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鎖定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是由歐洲各個國家的科學院遴選產生,需經院士推薦、投票選舉、主席團審議、勳章授予等評審程序。歐洲自然科學院是總部位於德國漢諾威科學組織。 [22] 
2024年5月,媒體評論稱,“歐洲自然科學院”與錢鍾書小説《圍城》中的“克萊登大學”類比——小説主角方鴻漸出國遊學多年,買了張“克萊登大學”文憑,並在歸國後赴大學任教,而“克萊登大學”後來成為“野雞大學”的代名詞。 [15] 
2024年5月消息,一篇《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負責人吳繼華迴應稱,歐洲自然科學院對於申請者從來沒有收取過任何費用,認定為院士的中國籍成員,也不會收取年費。 [16] 
2024年5月13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到歐洲自然科學院的負責人格奧爾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並實地走訪了機構位於漢諾威的辦公地,瞭解該機構背景和發展歷程、“院士”頭銜授予標準、成員以及組織在學術界的作用等問題。明確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確實存在,明確了德國及西方一些國家的科學院都是以民間組織形式存在。同時專訪歐洲自然科學院負責人,明確了院士資格不會售賣,且有嚴格的評審標準。 [24] 
5月15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告訴紅星新聞,出現“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風波”,本質上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社會治理體系的區別。 [26] 
中文名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所屬機構
歐洲自然科學院
當選人數
1700名 [22]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機構概況

歐洲自然科學院總部位於德國漢諾威
歐洲自然科學院嚴格遵循院士遞補制度,選拔過程涵蓋院士推薦、形式審查、答辯審核、投票選舉、主席團審議、公證以及勳章授予等多個環節。 [2]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入選條件

該科學院採取嚴格的院士遞補制度,當選院士需要經過院士推薦、形式審查、答辯審核、投票選舉、主席團審議、公證員公正、勳章授予等嚴格的學術評審和法律流程,主要考察候選人的學術成就、創造性貢獻和影響力。 [1] 
  • 入選條件説法不一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迴應表示,科研工作者有5篇以上的專著,或者3個以上的國家級專利,有省級的科學進步獎,取得了博士學位證書,有中國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畢業證書,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且無犯罪記錄,只需要找到翻譯公證處將這些材料進行翻譯公證,就可以完全免費獲得科學院的院士資格證書。 [22] 
廣東工業大學二級教授劉曉暄稱: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申報材料很多,門檻也很高。專利要30項以上、SCI論文50篇以上,還要有省部級的課題獎勵,還有一些硬性條件,比如要求申請人為三級教授以上職稱、年齡45週歲以上。 [23]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院士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2023年

海南醫學院研究員張愛華 [20] 
恆山黃芪研究院院長楊滿元 [5]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2024年

仿生吸能超材料專家、ACF實驗室創始人王博偉 [9] 
依生生物創始人張譯 [1] 
廣州軌道交通盾構技術研究所首席專家,廣州地鐵集團原常務副總經理竺維彬 [7] 
科林利康醫學研究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官劉川博士 [8] 
貴州大學昆蟲學科特聘教授劉同先 [10] 
山東金鑄基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臨沂大學教授侯雲峯 [11] 
深圳賽蘭仕科創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黃雙武教授 [12] 
青島恆星集團主席陳昌金 [14]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社會評價

“歐洲自然科學院”與錢鍾書小説《圍城》中的“克萊登大學”類比——小説主角方鴻漸出國遊學多年,買了張“克萊登大學”文憑,並在歸國後赴大學任教,而“克萊登大學”後來成為“野雞大學”的代名詞。(澎湃新聞 評) [15]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機構事件

