十多次皮不等,而且羽化的不容易,所以請大家讓它羽化後,放在一個寬敞的地方讓其飛走,最好在晴天出大太陽的時候。因為沒有太陽光的温暖很難啓動它那巨大的飛行肌。在野外蜻蜓的羽化也是選擇在晴朗的夜晚羽化的,如果地方太小的話它也老撞上牆,因此要給它寬敞的地方讓其飛走。
水蠆 水蠆
羽化定律:羽化過程的描述(此羽化過程適合所有蜻蜓的羽化,但是那種大團扇和小團扇春蜓有點差異,但是大同小異)蜻蜓羽化的時間要跟它的體型有關,體型越大,羽化的時間越長。但是所有蜻蜓羽化都要做準備熱身活動【有些則爬上水草不停地搖擺水草,像宴蜓那樣子】,熱身活動時間的長短也要根據蜻蜓的種類大小而定。剛開始爬出水面,尋找合適的羽化場所——水草,或者橋墩,石頭等攀巖物。然後爬到攀巖物的頂端【大部分都能爬上頂端,因為它要爬到足夠的高度,以確保羽化時身體不會被下邊的障礙物所阻擋,或者碰到水面,再加上它體力充沛,有時候爬到頂端還會在爬下來,來來回回爬上好幾回】接着抓在水草好幾個小時,這段時間就是給它腹部那幾節也就是在水下沒用的呼吸器官——腮裏邊的液體吸入胸腔,當液體一旦吸入胸腔完成後,它的第三對足就十字交叉緊緊的抓住水草了。這個時候才是羽化的開始。接着液體被吸入胸腔使蟲蛹膨脹直至破裂的,漸漸的它的頭部和胸部就會慢慢的出現,然後它頭胸部往後靠也就是頭的位置向下,反轉180°了,這個過程要持續:大蜻蜓20分鐘左右,小型則十分鐘左右,要根據種類而定,【頭朝下的時間】它要等它的六條腿充分的活動開,【此時液體在它的胸部和腹部的交界處流動着,有時候它的身體會抖動一下】身體慢慢的硬化,然後才再翻轉180度,接着就把尾巴拔出來了。這個時候頭部也是朝上的了,接着就可以把胸部的液體注入翅膀和腹部了,液體流入翅膀使翅膀充分展開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時候翅脈還是透明白色的,然後要等翅膀的液體再被吸入體內,翅膀分開兩邊往往需要好一段時間,腹部伸直後翅膀也展開了。當翅膀的液體再流入體內時翅膀就變硬了,翅膀一旦展開就永遠的不會再合上去了,整個過程需要好幾個小時的時間,【胸腔的壓力可以使液體流入翅膀,隨後那些液體流入翅膀後才流進他的腹部】當翅膀展開後它的身體顏色還很淺,足還是淺色的,身體顏色還是很淺。那些顏色的的條紋還沒有在身體外骨骼上形成,只是有點色素在慢慢的形成,直到第二天早上身體的顏色才會變成成蟲的體色,雄性的顏色比雌性鮮豔,會閃光澤,剛羽化的它翅膀還是會反金屬光澤,由於體型的根本性改變,蜻蜓成蟲已經好幾天不能夠吃東西了。所以要等到兩三天後才能進食。當過了兩週左右,它有了性成熟身體的顏色也變得很鮮豔。羽化時有兩對白色的線體就是他在水下沒用的呼吸器官。當它的呼吸器官與它身體脱離的時候這樣子它就可以在空中用外骨骼呼吸了 [2-3] 

水蠆分類

①蟌科昆蟲的水蠆 體型細長,腹部末端具尾鰓
②蜻科昆蟲的水蠆 體型短粗,腹部末端具直腸鰓
③蜓科昆蟲的水蠆 體形很大,腹部末端與蜻科相似。

水蠆器官

水蠆捕食器官

水蠆口器結構極為特殊。下唇非常發達,特化成可自由伸屈的面罩,或稱臉蓋【口罩】。面罩平時折於頭底下,當獵物接近時,它可以快速伸出摺疊的下唇面罩,並以前方的雙鈎(或鋸齒)夾緊獵物,收回後送進口器進食。 每當飢餓的時候,一有獵物在他的旁邊遊過,就伸出昆蟲世界當中獨一無二的口器——發達的下顎,緊緊地把獵物夾住,送往口中進食。它通過生長在腹部裏邊的腮進行呼吸,身體後部有一個水管可以將富含氧氣的水導入體內。這個水管也可以變成噴水機,這種噴水機似的不僅僅把蜻蜓幼蟲向前推進,同時它還是一種致命的殺傷武器。蜻蜓幼蟲可以關閉出水口,然後猛烈的收縮腹部,體內就形成高壓,可以促使口器向前運動從而襲擊獵物。捕捉速度為三百分之一秒。

