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雨田

(京劇琴師)

鎖定
梅雨田(1869-1914年),京劇琴師,是著名的皮黃音樂演奏家,胡琴笛子、鼓等,樣樣精通。梅蘭芳伯父。祖籍江蘇泰縣,久居北京。
中文名
梅雨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69年,同治八年(己巳)
逝世日期
1914年,農曆甲寅年
職    業
京劇琴師
出生地
江蘇泰縣

梅雨田個人簡介

梅雨田畫像 梅雨田畫像
早年拜賈祥瑞、李四為師,習胡琴,虛心受業,享名較早,曾長期為譚鑫培伴奏。對譚派藝術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深得譚氏器重,有胡琴聖手之稱。梅雨田與譚鑫培和單皮鼓名手李五(李奎林)合稱三絕。風格平正大方,規矩嚴謹,格調高而韻味醇,聲聲與劇情吻合,神趣盎然。後世琴師多承襲梅氏藝術,號稱梅派。他曾從錢青望習笛,能吹奏崑曲300餘套。亦工嗩吶,曾任清朝內廷供奉 [1] 

梅雨田人物生平

梅雨田早年習京劇胡琴,拜前輩名家賈三(祥瑞)、李四為師,虛心受業,享名較早。又博採樊三(景泰)、韓明諸名家之所長,曾長期為譚鑫培操琴。他的胡琴手音絕佳,沉着圓渾,好用長弓,指法、弓法、腕力均矯健靈活,伴奏疏密相間,應用得體。音之緊密處,手指上下,急如飛輪,準確流利。尺寸快慢,輕重疾徐,與“譚腔”配合,絲絲入扣,對譚派藝術起“烘雲托月”的作用,被譚鑫培倚為右臂,有“胡琴聖手”之稱。他與孫佐臣為胡琴演奏上的兩大流派,影響深遠。後世胡琴,更多承襲梅雨田派。梅派伴奏風格,平正大方,規矩嚴謹,格局高而韻味醇,不濫用“花點”以炫耀技巧,貴在處處與劇情吻合,於平淡中將譚腔烘托得入微入妙,神趣盎然。陳彥衡贊為“剛健而未嘗失之粗豪,綿密而不流於纖巧”。
梅雨田曾從南昆名笛家錢青望習笛,能吹奏崑曲300餘套。亦工嗩吶,對各種曲牌,無不嫺熟。曾為清內廷供奉。譚鑫培在百代公司錄製的《賣馬》、《洪羊洞》唱片,均系梅雨田操琴。
譚鑫培 譚鑫培
梅雨田在京劇場面上,無論武場還是文場各種樂器樣樣精通,因此年輕時就有“六場通透”之美稱。他出生於1865年,三歲時就對樂器發生興趣。八歲開始學拉胡琴、吹笛子。“四喜班”的琴師賈祥瑞是他啓蒙老師。由於他勤奮好學,崑曲戲能吹三百餘出,胡琴戲無一出不精,曾長期為“譚派”老生創始人譚鑫培操琴,與單皮鼓手李五(李奎林)合稱三絕,並被選入清宮內廷當差。梅雨田不僅為譚鑫培伴奏取得很好效果,就是為他侄子梅蘭芳青年時期唱戲時伴奏,也同樣取得烘雲托月的效果。如梅蘭芳在宣統三年(1911年),在北京文明茶園第一次演出《玉堂春》時,就是梅雨田拉的胡琴,使聽眾沉浸在藝術享受的熱烈氣氛之中。當時其他胡琴手無不崇拜他的琴藝,京城許多親貴,包括很有音樂天賦的陳彥衡在內,紛紛向梅雨田請教或拜師學戲、學音樂。他雖性情孤傲,但對上門求教者極有耐心,每每慷慨施教,直至求學者滿意而去。
早年長期譚鑫培操琴。他的演奏,音色純淨、節奏鮮明、板眼準確、運弓自如、格局嚴謹,託腔包調尤佳。熟悉崑曲曲牌,有廣博的京劇音樂知識和豐富的舞台經驗。陳彥衡評價他:“崑曲熟習不下三百餘出,嗩吶曲牌無一不精,胡琴的指法章法與曲牌之源流、派別之異同,莫不分門別類,考據精評,非僅以一、二花點博得彩聲。”他的一把京胡傳用了三代,譚鑫培在世時,為他伴奏了多年。梅蘭芳年輕時,梅雨田又用這把京胡為他吊嗓,20世紀60年代初,楊寶忠也用這把京胡為梅葆玖伴奏過,一把京胡伴隨梅家三代人的藝術生涯,被人們傳為佳話。
梅雨田四十八歲時,因病於民國初年,即1912年,與世長辭。在其傳世錄音中的一張半唱片,即譚鑫培的《賣馬》一張兩面和《洪羊洞》一面,皆是梅雨田先生操琴,然而這三張唱片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張最早的聲音記錄。從這三面唱片中,我們不難聽出梅雨田先生傑出的操琴技藝,在當時給人們留下了“最完美地合作”一説。獨領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京劇伴奏界的風騷達三十年無人超越。 [2] 
茹萊卿是他的京劇胡琴(京胡)學生。

