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

鎖定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是指2024年媒體跟蹤調查發現,國內多位教授都被披露曾收到有關參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邀請函,聲稱支付40-100萬元服務費就能增選成功,有的則表示“18萬包過”。一篇《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 [15]  ,到底是學術榮譽還是商業交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含金量引發輿論質疑,“買院士”傳聞是否屬實? [1] 
與此質疑相對應的是,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數量增長了300%。2024年前四個月,該院已向國內至少30多位教授、校長或者老闆們授予了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而國內有多家高校、醫院、醫藥公司發文祝賀本單位有人當選為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1] 
自陷入“院士井噴”“付費參評”的爭議後,註冊地在德國的歐洲自然科學院迅速引發公眾的質疑,其官網隨即下線了覆蓋世界數百位學者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與此同時,國內多家單位機構也緊急刪除了相關人員獲評授勳的消息。 [30] 
2024年5月8日,針對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現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聲:“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台”“着力清理各類‘野雞大學’‘山寨頭銜’‘違規評比’‘收費表彰’”。 [30] 
中文名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
發生時間
2024年
屬    性
社會輿論事件
涉事機構
歐洲自然科學院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背景簡介

主詞條歐洲自然科學院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公開資料顯示,歐洲自然科學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10]  總部位於德國漢諾威,由多國科學院院士及知名學術團體創建。德國俄羅斯以色列日本等世界33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和分支機構。該院採取嚴格的院士遞補制度,當選院士需要經過院士推薦、形式審查、答辯審核、投票選舉、主席團審議、公證員公正等嚴格的學術評審和法律流程,主要考察候選人的學術成就、創造性貢獻和影響力。 [7] 
歐洲自然科學院現有1700多名院士,其中多名院士是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獎、哥白尼獎等世界著名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2]  號稱有着“嚴格評審程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近兩年院士隊伍迅速壯大。2022年5月的一篇報道提到,歐洲自然科學院現有425名院士成員,包括320名正式院士和105位通訊院士。據此計算,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數量足足增長了300%。 [7] 
根據公開報道顯示,歐洲自然科學院近幾年開始在中國活躍,獲得“院士”頭銜的人從2021年起逐年增多,尤其是2024年呈現井噴式增長,其中不乏多位來自於知名高校。 [27] 
院士,作為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言而喻。因而,當歐洲自然科學院付錢就能當選院士的傳聞出現後,首先對大家構成了一種觀念上的衝擊。特別是看到,該機構屬於民辦性質後,多數人的疑問進一步增加了。甚至,很多人已給歐洲自然科學院貼上了“山寨機構”的標籤。 [1]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事件經過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新晉“院士”

“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舉行 “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舉行 [10]
2024年4月19日,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舉辦的世界中聯一技之長專業委員會換屆改選會議暨第二屆中俄傳統醫學交流大會上,歐洲自然科學院舉行新晉院士授勳儀式,其中有一位來自西安的90後博士田某當選該院院士 [7]  ,成為“世界唯一一位90後院士 [1] 4月21日,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在北京舉行 [8] 現場用中文書寫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頒證授勳儀式”為背景板。儀式現場,歐洲自然科學院副院長弗拉基米爾 · 葉戈羅夫院士為黃貴洲等6位新當選院士頒發證書。 [7]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發關注,一個重要的由頭是來自多家高校、醫院、醫藥公司相繼發佈“某某某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類似的祝賀帖文。 [4] 
例如:2024年1月3日,江西農業大學官網發佈消息《我校副校長賀浩華當選2023年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1月17日,“河南高教”微信公眾號刊文《院士+1!鄭州大學邵國勝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1月22日,日照廣播電視台“直播日照”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日照的他,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2月23日,“馬鞍山市第二中學”微信公眾號刊文《這位畢業於二中的科學家,增選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3月16日,“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微信公眾號刊文《祝賀!我校鄧三鵬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3月20日,“奉化科協”微信公眾號發文《束學道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16] 
2024年5月14日,澎湃新聞消息,除了學者之外,還有企業家們扎堆入局評選“洋院士”。僅最近一年來,就有多位企業界人士獲得“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頭銜。例如,廈門丹桂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省境外引進領軍創業人才馬小波博士獲頒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證書和佩滕科弗勳章。2023年12月,吉林天三奇藥業創始人李盛學當選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民營企業家,還有山東金鑄基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臨沂大學教授侯雲峯,青島恆星集團主席、青島恆星科技學院董事長陳昌金,飛諾門陣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清華智能網絡計算實驗室主任沈寓實,廣東恆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江富生,林至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王博偉等等。 [27]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院士”含金量

