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鎖定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1]  是1996年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毛澤東中央檔案館組織了幾十位專家、學者,歷時一年多,對原書進行了整理、校勘,不僅糾正了原書印裝中的一些差錯,還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毛澤東主席閲讀《二十四史》所作的評點。出版全部用原件,用計算機與數碼技術照拍製版,保證了更好地展示原書原貌。共分850冊,80函,大16開型線裝裝幀。封面、封底用真絲藍色綾面精製,正文用手工宣紙精工印刷。每套書配有80個具有傳統民族工藝特徵的藍色絹面平函套和精美的手工蓋印寫號的編號藏書證。500套的印刷工程巨大,全部採用我國傳統的線裝圖書手工裝幀工藝印裝。
中文名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出版時間
1996年05月01日
出版社
中國檔案出版社
ISBN
9787800195983
類    別
影印
定    價
8000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線裝本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內容簡介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經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央檔案館批准,專門成立了以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央檔案館館長、國家檔案局局長王剛(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時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現為名譽主席)宋木文為主任的編輯出版委員會,並組建了線裝本《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編輯部,將毛澤東生前仔細閲讀,精心評點的清乾隆武英殿本(大字本)二十四史原版影印出版。
二十四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國歷史典籍。它是從西漢司馬遷開始,經由2000多年來歷朝著名的歷史學家精心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合集,全書共3213卷,約4000萬字,它記敍了從傳説中的黃帝時代到明崇禎十七年長達4000多年裏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是我國最詳細、最權威的一部歷史鉅著。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尤其青睞二十四史。1952年,工作人員為毛主席添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從此,無論在京還是外出,無論健康還是生病,這部史書始終伴隨着他。直到逝世之前,重病纏身的他還用顫抖的手在幾冊《晉書》的封面上分別記下了“1975.8”再閲、"1975.9再閲"、"一九七五、八"等字樣。
風雨春秋二十四載,毛澤東日理萬機之餘,用頑強的毅力通讀了這部歷史長卷,有些史冊和篇章還兩遍、三遍、四遍地研讀過。他在研讀二十四史時,用不同顏色的筆寫下了大量圖畫和批語。這些是毛澤東情感和思想的率直流露,它是情懷不能自抑的感慨,是思緒如飛的激越,“五帝三皇神聖事”“一篇讀罷頭飛雪”這或許就是毛澤東心境的最好寫照。一部二十四史所包含的“幾千寒熱”令毛澤東“東方白”時,卻“歌未竟”。
毛澤東讀史時的心境、感嘆是非今天的我們所能描摹、刻畫的,我們只能從他寫的批語和作的詞中領略他的心境之一二了。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作品目錄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千古帝王

毛主席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曾經通讀過《二十四史》(一説《二十五史》),並且寫過《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而對於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帝王,毛在其詩歌《沁園春·雪》當中就有説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秦皇秦始皇,漢武指漢武帝,唐宗指唐太宗,宋祖指宋太祖,成吉思汗指元太祖。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秦始皇

秦始皇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稱之趙政(趙正)、秦王政為妥,但後世多稱之嬴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字通,漢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 漢武帝
,文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的孫子、漢高帝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徵和、後元、太始。諡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諡法》説“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説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説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正劇《漢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羣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啓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衞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
唐太宗 唐太宗
(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生卒時間: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51歲)
廟號:太宗
諡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諡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歷史地位:民族英雄、天可汗、千古一帝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宋太祖

宋太祖 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后,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  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與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得年49歲。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説法。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元太祖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又稱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政治家、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奇渥温姓,乞顏(起延)部人。而按照蒙古起名傳統,鐵木真全名應為奇渥温·孛兒只斤·鐵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諡號法天啓運聖武皇帝。  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為國主,欽定窩闊台為繼承人。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擁護自己的三哥。征服金朝後,拖雷去世。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作品鑑賞

