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蠅

鎖定
石蠅,是昆蟲綱襀翅目節肢動物。石蠅體型纖巧,中等。身體圓柱形,也有房平的;前胸發達;後翅較寬,休息時交叉平置於身體上;觸角長,線狀;尾須多節,線狀。 [3] 
石蠅分佈除南極洲外均有分佈,尤其在温帶地區。幼蟲和成蟲生活習性不同,幼蟲水生,成蟲陸生,此類幼蟲稱“稚蟲”。石蠅稚蟲喜歡棲息於有明顯水流、氧氣充足的山區溪流中的石下沙粒與水草中,寒冷的湖泊和水塘也是北方和高海拔地區種類適宜的生境。成蟲一般棲息於溪流、湖畔等附近的樹幹上、岩石上或堤坡縫隙間,部分植食性,取食植物嫩芽,食量不多,有些種類則不取食 [4] 石蠅通常在白天交尾,雄性會用腹部輕輕敲打某物,打出特有的鼓點,以此來吸引異性。雌性石蠅典型的產卵方式是飛行的時候用腹部點水,可產卵近1000次。球形的卵遇水後會變得有黏性,能粘在河流中的石頭或沙礫上。 [5] 
石蠅稚蟲對維持生態平衡及水體淨化具有一定作用,同時也是魚類的食料。此外,它們對水中的化學物質反應較為敏感,可作為監測水質的指示昆蟲 [6] 來自澳大利亞的種類被列為易危物種。 [7] 
中文名
石蠅
外文名
stonefly
別    名
石螻
體    徵
體長5-90毫米,體長扁而柔軟
種類數
3,497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襀翅目

石蠅簡介

石蠅stonefly是一種古老的昆蟲,最早出現於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代。自那時起,這種昆蟲的變化很小。自第一次出現於南半球以來,兩個亞目中的一個——南翅亞目也只在澳大利亞和南美有發現。石蠅被認為是新翅類昆蟲中最古老的一種,它們有時也會被認為與直翅目昆蟲和紡足目昆蟲的關係非常近,也因為這一點,這幾個日成為了整個新翅類昆蟲中的姐妹羣體。這個羣體分佈廣泛,除了南極洲之外,它們出現在地球各大洲,從海平面到喜馬拉雅山脈海拔5500多米處均有發現 [1] 
翅雖發達,但不善飛行。體灰、黑或褐色,與其環境相稱。生活史尚不十分清楚。產卵數可多達6,000枚左右,成卵塊產入溪流。若蟲似成蟲,但無翅,體壁及腹部有外鰓;取食植物、腐敗的有機質和其他昆蟲。若蟲的壽命1∼4年,成蟲僅活數週。
薛進澤於貴州省水城縣
薛進澤於貴州省水城縣(6張)
襀翅目Plecoptera 。成蟲多不取食,少數種類可危害農作物和果樹。稚蟲大多生活在通氣良好的水域中,以水中的蚊類幼蟲、小型動物以及植物碎片、藻類等為食,對維持生態平衡及水體淨化具有一定作用,同時也是一些珍稀魚類的食料。此外,該類昆蟲對水中的化學物質反應較為敏感,可用於監測水資源的污染狀況。

石蠅識別要點

體長5-90毫米,體長扁而柔軟。頭寬闊,複眼發達,單眼2-3個或無;觸角絲狀;口器咀嚼式。翅膜質,後翅臀區發達,翅脈多,中肘脈間多橫脈,休息時翅摺疊成扇狀,平疊在胸腹部背面。跗節3節。腹部11節,常有絲狀多節的尾須。雌蟲無產卵器。稚蟲似成蟲,觸角與尾須均長而分多節,有氣管鰓。

石蠅成年生活

石蠅是一種靈巧的軟體昆蟲,外觀很統一,體長3~50毫米。大多數種類的成蟲均有完整的翅膀,但也有很多成蟲的翅膀很短,或乾脆沒有翅膀。
雖然有翅膀,但是石蠅的飛行能力不強。水是它們成長的環境之一,它們通常都不會遠離水體。成蟲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邊的岩石或草木上度過,膜質的翅膀平疊於背部。在2~3周的成年生活中,這種褐色或黃色的小蟲幾乎不怎麼吃東西,有些則刮食岩石和樹上的藻類,或以花粉為食。
南襀翅亞目下分4科,僅在南半球有發現。澳磧科、原被科和緯磧科的石蠅分佈於澳大拉西亞和南美。始漬科僅含5種石蠅,只在南美有發現,其中有些體色鮮豔。澳磧科中的一種石蠅具有非常奪目的體色—身體泛着金屬藍或金屬黑的光澤,黑色翅膀的前緣飾有紅色或黃色的邊。
北襀翅亞目下分11個科,除背科廣泛見於南半球外,其餘全都分佈在北半球。其中卷襀科包括針蠅、卷翅蠅(這兩種石蠅靜止的時候會用翅膀裹住身體兩側)和用於垂釣的二月紅。網襀科的石蠅都是食肉昆蟲。而最龐大的一科要屬襀科,包括大石蠅,也是垂釣者很熟悉的一種。帶襀科因旗下的冬石蠅而聞名,每年年初,地上的雪還沒有化乾淨的時候,這種石蠅就已出來活動了。其他還有綠襀科,包括綠石蠅 [2] 