2024年5月6日消息,一篇《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文中稱,近期學術圈包括中國數十家頂尖學術機構,出現多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有網友質疑,該“院士”榮譽含金量不高,花40萬元就能購買 [2]  。隨着媒體調查發現,該“歐洲自然科學院”,雖然號稱由歐洲多國科學家組織成立,但國內有多位教授都被披露曾收到有關參選該院院士的邀請函,聲稱付40-100萬元服務費,就能增選成功,有的則表示“18萬包過”。 [1]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記者調查

  • 採訪協助申報外籍院士的服務公司
海報新聞視頻截圖 海報新聞視頻截圖 [3]
2024年4月30日,海報新聞報道,搜索發現從2021年至今已有超過30位國內專家學者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其中,2023年國內有4人獲此榮譽;2024年過去還不到半年,已有包括企業家、教授在內的近30人獲得該身份(主詞條: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並進行對外宣傳。針對此事,記者採訪了多所高校,不少高校工作人員都表示對此事不知情。隨後,記者在網上搜索如何申報歐洲自然科學學院外籍院士,並撥打位於搜索結果第一位的一家代辦機構諮詢電話。據工作人員稱,他們可以申辦包括“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在內的榮譽,要視申報人的學歷、科研成果情況而定。申報人的學歷按照要求最好為博士及以上學歷,最基本也要研究生學歷;科研成果則要看申辦人發表過的論文或者取得的專利,費用大約在20萬元—50萬元之間。如果申報通不過,不會收取費用。 [3] 
2024年5月6日報道,紅星新聞記者聯繫上一家自稱協助申報外籍院士的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稱,公司是位於青島的一家知識產權代理公司,會“直接和國外聯繫”。對於記者“申請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如何收費”的詢問,對方表示18萬人民幣可以包過,需要申請人提供個人成果和填寫相關表格。當記者以申請人的身份詢問,並自稱尚未取得國內高校的博士生學歷,也無任何專利,是否影響申請時,該工作人員回答:“歐自然(指歐洲自然科學院)不是很難申請,您的條件我們可以協助申報,但是您應該很年輕,評選上後會不會有負面影響,需要您自己考慮一下。”“是否可以提供機構或學校與歐洲自然科學院合作,成立學術研究中心的對接服務?”對方表示:“可以幫忙聯繫。”最後,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申請之後,幾個月就可以拿到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相關證書。18萬的費用,前期先支付一半,“等公示之後再付尾款,需要簽訂合同的”。 [2] 
  • 當選者清楚此院士非彼院士
在澎湃新聞調查中,國內高校一位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教授對記者表示,其實自己一開始就清楚此院士非彼院士,但因為國內院士的申報門檻相對較高,覺得申請外籍院士也並非壞事。但現在這一機構成了輿論焦點,這時候不適宜突出這一頭銜,因此他對自己的公開履歷進行了刪改。 [30] 
  • 採訪德國知名高校長期留學任教的學者
2024年5月14日,據歐洲自然科學院通稿資料宣稱,其是國際學術領域認可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然而,多位在德國知名高校長期留學任教的學者告訴澎湃新聞,自己並未聽説過歐洲自然科學院,該院在當地知名度不高,身邊也沒有學者申報過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澎湃新聞梳理發現,出現在國內多篇新聞通稿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主席Vladimir Tyminskiy教授( 2018年在公開學術平台查到全名:Vladimir G. Tyminsky),同時還是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名譽首席科學秘書。跟歐洲自然科學院相似,國內也刊發了多篇關於“當選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的報道。另外,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自稱博士畢業於“俄羅斯聯邦謝東諾夫國立第一醫科大學”,然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的俄羅斯院校有409家,上述這所大學不在已認證院校名單中,被認證的則是“俄羅斯聯邦衞生部莫斯科國立謝東諾夫第一醫科大學”。 [27] 
  • 諮詢德國駐華大使館
2024年5月14日,針對歐洲自然科學院是否涉嫌虛假和誇大宣傳等問題,澎湃新聞向德國駐華大使館發去採訪諮詢,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27]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學院存疑