事件經過
2024年5月消息,一篇《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文中稱,近期學術圈包括中國數十家頂尖學術機構,出現多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一份“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申報推選諮詢服務協議”文件顯示:一家註冊在北京房山區的某傳媒公司在收80萬元服務費後,可幫助參選候選人申請院 [18]  。有網友質疑,該“院士”榮譽含金量不高,花40萬元就能購買。這樣的言論,將歐洲自然科學院推上了風口浪尖。5月8日,中國科協發佈《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折射出什麼》一文,文章提到,至今已有30多位國內人士,戴上歐洲自然科學院頒發的“洋院士”頭銜,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科技公司創始人。5月10日,該學院官網首頁已無“院士電子百科全書”相關信息及鏈接。 [19] 
事件迴應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迴應紅星新聞稱,自己也注意到了國內的相關輿論,但歐洲自然科學院對於申請者從來沒有收取過任何費用,認定為院士的中國籍成員,也不會收取年費。
而面對“山寨”“野雞”的質疑,吳繼華告訴紅星新聞:“科學院在歐洲更像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傢俱樂部’,聚集了眾多熱愛科學、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學者。歐洲的院士評選門檻雖然高,但並不至於只有幾萬人中才能產生一個院士。只要一個人的科研成果真實、獨立,且對科學發展有重要貢獻,他/她就有資格申請院士。當然,最終是否能夠成為院士,還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和評估。我們並不贊成給予院士們高於其他科學家的地位,這樣反而會影響他/她在科研上的投入。”
吳繼華也否認了所謂“外籍院士”的説法,他表示歐洲自然科學院並沒有這一説法,因為歐盟國家的學者都來自歐洲各個國家,不存在所謂“外籍”。
對於該機構2023年和2024年以來,授予了許多中國學者院士,吳繼華表示,這也非常正常,首先中國本身就是人口大國,因此申請學者很多也並不奇怪。“中國科學家在外國科研機構裏佔領席位也並非壞事。”
紅星新聞記者詢問吳繼華,為何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上“百科全書”頁面,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成員疑似為中國人時,吳繼華表示,這個名錄並非科學院的院士名錄,而是該科學院管理和經濟部的會員名單。吳繼華隨後給紅星新聞記者發來一份該科學院授予的院士名單。他表示,他們授予認定的是科學院院士會有院士的詳細編號和認定日期等信息。
在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官方網站上,紅星新聞記者還看到一封專門寫給“中國院士”的信,信中提到,由於疫情和隨後的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原因,該學院已更換至一個“更方便的地址”。根據信上提到的地址,記者在地圖上搜索,並未看見任何公開標誌顯示此處為歐洲自然科學院,在定位點兩邊,是一些商鋪,街道對面為德國漢諾威歌劇院。而此前有網友表示,根據該學院總部的地址進行查找後,地圖上顯示為“永久停業”。
對此,吳繼華表示,在歐洲註冊機構有“法律地址”和“實際地址”,紅星新聞記者查到的為法律地址,但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實際地址並未更改過。 [16] 
針對網絡上的宣傳資料“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科學家和學者,其中包括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獎、哥白尼獎獲得者等”的信息,歐洲自然科學院的負責人格奧爾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向紅星新聞澄清,目前會員中並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學院正在籌劃頒發一系列“學院紀念獎章和榮譽獎項”,以紀念一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25] 
事件調查
紅星新聞記者聯繫上一家自稱協助申報外籍院士的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稱,公司是位於青島的一家知識產權代理公司,會“直接和國外聯繫”。在其社交平台首頁,紅星新聞記者看到,除了歐洲自然科學院之外,還有英國皇家醫學會、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俄羅斯工程院等多家學院的申請服務。
紅星新聞詢問申請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如何收費,對方表示18萬人民幣可以包過,需要申請人提供個人成果和填寫相關表格。當紅星新聞記者以申請人的身份詢問,並自稱尚未取得國內高校的博士生學歷,也無任何專利,是否影響申請時,該工作人員回答:“歐自然(指歐洲自然科學院)不是很難申請,您的條件我們可以協助申報,但是您應該很年輕,評選上後會不會有負面影響,需要您自己考慮一下。”
紅星新聞記者還提到,是否可以提供機構或學校與歐洲自然科學院合作,成立學術研究中心的對接服務時,對方表示:“可以幫忙聯繫。”
最後,該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般申請之後,幾個月就可以拿到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相關證書。18萬的費用,前期先支付一半,“等公示之後再付尾款,需要簽訂合同的”。 [16] 
2024年5月13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到歐洲自然科學院的負責人格奧爾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並實地走訪了機構位於漢諾威的辦公地,瞭解該機構背景和發展歷程、“院士”頭銜授予標準、成員以及組織在學術界的作用等問題。明確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確實存在,明確了德國及西方一些國家的科學院都是以民間組織形式存在。同時明確了院士資格不會售賣,且有嚴格的評審標準。 [24] 
事件評價
2024年5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協之聲”發佈署名為“鍾科平”的評論文章《井噴式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折射出什麼?》指出,在公眾眼中,科技界應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聖地。然而,現實中科技工作者羣體也面臨着諸多需要改變的問題。比如科研競爭激烈,導致科學家過度關注外在指標,忽視科研初心;機構資源分配不均,可能使科學家無法專注於真正感興趣的領域;評價體系過分強調論文數量與影響力,忽視質量與創新等等。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