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權宜之計

(漢語成語)

鎖定
權宜之計(拼音:quán yí zhī jì)是一則漢語成語,該成語出自於《後漢書·王允傳》。 [1] 
該成語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一般在句中可作主語賓語 [1] 
中文名
權宜之計
拼    音
quán yí zhī jì
近義詞
緩兵之計權宜之策
反義詞
百年大計
注音字母
ㄑㄨㄢˊ ㄧˊ ㄓㄧ ㄐㄧˋ
成語出處
《後漢書·王允傳》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賓語
成語釋義
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 [1] 

權宜之計成語出處

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白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温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羣下不甚附之。 [2]  (《後漢書·王允傳》)
成語“權宜之計”即出自於此。 [2] 

權宜之計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掉漢少帝,另立九歲的漢獻帝,竊居相位,獨攬大權。董卓收了個義子,名叫呂布,有一身好武藝,董卓因此有恃無恐,更加專橫跋扈,任意殺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騰。 [4] 
司徒王允見董卓禍害日深,秘密召集幾個大臣商議誅殺董卓,決定用計策説動呂布來殺死他。一九二年四月,漢獻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羣臣。董卓讓呂布等人帶領衞隊護衞。董卓剛踏入未央殿,王允設下的伏兵突然殺過來,董卓嚇得從馬車上摔下來,大聲疾呼:“呂布在哪裏。”呂布怒喝一聲:“皇上下令誅殺你這個逆賊。”喊聲剛落,一戟將董卓刺死。 [4] 
董卓死後,王允認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時因事而採取變通辦法,一副公事公辦的面孔,讓許多人覺得失望,逐漸與他疏遠了。不久,董卓的舊部郭汜李傕攻入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 [4] 

權宜之計成語寓意

在故事中王允在殺司董卓之後,做事固執己見導致人心離散。教導為人處世要懂得因時因事而靈活變通,採取最恰當的方法策略。 [3] 
因勢利導,權宜之計,人要學會審時度勢,相機而動。這就像牆上的草,迎風無力,任意東西,左右搖擺不定,風吹向哪裏,便倒向哪邊。不用説,很多人都喜歡那種迎風挺立的傲松,認為沒有定性的草不好。從另一方面來説,都承認的一個原則就是:骨氣是每個人必須有的。是的,一個人為人處世缺不得骨氣,而這裏所説的相機而動,也絕非是要人們學牆上之草,隨風任意搖擺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任何事物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正如孔子所説:“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不能説牆上草就無可取之處,牆上草隨風倒正是為了求存。試想,如果連自身都保不住,還有必要談宏偉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創什麼宏圖大業。 [5] 

權宜之計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權宜之計”在句中可作主語賓語偏正式結構,用於事情。 [1] 
運用示例
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我叫你去,不過權宜之計,如何卻做出這般沒天理事體。” [1] 
現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自成心中認為成立娘子軍只是一時權宜之計,往後怎麼個辦法,他還沒有想妥當。” [1] 
參考資料
  • 1.    權宜之計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8]
  • 2.    胡元斌選編. 成語故事 第2輯[M].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1.01:173
  • 3.    趙立生主編;趙曙東,趙立生,黎烈南編著. 成語故事新編[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7.02:261
  • 4.    周易著. 成語故事[M].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09.09:145
  • 5.    (明)洪應明著;柯繼銘編譯. 文白菜根譚 2[M]. 北京:線裝書局, 2016.08: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