水蠆消化器官

當食物消化後會儲存在消化器官內,一般過一天就可把糞便排出,當很久沒吃東西時,消化管內呈黃色液體,有些呈紅色液體,但是吃完食物後可呈黑色糞便堆積,這就要看水蠆吃進什麼食物而言,一般白色的魚為白色糞便,蝌蚪為黑色,要看吃進的食物而言。水蠆吃東西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部下面有兩條黑色的管子,中間是消化管,當捕捉到獵物時時,就把食物咀嚼後吞進去,可以看到頭部後面的食物沿着消化管流進腹部內。尤其是剛蜕皮後捕捉到獵物時吃食物最明顯,因為蜕皮後顏色很淺。身體呈透明狀。

水蠆運動器官

水蠆平時不喜活動,利用足緩慢爬行。在緊急時刻,蜻蜓的水蠆會將腹部所吸的水猛得向後噴出,所產生的反推力會帶動它們向前飛速移動以起到迅速避害的作用。【一般能把水噴出好幾十釐米長】而豆娘的水蠆則扭動腹部,尾鰓做以增加游泳的動力。

水蠆特殊器官

水蠆面部雙鈎特寫 水蠆面部雙鈎特寫
豆娘的水蠆尾鰓具3個大而扁平的鰓葉,可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而蜻蜓的水蠆直腸壁上排列有序的鰓葉,後腸進行有規律地搏動,可引水進入直腸,在此進行氣體交換,稱為直腸鰓。他通過生長在腹部裏邊的腮進行呼吸,身體後部有一個水管可以將富含氧氣的水導入體內。在蜻蜓幼蟲把水吸入體內再將它排出體外時已經完成了氣體交換了,這就是用內臟壁進行有節奏的收縮從而進行呼吸。在氧氣含量高的地方,水蠆的腹部收縮很緩慢,反之則相反,就像魚在氧氣含量高的地方嘴巴一張一合的速度會減慢一樣。
白天和晚上的呼吸特點:白天的時候因為水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水中含氧量多,所以水蠆的呼吸頻率很慢而且很小,而晚上水生植物要呼吸不能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還要消耗水中的氧氣,所以水蠆晚上的呼吸頻率既快而且又大,【特別是快羽化的時候內臟呼吸器官比較難在水中呼吸】並且腹部的出水口張的很大,整個腹部在擴大和收縮的向水中汲取氧氣,有些蜻蜓像閃藍麗大蜻幼蟲隱藏在泥土裏邊的身體使泥土也跟着在上下移動着,這個時候就可以判斷它的位置了。白天幾乎是閉合狀態的,呼吸很慢。以頭部朝上的位置,腮位於腹部末端,呈可壓縮和舒張的條狀物左右各一條【呈閃電型,z字型】。當水蠆把水吸進腹部內完成氣體交換【也就是吸進氧氣時】腹部擴張,變大。腮向兩邊體側張開,而把水排出去時,【把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腹部縮小,變長,腮也變長。而消化器官位於胸部下面,即腹部上面。
水蠆的腮有兩條平行於頭胸部,從頭胸部延伸到腹部的條狀物。當延伸到腹部時,腮往兩邊擴散,看起來就像是上面細,下面寬的樣子,有兩個角向外展。尤其是剛蜕皮,身體呈透明狀時就很明顯。這兩條粗壯類似於人類肺部的腮延伸到腹部時,就越變越細了,越來越小了,裏邊有無數的腮葉,呈網狀物,就像是我們的肺,肺部的毛細血管越分越細。更像是樹根那樣子,直到末端,顯得非常的細,數量很多,範圍也很廣,很利於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 [3] 

水蠆飼養技術

水蠆 水蠆
國外玩賞蜻蜓者認為,飼養蜻蜓的成蟲,不如飼養其稚蟲---水蠆好。飼養水蠆最關鍵的問題是不能讓其缺氧,其他問題都很容易解決。但是水蠆的耐缺氧能力很好。
在水草繁茂、河流湍急的地方用紗網向底下有泥沙處鏟鋪水蠆,也可以用篩子舀出底下沙泥篩捕,將捕到的水蠆取回後放進飼養箱中飼養。
飼養箱用長60~70釐米、寬40~50釐米,高40釐米左右的長方形塑料箱製成。先在箱底填上經過清洗的沙子6~8釐米厚,加上10~12釐米深的河水,在沙中栽幾棵水草水藻
沙子中再插上一塊插花用的劍山,再在劍山上插上20~30釐米長的細竹及蘆葦各1根,作水蠆成熟時爬上去蜕皮之用。 最後通一台氧氣蠆在箱內水中,以保證水中有足夠的氧氣,此時,放養2~3只水蠆,每天換去3/4的污水,再投放一點紅蟲或遊絲蚓、水蚤、小蝌蚪作為其食物。
當發現水蠆已不吃食物,老是把頭露出水面,就表明其羽化的時期臨近了,即可開始注意觀察。
飼養水蠆可以詳細的觀察到其逐漸羽化的全部過程,既觀賞到它的各種姿態,又可極大豐富自己的昆蟲知識 [4] 

