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奴隸制時代

鎖定
《奴隸制時代》是郭沫若先生史學和考古學的論文集,書中大多數文章均寫於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圍繞中國古史上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分期展開論述。
書    名
《奴隸制時代》
作    者
郭沫若 [1] 
類    別
史學和考古學的論文集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年02月
頁    數
226 頁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300062648 [1] 
有關內容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出    處
奴隸制時代》精彩語段

奴隸制時代作品目錄

1956年11月科學出版社第1版封面 1956年11月科學出版社第1版封面
附:1《奴隸制時代》目錄
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代序
奴隸制時代
蜥蜴的殘夢——《十批判書》改版書後
讀了《記殷周殉人的問題》 申述一下關於殷代殉人的問題
關於周代社會的商討 關於奴隸與農奴的糾葛
補記:黑勞士與莫里司 墨家節葬不大殉
發掘中所見的周代殉葬情形 《侈靡篇》的研究
希望有更多的古代鐵器出土——關於古代分期問題的一個關鍵
漢代政權嚴重打擊奴隸主——古代史分期分歧論中的又一關鍵性問題
略論漢代政權的本質——答覆日知先生
關於中國古史研究中的兩個問題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駁《實庵字説》
後記

奴隸制時代作品影響

在解放初的史學界,關於奴隸制和封建制交替時間的界定,並沒有清楚的定論。史學界內有人將分期定在西周時代,有人認為是西周與東周之交,有人認為西漢和東漢尚屬於奴隸制時代,更有甚者將二者分界定在隋唐時期。各學派各持己見,莫衷一是。
郭沫若先生通過對井田制的興廢、殷周人殉的史實、奴隸與農奴的區分、漢代政權的實質,以及古文字的發展等眾多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先後撰寫出本書所收入的十餘篇文章,以資料的翔實性,論證的嚴密性和推理的科學性力駁眾説,將中國古代史上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分界確定在春秋與戰國之交。
在1981年黃現璠教授發表《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影響甚遠。後來相關著作還有張廣志的《奴隸社會並非人類歷史發展必經階段研究》、《三代社會形態——中國無奴隸社會發展階段研究》(與李學功合著作),晁福林的《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和《先秦社會形態研究》,沈長雲的《中國歷史·先秦史》。
這些著作均是中國無奴隸社會研究成果,無論理論、史料還是研究深度上都比《奴隸制時代》有很大進步,更準確的研究先秦社會的各方面。但無論如何,《奴隸制時代》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奠基之作,在史學史上功績不可抹殺。

奴隸制時代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1892年出生於四川樂山縣,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中國現代文學家、詩人、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1958年9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郭沫若著述頗豐,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除學術作品和資歷以外,郭沫若的品格和在建國後一系列政治運動中的表現受到廣泛的質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