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蜓科

鎖定
蜻蜓可分為蜻蜓類的差翅亞目和豆娘類的束翅亞目,(另有將日本大綠和在印度發現的一種蜻蜓等僅二種劃為間翅亞目的),而春蜓總科是差翅亞目下最大的一科。
中文名
春蜓科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蜻蜓
亞    目
差翅亞目
春蜓科
外文名
Gomphidae Rambur, 1842

目錄

春蜓科特徵

春蜓科 春蜓科
基本特徵請查見詞條蜻蜓目。本科符合蜻蜓目基本描述。
形態描述
本科世界性分佈,全球已知超過100屬近1000種。中國已經發現37屬200餘種。本科蜻蜓既包括細小的“侏儒",也包括粗壯的“巨獸"。它們最顯著的特徵是複眼較小,通常綠色,在頭頂分離較遠。身體通常黑色或褐色具黃色或綠色的條紋和斑點;絕大多數種類翅透明;腹部較長。雄性的肛附器、陽莖和鈎片的構造以及雌性頭部、下生殖板的形態是重要的辨識特徵。
本科蜻蜓主要棲息於流水環境,包括河流和清澈的山區溪流;少數棲息於靜水環境,如池塘、湖泊和沼澤地。雄性具有顯著的領域行為,停落在水面附近佔據領地,等待配偶並驅逐入侵的雄性。有些種類,如環尾春蜓,具有懸停飛行的本領。雌性較難遇見,僅在產卵時才會靠近水面。
雌性Paragomphus lineatus 雌性Paragomphus lineatus
雄性Paragomphus lineatus 雄性Paragomphus lineatus

春蜓科分類及分佈

Austrogomphus guerini Austrogomphus guerini
葉春蜓類及近似種青睞大型湖泊水庫,其餘相對優先選擇清澈的流水環境,本科對水質要求高。
蜻蜓目概述
蜻蜓出現在泥盆紀時期。到了石炭記時期,出現翅距超過七十公分長的種類。它們至今仍可見,而在交配時,通常一前一後地飛行。它們將卵產在水中,而幼蟲有鰓狀構造用以輔助呼吸。
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鐘可達10米,既可突然迴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於背上。前翅和後翅不相似,後翅常大於前翅。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並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頭部能靈活轉動,複眼1對,較大,約佔頭部的1/2,約由28000多隻小眼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動物。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鈎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飛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多數雌蟲在水面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將腹部插入淺水中將卵產於水底。稚蟲水蠆,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蜕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蜕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
常見的蜻蜓如藍面蜓多分佈於浙江、四川等省;長痣綠蜓分佈在華北一帶;黃蜻全國多省有分佈;玉帶蜻僅產於我國,主要分佈於北京、江蘇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飛得很快,有些飛行時速可達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暫停身不動。它飛行前進時不能靈活改變方向,要定住身體然後轉向。在休息時翅膀仍舊外伸,即不能摺疊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當的空間,多半在枝頭或葉頂。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鈎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面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後雄蜻蜓進行授精。蜻蜓為什麼用尾巴點水?蜻蜓和其他許多昆蟲都不一樣,它的卵是在水裏孵化的,幼蟲也在水裏生活,所以們它點水實際上是在產卵。雌蜻蜓產卵到水裏面,多數是在飛翔時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們常見的所謂“蜻蜓點水”,就是它產卵時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