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區,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位於濟南市東部,東與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接,南北與歷城區相接,西、西北與市中區和天橋區相鄰。介於北緯36°35′34″—36°42′30″,東經117°0′16″—117°10′24″之間,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
[29]
。截至2022年10月,歷下區下轄13個街道
[4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歷下區常住人口819139人。
[12]
歷下區歷史沿革
編輯上古
據民國十七年(1928年)章丘縣城子崖出土的“龍山文化”遺址和1964年濟南市西郊田家莊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遺物表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遠古居民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
屬齊國。
秦
屬濟北郡,稱歷下邑。
西漢
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治所在歷下。
晉永嘉(307—312年)後,濟南郡治所由平陵城遷至歷城縣。
隋唐
屬齊州歷城縣。
宋
屬濟南府歷城縣。
元
屬濟南路歷城縣。
明
洪武九年(1376年),歷下古城為省、府、縣三級官府所在地。清代屬濟南府歷城縣。
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屬岱北道歷城縣。
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南道歷城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立濟南市,現轄區為1948年9月濟南解放時濟南市第一、二、三區的全部,第四、八、十區及歷城縣的一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1年1月,城區改稱第二區,第三區改稱第一區,同年6月,區公所改稱區人民政府。
1955年1月,第一區與第二區合併,稱第一區。同年9月,第一區改稱歷下區。
1966年8月,歷下區改稱紅衞區。
1970年01月13日,成立中共紅衞區革命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
歷下區行政區劃
編輯歷下區區劃沿革
1986年8月,新建花園莊、甸柳新村、科院路、和平路街道。歷下區轄17個街道。
1987年5月,姚家鎮劃入歷下區。全鎮共轄27個行政村,設有窯頭、丁家、牛旺、孟家4個辦事處。窯頭辦事處轄窯頭莊、馬家莊、羊頭峪莊、荊山莊、中井莊、下井莊、漿水泉莊和仁合莊;丁家辦事處轄丁家莊、姚家莊、東十里河莊、賢文莊、八澗堡莊和盛福莊;牛旺辦事處轄牛旺莊、義和莊、劉智遠莊、姜家莊、鄧家莊、徐家莊和林家莊;孟家辦事處轄孟家莊、西蔣峪莊、老石溝莊、龍洞莊、石河嶺莊和草山嶺莊。
1988年11月,撤銷科院路街道,其轄區併入新組建的文化東路街道;撤銷花園莊街道,其轄區併入新組建的建築新村街道;將原屬建築新村街道自閔子騫路西,沿益壽路、山大路至解放路以南的地段劃入新組建的和平路街道。
1989年,明確文化東路、建築新村、和平路、趵突泉街道行政區劃範圍。
1990年7月,姚家鎮馬家莊社區劃歸和平路街道;姚家鎮羊頭峪莊社區劃歸文化東路街道;姚家鎮仁合莊社區和窯頭莊、葛家莊自然村劃歸甸柳新村街道;撤銷明湖路街道、泉城路街道,重新組建泉城路街道;撤銷趵突泉和正覺寺兩個街道,組建趵突泉街道;撤銷東門街道、解放閣街道、鐘樓寺街道,組建東門街道;撤銷千佛山街道、司裏街街道,組建司裏街街道。調整後,歷下區轄10個街道、1個鎮。
2004年5月,姚家鎮賢文、鄧家、徐家、丁家4個行政村交由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代管。
2005年,將建築新村街道轄區內的部分地段(東至山大路,西至歷山路,南至花園路中心線,北至與天橋區交界處)劃歸東關街道,歷園新村社區由區東關街道管理。轄泉城路街道、趵突泉街道、大明湖街道、千佛山街道、東關街道、解放路街道、建築新村街道、燕山街道、文化東路街道、甸柳新村街道10個街道和姚家鎮。下設64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
[32]
歷下區區劃現狀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370102001000 | 解放路街道 |
370102002000 | 千佛山街道 |
370102003000 | 趵突泉街道 |
370102004000 | 泉城路街道 |
370102005000 | 大明湖街道 |
370102006000 | 東關街道 |
370102007000 | 文東街道 |
370102008000 | 建新街道 |
370102009000 | 甸柳街道 |
370102010000 | 燕山街道 |
370102011000 | 姚家街道 |
370102012000 | 龍洞街道 |
370102013000 | 智遠街道 |
歷下區地理環境
編輯歷下區位置境域
歷下區位於濟南市區東部,東與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接,南、北與歷城區相接,西、西北與市中區和天橋區相鄰。介於北緯36°35′04″—36°42′32″、東經117°00′19″—117°10′32″之間,南北最長16千米,東西最寬10千米,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距首都北京441千米,東距青島市352千米,西距聊城市132千米,南距泰安市70千米,北距德州市132千米。
[29]
[32]
歷下區地質構造
歷下區大地構造單元,位於山東地塊泰山隆起北側,北臨濟陽坳陷。地質情況比較簡單,歷下區南部即黑虎泉以南至千佛山一帶,分佈着古生界奧陶系下統和中統的海相沉積的碳酸鹽地層。
