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鬆口鎮

鎖定
鬆口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地處梅縣區東北部,鎮政府駐鬆口寺坑新區,距梅縣區人民政府48.1公里。東與大埔縣青溪鎮為鄰,西與白渡鎮嵩山接壤,南接大埔縣英雅和梅縣區雁洋鎮,北與桃堯鎮、隆文鎮相連, [1]  總面積328.4平方公里。 [2]  截至2018年末,鬆口鎮户籍人口64811人。 [2]  截至2020年6月,鬆口鎮下轄41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 [3] 
鬆口鎮是近代以來粵、閩、贛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是中國客家人移民海外開拓“印度洋之路第一站”,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 [1]  [4]  是古時嶺南四大古鎮之一, [5]  是一個擁有1200年曆史的古鎮,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6]  鬆口鎮素有“文化之鄉、山歌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2012年,鬆口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中國移民紀念地”;2014年,鬆口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2015年,鬆口鎮獲評“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2017年,鬆口鎮獲評“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稱號;2018年,鬆口鎮獲評“最受網民喜愛的廣東十大古村鎮”。 [7] 
2015年,鬆口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6.6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9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17億元;實現税收1351.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萬元。 [1] 
中文名
鬆口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
地理位置
梅縣區東北部
面    積
328.4 km² [1] 
下轄地區
41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2020年6月)
政府駐地
鬆口寺坑新區
電話區號
075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48 萬(2018年末) [2] 
著名景點
銅盤村
丘哲故居
世德堂
元魁塔
著名人物
張榕軒伍萬通餘國春梁亮勝陳善寶 [10]  [12] 

鬆口鎮歷史沿革

鬆口港 鬆口港
鬆口鎮建制早於梅州,是千年古鎮,為嶺南四大古鎮之一。鬆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晉,其時名為東畲寨,後改名梅口,南漢乾和三年(945年),始稱鬆口鎮。 [8] 
宋代以降,鬆口各姓氏先祖從閩贛遷居此地,開發建成閩粵贛商貿集散地。
宋代伊始,特別是清末民國初期,鬆口成為梅州,乃至閩粵贛客家人向海外遷徙的重要驛站、世界客僑“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 [7] 
1994年,松北鄉與鬆口鎮合併為鬆口鎮。 [9] 
鬆口鎮 鬆口鎮

鬆口鎮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鬆口鎮下轄41個行政村(鎮郊村、大塘村、大力村、石盤村、寺坑村、下坪村、到車村、梅教村、盤龍村、洋坑村、山口村、泰東村、車田村、大澗村、官坪村、銅琶村、松郊村、蓬下村、南下村、南上村、圳頭村、大黃村、小黃村、橫東村、橫西村、梓育村、德化村、四社村、徑寨村、蓬上村、桃寶村、介溪村、中江村、澗田村、富坑村、下井村、中井村、上井村、三塔村、上畲村、中畲村)和5個社區(繁榮社區、光明社區、愛羣社區、松南圩鎮社區、松東圩鎮社區)。 [3] 

鬆口鎮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鬆口鎮,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地處梅縣區東北部,鎮政府駐鬆口寺坑新區,距梅縣區人民政府48.1公里。東與大埔縣青溪鎮為鄰,西與白渡鎮嵩山接壤,南接大埔縣英雅和梅縣區雁洋鎮,北與桃堯鎮、隆文鎮相連, [1]  總面積328.4平方公里。 [2] 

鬆口鎮自然資源

鬆口鎮土地資源

鬆口鎮山地6240公頃,耕地1066.66公頃。 [9] 

鬆口鎮礦產資源

鬆口鎮礦產資源主要有鎢礦、石灰石等。 [9] 

鬆口鎮水文資源

鬆口鎮境內有松源河、隆文河流經,分別在銅音、小黃匯入梅江。 [9] 

鬆口鎮人口

截至2018年末,鬆口鎮户籍人口64811人。 [2] 

鬆口鎮經濟

鬆口鎮綜述

2015年,鬆口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6.6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9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17億元;實現税收1351.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萬元。 [1] 

鬆口鎮農業

2015年,鬆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66.7公頃,總產量2.01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833.3公頃,總產量1.94萬噸;水果種植面積4680公頃,總產量12.47萬噸,主要以種植柚果為主,特色水果有紅肉蜜柚、三紅蜜柚、金柚、香蕉、龍眼、李子等;全年新增金柚、三紅蜜柚、紅豆杉、珍稀苗木等特色產業基地300公頃。全鎮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86.7公頃,主要有大豆、花生、木薯、煙草等。生豬出欄量4.57萬頭,“三鳥”出欄量51.3萬隻,肉用牛752頭,肉用羊1620只,肉用狗 6891只,家兔11.4萬隻;水產養殖面積266.7公頃,總產量3366噸。有農業龍頭企業12家,其中省級2家、市級2家、區級8家,新增省級2家、市級1家;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48家,新增49家;有家庭農場74家,新增47家;有機農產品認證2家。完成造林綠化133.3公頃,森林撫育1066.7公頃,植樹12萬株,全年木材採伐面積68.5公頃,採伐量6183.5立方米。 [1] 

