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族藥

鎖定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與疾病抗爭、維繫民族生存繁衍的過程中,以各自的生活環境、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為根基,創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藥體系。我們少數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傳統醫藥理論和實踐為指導的藥物,稱為民族藥。
中文名
民族藥
發    源
少數民族地區
特    點
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傳統
種    類
3700多種

民族藥種類概況

民族藥發源於少數民族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傳統。據初步統計,全國55個少數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藥物,其中有獨立的民族醫藥體系的約佔1/3。建國以來,由於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民族藥的發掘、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出版了一批全國和地區性民族藥專著。據有關資料報道,目前我國民族藥已達3700多種。
中國民族藥志》是在全面調查、收集我國少數民族所用藥物的基礎上選編而成的民族藥的薈萃,已出版的第1卷收載了39個民族的135種藥物,基原種511個;第2卷收載35個民族的120種藥物,基原種425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收載了11個民族的32種藥物。1985和1990年版各收載了4個民族的12種藥物,其中藏藥有土木香總狀土木香小葉蓮鬼臼)、毛訶子餘甘子;蒙藥有廣棗冬葵果草烏葉等藏藥、蒙藥共用的有沙棘;維藥有菊苣、毛菊苣黑種草;傣藥有亞乎奴等。
中藥大辭典》包含的民族藥有藏藥404種、傣藥400種、蒙藥323種、彝藥324種和畲藥200種。
我國民族藥的起源、發展、理論體系的形成以及用藥種類等各有其特色,這裏僅以藏、蒙、維、、壯五個民族藥為代表,作一簡要介紹。

民族藥藏藥

藏藥是在廣泛吸收、融合了中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和大食醫藥學等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所形成的獨特的醫藥體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我國較為完整、較有影響的民族藥之一。藏藥歷史上有許多經典著述,成為今天研究藏藥的主要文獻和藏藥種類發展的歷史記錄。
月王藥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藥史籍,收載的藥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藥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藥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傘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烏頭喜馬拉雅紫茉莉纖毛婆婆納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綠絨蒿、藍石草、烏奴龍膽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膽、犛牛酥油和糌粑等。
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藥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着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藥物種類有75%為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
現代藏藥應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區以外,還包括青海、四川、雲南和甘肅等省所屬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縣。青藏高原是藏藥的主要產地,據有關單位的調查,藏藥資源有2436種,其中植物類2172種、動物類214種、礦物類50種。青海佔據着青藏高原的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廣大地區,據調查,省內有藥用資源1294種,其中植物類1087種、動物類150種、礦物類57種。全省常用的幾百種藏藥中有70%採自青藏高原,據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調查,全州有藏藥資源1000多種;甘孜州1127種中藥資源中有23%為藏醫所用。
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有藏藥3000種左右,西藏是藏醫藥的發源地,藏藥應用歷史悠久。這一地區常用藏藥有360多種,主要來源於菊科、豆科、毛莨科罌粟科傘形科龍膽科薔薇科、玄蔘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藥用屬有:綠絨蒿屬馬先蒿屬紫堇屬報春花屬虎耳草屬等。常用藏藥中,含生物鹼的種類約佔50%,這些活性較強的成分多見於烏頭屬翠雀屬唐松草屬、莨菪屬、槐屬、龍膽屬和小檗屬等藥用植物。例如,大黃是一味重要的藏藥,青藏高原分佈大黃屬植物28種,其中藏藥應用的有21種,藏藥用大黃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種除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之外,尚有藏邊大黃喜馬拉雅大黃、塔黃,西藏大黃等,青海、甘肅等地還用波葉大黃;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黃、歧穗大黃、長穗大黃、網脈大黃、心葉大黃、紅脈大黃、卵葉大黃;下品(曲瑪札)有小大黃。
藏藥已制定了統一的用藥規範,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新疆等6省區合編的《藏藥標準》,共收載藏藥227種,其中植物類197種、動物類17種、礦物類13種,主要種有:藏茴香山莨菪藏黨蔘藏紫草水母雪蓮花唐古特紅景天堪巴色寶阿氏蒿)、曲瑪孜(打箭菊)、達瑪(凝花杜鵑)、野牛心、禿鷲、紫草茸紫膠蟲等。