2024年5月10日,界面新聞報道,歐洲自然科學院對外聲稱是由“多國科學家、學術團體創建”,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認可度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第一個國家分支機構於2003年正式註冊。宣傳口徑“高大上”,但實際上諸多細節都經不起推敲。
官網:官網顯示,歐洲自然科學院總部位於德國漢諾威,但其網頁主菜單竟然是俄語。 [17] 
歐洲自然科學院首頁 圖源官網截圖 歐洲自然科學院首頁 圖源官網截圖 [17]
“諾貝爾”獎:該學院對外宣稱,設有路德維希·諾貝爾獎獲獎者通道,多名院士獲得“諾貝爾獎”。但此“諾貝爾”非彼“諾貝爾”,最為人熟知的“諾貝爾獎”是由瑞典發明家、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所設立 [17]  ,其全稱是Nobel Prize in Chemistry,遴選流程有嚴格規定。 [24] 
機構地址:當地時間2024年5月3日 [7]  ,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官方網站上一封專門寫給“中國院士”的信中提到,該學院已更換至一個“更方便的地址”。根據信上提到的地址,記者在地圖上搜索,並未看見任何公開標誌顯示此處為歐洲自然科學院,在定位點兩邊,是一些商鋪,街道對面為德國漢諾威歌劇院。而此前有網友表示,根據該學院總部的地址進行查找後,地圖上顯示為“永久停業” [22]  。且外觀照片顯示為處在街上的不起眼的一個樓房,外牆上也沒有掛單位牌子。 [24] 
2024年5月7日(當地時間),紅星新聞記者前往漢諾威實地求證“歐洲自然科學院”地址一事。按照其該院官網地址找到了它所在的大街及辦公地。其地點位於火車站附近繁華地帶的一座大樓,對面是漢諾威國立歌劇院。大樓裏面有多家診所,還有一個名為“Office Club”的共享辦公室和商務中心,在其入駐機構列表中記者看到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名字。 [25] 
▲紅星新聞實地求證對“歐洲自然科學院”地址的疑問
  • 登記性質
紅星新聞記者通過德國工商信息查詢網站查到,該“學院”登記性質為“e.V.”,即“註冊協會或社團”,和德國不少名字中帶有“Academy”的機構一樣,如“歐洲科學院”在慕尼黑的註冊機構類型也是“e.V.”。 [25]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事件影響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院士電子百科全書

  • 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百科全書頁面名單變化
2024年5月6日,澎湃新聞查詢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院士電子百科全書”頁面時發現,其中確有很多名字疑似中國人。記者隨機點擊人名進去,都有照片和文字介紹,其中不少正是國內機構、媒體等宣傳過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5月7日、8日,澎湃新聞連續多次查詢“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發現,有關“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的鏈接和頁面消失不見了 [12]  。5月9日,“院士電子百科全書”再次出現在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官網上,但記者對比發現,名單中有部分疑似中國人的人名不見了。 [13] 
5月9日(左)與5月6日(右)名單對比顯示少了一些人的信息 5月9日(左)與5月6日(右)名單對比顯示少了一些人的信息 [13]
“院士電子百科全書”專欄再度消失
2024年5月11日,澎湃新聞查看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發現,該官網上的“院士電子百科全書”專欄再度消失不見。 [23] 
20245月11日該院官網“院士電子百科全書”頁面再度消失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協議曝光

2024年5月,澎湃新聞接舉報獲得一份“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申報推選諮詢服務協議”文件。協議顯示,一家註冊在北京房山區的某傳媒公司在收80萬元服務費後,可幫助參選候選人申請該院院士。 [6] 
掮客協議曝光:80萬助申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2024年5月16日澎湃新聞消息,前述協議中提到的乙方公司中浪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企查查平台顯示)成立於2021年5月27日,註冊資本為10萬元人民幣,屬於小微企業,員工顯示只有1人。公司僅有兩名股東,分別是法定代表人李朋和監事王湘丹;註冊地址在北京房山區閻富路66號院2號樓1層A0573(集羣註冊)。 [28]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分院註銷賬號