毛澤東讀《史記·陳涉世家》:“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這句劃線,旁註:一誤。
“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羣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這一段劃線,旁註:二誤。
--毛澤東評點《史記·項羽本紀》: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項羽有三個錯誤:
一個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一個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當真,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東進攻楚;再一個就是建都徐州,位置沒選好。最重要的教訓是"不愛聽別的不同意見。" 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澤東評點《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本是一介平民,早年名聲也不太好,但他能在秦末羣雄逐鹿的時代大潮中脱穎而出,開一代王朝基業,名垂史冊,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人。毛澤東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都給劉邦以高度評價,認為他是"老粗出人物"、"聽得進不同意見"。 ……對他們的革命意志總是一種鍛鍊,……
--毛澤東評點《漢書·司馬遷傳》
●毛澤東説:中國有兩部大書--《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困境中寫出來的。……人受點打擊,遇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必須是有才氣和有志氣的人。
●毛澤東對《史記》客觀公正的寫史態度和彪炳千秋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毛澤東評點《後漢書·黃瓊傳》、《後漢書·李固傳》
●1974年,毛澤東跟江青再次説到李固給黃瓊的信,並在江青的信上批示説:"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組閣(當後台老闆),你積怨甚多,要團結多數。至囑。(人貴有自知之明)。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準備跌得粉碎的。"意在批評江清沒有自知之明和當時狂熱的個人崇拜之風。 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
--毛澤東評點《三國志·武帝紀》
●魏武帝曹操,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幾乎成了定論。但毛澤東一分為二,既有對其雄才大略的肯定,又有對其不當之處的批評。毛澤東對曹操的文采也是讚歎有加,對《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名篇曾經反覆書寫。
--毛澤東評點《三國志·劉表傳》
●三國人物中,毛澤東最瞧不起劉表,輕蔑之態,諡於言詞。劉表"長八尺餘,姿貌甚偉",毛澤東迎文批道:"虛有其表",道出劉表外貌偉岸,骨子裏卻優柔寡斷的本質。
●毛澤東對此人為何如此輕蔑呢? ……但一窮二白古今是接近的。所以這個《張魯傳》值得一看。
--毛澤東評點《三國志·張魯傳》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張魯,是五斗米道的首領,在四川一帶影響很廣,以道教代替政府,頗得民心。從這裏可以看到後來的人民公社的一些影子。毛澤東讀此傳時評語達1400多字。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
-毛澤東評點《南史·梁高祖本紀》
●毛澤東對梁武帝早年有比較清醒的政治頭腦很是欣賞。但對梁武帝中期以後,則認為有悲劇意味。因為梁武帝在位長達48年,國內平靜,實為休養生息,充實國力,以圖統一大業之上好時機,然而他卻日趨崇信佛教,崇尚空談,一味仁厚,導致奸佞日進,良佐日遠,最後竟被叛軍圍困,餓死乾淨居殿,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豈不悲哉! 最宗亦豪傑哉。
--毛澤東評點《南史·曹景宗傳》
●不善文墨的曹景宗在慶功宴上提筆賦詩,使滿座皆驚。其詩云:"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意。借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特地引用了這首詩,要求大家認真學習。即使文化水平不高也可以寫出好詩。
●毛澤東在讚揚曹景宗為豪傑之士時,又一分為二地對他好爭功做了批評。在邵陽之戰後,有次曹景宗與韋睿玩擲骰子賭輸贏的遊戲,韋睿贏了,卻故意讓給曹景宗。毛澤東批道:"使曹景宗勝。"曹景宗等在破敵之後,時常計較功勞,而韋睿卻總是在後面。毛澤東又批道:"曹景宗不如韋睿遠矣。" 笑裏藏刀李義府。
--毛澤東評點《舊唐書·李義府傳》
●毛澤東讀史,愛憎分明,特別是對愛搞陰謀詭計的人,深惡痛絕,厭惡之情溢於言表。李義府是一個專愛耍陰謀的人,毛主席説他"笑裏藏刀"。此後毛澤東又説:"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 朱温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毛澤東評點《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
五代十國,是中國繼唐之後又一次隱入混戰紛爭的時代,各路"英雄"大顯身手。軍事割據,王朝更迭,令人眼花繚亂。在毛澤東看來,朱温純屬白手起家,且征途坎坷,與曹操相似,朱温勇於做法,又長於謀略,從弱小的地位逐漸變為強大。 後書多壞事,少讀為佳。
--毛澤東評點《新五代史·劉尋傳》、《新五代史·劉仁贍傳》
●一個是略通兵書,有勇有謀,一個是一步百計,熟讀兵法,結果勝敗各異。歷史無時無刻不在啓示着毛澤東。1965年12月21日,他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説:"國民黨的軍官,陸軍大學畢業的都不能打仗。而我們的元帥、將軍,沒有幾個大學畢業,卻能打勝仗。" 不書病,年五十。
--毛澤東評點《宋史·太祖本紀》
●透過史家的遮遮掩掩,毛澤東看到了宋朝初年一場血腥而隱秘的宮廷政變,由此引出"斧聲燭影"、"金匱之盟"的歷史故事,宋太祖趙匡胤究竟是怎樣死的呢?這是一個歷史的遺案。 不擇手段,急於登台。幽州之敗。 --毛澤東評點《宋史·太宗本紀》
●對宋太宗,毛澤東的態度與史學家截然相反,認為宋太宗軍事上沒有什麼見地,政治上又是"不擇手段,急於登台。"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毛澤東評點《元史·太祖本紀》
●成吉思汗一生戎馬倥傯,馳騁疆場,他的活動,在中國甚至世界歷史上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無怪乎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稱他為"一代天驕"。 不令諸子諸孫統兵作戰,失策。
--毛澤東評點《明史·太祖本紀
●毛澤東在《農民問題》講課中説:元末,朱元璋是一和尚,平時睡着了覺常作"天子"之形,郭子興見而奇之,收為部下,後代郭子興而起。初猶能代表農民利益,以後遂代表地主的利益,故能貴為天子。
●毛澤東對朱元璋的才能也評價頗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