鬆口鎮交通運輸

20世紀80年代初,鬆口鎮交通運輸主要靠韓江水運,鬆口港是廣東內河港第二大港,沿河岸建有客運碼頭和貨運碼頭共29座。1985年,開通鬆口至松南公路;1988年,開通鬆口至桃堯公路;1996年,省道S223線、S332線及梅縣鬆口至大埔三河壩國防公路貫穿鬆口鎮;2000年10月,建成通車的梅坎鐵路通過鎮境,並在鬆口設有貨運站。
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鎮通村道建設和村道水泥硬底化建設,至2000年,鎮到村全部通行汽車,鬆口鎮有17個村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 [9] 

鬆口鎮社會事業

鬆口鎮社會保障

2015年,鬆口鎮有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51512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41372人,其中享受養老待遇有15461人;有農村低保户1011户、計2403人,每月發放低保金約51萬元,城鎮低保户105户、計203人,每月發放低保金約7.5萬元,全年發放低保救濟金約690萬元;五保户304人,其中分散五保268人,集中五保36人,全年發放240萬元;對476名定補優撫對象發放補助270萬元;發放14名2014年冬季退役士兵安置費補助33.36萬元;發放23名抗日老戰士補助金12.65萬元;全年發放種糧農民綜合直補補貼1.22萬户、金額284.72萬元,其中,種糧直補19.36萬元,綜合補貼265.36萬元;全年發放生態林補償20.27萬畝、計116.19萬元;2015年,幫扶資金投入825.37萬元,有梅教、車田、銅琶、蓬上4個貧困村貧困户全部實現脱貧;改造完成48户農村低收入住房;全年培訓各類人員457人次。 [1] 

鬆口鎮醫療衞生

2015年,鬆口鎮有衞生院1間和村級衞生站17個。 [1] 

鬆口鎮體育事業

鬆口鎮建成有健身休閒廣場、足球場(5人制)、超華足球場(7人制),圩鎮、南上、南下、大黃、橫東、橫西、下坪、梅教、官坪、中江、大力村全民健身廣場。 [1] 

鬆口鎮教育事業

鬆口鎮
鬆口鎮(3張)
2015年,鬆口有中學2所(完中鬆口中學和初級中學松南中學)、小學4所、幼兒園4間,新建民辦園童星園。小學有班級55個,有學生1698人,有教職工116人。完中鬆口中學2015年高考入一本線2人、入本科圍73人,超區任務25人,入三A圍198人、超區任務32人;初級中學松南中學升中考入東山中學分數線6人、入梅縣區高級中學分數線以上12人。 [1] 

鬆口鎮歷史文化

鬆口鎮得名由來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街景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街景
關於鬆口名字的由來,一説是因松源河從這裏注入梅江而得名,另一説是松柏墟與溪口墟兩地合稱。 [7-8] 

鬆口鎮客家重鎮

鬆口鎮
鬆口鎮(4張)
鬆口鎮是客家重鎮,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是近代以來粵、閩、贛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是中國客家人移民海外開拓“印度洋之路第一站”,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 [1]  [4]  [8]  宋代以降,鬆口各姓氏先祖從閩贛遷居此地,開發建成閩粵贛商貿集散地,鬆口是明末清初閩粵贛地區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20世紀50年代,梅縣在鬆口設立鬆口港務所並進行港口建設。當時、為廣東省內河一大港口,水上交通十分發達,商貿物流很活躍。彼時,粵東、閩西、贛南等地客家人下南洋大多以鬆口為中轉站。 [5]  [7] 

鬆口鎮商貿重鎮

作為商貿重鎮,鬆口鎮水陸交通便利。從地理位置上看,鬆口鎮地處閩粵贛三省交會處,東北連接閩西,東南直通潮汕,是周邊鄉鎮商貿的集散地。“日觀千帆過,夜看萬盞燈”是當時繁華場景的真實描寫。歷史記載,在商業鼎盛時期,鬆口有1000多家商鋪林立,而碼頭最繁華的時候有300多條船隻在這裏停泊,6000多名旅客從這裏出發。 [18] 