2024年5月8日,名為“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人才技術分院”的微信公號則被註銷,頁面顯示“該公眾號進入自主註銷凍結期,功能無法使用”。據介紹,該分院於2023年10月正式被批覆成立。
北青報記者在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找到聯繫郵箱,但當嘗試發郵件後,頁面卻顯示“404”,無法發送。此前宣稱可以代辦外籍院士申請評選的中介機構,也變得謹慎起來。記者在網上發現了五六家這樣的中介機構,聯繫後有的關機,有的直接回復“已經不做歐自然的申請了”。 [21]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官網撤下“當選”信息

自從歐洲自然科學院被中國科協點名、被媒體紛紛報道後,各大官網已經撤下了學者們“當選院士”的喜訊。 [27] 
  • 官網相繼撤下“當選”等相關內容
2024年5月10日,澎湃新聞查詢時注意到,多篇“xxx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院士”的消息陸續從相關微信公眾號、官網刪除撤下,部分“歐洲自然科學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的消息也已下線。 [14]  截至2024年5月14日,海南醫學院官網刪除“洋院士”的相關報道,包括“張愛華研究員入選2023全球學者學術影響力排行榜”“張愛華研究員連續四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藥學領域)”的相關報道。 [26] 
  • “外國院士”的頭銜到底有何用
澎湃新聞在調查中發現,如果説“水院士”頭銜能滿足一些人對榮譽、頭銜的期待、追捧,是一種“虛用”;那麼通過“外國院士”頭銜能獲得一些官方機構的認可、甚至能因此爭取到一些資源、項目,則是“實用”。一些高校、機構將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等作為項目申報的條件之一,比如各地的院士工作站申報。實際中,有不少地方的院士工作站就是由“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等申建的。 [13] 
  • 有人3年不繳年費被除名
2024年5月10日,南方都市報消息,記者發現歐洲自然科學院採取會員制。2023年3月25日,歐洲自然科學院主席團決定,在網站上刪除過去三年未繳納年費的會員。 [19]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迴應質疑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學院中國代表處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 [30]
2024年5月6日報道,紅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記者)進行調查,並獲得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俄羅斯聯邦謝東諾夫國立第一醫科大學醫學博士,2021年9月經人推薦當選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負責中國院士的資格審查工作,相當於是中文秘書 [30]  的迴應:
迴應“18萬包過”或“40萬買院士”的説法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右二)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右二) [2]
吳繼華:這不是事實,學院的院士資格是不會進行售賣的,也從來沒有收過申請者的費用。“若出於申請者自身原因,需要他人幫助(如翻譯或者整理申請材料等)而產生的費用,這是他自己的選擇。”記者追問,前述服務機構稱,即使沒有博士學歷也沒有任何專利,也可以等待幾個月就以18萬的價格“包過”時,吳繼華表示:“這些是虛假承諾。”
