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次髎穴

鎖定
次髎穴,出自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髂後上棘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2骶後孔。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神經痛、腰骶關節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礙泌尿系感染等病證。直刺1—1.5寸。
隸屬經絡
足太陽膀胱經
功    能
補益下焦,強腰利濕
操作直刺
1—1.5寸
主    治
月經不調、痛經等
主要配伍
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次髎穴名稱釋義

次,與上髎穴相對為次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次髎穴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次髎穴治法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次髎穴定位

在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2骶後孔。

次髎穴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布有第2骶神經後支。

次髎穴主治

1. 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等婦科疾患;
3. 遺精;
4. 疝氣;
5. 腰骶痛,下肢痿痹

次髎穴操作

直刺1—1.5寸。

次髎穴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神經痛、腰骶關節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礙、泌尿感染等。

次髎穴配伍

三陰交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1] 
參考資料
  • 1.    梁繁榮 .《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