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死亡哲學

(哲學的分支學科)

鎖定
死亡哲學(學名:The philosophy of death)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一個西方人死亡意識不斷飛躍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西方人死亡意識不斷地由量變進展到質變的過程,因而在總體上是質變和量變、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中文名
死亡哲學
外文名
The philosophy of death
學    科
哲學

死亡哲學起源

死亡哲學古希臘

羅馬奴隸制時代的死亡哲學既是古希臘羅馬奴隸制社會的產物,也是西方人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的對死問題艱苦思考、上下求索的必然結果。同樣,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死亡哲學,既是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古希臘羅馬死亡哲學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眾所周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死亡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其哲學重心經歷了一個由自然哲學到道德哲學再到宗教哲學的邏輯演進過程,既然如此,從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死亡哲學過渡到中世紀封建社會的宗教神學化的死亡哲學,也就順理成章了。如上所述,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死亡哲學的基本邏輯程式是“若不能死,就不能生”,然而我們在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塞涅卡那裏不是就聽到了“只有在死的條件下我們才能夠生”的告誡嗎?恩格斯曾經很有理由地把塞涅卡稱做“基督宗教教義”的“叔父”(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2),我們不是同樣也很有理由把塞涅卡的死亡哲學看做中世紀死亡哲學的先聲嗎?

死亡哲學中世紀

至於從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死亡哲學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死亡哲學,其間更明顯地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死亡哲學以為橋樑。如果沒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死亡哲學對中世紀死亡哲學的旗幟鮮明的批判,沒有他們面對基督宗教教會淫威發出的陣陣吶喊——“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人文主義之父彼脱拉克語),沒有他們歷經三個世紀之久的艱苦卓絕的理論準備,一個視人的今世生存為第一要事、置神的存在和死亡生活於不顧的近代死亡哲學的產生顯然是不可能的。

死亡哲學主要理論

從西方近代死亡哲學到西方現代死亡哲學其間之有一理論過渡,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從康德費爾巴哈的德國古典死亡哲學,尤其是作為德國古典死亡哲學最後環節的費爾巴哈的死亡哲學。因為正是費爾巴哈明快地提出了“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觀點,打出了“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的旗幟,不僅對近代人對中世紀宗教神學世界觀的清算作了理論總結,把西方近代人反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鬥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又為西方現代人直面死亡,尤其為西方現代人本主義的死亡觀作了必要的鋪墊。
西方死亡哲學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是一前進上升運動
西方死亡哲學運動和發展的第三個重要特徵在於從總體上看它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種螺旋式的前進上升運動。

死亡哲學死亡哲學發展

譬如,西方死亡哲學從中世紀到現代的發展就是一個圓圈。中世紀的死亡哲學強調死亡的意義,斷言“若不能死,便不能生”,近代死亡哲學則反其道而行之,強調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視自存原則或自保原則為哲學的第一原則,對死亡採取漠視和迴避態度,這顯然是對中世紀死亡哲學的一個否定;現代西方死亡哲學批判了近代死亡哲學家對死亡採取的漠視和迴避態度,斥之為“自我”的失落或“沉淪”,重新強調死亡的意義,把死亡看做人生“最本己的可能性”,這無疑是對近代死亡哲學的一個否定,而對於中世紀死亡哲學來説,則是一個“否定之否定”。
不僅如此,整部西方死亡哲學史,從古代奴隸制時代的到中世紀封建時代的和近代資本主義的再到現代的,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圓圈”,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古希臘羅馬奴隸制時代的死亡哲學,從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到伊壁鳩魯和塞涅卡,儘管學派林立,內容紛繁,但從總體上講,這個時期的死亡哲學始終內藴着一個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的“生—死”、“有—無”的張力結構。也就是説,它們對生與死的辯證關係有一種樸素的理解,既重死,又重生,把死亡問題看做陶冶道德情操、規範人生軌跡的手段,因而對死亡哲學的基本對子“生—死”或“有—無”可謂保持了一種較為健全、中道和公允的立場。然而,此後兩個階段的死亡哲學即中世紀的和近代的死亡哲學卻對死亡哲學的基本對子“生—死”或“有—無”持一種相對偏頗的立場,它們“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無形中破壞了古代死亡哲學中“生—死”、“有—無”的張力結構,把潛存於西方古代死亡哲學的原本保持着相對平衡的兩個基本環節——死與生或無與有分別片面地向前發展了。這種發展雖然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對人類死亡認識的深化也不無益處,但是在這兩個階段裏,古代死亡哲學畢竟是被片面地向前推進、向前發展了,因而相對於古希臘羅馬時代死亡哲學的極力持平、相對中道的立場來説無疑是一種否定或倒退。正因為如此,中世紀的和近代的死亡哲學便遭到了許多現代死亡哲學家的反對。
20世紀的哲學家一般都有不可思議的唯我主義毛病,他們以孩童般的狂熱摧毀了他們的前輩建在沙地上的城堡,並築起自己的空中之城,這是一種用自身的廢料來發生新思想的封閉循環的生產方式。
誠然,很多哲學家都號召不要在死亡面前妥協,或只是去對死亡的偉大意義作大膽無畏的認識,而應投入“武裝”抵抗。20世紀的哲學派別和潮流,將死亡的概念同時間的概念緊緊捆綁在一起,作家們對這一類問題也各抒己見,列夫·托爾斯泰寫道:“如果我們記得我們是會死去的,我們的全部生活就會獲得完全另一種使命。人在知道他過半小時就會死去時,便不會在這半小時內去作那些徒勞無益的事,那些愚蠢的事,尤其是那些壞事。然而,離死亡半世紀同半小時難道不是一回事嗎?在死亡面前和在現實面前,是不存在時間長短的。” 這話確實還有些道理,就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來説,它沒有在乎誰出生了,誰死亡了,它繞着太陽轉呀轉,轉一圈有人死了,轉一百圈也是這樣,每天都有無數的人死去,而每天也有無數的人出生。所以半小時和半個世紀確實是一樣的。

死亡哲學伊壁鳩魯的死亡觀

伊壁鳩魯則根本不承認死亡,他説:“最可怕的惡是死,但死卻與我們毫無關係,因為我們活着的時候,死亡還不存在;當死亡來到的時候,我們又已經不存在了。”但他卻沒想到死亡卻是給活着的人留下了巨大的悲傷和痛苦。死人當然不知道,並且也不在乎了,而活着的人則因為死亡而意識到了它的可怕。其實,人不是對於自己,而是對於旁觀者才死的。
珍愛生命,要學會善待自己,學會放飛自己,讓自己更貼近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去嘗試着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踢踢球、上上網,與朋友去郊遊,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邊釣魚,去看看喜劇片,去爬喜歡的山,去看看飛瀑,去聽聽濤聲……那麼多的事等着我們去做,那麼多的開心需要我們參與。我們奔跑,我們跳躍,我們歡笑,我們歌唱,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 珍愛生命,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價值。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為了人生的充實,為了生命的完美,你沒有理由不努力,讓生命因奮鬥而精彩。 珍愛生命,還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要相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生命是珍貴的,是金錢換不來的。讓我們一起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珍愛我們的生命吧! 讓我們帶着這樣的一首小詩踏上人生之路吧! 珍愛生命,世界因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