吳繼華:“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他有5篇以上的專著,或者3個以上的國家級專利,有省級的科學進步獎,取得了博士學位證書,有中國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畢業證書,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且無犯罪記錄,只需要找到翻譯公證處將這些材料進行翻譯公證,就可以完全免費獲得我們科學院的院士資格證書,為什麼還要花40萬呢?”“但我們不會因為某位申請人他是否符合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標準,來決定我們是否(授予他院士資格)。”歐洲自然科學院的院士認定標準,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認定標準不一樣。 [2] 
面對“山寨”“野雞”的質疑
吳繼華:“科學院在歐洲更像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傢俱樂部’,聚集了眾多熱愛科學、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學者。歐洲的院士評選門檻雖然高,但並不至於只有幾萬人中才能產生一個院士。只要一個人的科研成果真實、獨立,且對科學發展有重要貢獻,他/她就有資格申請院士。最終是否能夠成為院士,還需經過嚴格的審查和評估。我們並不贊成給予院士們高於其他科學家的地位,這樣反而會影響他/她在科研上的投入。”
否認“外籍院士”説法
吳繼華:歐洲自然科學院並沒有這一説法,因為歐盟國家的學者都來自歐洲各個國家,不存在所謂“外籍”。
迴應“井噴式”授予中國學者院士
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數量增長了300%;2024年前四個月,該院已授予至少30多位中國學者院士 [1]  。吳繼華表示,這也非常正常,首先中國本身就是人口大國,因此申請學者很多也並不奇怪。“中國科學家在外國科研機構裏佔領席位也並非壞事。” [2] 
迴應官網“百科全書”頁面成員
對於“為何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百科全書’頁面,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成員疑似為中國人”的詢問,吳繼華表示,這個名錄並非科學院的院士名錄,而是該科學院管理和經濟部的會員名單。隨後他給記者發來一份該院授予的院士名單,並表示,他們授予認定的是科學院院士會有院士的詳細編號和認定日期等信息。 [2] 
歐洲科學院百科全書截圖(紅星新聞提供) 歐洲科學院百科全書截圖(紅星新聞提供)
  • 迴應如何代表學院審查候選人相關資質
吳繼華2024年5月24日迴應澎湃新聞,當收到候選人發來的學歷、專利、論文等申請材料後,他會通過相關官方網站逐一核實,有的還要和申請人打電話溝通。再結合申請人的研究領域、學術成果、論文質量等多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只有通過初步審查的候選人,才能進入之後的院士評選流程。他還聲稱,包括此前出現的“90後院士”和企業家院士在內的所有中國籍院士資格都是經得起推敲的,他們均符合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標準。 [30] 
  • 迴應年齡、身份是不是門檻
一名中國90後院士的亮相,也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評選的公信力蒙上疑雲。對此吳繼華承認,最初看到網絡上關於“世界最年輕院士”的宣傳也讓他感到震驚。他在審查田政院士資格的時候只關注了其學歷和專利,他表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申請是沒有年齡限制的。至於有些申請者遇到的年齡限制,他認為是某些中介的“自發行為”。但現在想起來,田政不到35歲當選院士確實容易引起公眾猜測,今後將在審核過程中對申請人更全面地把關。 [30] 
  • 迴應企業負責人能扎堆當選
吳繼華表示,多位企業負責人當選並不能説明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含金量不高。“我們的申請材料並未要求申請者寫明在企業的任職情況,這對我們不重要,也不是我們所關注的範疇,評院士只關注學術能力和科研水平。吳繼華表示,“考慮到近期的輿論影響,我們也會放緩審批中國籍院士的申請。” [30] 
該院是民間科研組
歐洲自然科學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坦承,“歐洲自然科學院就是一個普通的民間科研組織”。 [1]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寫給中國院士的信

