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州老城區

鎖定
梅州老城區位於梅城江北,梅州(原名嘉應州)古城自宋朝築城以來,歷經元、明、清,城址不變,形成了具有傳統地域特徵的老城風貌區,並且分佈了較多的文物古蹟和傳統民居羣。老街街道的命名具有歷史文化氣息。據有關史料考證,梅州老城區以歷史名人命名的街道不少。在老街,比較有名的是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中山路和紀念辛亥革命著名將領鄧仲元仲元路。另外,還有紀念明代修建梅州古城功臣葉文保文保路,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周增路元城路是為紀念北宋諫議大夫劉元城的,在北門城樓還有一座紀念他的“鐵漢樓”。凌風路是為紀念南宋末丞相文天祥,並且南門城樓也改稱為“凌風樓”。 [1-2] 
中文名
梅州老城區
別    名
梅州老城
梅州古城
梅州歷史文化街區
位    置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
總面積
2.64平方公里
相關景點
凌風路風情街攀桂坊紅杏坊梅州學宮
文化特色
商埠文化、騎樓文化、僑鄉文化
主要街區
中山路仲元路元城路凌風路

梅州老城區基本簡介

梅州古城自宋朝築城以來,形成了具有傳統地域特徵的老城風貌區,分佈着較多的文物古蹟和傳統民居羣。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江北老街作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較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騎樓文化代表。尤其是在中山路和凌風路等街區內,保存了為數眾多的中西混合騎樓式客家民居,其中不少建築是由華人華僑出資興建。
梅州老城以今仲元路和凌風路為兩條東西向的橫路,並以南北走向的泰康路、和平路、義化路、元城路—民主路和中山街等五條道路共同構成“兩橫五縱”的空間格局,舊時的城,分別以東門(今東門塘處)、西門、北門(今梅州崗)和南門(今義化路與凌風路交匯之處)為四界,有衙署、城隍、學宮居於其中,鄰水的南城門還接近梅江和江岸碼頭建築。古時,這一帶所形成的聚居區是城市的繁華之地。
近百年前,民族工商業逐步興起,這個過程在老街商業建築特色中呈現出來。因而,這些古建築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傳奇色彩的遷徙歷史和傳統文化內涵。同時,在老街區,有許多散佈在街頭巷尾五花八門的老行當,是客家人記憶裏濃墨重彩的風情照,也是民間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
為保護好這片文化歷史街區,梅州市政府制定的《梅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規劃中,就明確劃定了重點保護修繕的歷史城區範圍,即北至廣梅三路、梅州大道、公園路、僑新路、崗子上路北側,南至梅興路、金利來大街、梅江,西至廣梅路,東至東山大道,總面積2.64平方公里。
為保護好這片文化厚重的街區,梅江區近期按照《梅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規劃,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試點泰康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據瞭解,有關部門接下來還將對油羅街、中山路、文保路、元城路、仲元路、凌風路和周增路等進行修繕升級,恢復老街區的歷史風貌。
根據規劃方案,之後店鋪的招牌將進行統一設計;並在門窗上添加客家元素,通過增加鋪裝來提升商業品質;同時還將對街區的行車道、停車位等進行規範。以此形成以商埠文化、騎樓文化、僑鄉文化串聯的文化景點,街區裏的歷史文化、風俗、建築空間形態將得以重現。 [3] 

梅州老城區相關老街

元城路
為紀念北宋諫議大夫劉元城。他鐵面無私,敢於直諫皇帝,因此得罪奸佞,被謫遷梅州,蘇東坡稱其為“真鐵漢”。在梅州期間,倡辦教育,開梅州文教之先河,梅州人為紀念他,在北門城樓建“鐵漢樓”以崇祀,後又將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門的一條街稱為“元城路”。
凌風路
為紀念南宋丞相文天祥。他曾寫下許多詩,其中《詠梅州》集句中有“樓閣凌風迥,孤城隱霧深”,梅州人為紀念他,將梅州南門沿江一條街命名為“凌風路”,因這條街最長,後來又以南門為界,將西向至十字街段稱為“凌風西路”;將東向至東橋(梅江橋北端)段稱為“凌風東路”。
文保路
為紀念明代建城有功的葉文保。明洪武初,因古梅州城年久失修,坍塌過半,政府為避寇亂,擬倡修城,但無能為力,時葉文保帶頭捐獻巨資,並動員民眾協助,終把城牆修復。其中,葉所捐資足可建一半之城牆,深受官府及民眾讚賞,被譽為“葉半城”。後人為紀念他,將北門一條街命名為“文保街”。
中山路
為紀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孫中山祖籍原屬長樂(五華人)忠壩公館村。後人為紀念他,將今十字街口西平安橋一條街稱為“中山路”。
仲元路
為紀念辛亥革命著名將領鄧仲元。鄧仲元,梅縣丙村人,跟隨孫中山革命,南征北戰,屢立大功,任廣東軍政府參謀長等職,1922年被反動派暗殺,後人為紀念他,將老縣政府門口橫街命名為“仲元路”,因此街道較長,後以縣政府門口為界,西向至中山路止稱為“仲元西路”;東向至泰康路止稱為“仲元東路”。
周增路
為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周增,字能益,梅縣鬆口人,後人為紀念他,將仲元東路末橫街(今梅州市人民醫院體檢門診部後面)一段路命名為“周增路”。 [3] 

梅州老城區重點街區

在歷史城區保護方面,重點保護好梅州古城,凌風東西路、金山頂、中山路三片歷史街區,西街(紅杏坊)、東街(攀桂坊)、福祿岌、約亭頂、璇螺湖五片歷史文化風貌區。 [4] 
江北老城重點街區可分成二大板塊:
第一板塊攀桂坊
攀桂坊位於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即梅城江北東門城牆外至梅江河邊、周溪河沿岸的小溪唇、下市角、楊桃墩、張家圍、東街、月梅一帶,是古時梅江河水運的一個重要碼頭和人、貨集散重地。該區域歷史人文積澱深厚,先後湧現有進士9名、舉人46名以及將軍、藝術家、教授、學者一大批,頗具特色、極具保護和開發價值的古民居有“人境廬”、“椿蔭堂”、“留餘堂”、“中將第”等,其中黃遵憲書齋500多平方米、榮祿第600多平方米、恩元第1400多平方米等名人故居可用來集中開發利用。
第二板塊歷史文化街區
梅州歷史文化街區東至東山大道,西至廣梅路,南至梅興路、金利來大街,北至廣梅三路、梅州大道、公園路、僑新路、崗子上路北側,面積2.64平方公里,是民國時期商業、人文、客家歷史相互融合的騎樓建築。 [5] 

梅州老城區特色景點

凌風路風情街位於梅州老城,計劃投資20億元,圍繞民國風情、花園街區主題進行風貌整改,打造為風情慢行街區。街區不斷向南北民居拓展滲透,以線帶面,拉大街區骨架。主要發展文化博覽、精品購物、美食餐飲、都市娛樂等產業。吸引梅州當地企業將產品旗艦店、企業博物館前置到街區,用泛博覽的手段集中展示梅州的產業成就,形成兼顧博覽、旅遊、商務功能的產業街區。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