下統為白雲質灰巖和白雲岩,它的上部含燧石結核和條帶,地層厚度為106.63米;中統按照沉積旋迴劃分為三組六段,每組的下段巖性為薄層狀泥灰岩、泥質灰巖夾角礫狀泥灰岩和白雲質灰巖,厚度31.63米至46.70米,每組的上段為深灰色厚層石灰岩和豹皮狀石灰岩,厚度121.09米至226.46米,產珠角石化石,中統厚度678.64米。這些地層呈單斜構造,東西走向,傾向北,傾角平緩,一般8度左右。
在千佛山西南側發育的是千佛山斷層,長約25千米,呈320度至350度走向,傾向南西,傾角78度,上盤下降,斷層帶內構造角礫岩帶寬度不一,寬者五六米,窄者僅數十釐米。千佛山斷層沿北北西方向通過趵突泉附近,至今仍有活動。
歷下區中、北部為第四系鬆散層。鬆散層之下即為隱伏的濟南輝長岩體,巖體平面形態近東西向橢圓狀。西頭周邊呈月形彎曲,東頭分成兩叉、形似魚尾、巖體東西長30千米,南北寬15千米,分佈面積430平方千米。主要巖性為橄欖蘇長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蘇長輝長岩等。巖體屬於淺成至半深成相,產狀為向北傾伏的複雜巖蓋。它的侵入時代是晚白堊紀燕山期
[35]
。
歷下區地形地貌
歷下區境內地勢南高北底,南部為底山丘陵,屬泰山山地北支,由羅袁寺頂、金剛垛、將軍帽等山峯組成了東西向的主山脈,主山脈又向北伸出南北走向的側支,如燕子山、回龍山、野峪頂等。北部為山前洪積、衝擊平原,其上分佈有五頂茂嶺山、鰲角山、波蘿山等五座孤峯。區內最高為白雲山、海拔545.4米,最低處海拔24米
[32]
[36]
。
歷下區氣候特徵
歷下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徵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集中。冬季長近5個月(11月1日—次年4月2日),夏季近4個月(6月2日—9月2日),春秋季均不足2個月(4月3日—6月1日),秋季(9月3日—10月31日)。春季乾旱少雨,多西南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多東北風。歷年平均氣温14.2℃,極端最高氣温42.7℃,極端最低氣温-17.7℃。最熱月份,七月的平均氣温為27.4℃,最冷月,一月份的平均氣温-1.4℃。年平均降雨量為685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160毫米,年最小降雨量320.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382.1小時,年平均晴天數97.5天,極端最高氣温42℃(2002年7月15日)最低氣温-21.3℃(1990年1月31日),全年無霜期218天,霜凍一般初霜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終霜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主導風向南、南西南,其次是西南和東北,最少的是西北、西西北和西風。
[4]
[32]
歷下區水系水文
歷下區地表水屬小清河支流水系,境內有東濼河、柳行河、全福河、大辛河以及護城河(人工)等5條主要河流。地下水按照自然因素和水文地質條件劃分,屬魯中低山丘陵北麓山前平原水文地質區雙重結構,上部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組,其下隱伏有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含水巖組,是熔岩水的徑流排泄區,由此形成泉羣地帶,濟南市著名泉水多彙集於此地。境內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三大泉羣。湖泊有大明湖、百花洲等
[37]
。
濟南南部中低山區有大片古生界寒武系和奧陶系海相沉積成因的石灰岩分佈,面積550平方千米,厚度1041.34米。石灰岩被水侵蝕形成溶洞和裂隙,易吸收地表上的降水和徑流,因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山區地下水向北流動。轄區大明湖一帶分佈着不透水的輝長岩體,與濟南機牀二廠至趵突泉、黑虎泉一線的奧陶系石灰岩接觸,輝長岩體緻密堅硬隔水,致使地下水承壓回流,沿石灰岩裂隙向上運動,在靜壓力最弱的地方出露成泉。
降水和地下水開採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泉水的變化。一般年份,地下水水位和泉水流量最小極值是在枯水期的4月、5月、6月,最大極值在豐水期的7月、8月、9月。
護城河
全長6.9千米,是國內唯一全部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河水流入大明湖。流域面積26.3公頃,河道寬10—30米,水面面積8.4公頃;河道兩側綠地10—59米,綠地面積12.5公頃。
大柳行河
南起城區東圩子壕北端(其上游支流有羊頭峪西溝、羊頭峪東溝、馬家莊溝、堯龍溝),至黃台板橋莊入小清河,長2.9千米,流域面積18.2平方千米。
東、西濼河
東濼河,河源為黑虎泉諸泉水,南起坦橋,向北經何家莊,至黃台板橋莊西側入小清河,長3.2千米。西濼河,河源為趵突泉諸泉水,南起葦閘橋,向北經邊莊,在五柳閘入小清河,長2.9千米。
全福河
源於郊區姚家街道龍洞莊西狸貓,北流經中井莊、下井莊、姚家莊,向北稱窯頭大溝、七里河,至全福莊始稱全福河,經歷城區殷家小莊,至捲煙廠西入小清河。全長11千米,總流域面積24.7平方千米。
大辛河
歷下區土壤類型
歷下區境內以褐土性土和褐土為主。褐土性土佔土壤面積的24.87%,土層薄、結構差,易受乾旱威脅,可發展林、牧業。褐土佔75.13%,土層厚、保水保肥、熟化程度高,為主要產糧區。土壤表層質地可分為石渣土、輕壤土、中壤土3類。
[32]
歷下區植被條件
歷下區屬暖温帶落葉闊葉林區,原始植被早已破壞,現有的都是次生植被,其中非農耕型植被主要有:林地1328公頃,屬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灌木草叢混雜植被。主要有油松、赤松、黑松、檜柏、楊、柳、泡桐、刺槐、榆、黃草、白草、鬍子草、結縷草、爆竹草、酸棗、荊條、郁李、衞茅、金雞爾等,覆蓋度為17%,佔全區總面積的13.2%。山丘、平窪、石礫、田坎荒草地1030公頃,佔10.2%。市區23.28平方千米,種植喬、灌木228萬株,綠化覆蓋率46.4%,佔全區總面積的44.9%。農耕型植被2542.3公頃,佔25.2%。另有水域、道路面積佔2%。1987年姚家鎮歸屬後擴大土地面積,植被分栽培和野生兩大類,計千餘種。野生植物主要分佈在荒山、荒坡及山谷中,野生灌木主要有酸棗、黃荊、黃櫨、胡枝子等,野生藥用植物主要有遠志、柴胡、車前等百餘種;野生草類主要有白草、羊鬍子草、黃背草等。