當地時間2024年5月3日,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學院新聞”一欄更新了一封信。信件是創始人兼院長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教授寫給中國院士的,文中表示歐洲自然科學院獨立於政治、國家和宗教,“是一個獨立的公共組織”。同時,信件中首次清晰表示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的性質——“我們不是類似於俄羅斯科學院(成立於1724年)、中國科學院這樣的國家機構,我們邀請那些具有學術價值、有益於人類的科學成就的科學家,他們的出版物、專著等作品能讓人引起共鳴。” [7] 
該公開信聲還稱,由於疫情以及經濟危機的原因,其辦公室“不得不”搬至德國漢諾威的另一個新地址。 [10]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長曾給中國院士寫信。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長曾給中國院士寫信。 [18]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學院創建人

據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介紹,該院主席Vladimir Tyminskiy教授出生於莫斯科,曾在前蘇聯地質部和科學院機構工作,並在多所高校任教過。他撰寫和出版了大量關於地質、地球物理學的文章和專著。他還是俄羅斯自然科學院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科學秘書(1989-2001)。 [27] 
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關於Vladimir Tyminskiy教 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關於Vladimir Tyminskiy教 [27]
2024年5月6日(當地時間),歐洲自然科學院創始人及主席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教授(Prof.Dr.Vladimir Tyminskiy)用簡短德語通過郵件回覆紅星新聞記者稱,願意以書面形式進行回覆。隨後,格奧爾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接手,代表歐洲自然科學院紅星新聞記者進行對接,並按約定於5月10日用英語進行書面回覆。 [25] 
非政府公共協會
格奧爾格博士:“(我們)是一個非政府公共協會,成立目的就是將東歐國家的科學家和專家納入歐洲科學領域,形成一個科學學術環境,集合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不同國家的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之間建立積極的合作關係。此外,加強種族間關係也是學院的一項重要任務。” [25] 
蘇聯科學家創建
格奧爾格博士:創始人中有不少人來自俄羅斯科學院,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Alexander Prokhorov),幫助科學家和專家建立溝通,尋求新的非傳統方式來開展科研活動。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在1990年加入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後擔任首席科學秘書直至2000年。後來,他來到德國創建了歐洲自然科學院 [25] 
▲圖據“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 (紅星新聞) ▲圖據“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 (紅星新聞) [25]
學術活動及交流
歐洲自然科學院定期通過舉辦國際會議、出版學術期刊等活動,促進全球學術交流。格奧爾格博士介紹,這些活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出版期刊、會議及研討會摘要,以及用歐洲語言出版科學院成員的學術論文,並有針對性地分發給科學圖書館、研究所和大學。“多年來,(我們)舉辦了30多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大會,與會者的論文集以德文和英文出版,例如生態學期刊《歐洲生態(EuroEco)》以及醫學期刊《歐洲醫學檔案(Archiv Euromedica)》。另外,學院還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包括多次組織中歐城市遊覽,讓會員們瞭解有關歐洲歷史的博物館和古蹟;此外還出版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25] 
授予“院士”名號認定標準
在德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人們對由這種公共協會機構授予的名號理解不同,評選機構未必代表官方或者學術背書,成為這類機構的會員有助於建立與世界上其他科研人員的聯繫交往。
格奧爾格博士介紹,“我們的機構為科學家們提供組織和開展各種活動的專業環境……我們創建的正是這樣的國際性社團,將科學家和專業人士聚集在一起。”作為民間組織,歐洲自然科學院對會員的篩選也有特定條件。格奧爾格博士表示,申請加入學院的人員必須認同學院章程(章程已在漢諾威法院登記,註冊號碼為VR8080)中規定的目標和宗旨。入會標準還包括需要持有學術學位、專業出版物,以及現任成員的推薦。
並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針對網絡上的宣傳資料“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科學家和學者,其中包括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獎、哥白尼獎獲得者等”的信息 [27] 格奧爾格博士澄清,現會員中並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他還表示,歐洲自然科學院並沒有刻意在全球發展並招收會員,對於近期學院在中國引起關注,他感到驚訝。不過,他們也很期待能與中國學術界同仁開展合作。 [25]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當事人

武漢大學教授
2024年2月19日“電氣工程學報”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 2024年2月19日“電氣工程學報”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 [9]
2024年2月19日,在歐洲自然科學院正式公佈2024年度新增院士名單中,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何怡剛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月8日晚,武漢大學何怡剛教授在電話中迴應澎湃新聞,自己是在去年通過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申請的“院士”。“他們有一個流程寫的很清楚,按照上面的要求遞交材料就行。”而對於有媒體報道的“支付40-100萬元服務費,就能增選成功”的情況,何怡剛則表示歐洲自然科學院本身是不收費的,是有些代理機構收取的翻譯和服務費用,即便通過中介申報一個國際科研項目也要產生這樣的開銷。何怡剛強調,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是他自己申報的,並未向代理機構支付過相關費用。 [9] 
廣東工業大學教授
2024年5月8日晚,廣東工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導劉曉暄迴應澎湃新聞,是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主動邀請他參與該院院士的申報,隨後他按照該院的院士申報要求遞交了相關材料,全程未找過代理機構,也沒有支付任何費用。劉曉暄説,在此次受邀參評之前,自己未和歐洲自然科學院有過接觸,申請院士的流程大概花了2到3個月時間,2024年1月他被正式授予為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11] 
南方某省屬高校教授
2023年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南方某省屬高校教授李金浩(化名)説,考慮到目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所引發的爭議,已經在個人教師主頁裏刪除了相關的介紹。“申請院士是我個人行為,現在引發輿論關注了,這個時候還是不要給學校惹麻煩。”自己申請過程歷時半年,沒有向院方支付過任何費用。在他看來,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雖比不上國內“兩院”院士的水平,但絕非“野雞機構”。自己之所以申請,是因為國內傑青項目和長江學者的申報名額有限,而“兩院”院士的申報門檻又過高。
李金浩多次強調,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更多是一種榮譽性質,是對以往學術和社會貢獻的肯定,不能等同於國內院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他還告訴記者,從當選院士至今,尚未有工作人員通知他參加歐洲自然科學院的相關活動。 [30]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諾獎得主澄清