石蠅種類與分佈

全世界已知16科2300多種,分佈在除南極以外的世界各大陸,在海拔5600米的雪山上仍有分佈。我國已記載10科313種。
石螻
石螻(3張)
本目的特徵可以總結為:軟體寬頭績翅目,方胸細腹三節跗;前翅中肘多橫脈,尾須絲狀或短突。

石蠅生長特點

石蠅它的一生是開始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這種形態的昆蟲又叫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脱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蜕皮。若蟲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齡,以後每蜕皮一次,增加1齡。腹部圓形以後,翅芽顯著。以後,變成成蟲。可見,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孵化的自土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 例。到了出翅芽,這是翅芽已很明顯了。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頭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內,觸角有嗅覺器官。腹節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主管聽覺。複眼主管視覺,單眼主管感光。後足腿節粗壯沒有集羣和遷移的習性,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活動,吃的是植物。昆蟲從卵孵化成若蟲,以後經過羽化就成為成蟲,不經過蛹的階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為若蟲,若蟲沒有翅膀,其形狀和生活方式和成蟲相似。在每年羽化成成蟲。腹內的卵成熟了,就開始產卵,它一般將卵產在乾燥而地勢稍高的沙瓤中在各類雜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濕度和土層疏鬆的場所,有利於的產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見發生於農田與雜草叢生的溝渠相鄰處。成蟲產卵於土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塊在土中越冬。

石蠅生活規律

石蠅到了出翅,這時翅已很明顯了。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頭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內,觸角有嗅覺器官。腹節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主管聽覺。複眼主管視覺,單眼主管感光。後足腿節粗壯沒有集羣和遷移的習性,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活動,吃的是植物。昆蟲從卵孵化成若蟲,以後經過羽化就成為成蟲,不經過蛹的階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為若蟲,若蟲沒有翅膀,其形狀和生活方式和成蟲相似。為一年一代。成蟲產卵於土層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在土層中越冬。若蟲為5齡。成蟲善飛,若蟲擴散為主。沒有集羣和遷移的習性,桑薊馬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活動,吃的是植物。此昆蟲不完全,從卵孵化成若蟲,以後經過羽化就成為成蟲,不經過蛹的階段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為若蟲,若蟲沒有翅膀,而時晴時雨天氣有利於略被薄蠟粉。短於身體有緣於腹部第。腹部腹管圓形尾片圓形繼續生活,可營孤生,其形狀和生活方式和成蟲相似一般在每年羽化成成蟲。有翅生出,產卵越冬。多數種類為同寄主全週期,沒有述木本與草本寄主間的轉移,只在同類寄主植物間轉移。有時有翅遷到剛出土的產生有,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多數種類為同寄主感覺圈圓形,罕見橢圓形。

石蠅繁殖和生命週期

石蠅通常在白天交尾,兩性間此時總會來一場鼓樂二重奏,雄性會用腹部輕輕敲打某物,打出特有的鼓點,以此來吸引異性。作為迴應,雌性也會敲出對方聽得懂的聲音。某些種類中,這種聲學交尾行為會簡化為僅僅使聲音在地面傳播,以避免敵人也被這種聲音吸引過來。
雌性石蠅典型的產卵方式是飛行的時候用腹部點水,可產卵近1000次。球形的卵遇水後會變得有黏性,能粘在河流中的石頭或沙礫上。有些種類會在水裏面緩緩行進,把卵產在岩石的下面。背石蠅科的一些雌性石蠅有長長的產卵器,能把卵產在巖縫深處。這些石蠅的卵呈扁平的圓盤狀,一面帶黏性。
石蠅的幼蟲,有時也稱稚蟲,喜歡棲息在涼涼的、氧氣充足、無污染,且水底有沙礫層的水中。成年前會經過多次蜕皮,在多數種類為1年,少數長達4年的時間裏,它們會蜕皮30多次。幼蟲呼吸的方式有兩種:簡單的滲濾式;通過遍佈全身(口器、胸部、附肢、腹部、肛門)的簇生鰓呼吸。極少數的石蠅幼蟲是陸生的,住在遠離水體的冷而潮濕的地方。奇異的黑櫝科無翅石蠅與其他種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類石蠅一生都住在北美塔霍湖下60米深的地方,其中大多數種類的幼蟲以殘屑沉渣為食,部分是雜食性的。有些則捕食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如蚊子的幼蟲。在末齡階段,這種石蠅幼蟲會離開水體,有時大量幼蟲會同一時間一起蜕皮為成蟲。
石蠅的成蟲和幼蟲都是淡水食物網的重要部分,是許多種昆蟲和魚類的食物。由於它們對水體污染非常敏感,因此被科學家們看做是水體質量的指示性昆蟲 [1] 
參考資料
  • 1.    黃威編著,80種昆蟲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3,第237頁
  • 2.    楊軍編著,斑斕昆蟲,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8,第56頁
  • 3.    尹鋼編著. 彩色圖説青少年必知的動物系列 昆蟲[M]. 2013
  • 4.    楊紅珍主編. 奇趣昆蟲[M]. 2009
  • 5.    石蠅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9]
  • 6.    程曉冬,趙博主編. 大連地區常見昆蟲圖鑑[M]. 2017
  • 7.    (英)克里斯托弗·奧圖爾主編. 昆蟲百科全書[M].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