梅雨田成就

梅雨田 梅雨田
梅雨田,他的名叫大鎖,精通胡琴。拉胡琴的是認為手能發音的是最好的,梅雨田身體肥壯,皮膚潤滑,所以他的手發音是天下第一流的。他又性情聰慧,聽到各種聲音,就能摹仿,很能領會到其中的意趣。
胡琴本來沒什麼奇特的聲音,自從梅雨田演奏以來,凡是喉嚨能發出的,絲絃也能夠發出,輕柔地撥弄絲絃能使聲音細小得像蒼蠅,放開絲絃能使聲音大得像猛虎吼叫,連續拉奏能使聲音細密得像下雨,停止拉奏聲音就像風一樣散去,氣勢盛大,出神入化,聲音清脆而響亮。其他的琴師都是一板一板地數着樂調,取得和諧之音才停止。梅雨田從過門開始就拉出新穎美妙的樂音,到歌唱處,愈加有條不紊、一一合拍。一般,從人的喉嚨發出的聲音,能細密能持久,絲絃發出的聲音就一響就停止了。梅雨田拉胡琴,音與音之間更緊湊,凡是有間隙處,全加上一個輔助的樂音,每一節都加上,不讓它有絲毫的空白。梅雨田彈撥的手指忽上忽下,快得像風輪在轉動,細密得像蛇足,哪個音應該深深按下、使它緊急,哪個音應當輕輕一抹,使它彌散在空中,雖然煩瑣讓人記不住,但梅雨田能用耳朵來領會,憑藉自己的靈氣貫通,沒有不達到神妙精微的境界,每首樂曲都窮盡了它的趣味。

梅雨田著作信息

書名:清芬堂叢書 [普通古籍] : 四十九種 / (清)梅雨田輯
ISBN:(線裝)
作者:梅雨田 清 輯
出版社:黃梅梅氏慎自愛軒
年份:清光緒16年(1890)
頁數和開本:刻本 64冊
主題:普通古籍
中圖分類號:普通古籍
一般附註:書名據書名頁題;11行25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單魚尾,牌記題光緒十六年夏慎自愛軒重梓,鈐“飲冰室藏金石圖書”、“新會梁氏”、“欽冰室”等印 。

梅雨田事蹟

六場通透
梅雨田年輕時就有“六場通透”的美稱,是公認的戲曲音樂家。他之所以從事戲曲音樂,跟父親梅巧玲有關。梅巧玲有“義伶”之稱,但他的“義”並不總能得到回報,當角兒或場面(即樂隊成員)鬧脾氣而告假罷演時,梅巧玲痛心疾首之餘便在妻子面前發牢騷説:“我一定要讓咱們的兒子學場面。”
梅雨田從小就喜歡音樂。他出生於1865年,剛滿三歲,就坐在一個木桶裏,抱着一把破弦子,叮叮咚咚地彈着玩。八歲時父親問他想學什麼,他説:“我愛學場面。”梅巧玲聽了別提心裏有多歡喜。此後,他便把京城裏的吹拉敲彈各路好手都請來教兒子。“四喜班”的琴師賈祥瑞成為梅雨田的開蒙老師,京城其他名手如李春泉、樊景泰、韓明兒、錢春望都教過梅雨田。梅雨田天資聰慧,在音樂方面也有天份,吹拉彈拉樣樣拿手,無論什麼一學就會,終於沒有辜負梅巧玲的一片苦心和厚望。
梅雨田性格孤僻高傲,常與和他合作的演員鬧不愉快。當時的場面只有六人,分武場文場。武場有單皮鼓、大鑼小鑼;文場有胡琴月琴、三絃,而胡琴又兼笛子、水鑔、嗩吶;月琴要兼鐃鈸、笛子、嗩吶;三絃要兼堂鼓海笛、嗩吶。梅雨田因為無論武場還是文場,無論胡琴還是月琴樣樣精通,因此就有了“六場通透”稱號。
最理想的搭檔
有幾年,梅雨田被召進宮,為著名老生、“譚派老生”的創始人譚鑫培操琴。譚老闆的唱腔,梅雨田的胡琴,配上鼓師李五的鼓,可謂珠聯璧合。三人被公認為是最理想的搭檔,可卻因各自孤傲的性格而常鬧意見,外界一會兒傳他們散夥了,一會兒又説他們和好了,莫衷一是。不過只要一上台,譚老闆唱得來勁,梅雨田便彈得暢快,李五的鼓敲得也痛快,唱得拉得打得,三人之間的配合天衣無縫。
用技藝維持生計
無奈之下,梅雨田也只有外出謀生了。可一個琴師除了操琴演奏外還能會什麼呢?梅雨田萬般苦惱之餘突然想起他認識的一家修錶店的趙師傅。趙師傅雖然從事修表業,但平時愛聽戲,尤偏愛胡琴,他和梅雨田是舊好,兩人曾經互傳技藝,他向梅雨田學拉胡琴而梅雨田則向他學習修表。不久,趙師傅琴藝大長,而梅雨田也學會修表這一技能。平時家裏大小鐘表都由他來修,甚至鄰里親朋家的鐘表壞了也上門請他修,他也樂意幫忙卻分文不取。此時,他不得不利用這偶然學成的技藝維持生計了。 [3] 
逐漸中落
梅巧玲梅竹芬相繼去世後,一家大小的生活重擔便壓在了梅雨田一個人的身上。梅巧玲死時留下幾間房,梅雨田操琴伴奏的戲份早期和一般的場面差不多,後來為譚老闆操琴後,戲份才有所提高。按説要維持家庭生活本來是沒有多少問題的,但梅雨田不懂理財。
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街市一片蕭條,多家戲園茶園被燒了,剩下的幾家也關門歇業,戲班不得不停演而斷了戲份,演員們只得外出自謀出路。名醜蕭長華為了生計不得不上街賣燒白薯,名淨李壽山上街叫賣蘿蔔和雞蛋糕
梅家雖然不至於此,但梅雨田雖是名琴師,但也是演出一場掙一份錢,沒有演出也就沒有收入,梅家僅靠梅巧玲留下來的產業維持生計,時間一長,坐吃山空,富足的梅家逐漸中落,直到入不敷出、寅吃卯糧的地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