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樊噲墓

(舞陽縣馬村鄉郭莊村樊噲墓)

鎖定
樊噲(kuài)(?—前189年),沛縣(今江蘇省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大將,漢高祖劉邦的心腹,封舞陽侯,諡武侯,以勇著稱。孝惠六年(公元前l89年)樊噲死,死後葬於何處,《史記》、《漢書》均無記載,現有多處墓址。
中文名
樊噲墓
年    代
西漢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89年
封    號
舞陽侯

樊噲墓個人相關

史料記載,樊噲出身寒微,靠殺狗為生,後隨劉邦起兵反秦,功勳卓著,又娶呂后之妹呂嬃為妻,既是漢朝“開國元勳”,又是“皇親國戚”,劉邦得天下,樊噲被封舞陽侯,政治地位極高。漢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卒,但《史記》、《漢書》均無記載其葬於何處

樊噲墓多處墓址

樊噲墓河南舞陽

樊噲墓位於舞陽縣馬村鄉郭莊村。郭莊是一個大莊子,墓在村西北一條南北街的路東。墓高5米,直徑16米,下部青石圍圈,墓前用石板鋪成廣場,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漢書》作者班固為其撰立的碑文,高約1.5米,寬約65釐米,厚約30釐米,結實厚重完好無損,碑上的字是雙線鏤刻,為一般碑文少見,字大5釐米見方清晰可辨,上刻:“漢樊侯銘,班固撰。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丞相,帝室以康。嘉靖丙申知縣張穎、縣丞錢汝楫、主簿姚文豪同立”。這通碑刻在明朝嘉靖丙申年(公元1596年)400多年了。碑文後方樹以“漢將軍武侯之墓”的碑刻(舞陽縣文化旅遊局,2012年4月4日立)。
位於樊噲墓前有棵千年古槐樹,當地人稱為樊噲樹, 這棵古槐樹,虯枝鐵幹,樹幹很粗,三四個人才能合圍,高大的樹幹直插雲宵,遠望去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巨人。它站在路旁,記錄舞陽環境變遷,見證了舞陽社會的演變。
樊噲墓(圖1)

樊噲墓安徽六安

樊噲墓位於安徽六安市裕安區魏庵村。從六安市裕安區青山鄉往西北,越過約20公里蜿蜒曲折的山道,便到了與霍山縣交界處的魏庵村,發源於大別山腹地的老淠河在這裏變得地勢開闊,河堤邊的一個土坡上,刻有“舞陽侯漢樊噲”的墓碑煢煢孑立。
當地百姓説樊噲將軍墓”自古就在該村,將軍墓對面,有兩個方圓100畝的山場,分別叫做碾盤山和演武山,碾盤山是給漢軍加工軍糧的地方,演武山樊噲將軍當年操練軍士的營地。
樊噲墓(圖4) 樊噲墓(圖4)
樊噲與六安有何淵源,為何在淠河古道(望江灣,現名陶洪集)有這個墓地?
樊噲墓(圖2) 樊噲墓(圖2)
推測一:隨駕征戰淮南國關於樊噲到過六安有一種説法是“英布謀反説”,英布是六安人,歷史已有定論,英布最初隨項羽反秦,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劉邦封為淮南王,都城均在六安西古城,所以六安漢時亦稱淮南國。劉邦老邁認為英布有謀反之意,起兵討伐,英布於公元前195年被其內弟長沙王吳臣誘殺,吳成將英布首級送到淮南國經劉邦查驗後就地埋葬,六安市區尚有英布墓,那麼樊噲有沒有可能隨劉邦來到六安呢?姚教授認為,英布謀反被殺時,樊噲還沒死,漢高祖御駕親征淮南國,作為高祖最親近的將軍,樊噲可能隨同到六安征戰。
推測二:後人建墓紀念
姚治中教授説,大別山區的淠河是中原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南北朝時期為蠻荒之地,漢朝初年此處生活着九江蠻、廬江蠻、江夏蠻等諸多蠻族。發現“樊噲墓”所在的青山鄉,當時稱開化縣(取愚昧人羣從此開化之意)。漢高祖死後,呂后執政,後來大臣陳平、周勃發動政變,推翻了呂氏政權,樊噲之妻是呂后的妹妹,樊氏當然受到株連。他推測,也有可能是樊噲的後人避難經過淠水蠻荒之地,見此處適合隱蔽,部分人定居下來建樊噲墓以作紀念。
樊噲墓(圖5) 樊噲墓(圖5)
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一個冢子,七五年發洪水時,村莊淹沒,全村人都在冢子上躲避洪水。還説有兩農户再冢子上面挖紅薯窖存放紅薯,可見樊噲墓過去是很大的土冢子。那麼幾十年後,偌大的土冢怎麼沒有了呢。生產隊的時候,墓的一邊是生產隊的牲口屋,冬天飼養員就用冢子的土墊牲口鋪,今日一筐,明日一車,久而久之,樊噲墓冢被挖殆盡。我們看到的樊噲墓一掊土,是幾個花甲古稀老太自發拉土堆積而成的,並在墓碑的前面設置了香爐供香客燒香而用。在墓的偏西北處新蓋了三小間房屋,裏面有泥胎樊噲像,因金身未塑,加上屋門上鎖,人們無法瞻仰。不過這些也算是對冥冥之中的舞陽侯——樊噲的一種慰藉吧!
縣誌記載:“墓西華店村有樊侯祠,現存石碑十通,古槐一株,粗3圍。”告別樊噲墓後來到華店小學,這裏就是樊侯祠的舊址,古槐在校園的中心,主幹早已折斷,中空,有一枝像一巨臂伸向東南方向,枝下砌一大方柱子支撐。其他則蕩然無存。