民族藥蒙藥

蒙藥是在蒙古民族傳統醫藥學基礎上,汲取了藏、漢等民族以及古印度醫藥學理論的精華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風格的、獨立的醫藥體系,在我國民族藥中佔有重要地位。
歷史上,蒙古族湧現出許多優秀的蒙醫藥學家和著名的蒙藥典籍,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8世紀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爾的《西勒嘎日·莫隆》(《識藥晶鑑》)是蒙藥的奠基篇,收載蒙藥390種。同時代的察哈爾鑲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奧.西吉德》(《藥物識別》),全書分為四部,共收集藥物678種。19世紀初,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佔布拉通爾吉用藏文編著了《李斯爾·米格金》(《本草圖鑑》),收載蒙藥879種,成為今天學習和研究蒙藥的主要經典。
現代蒙藥發展較快。據統計,我國現有蒙藥2230種。除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藥。 內蒙古自治區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藥資源,全區共有各類蒙藥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藥有500餘種,商品蒙藥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藥260種。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蒙藥標準》收載藥材和成藥522種。
蒙藥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主要藥用種類有:森登(文冠木、烏和日_西魯斯(蒙古山蘿蔔)、阿拉坦花—其其格(金蓮花)、昂給魯莫斯—畢日陽古(香青蘭、敏吉一茵一蘇日(紫筒草)、巴嘎一塔日奴(瑞香狼毒)、嘎順—包日其格(苦豆子)、樓格莫日(糙蘇)、汗達蓋一合勒(腎葉橐吾)、敖朗黑布(綬草)等。
蒙藥中,麝香、丁香、蓽茇豆蔻、香青蘭、馬錢子水銀草烏等用得較多;配伍中凡用草烏,多數必配阿如勒(訶子)。

民族藥維藥

維藥歷史悠久,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採阿拉伯、古希臘等民族醫藥之所長,並受到中醫藥學的影響,是我國民族醫藥的獨立分支,歷史上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過重要貢獻。
維藥的應用基本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範圍內。據新疆的調查,全區有維藥600餘種,較常用的360種左右,其中本地產資源約160種,佔維藥種數的27%。《新疆維吾爾藥志》收載藥物124種。
常用維藥中,屬於民族專用的約有30種,主要有:巴旦杏、索索葡萄孜然、驅蟲斑鳩菊,刺糖、洋甘菊、蒔蘿、唇香草、新疆鷹嘴豆、異葉青蘭、雪蓮花、胡桐淚(胡楊)等。
維藥中習慣用芳香性藥物,常用的有麝香、龍涎香、海狸香、黛衣草、丁香、豆蔻和蓽茇等,此外,還較習用性峻毒烈的藥物,如馬錢子曼陀羅天仙子駱駝蓬等。
維藥中有許多藥物雖然與中藥材同名,但基原不同,多為本地產種類,如藥用玉竹為新疆黃精、白鮮皮為狹葉白鮮、益母草為新疆益母草、荷花則為睡蓮的花。諸如此類的還有防風、赤芍、羌活、獨活、木香、茜草,黨蔘、藁本、麻黃、威靈仙,等等。

民族藥傣藥

傣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醫藥之一,遠在2500年前的《貝葉經》中便有記載。傣族祖居雲南西雙版納,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傣藥提供了理想的藥用資源,據統計,我國傣族藥物有1200種。《西雙版納傣藥志》收載了520種,其中最常用的有71種。
傣藥中植物類藥用種主要有:麻嘎喝罕(緬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篩(龍血樹)等。動物藥在傣藥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僅藥用種數多,而且藥用部位也有獨到之處。