[32]
歷下區自然資源
編輯歷下區水資源
歷下區境內水資源無過境客水,只有大氣降水,水資源供不應求,且分佈不均衡,山前平原水源相對充裕,山區水源貧乏。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1589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509萬立方米,地表水80萬立方米,而實際需水2300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的年際、季節變化較大,一年中,夏季富足,秋季次之,春季最缺
[32]
[38]
。
歷下區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歷下區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85.67公頃(1285.05畝)
其中,水澆地13.60公頃(204.00畝),佔15.87%;旱地72.07公頃(1081.05畝),佔84.13%。耕地主要分佈在龍洞街道、智遠街道,約佔全區耕地的87.25%。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27.75公頃(416.25畝),佔全區耕地的32.39%;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8.91公頃(133.65畝),佔10.40%;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39.00公頃(585.00畝),佔45.52%;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9.67公頃(145.05畝),佔11.29%;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34公頃(5.1畝),佔0.40%。
二、園地89.90公頃(1348.50畝)
其中,果園73.93公頃(1108.95畝),佔82.24%;其他園地15.97公頃(239.55畝),佔17.76%。園地主要分佈在智遠街道、龍洞街道,約佔全區園地的93.02%。
三、林地2616.81公頃(39252.15畝)
其中,喬木林地面積為1864.09公頃(27961.35畝),佔林地面積的71.24%;灌木林地面積為75.30公頃(1129.50畝),佔林地面積的2.88%。其他林地面積677.42公頃(10161.30畝),佔林地面積的25.88%。林地主要分佈在姚家街道、龍洞街道,約佔全區林地的78.13%。
四、草地84.62公頃(1269.30畝)
全部為其他草地。主要分佈在智遠街道、龍洞街道,約佔全區草地的79.69%。
五、城鎮村及工礦用地7068.60公頃(106029.00畝)
其中,城市6956.09公頃(104341.40畝),佔98.41%;村莊23.90公頃(358.50畝),佔0.34%;採礦用地9.77公頃(146.55畝),佔0.14%;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78.84公頃(1182.60畝),佔1.11%。
六、交通運輸用地113.80公頃(1707.00畝)
其中,鐵路用地24.53公頃(367.95畝),佔21.56%;軌道交通用地41.28公頃(619.20畝),佔36.27%;公路用地16.99公頃(254.85畝),佔14.93%;農村道路用地31.00公頃(465.00畝),佔27.24%。
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5.97公頃(539.55畝)
其中,河流水面1.88公頃(28.20畝),佔5.23%;水庫水面27.88公頃(418.20畝),佔77.51%;坑塘水面0.65公頃(9.75畝),佔1.80%;溝渠4.79公頃(71.85畝),佔13.32%;水工建築用地0.77公頃(11.55畝),佔2.14%。
[41]
歷下區植物資源
歷下區動物資源
歷下區礦產資源
歷下區生物資源
歷下區人口
編輯截至2017年末,歷下區共20萬餘户,總人口近60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2,出生率10.63‰,人口自然增長率6.17‰,合法生育率100%。
歷下區政治
編輯區委 | 書記 | |
副書記 | ||
區委常委 | ||
區人大常委會 | 主任 | 紀亮 |
副主任 | 杜寶現、劉佳、王文利、李素婷、吳強 | |
區人民政府 | 區長 | 楊福濤 |
副區長 | ||
區政協 | 主席 | |
副主席 | ||
秘書長 |
歷下區經濟
編輯歷下區綜述
2022年,歷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282.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總量居全市首位。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76.78億元,同比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806.16億元,同比增長3.8%。二三產比重為20.9:79.1。
[40]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歷下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6%。從投資結構看,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64.57億元,同比增長1.3%;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3.7%;工業投資同比下降1.4%;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4.1%;製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5.9%;建安投資同比增長1.9%。
[40]
財税收支