2024年4月,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生物化學家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曾出席一場在中國舉行的歐洲自然科學院新晉院士頒證授勳儀式,併為新晉院士頒發院士證書及金質徽章。5月7日,紅星新聞記者就托馬斯·蘇德霍夫與歐洲自然科學院的關係,以及他對該機構的看法等向其發送了採訪郵件。
2024年5月8日,托馬斯·蘇德霍夫的商業夥伴Ellie Wang代表托馬斯本人回覆表示,其與歐洲自然科學院沒有任何關聯、聯繫。托馬斯·蘇德霍夫受邀在中國活動中演講,系被告知是為了促進科技的發展,他在活動中被要求與活動組織者有關的個人一起參與一次攝影合影是臨時安排的,沒有事先確認。“他被保證這些照片是用於私人紀念,不會在網上傳播,不幸的是,看來這是對信任的一次破壞。”
托馬斯·蘇德霍夫方面已聯繫了活動邀請者以解決對其形象被濫用的問題,並將在有必要時保留所有法律選項。 [20] 
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社會評論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媒體

警惕院士“帽子”淪為裝點門面的道具
眾所周知,院士,特別是全職院士數量,在國內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並且,院士數量多寡,又直接與一系列的“待遇”相關,對應的是高校在課題數量、學術資源分配上的話語權以及各類評比排名上的現實利益。有此利害關係,一些高校可能也就有了拿“海外院士”來湊數的內生動力。 [16] 
不同國家的院士評選標準以及其對應的學術地位和含金量往往有巨大差異。比如,在不少國家,院士其實更接近於一種“會員”,甚至有的還明確院士需要繳納“會費”,且評選機構也多屬於民間性質。院士在很多國家僅僅只是一種學術榮譽,並不代表官方的背書,也不會附着顯著的學術地位及其伴生的種種待遇。指出這種差異,並不是説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含金量就可以豁免質疑。事實上,即便是國外院士,其評選也主要是靠學術成果説話。如果花40萬元就能獲得“院士”身份,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荒唐的。 [1] 
“40萬就可以獲得院士頭銜”的傳聞到底是否屬實,不能僅憑相關利益方的一面之詞,是否真的有機構在國內兜售這樣的“業務”,“買單者”都是誰,這些疑問相關部門有必要及時介入調查,給社會一個準確説法,也給各高校以權威參照。 [1] 
當然,不能將外籍院士的含金量一概否定,哪怕其評選標準與國內標準不一致,一些國內科研人員積極參選外籍院士,對於促進中外學術交流也是有益的。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對外籍院士的含金量,各單位顯然應有嚴肅、科學的評估。否則,只會刺激更多人“抄近道”,也給一些山寨機構可乘之機。
説到底,院士其實是一個離普通人較遠的身份,相關話題之所以能引發社會熱議,並不僅僅是關心國外院士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更是擔心科研資源分配和科技評價機制,是否在助長某種以“帽子”評判人才的風氣。 [16] 
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台
2024年5月8日,針對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現象,中國科協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評論文章《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折射出什麼?》指出: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台 [16]  。有關部門和機構要注重激濁揚清,着力清理各類“野雞大學”“山寨頭銜”“違規評比”“收費表彰”,避免給任何取巧、鑽營的投機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傾斜資源,為科技工作者營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公平的創新環境。 [8] 
對花錢買“外籍院士”傳聞,必須嚴肅調查迴應公眾關切。不能以這是個人行為為由,迴避對這一傳聞的調查。中國科技部門、教育部門要對“花錢買院士”傳聞進行調查,審查相關授予院士頭銜的“學術機構”究竟是怎樣的性質,調查這些當選“院士”者,是否存在花錢運作、購買“院士頭銜”的行為,對於“山寨科學院”面向國內學者兜售院士頭銜,要給出明確的説法,迴應公眾的關切。 [5] 
2024年5月6日,南方週末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將“歐洲自然科學院”與錢鍾書小説《圍城》中的“克萊登大學”類比——小説主角方鴻漸出國遊學多年,買了張“克萊登大學”文憑,並在歸國後赴大學任教,而“克萊登大學”後來成為“野雞大學”的代名詞。“野雞大學”“水刊”“山寨科學院”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有對假文憑、假論文、假院士頭銜的需求,就有人創造出“野雞大學”、山寨機構來滿足這些需求。如果有人花幾十上百萬謀得頭銜,一旦拿出來用,就成了騙,騙錢,騙地位。因此,有必要戳破“克萊登大學”“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假面具,免得世人上當受騙。 [10] 
如果只是一個科學傢俱樂部,那就老老實實叫俱樂部好了,何必弄出歐洲自然科學院這樣的名稱,並且煞有介事地評選院士呢?院士這類頭銜,在哪個國家都有類似約定俗成的理解。弄所謂的院士頭銜,就很難擺脱沽名釣譽的嫌疑。這類頭銜流行還是有一定公共危害,讓一些沽名釣譽的人騙取社會信任,傷害大家對科學家羣體的信任。 [15] 