民族藥壯藥

壯藥屬於發展中的民族藥,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基本上處於民族藥和民間藥交融的狀態。 壯族居住區地處嶺南亞熱帶地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壯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動物的習俗,因此動物藥應用較為普遍,民間歷來有“扶正補虛、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藥經驗。壯藥的另一特點是善於解毒,而且解毒的範圍較廠,包括解蛇毒、蟲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金石發動毒、箭毒、蠱毒,等等。廣西著名的蛇藥就是壯藥的一大貢獻。
我國壯族主要集中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據該區有關部門調查,壯藥共有709種。《壯族民間用藥選編》收載常用壯藥500多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壯藥主要有:廣西馬兜鈴、千斤拔、龍船花、閉鞘姜,陽桃、兩面針、雞蛋花、刺芋、金錦香、南蛇簕、薯莨、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壯族民間每逢傳統節日,也開展藥市交易。廣西靖西縣根據端午節壯族藥市調查,整理出藥市壯藥名錄246種。

民族藥其他民族藥

我國民族藥的發掘、整理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任務仍然十分艱鉅,許多民族藥瞭解不多。現根據一些有關資料和報道,以及本次資源普查所掌握的情況,介紹一下其他民族用藥種數。
一些區域性資料也記載了民族藥種類:《雲南民族藥名錄》收載了省內21個民族的1250種藥物;《廣西民族藥簡編》收載了7個民族的1021種藥物。
在中藥資源普查中,部分民族地區收集和整理了民族用藥情況及種類:四川阿壩地區整理出羌族常用藥100種;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等習用民族藥361種,雲南德宏自治州收錄傣藥330種、景頗族藥123種;廣西《環江縣毛難族藥名錄》收載藥物556種。另據有關單位調查統計,廣西有瑤族藥555種、侗族藥298種、仫佬族藥259種、苗族藥213種、京族藥27種及彝族藥21種。

民族藥民族藥淵源

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我國民族傳統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各民族醫藥在獨立發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彼此也相互借鑑,有着許多共同點,民族藥之間聯繫最廣泛的是在藥物的使用方面。從歷史上看,歷代本草都程度不同地選擇。吸收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藥物,如唐代《本草拾遺》中收載的“玳瑁”,就是來自壯族民間用藥。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本草中收載的民族地區藥物有100多種。目前中醫藥常用的許多藥材,如冬蟲夏草、麝香、人蔘、天麻、三七、枸杞、大芸、甘草、麻黃、紅花、兒茶、砂仁、血竭、紫膠蟲、貝母,等等,大多產在少數民族地區。另一方面,少數民族也移植、應用了大量的漢族藥物。
民族藥融通的最好例證,是藥物的交叉使用。據報道,目前藏漢共用的藥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維漢共用的155種;佤漢共用的80種。民族間通用同一種藥物的情況非常普遍,如訶子有7個民族使用;天冬有18個民族使用;用馬鞭草的有20個民族;用魚腥草的有23個民族;用車前的則多達29個民族。局部地區亦如此,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500種蒙藥中,有70%與漢族藥物相同;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洲常用藏藥中,相同於漢族的種數佔1/2;青海地區漢藏交叉的藥物有121種。少數民族間的藥物也相互溝通,如蒙藥中約10%出自藏藥。民族用藥的交叉問題比較複雜,有的是藥名相同,基原各異;有的則是基原相同,藥用部位或功效卻不同,如中醫用刺蝟皮,朝鮮族用刺蝟膽;中醫用蝙蝠的糞便,傣族則用其血。紅花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維族則用以止咳。白鮮皮能清熱燥濕、法風止癢,而寧夏回族地區民間則用於治療刀傷出血,並流傳有“家有八股牛(白鮮皮之別名),刀傷不發愁”的説法。我國各民族醫藥並存發展、相得益彰,充分顯示了民族間的團結和睦、共同繁榮的大家庭關係。民族藥的健康發展,必將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富強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