2022年,歷下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61.72億元,同口徑增長4.5%,總量居全市首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7.84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91.4%,佔比居全市首位。區域總税收完成313.73億元,同比下降7.2%。
[40]
人民生活
歷下區第一產業
2007年,歷下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000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22.2%;農業增加值2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8.8%。農業機械總動力1.23萬千瓦。耕地1512公頃,其中農作物播種面積1233公頃。糧食總產量5700噸,比上年增長7.5%;水果總產量600噸,比上年增長-28.5%;蔬菜總產量3300噸,比上年增長-13.2%;肉類總產量600噸,禽蛋總產量100噸,奶類總產量200噸。
[28]
歷下區第二產業
工業
建築業
歷下區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2年,歷下區各行業所佔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金融業27.16%、非營利性服務業17.69%、營利性服務業15.2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2.90%、房地產業12.75%、零售業8.55%、批發業4.62%、餐飲業0.83%、住宿業0.23%。從服務業行業內部結構看,對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排名前三位的是:金融業(對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54.86%)、非營利性服務業(對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22.48%)、營利性服務業(對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20.65%)。
[40]
國內貿易
對外經濟
歷下區交通運輸
編輯歷下區社會事業
編輯歷下區科技事業
2017年,歷下區共爭取國家及省市科技計劃26項,資金4228萬元。其中,山東康眾醫藥獲得科技部新藥創制重大專項,項目資金741萬元;濟南晶恆、山東康眾醫藥等獲得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金共550萬元;市級科技計劃22項,項目資金共2937萬元。
[40]
歷下區教育事業
2022年,歷下區新引進齊魯名校長、全國優秀教育人才等25人,增加學位1.3萬個,新創市級名校16所,學前教育普惠率高達96.2%,獲評國家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活動優秀區域、智能教研全國領航工作區、省隨班就讀示範區。
[40]
歷下區文化事業
歷下區衞生事業
歷下區社會保障
2022年,歷下區發放穩崗返還補貼7500餘萬元,協助281名創業者獲批擔保貸款5546萬元,新增城鎮就業4.4萬人。
2022年,歷下區61家醫療機構全部開通跨省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
2022年,歷下區7類困難羣眾救助保障標準普提10%,發放各類救助金3000餘萬元,惠及7萬餘人次。2022年,歷下區“親情E聯”獲《人民日報》專題報道,獲評“山東省未成年人保護試點區”,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工作在全國推廣。
[40]
歷下區基礎建設
2022年,歷下區完成8條道路整治提升,40餘個路口路段實現優化,重點區域交通擁堵指數下降11.8%。成功打造垃圾分類模範小區175個、模範單位77個。義和莊改造破冰啓動,13個片區、198.5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全部完工,山大路周邊、大明湖等片區雨污分流有序實施。
[40]
歷下區環境保護
2022年,歷下區空氣質量綜合排名居全市首位,4個市控考核斷面、5處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建設用地污染狀況調查、危險廢物排查整治實現全覆蓋,獲評全省首批生態文明強縣。重點泉羣持續噴湧,節水保泉初見成效。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1萬千瓦,能源結構持續優化。6座城市公園建設完成,成功打造10條綠色景觀道路,城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7.2%。
[40]
歷下區平安建設
2022年,歷下區在全市率先打造社工站示範點6處,甸柳街道和歷山名郡社區入選全省基層治理創新試驗點。法治賦能網格化治理等普法工作創新開展。在全市率先完成100%智慧安防小區建設,經營性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全面完成,掃黑除惡、反詐反邪教、安全生產、防汛防火等工作穩步推進。
[40]
歷下區歷史文化
編輯歷下區 綜述
歷下一名,取意於大舜帝耕作於歷山之下。2600年的建城史使這裏德重禮義、名士輩出、人才薈萃、文化積澱十分豐厚。唐朝詩人杜甫在“歷下亭”吟唱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讓歷下千百年來盡顯名人風騷。轄區內的三大名勝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以及舜祠、娥英祠、魯班祠、清照祠、鐵公祠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更是讓歷下這塊土地璀璨奪目,聞名遐邇。