歐洲自然科學院“買院士”疑雲專家學者

“‘水院士’層出不窮,與國內院士評選現狀有關。”熊丙奇告訴界面教育,在國內要獲得院士最高學術榮譽,是十分困難的。於是,有的海外機構,就把目光對準國內高校、科研機構、醫院的學者,做起兜售“院士”頭銜的生意。
即使是國外正規的科學院、工程院,當選院士也完全是學術性、榮譽性的,當選後沒有任何利益和學術特權。評選院士,也如評諾貝爾獎一樣,不要求本人申請,而是實行科學家同行推薦。這些學術機構,大多堅持嚴格的評選標準,以維護學術聲譽。除了正規的學術機構外,在國外,要註冊一個“山寨”的科學院並非難事,因為國外實行的是學術自治模式,其學術權威性是否得到認可,要由學術同行認證。
國內正在推進破除“唯帽子”評價改革,這要求在開展學術活動時,要關注學者本身的學術能力、學術貢獻,剝離與頭銜、帽子相對應的學術利益。當一部分高校樂於公開慶賀教師獲此院士身份,直接表明高校和涉事教師在此問題上已成了“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説,釐清該事件的真相,已不僅關乎學術的尊嚴,也關乎高校的公信力。他認為國家應儘快出台關於海外院士的認證機制與管理辦法,推出一個國家承認的各國權威院士的認證名單,儘早遏止“花錢購買院士”風潮。 [17] 
  • 陳志文(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24年5月9日,澎湃新聞提到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指出,“歐洲自然科學院”這類的組織機構確實真實存在,只是不是我們理解的官方主辦或批准的,從法律方面很難説這些院士是假的,但其學術地位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完全不是一回事,此院士非彼院士。他指出,恰恰是一部分中國人或華裔,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制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門生意,於是類似的科學院與院士就如雨後春筍般氾濫。很多類似的國外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申報評選活動中都有中國人或者華人的身影,“屬於中國人專騙中國人”,而且這類機構多數都選擇和權威機構接近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23] 
對於“40萬買歐洲院士”的新聞,陳志文則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鬧劇,其實就是一些中介機構利用了中西方對“院士”的理解差異,從中投機牟利。 [29] 
要杜絕這種鬧劇的繼續上演,陳志文給出三點建議:首先,應該消除信息差,在根源上切斷投機牟利者的生存空間;其次,相關部門可以對這些機構進行必要監管,如果是國外註冊的組織,在國內運作就需要接受國內相關部門的監管;最後,當公眾出現被誤導的情況後,應有權威聲音出面進行澄清,讓公眾能夠撥雲見日,釐清真相。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