樊噲墓陝西城固

樊噲墓在陝西城固縣五郎鄉黃家村,位於縣城北十里,緊傍城(固)小(河口)公路東沿,路西即為黃家村街,東北俱系稻田。墓在平地壘起,高約二十米,上面樹木茂密,周圍面積為十畝零六分。墓西靠公路邊豎一石碑,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撫畢沅所書。
陝西城固樊噲墓 陝西城固樊噲墓
樊噲墓,本名樊噲台,是樊噲當年在漢中時率領士卒所築。據《水經注》載:“堵水經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輿地紀勝》載:“樊噲台:在城固縣北五里,上容百餘人。《舊經》雲:‘樊噲所築也’”。
陝西城固樊噲墓 陝西城固樊噲墓
後來有人把樊噲台訛為“樊噲墓”,清代陝西巡撫都察院副都御史畢沅立了一通墓碑,稱為:“漢舞陽侯樊將軍墓”,墓碑上面的題字清淅可見:賜進士及弟兵部待郎陝西巡撫都察院副都御史加五級畢沅。中間一行很遒勁的大字書:漢舞陽候樊將軍墓。落款是: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
墓碑立在墓的右後側路邊,墓有個明顯的標誌,一棵很高大的老樹!
老樹有一人環抱那麼粗,高約二十米,枝繁葉茂,綠蔭鋪天蓋地。碗口粗的樹根從墓旁的土裏掙扎而出,相互扭曲盤繞。大樹的濃蔭下,近十米高,佔地兩畝多的大墓芳草萋萋,被綠色厚厚的覆蓋着。墓前的主碑嵌在青磚灰瓦的山牆裏,兩旁還有稍矮一點的畫壁的,只是上面的圖案或文字都己消失。
墓的周邊都是村裏人的菜園或田地,墓側大樹邊,還因為常常有人上下走動而踩出了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一直漫延,消失在墓頂的草叢裏。

樊噲墓其他墓址

關於樊噲墓的真實地點,史學界眾説紛紜,還有兩處樊將軍墓,一處是山東平原縣,另一處是西安樊川神禾塬。
據《山東通志》“古蹟”類“平原縣”載:“樊噲墓:在縣南一里,有明知縣李嘉瑞碑”。還有,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中,載有《平原樊侯詩》。平原樊噲墓,可能是一種“傳説墓”或“紀念墓”,毋庸辨析。
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載:“樊川:本樊噲食邑,故名。又云:‘今(指宋)其墓在神禾原上。”神禾原在今西安市南郊樊川,這裏是樊噲的食採之邑,故名樊川。因西漢首都在長安,樊噲老死長安,葬在他的食邑樊川神禾原上,情通理順,是比較真實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