春秋時期,《詩經》中“大東”詩篇的作者譚國大夫是濟南人。東漢末年濟南相曹操,也是傑出的文學家。唐代書法家李邕,任濟南太守時書寫的《靈巖寺碑》,是後人學習書法的楷模,他以書法、文章、碑刻出名,被譽為“北海三絕”,有文集10卷。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多次來濟南。李白有《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昔我遊齊都》等詩。杜甫寫下了《陪李北海宴歷下亭》等詠贊濟南的詩篇,其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等著名詩句至今廣為傳誦。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任齊州知州時寫了不少詠頌濟南的詩篇,他的散文和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北宋傑出的文學家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兩次來濟南遊覽觀賞泉城名勝,題詠詩篇。蘇軾之弟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濟南任掌書記3年,寫了大量歌詠大明湖、趵突泉等名勝的詩篇。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客居濟南時寫了許多優美動人的詩篇,有“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佳句。明代詩人邊貢,濟南人,“前七子”之一,有《華泉集》。明代詩人晏壁,作《濟南七十二泉詩》。明代著名詩人,“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濟南人,在大明湖百花洲築“白雪樓”,寫下不少吟詠濟南山水名勝的詩篇,詩集有《滄溟文集》,撰有《古今詩刪》等。清初著名詩人朱彝尊,施閏章等在濟南任官期間留下許多歌詠濟南名勝古蹟的詩章。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真,曾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合於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詩,他的《秋柳詩》名傳天下。清代傑出學者桂馥,研究文字學,寫了《説文義徵》50卷,著有《札樸》《晚學集》等,他書寫的《歷山銘》石刻今存千佛山。清代書法家鐵保,將劉鳳浩詩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撰寫石刻在大明湖公園內,被遊人傳為佳句,著有《惟清齋全集》傳世。現代畫家俞劍華,奎垣街人,從事美術50多年,歷任上海美專、暨南大學、新華藝大、東南聯大、誠明學院教授,著有《中國繪畫史》《國畫研究》《歷代名畫觀摩記》《兩宋花鳥畫》等,在畫界很有影響。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濟南任教,並撰文歌詠泉城。文學家郭沫若曾多次來濟南,在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都留有詩詞。著名的書法家舒同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留下了很多書法佳品。特別是晚清文人劉鶚,寄居濟南布政司街時,所著《老殘遊記》是根據在濟南生活所寫,書中對“家家泉水,户户垂楊”的濟南老城區風景作了細緻的描寫。
歷下區地名由來
歷下區風景名勝
編輯山5座:千佛山、燕子山、佛慧山、龍洞山、五頂茂陵山。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海拔258米,佔地166公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建國後,1959年闢建為公園;燕子山海拔276米,位於濟南市的東部,燕子山原來是濟南的一座名山;佛慧山在千佛山東南1.5千米處,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在濟南近郊東南15千米處的龍洞山上,相傳,唐堯時,有孽龍在此興風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前來捉拿,孽龍鑽山逃遁至今留下深洞。故此山又稱禹登山。
城17處。其中老街巷7處(芙蓉街、曲水亭街、後宰門街、王府池子街、將軍廟街、貢院牆根街、鞭指巷),老建築10處(關帝廟、舜園、督城隍廟、文廟、廣智院、府學文廟、開元寺遺址、題壁堂、天主教堂、老舍故居)
[39]
。
歷下區榮譽稱號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歷下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19-03-28]
- 2. 山東省(魯) - 濟南市 - 歷下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引用日期2019-07-25]
- 3. 歷下區志 第四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地質 .歷下區志[引用日期2017-10-13]
- 4. 歷下區志 第四章 自然地理 第五節 氣候 .歷下區志[引用日期2017-10-13]
- 5. 中國城區100強公佈:深圳南山第一,青島四區上榜 .澎湃[引用日期2018-09-29]
- 6. 民政部關於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的通知 .民政部[引用日期2019-01-17]
- 7. 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19]
- 8. 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17]
- 9. 中國百強區發佈:深圳南山排名第一!|深圳|生產總值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9-11]
- 10. 攀枝花市入選全國第四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城市 .四川在線[引用日期2020-11-22]
- 11. 山東表彰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先進單位、先進工作者 .齊魯網[引用日期2020-12-30]
