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鎖定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是吳曉波創作的經濟變革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3年8月。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將目光聚焦在經濟體制變革之上,以及這種變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的必然性。從春秋時期的管仲變法開始,該書的內容橫跨了2700年,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上分析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辯駁得失,以史為鑑。 [6] 
作品名稱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作    者
吳曉波
類    別
經濟變革史類著作
首版時間
2013年8月
字    數
230千字 [2]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內容簡介

該書作者以宏大的歷史視野和雄厚的筆力,由春秋時期的“管仲變法”開始,及至當代改革開放,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 [5]  剖析了隱藏在歷史的內在邏輯。 [9]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作品目錄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誰家的“大勢”?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第一講 管仲變法:兩千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放活微觀,管制宏觀”
“鹽鐵專營"的始作俑者
鼓勵消費的異端思想
“以商止戰”與和平稱霸
中國古代版的“凱恩斯”
第二講 商鞅變法: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以農立國:第一個在土地改革中嚐到甜頭
軍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平民社會
郡縣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雛形
強國邏輯:中央集權制度的奠基之人
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法”
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文景之治”的成就與後果
劉徹:大一統制度的集大成者
產業改革:鑄錢、鹽鐵與釀酒
流通改革:均輸與平準
税收改革:告緡令與算緡令
變法造就第一個“半億帝國”
變法的負面效應及爭論
鹽鐵會議與“桑弘羊之問”
第四講 王莽變法: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的改革
變法背景:世族經濟威脅中央集權
改革三戰場:財政、貨幣和土地
最慘烈的改革結果
劉秀對世族開戰的失敗
“桃花源記”的經濟學詮釋
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李世民解決吏政、兵政之患
關於專營政策的反覆與爭議
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
劉晏變法:專營制度的歸來
民間工商資本的五條出路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最後的整體配套改革
“杯酒釋兵權”的政策利弊
寬鬆與禁榷並舉
士紳經濟的定型
千年第二回的“延和殿廷辯”
最後一次整體配套體制改革
“改革標本”王安石
“世界時間”裏的變法
第七講 明清停滯:大陸孤立主義的後果
四大基本制度的惡質化
鐵桶陣:對外閉關鎖國
散沙術:對內男耕女織
城市化率的下滑
對“自轉慣性”的預警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經濟
被槍炮打破的“超穩定結構”
第八講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洋務運動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
以鐵路為例:發展與穩定的取捨
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國營與民營的取捨
中日對比: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商人與知識精英在體制外“會師”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洋務運動的制度性遺產
第九講 兩個民國:從極度自由到“統制經濟”
四個基本制度的全面崩壞
空前強大的民營經濟
地方自治的試驗
被歡呼回來的獨裁者
國民黨的經濟主張
擠壓民間資本的五種辦法
1945年之後的經濟政策失誤
第十講 計劃經濟:從自負到自毀的大試驗
上海試驗:計劃經濟的體系雛形
“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經濟的建設模式
七年消滅私營經濟
兩次自毀性的經濟運動
回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文化大革命”:紊亂十年
第十一講 改革開放(上):沒有藍圖的改革
第三種社會主義經濟模式
增量改革:由農民發動的工業化運動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權與非均衡戰略
地方政府的角色:積極參與和冒險支持
“哪裏是改革的主戰場”
物價闖關:轉折點上的“意外失利”
80年代:“一切改革都從違法開始”
第十二講 改革開放(下):集權主義的迴歸
分税制:從增量改革到整體改革
1998年的“三駕馬車”
國有企業的絕地復甦
“大國崛起”與朱氏邏輯
從鐵本案到四萬億計劃:第六次“國進民退”
發展與公平:2013年的雙重困境
結語 回到歷史的基本面
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統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邊界
兩個永恆性的主題:分權與均富
三個最特殊的戰場:國有經濟、土地和金融業
四股前所未見的新勢力:互聯網、非政府組織、企業家和自由知識分子
- [8]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作品思想