水蠆應用價值

剛蜕皮的宴蜓若蟲 剛蜕皮的宴蜓若蟲
水蠆可作為水污染程度的一種生物指標,有水蠆生活指示該水域為輕度污染。
圖示某種蜻蜓的水蠆。
水蠆的糞便:水蠆的糞便通常是黑色的條狀物,長橢圓形的。有時候是白色的,白中帶黑,黑中帶白。但是要看他們吃進去的食物而言,如果吃進去是蝌蚪的話,則是黑色的,如果是白色魚的話則是白色的,當然黑白這兩種顏色會相間在一起,水蠆的糞便也是由他的腹部末端排出去的,在呼吸的時候,把出水口打開,糞便便就隨着呼氣排出去了。

水蠆水蠆親代

水蠆豆娘

水蠆 水蠆
一種顏色鮮豔的食肉昆蟲,身體細長,眼睛生於兩側,翅翼生有翅柄,歇息時翅膀伸長疊在一起,與蜻蜓同屬蜻蜓目。體型大多數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體長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豆娘的幼蟲生長於水中,通過尾端的腮葉進行呼吸,通過扭動身體在水中游動。幼蟲體型細長,常隱匿於水草中。由於豆娘的體態優美、顏色鮮豔,且其翅膀顏色多變,故國內外很多愛好者喜愛觀賞,有熱愛者甚至超過蝴蝶。
豆娘一如其名,不但長得嬌柔無比風情萬種,連飛行的時候也是斯斯文文的,但是它們也和蜻蜓一樣是肉食。閩南語稱做“秤仔”,大概因為其外形細長酷似以前的秤吧。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蝨、飛蝨等昆蟲為主食,在“鬧饑荒”的時候,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從春季到秋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各種水域旁都有機會找到一些常見的豆娘。只不過許多豆娘體形纖細又不善於長距離飛行,稍不注意便很容易忽略它們,而且它們的長相和蜻蜓很相近,一不小心就將兩者混淆了。生活習性由春季到秋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豆娘的頭部長得像啞鈴,豆娘停棲時,大部分會將翅膀合併豎在胸部背側)。
水蠆 水蠆
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所以在山川 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們翩翩飛翔的嬌姿。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它們可是肉食主義者,它們所捕殺的對象多是是活動力較弱的昆蟲例如蚜蟲等。豆娘的稚蟲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動物為食。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託缽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其實它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與蜻蜓稚蟲的分別,豆娘稚蟲的腹部有三片尾鰓,蜻蜓則無。成蟲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你也可以在水邊見到“豆娘水”因為雌豆娘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產卵,有時還未見到雄豆娘體貼的伴隨雌豆娘期間;至於稚蟲期,則和蜻蜓差不多。生存環境 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產卵。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由於豆娘水蠆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或水面挺水植物上將卵依附產下。少數特殊情況則是在急流小溪石塊邊或雜物上潛水產卵,例如短腹幽蟌。豆娘與蜻蜓的稚蟲雖都稱為“水蠆”,但兩種水蠆在外觀上很容易區分,因為大多數豆娘水蠆的尾部有3個明顯的葉片狀或肉質狀尾鰓,危急時可以用來划水游泳,以避敵害。孵化後的豆娘水蠆在水中捕食其他弱小的水棲昆蟲或浮游性小節肢動物維生。