- 12. 通知 濟南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濟南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8-01]
- 13. 中國百強區發佈:前十強廣東獨佔八席 27個城區GDP超2000億|深圳市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8-18]
- 14. 關於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擬命名名單的公示 .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9-26]
- 15. 關於命名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10-15]
- 16. 山東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公示!看看都有誰 .大眾網[引用日期2021-10-23]
- 17. 公示!煙台入選! .人民網.2021-11-18[引用日期2021-11-18]
- 18. 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縣擬授牌命名名單的公示通知-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荊楚網[引用日期2021-12-03]
- 19. 20個縣市區入選!省級示範、試點名單鳳凰網山東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12-18]
- 20. 楊傳軍當選歷下區委書記,新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亮相 .百家號.2022-02-18[引用日期2022-02-18]
- 21. 九江一地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健康促進縣(區)! .澎湃網[引用日期2022-02-26]
- 22. 【聚焦兩會】政協濟南市歷下區第十屆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勝利閉幕 .歷下頭條[引用日期2022-02-27]
- 23. 濟南部分區縣選舉產生新一屆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和監委主任、法檢“兩長”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2-28]
- 24.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 區劃人口 行政區劃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3-19]
- 25. 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建築物簡介 .山東財經大學[引用日期2022-04-12]
- 26. 文章內容 .山東省共青團[引用日期2022-05-19]
- 27. 濟南市公佈首批一百個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看有你熟悉的嗎 .百家號-齊魯壹點[引用日期2022-06-10]
- 28. 歷下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21]
- 29. 自然地理 位置面積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21]
- 30. 歷史資料 歷史沿革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21]
- 31. 歷史資料 歷史文化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21]
- 32. 歷下區志(1986—2005) .中共歷下區委、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21]
- 33. 山東命名首批“綜合減災示範縣(市、區) 濟南歷下區等入選 .大眾網[引用日期2022-07-07]
- 34. 濟南歷下、商河等被確定為2021年度生態文明強縣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2-07-31]
- 35.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自然地質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16]
- 36.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自然地貌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16]
- 37.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自然水文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16]
- 38.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自然資源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16]
- 39.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人文景觀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16]
- 40. 歷下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14]
- 41. 濟南市歷下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14]
- 42. 歷下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3-05-1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