一、分析工具與脈絡
在書的開端,吳曉波提供了兩個觀察和研究的工具:
首先是四大利益集團博弈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產階層、無產階層。吳曉波認為發生於歷史以及當下的所有中國問題,都是這四個利益集團互相爭鬥、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其次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説,都圍繞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開。在前工業文明時期,它們分別呈現為:郡縣制度、尊儒制度、科舉制度、國有專營制度。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起集權政體的“大廈”,它們的共性是追求各個利益集團在行為及思想上的一致性,維持“自上而下的控制”。歷經千年的打磨和探索,這些制度日漸趨於精緻完善,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峯。 [7] 
二、歷次變法得失
吳曉波逐一分析了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變法:
春秋時期,當地球上絕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荒蠻時代的時候,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管仲卻已發現工商業的贏利能力大於農業,推行“放活微觀,管制宏觀”的經濟改革,並提出“寓税於價”的辦法,使得齊國國庫充盈、國力強大,成為春秋“五霸”首霸,吳曉波贊管仲為“中國古代的凱恩斯”。
如果説管仲變法是重商主義的試驗,那麼,商鞅變法則是重農主義的典範,這兩場變法之後,影響中國千年歷史的治國模式便基本定型,商鞅變法歷經“農耕”“軍戰”和“中央集權”最終把秦國變成了一個紀律嚴明、高效好鬥的“虎狼之國”。
西漢漢武帝變法,通過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起了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漢王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也導致了負面效應:中產階級集體破產、工商動力喪失、政府信用被嚴重透支。
唐李淵開國之後,把一切山澤税、鹽税統統廢罷,之前由國家專營的鹽、鐵、酒等產業全數放給民眾自主經營,可以説是一個古代版的“小政府,大社會”,城市經濟空前鼎盛,成為中國古代史上最繁榮的朝代,但最終地方勢力的過度膨脹導致了安史之亂
十世紀,王安石奉行高度集權的國家主義,推行了農耕時期最後一次整體配套的經濟改革,變法實施後,國庫為之一飽,但卻讓衙門成了權力空前膨脹的“政府型公司”。
清末李鴻章主持洋務運動,圖洋務而不改制,在民間資本大好的情況下卻造成兩次國進民退,政治體制改革的嚴重滯後,導致温和改革的“時間窗口”被猛然關閉。
二十世紀初,北洋民國和國民黨民國在經濟上進行了兩次截然不同的試驗:第一次是大自由、大混亂的試驗,第二次是重歸中央集權的試驗。維持大一統的四個基本制度全面崩潰,出現了強大的民營經濟,宋子文孔祥熙開始變法重建統治階級,最終在宏觀經濟領域全面失敗,其間造成了兩次大的國進民退,在國營化中失去了私營企業家的支持,在貨幣改革中失去了城市居民的支持,而在土地改革中失去了農民的支持。
建國後實行計劃經濟,全面國進民退,經濟活力全失,國貧民弱。1978改革開放,“沒有藍圖的改革”,開始全面復興經濟。1994年政府以霹靂手段整頓經濟秩序,經濟的主導權由地方上交中央,為日後的中國經濟打造出了“三駕馬車”,一舉取代日本而成為亞洲經濟火車頭;但國企改革運動中的經營層暴富以及千萬產業工人被拋棄,造成非均衡的財富分配。
兩千多年以來,中華經濟治理的永恆主題只有兩項,一曰分權,一曰均富。中國因擁有最廣袤的內需市場和喜樂世俗消費的民眾,經濟的復甦從來不是難事。中國只要有70年穩定期,必定重獲大繁榮,從秦末大亂到“文景之治”,從隋文帝統一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從宋太祖結束五代十國到范仲淹一代的中興,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其間均不過兩三代人。
然而,除興盛規律外,歷朝歷代的經濟治理還有“先開放,後閉關”的規律,往往一開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內亂,一內亂就閉關,一閉關就落後,一落後再開放,朝代更迭,軸心不變,循環往復,無休無止。過往的漢、唐宋、明清、民國,莫不落入這一閉環邏輯。而導致這一週期性治理危機的根本原因,正在於權益和財富分配的失衡。 [7] 
三、對未來經濟改革方向的判斷
對於當今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吳曉波坦陳作為一個經濟史的研究者,並沒有能力完成“頂層設計”工作,僅試着給出了幾個基礎性的判斷:第一,統一文化是一切經濟改革的前提;第二,自上而下的改革首要的突破口不是調整政府與民間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貴分配;第三,恢復民間資本的活力,不是笙斷行業的一次性瓦解,而是從金融產業的開放為突破口的漸進開放;第四,國有資本集團的改造,不可能以全民私有化為第一目標,而必須探索新的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第五,避免改革動盪的關鍵在於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第六,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不一定能保障經濟改革成功,但是如果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為前提的經濟改革一定不能成功。 [7]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作品影響

2013年,該書入選新浪2013年度中國好書榜。 [1]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作品評價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該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鑑,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10]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吳曉波
浙江大學出版社
978-7-308-11626-8
2013年8月 [2] 
978-7-308-16244-9
2016年11月 [3]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作者簡介

吳曉波,1968年生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財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常年從事公司研究,現任職東方早報社。主要出版作品:《大敗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營銷》(2003年)、《被誇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