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洞山

(濟南龍洞山)

鎖定
濟南郊區姚家鎮龍洞村南,峯巒疊嶂,山勢峻拔,岫巖橫出,統稱為龍洞山,因山中有“龍洞”而得名。
中文名
龍洞山
景    點
龍洞
地    點
濟南郊區姚家鎮龍洞村
所在國家
中國

目錄

龍洞山簡介

龍洞山 龍洞山
這裏,山勢奇絕,北有老君崖、鳳凰台環拱如門,南有獨秀峯、三秀峯突兀環列,形成峭壁圍繞的山峪,名“龍洞峪”。

龍洞山結構

峪口兩側為老君崖,崖下有老君井,傳説太上老君曾於此煉丹。與老君崖相對,東側為鳳凰台,相傳昔日為鳳凰棲息之地。兩山對峙,谷底清溪流淌,山清水秀。深谷之南,迎面巨峯危立,叢木簇擁,白雲繚繞,風光奇奧,稱“白雲峯”。由此向西,穿過一段峽谷,便到達龍洞峪腹地。

龍洞山景觀

寺院舊址南側高峯是鷲棲巖,巖巔矗立七級石塔,高12米,形如西安大雁塔,名“報恩塔”,建於宋政和六年(1116年)。塔身佛龕內,供奉着觀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林棣(今山東惠民)開元寺東大聖院僧人宗義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記。
鷲棲巖北側,獨秀峯孤標雄拔,石壁上佈滿宋元以來拜謁龍神、遊覽勝蹟的大字摩刻10餘種。其中有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之子、齊州知州範純仁元豐四年(1081年)的題刻。這些摩刻有的字高三尺,氣勢雄渾,神韻瀟灑,堪為奇觀。
兩峯中間,為一巨大平直的峭壁,像屏風,人稱“錦屏巖”,巖上翠柏懸生,荊榆點灑,山花綴飾。壁間鑿有“白雲無盡”、“錦屏春曉”等巨字石刻,其中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濟南名士柳文洙所題的“壁立千仞”,筆劃可容一人。每至春日,山花燦爛如繡,被譽之“錦屏春曉”,舊時列為濟南八景之一。
與錦屏巖對峙的西南側峭壁間,即為著名的“龍洞”。洞口高2.7米,寬1.3米,兩側石壁刻有對聯“真氣森噴薄,神功接混茫”,為清朝同治年間濟南知府龔易圖所書。洞東西相通,長約百米。進得洞來,初為高敞穹隆石室,大可容數十人。壁間鐫刻佛像三組,50餘尊,其中三尊高4米,為東魏天平年間作品,法相端莊,風格古樸。其他多為隋代鑿建。繼而向裏,洞身變狹,忽斂忽舒,曲折盤桓,深邃幽奧。洞內怪石橫出,鍾乳倒掛,石花叢生,水珠下滴,鏗鏘有韻。穿出洞口,豁然開朗,北側石壁上鐫宋元以來題記多方。與龍洞進口相隔不遠處,也有一洞,懸於陡壁上,無路可通。
壽聖院西北方向,也為深澗,甚寬綽,內有金沙泉、白龍泉、黑龍泉。昔日水勢很大,泉水匯為深潭,故又分別稱為黃龍潭、白龍潭、黑龍潭。再向西為天梯,坡陡勢險,須貓腰爬行。兩側峭壁如斧劈,甚狹,仰望,僅看藍天一線。順梯而上有一平台,翠柏籠蔭,可於此小憩觀景。三泉西南為藏龍澗,地勢險峻,兩側山崖垂直對峙,山石齉齊,澗谷蜿蜒曲折,古木籠蔭,幽奧陰森。

龍洞山歷史背景

這一帶危峯壁立,陡峭如削,似神工鬼斧所為。其內,魏晉以來建有名剎。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賜名“壽聖院”。殿內祀龍王、龍子、龍女、金龍等神像,香火盛極一時。天旱“禱雨必應”,故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又封此處龍神為“順應侯”。金皇統年間,再晉封為“靈惠公”。如今寺院已傾圮,然而兩株高齡的銀杏樹卻枝繁葉茂。北宋元豐二年與元符三年(1100年)鐫刻的石碑尚存,上面記載着該山龍神降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