水蠆蜻蜓

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鐘可達10米,既可突然迴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於背上。前翅和後翅不相似,後翅常大於前翅。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並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頭部能靈活轉動,複眼1對,較大,約佔頭部的1/2,約由28000多隻小眼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動物。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鈎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飛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多數雌蟲在水面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將腹部插入淺水中將卵產於水底。稚蟲水蠆,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蜕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蜕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 蜻蜓捕捉食物的方法,也和別的昆蟲大不相同。當它在空中飛翔的時候,遇到前方有食物可捕,它立刻把六 只腳向前方伸張開,由於它每隻腳上,生有無數細小而鋭利的尖刺,就像步兵,準備衝鋒時步槍上上了刺刀一樣,它的六隻腳合攏起來的時候,就像一隻小籠子,當它朝着飛翔的小昆蟲加速猛衝、過去的時候,小昆蟲就被捕捉到用六隻腳合攏成的“籠子”裏面去了。然後蜻蜓就用它的大嘴消遙自在地大嚼大吃起來。
水蠆 水蠆
蜻蜓的兩隻大複眼,也是昆蟲類中無可比擬的。它的複眼中一共有二萬隻甚至二萬八千隻左右的小眼睛,是一般昆蟲複眼的十倍。它的眼睛的構造也非常特殊。複眼上半部分的小眼睛,專門看遠處的物體;下半部分的眼蜻蜓的複眼 睛,是專門看近處的。這和近視鏡片下邊加了一塊老光小鏡片,即所謂老年人用的“雙光眼鏡”的原理是完全一樣的。昆蟲的眼睛,一般説來都是近視眼,可是,蜻蜓的眼睛,卻是遠近都能看。不過距離太遠的物體是看不太清楚的,最遠也只能看到五米到六米遠。蜻蜓的眼睛儘管視力比較好,遠近都能看,但對物體的形狀卻似乎辨別不清,它只能夠看到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鈎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面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後雄蜻蜓進行授精。蜻蜓為什麼用尾巴點水?蜻蜓和其他許多昆蟲都不一樣,它的卵是在水裏孵化的,幼蟲也在水裏生活,所以們它點水實際上是在產卵。蜻蜓飛得很快,有些飛行時速可達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暫停身不動。它飛行前進時不能靈活改變方向,要定住身體然後轉向。在休息時翅膀仍舊外伸,即不能摺疊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當的空間,多半在枝頭或葉頂。 生活習慣蜻蜓一般都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區,比如水壩或溝渠比較多的地方。它的這種生活習性主要是因為它的繁殖方式所導致的,它繁殖的一個重要媒介就是水,它的卵是要產在水中的,而卵的孵化、成長,以及成為一隻正式的蜻蜓以前,它都是在水中進行的。所以它們很依賴水,也更需要水,如果沒有水的話那麼他們將無法生存,如果沒有水的話,他們將滅絕。其實所有的生命體都是要依賴於水而存在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蜻蜓的捕食,蜻蜓的捕食一般也都是在水面上進行的,因為那裏有大量的昆蟲供他們食用。
蜻蜓點水蜻蜓點水,就是蜻蜓產卵,卵直接產入水中,或產於水草上。卵孵化出來的稚蟲,稱為水蠆。水蠆常伸出勾狀帶 爪鈎的下唇,捕捉水中小動物維生。水蠆是游泳專家,它採用的是噴射式的,只要腹部一壓縮,水就往後噴,身體自然向前衝,速度極快。以直腸氣管鰓呼吸。水蠆長大了,爬上突出水面的樹枝或石頭,就羽化成一隻猶如空中飛龍的蜻蜓成蟲了 [5] 
參考資料
  • 1.    .阿卡狄亞童書館給你講述——生命的故事:誕生了!水蠆[J].農村青少年科學探究,2015,(第12期).
  • 2.    陳獻勇. 為明天的舞蹈換裝——水蠆羽化[J]. 生命世界, 2013(11):34-36.
  • 3.    (日)小杉美野裏著.誕生了!水蠆: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04
  • 4.    遠陽.水下怪獸水蠆成長記[J].攝影世界,2016,(第9期).
  • 5.    (日)加古裏子著.加古裏子自然大圖鑑 怪物蜻蜓大揭秘: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09
  • 6.    聶鳳喬主編,中國烹飪原料大典 上,青島出版社,1998.10,第340頁
  • 7.    金有錄,魯光祖,姚景才主編,臨夏本草圖錄 下,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8,第762頁
  • 8.    鄒博主編,百科知識全書 中國卷 動物百科 圖文珍藏版,線裝書局,2011.07,第98頁
  • 9.    劉仲宇著,道教法術,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01,第156頁
  • 10.    張永仁著;黃崑謀,徐偉斌,高鵬翔,鄭雅玲,江彬如繪,自然野趣大觀察 昆蟲 超值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7,第83頁
  • 11.    樸宗奎,動物世界 小學生領先一步學科學,九州出版社,2010.01,第102頁
  • 12.    蘇德明等編著,小動物飼養與實驗觀察 1,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05,第27頁
  • 13.    神馬卡通編,小昆蟲大探秘 特技飛行員 蜻蜓,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09,第3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