鬆口鎮僑鄉文化

宋代伊始,特別是清末民國初期,鬆口成為梅州,乃至閩粵贛客家人向海外遷徙的重要驛站、世界客僑“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歷史上,鬆口的鄉民與海外通郵、通航、通商不用經過嘉應州(今梅州)城,經汕頭港直接轉鬆口,因其繁華蓋過州城,以至有“鬆口不認州”的説法。 [7] 
據統計,海外鬆口籍華僑華人有8萬多,超過了鬆口當地的户籍人口。鬆口籍的華僑分佈在整個印尼羣島,馬來亞半島、泰國、新加坡等南洋地區。李九香、謝夢池、梁映堂、張榕軒、伍佐南這些人既是鬆口人在南洋創業成功家族的代表,也以他們的行動,影響着僑居地和祖國的歷史進程。鬆口華僑回鄉投資置業,修路辦學,修建起了中國首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和被譽為華僑豐碑的梅東橋。與此同時,一些鬆口籍的華僑富商還暗中資助革命,為鬆口體育會和諸多華僑書報社等革命機構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幫助。 [8] 
梅州地區的華僑出洋謀生或歸國返鄉多在松江大酒店投宿,因此它成了華僑漂洋過海的驛站,時至今日酒店仍留有“HOTEL TSUNGKIANG”英文字樣。在與松江大酒店相隔不遠的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上,有一路標,路標上四個方向的箭頭分別標註着鬆口距離世界各地的距離。清未民初,旅印尼愛國僑胞梁密庵是鬆口人。當年梁密庵任中國同盟會雅加達分會會長,曾鼎力資助民主革命,他在印尼募集的革命經費幾乎佔革命總經費的40%。要説鬆口人民對國家是忠,那對家鄉便是情的表現。鬆口境內梅江河上的第一座橋樑梅東橋,便是鬆口僑胞們熱心鄉梓建設的歷史見證。 [18] 

鬆口鎮風景名勝

鬆口鎮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嶺南四大古鎮之一;銅琶村、大黃村、南下村、梅教村、小黃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大黃村被農業部列為“中國美麗鄉村示範點”、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是市人文社科示範基地;“丘哲故居”被評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史教育基地、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教育基地,是廣東省文保單位、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世德堂”是廣東省文保單位;鬆口還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 [1] 
鬆口風景優美,古蹟名勝較多,向來有“鬆口八景”之説。八景分別為甘露納涼、元魁倒影、劉皇喚渡、竹林夜雨、潭頭垂釣、雲橋夜月、金山遠眺、寶蓋晨鐘。鬆口歷史上作為百越之地,首先是接受了先進的中原漢文化傳播,並與原生文化結合,後來受到沿海文化的影響,最後由於華僑與留學潮,受到西方海洋文化的薰陶。這裏有梁氏松江、鄧氏太乙、李氏珠公等梅州一些大姓氏族羣的始祖墓,有梅溪公王廟、關聖廟、五顯宮等,無不彰顯出中原漢人南遷與南粵文化融合的影子,構成客家文化斑斕璀璨的色彩,使鬆口成為有代表性的客家古鎮。 [8] 
作為嶺南地區四大古鎮之一,鬆口鎮人文資源豐富,文物古蹟天然風景比比皆是,有甘露亭、五顯宮、王明宮等15個古老宮廟,還有建造400餘年保存完好的元魁塔等。今日的鬆口鎮,仍留存不少客家文化歷史印記,其中建築便是其一。位於鬆口鎮銅琶村下店的“世德堂”,傳説是明末最後的行宮。相關史料記載,明朝滅亡後,明崇禎皇帝的東宮太子朱慈烺的侍讀李士淳(號二何)便攜太子回鄉,即鬆口鎮,以圖東山再起,恢復大明江山。1645年,李二何便把侄子李直簡所建之“世德堂”進行改造,規模巨大,和仁壽樓、源遠樓、登岸樓、鄉賢第、石柱堂、詒燕樓、寶德樓、花園樓、掬水樓、花萼樓等共11座主體建築組成建築羣,各座主體建築按皇家的規制被賦予不同的功能。 [18] 
世德堂只不過是鬆口古建築的一個縮影,元魁塔、張榕軒紀念館、崇慶第、愛春樓、仁壽莊等建築都是研究客家建築的生動標本。業內人士表示,鬆口的古民居、古建築藴藏着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是研究客家建築文化的活教材,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鬆口古街區繁榮路旁,一座中西合璧式五層建築,即使在今天也顯得恢弘氣派,這也是鬆口商業發達的歷史見證。與大多數鎮級公園不同,鬆口鎮中山公園建於1933年,是為紀念1918年孫中山先生視察鬆口而興建的,它不僅是梅州境內的第一座公園,而且是全國最早的一座鄉鎮級“中山公園”。 [18] 
鬆口還留下了大量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和繪畫,無論是廟前街的連片騎樓、火船碼頭上的松江大酒店,還是張榕軒故居幹蔭堂,張耀軒故居洋樓,謝夢池故居榮祿第及愛春樓、梁映堂的承德樓、古秀階的崇慶第,椰風蕉雨的印痕都是鬆口作為海絲重鎮的歷史烙印。在火船碼頭的不遠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在此處建起了中國移民紀念廣場和紀念碑,以及展示客僑歷史和文化的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這是中國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是對鬆口作為華僑之鄉中的華僑之鄉的肯定與認可。 [8] 
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 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

鬆口鎮特產美食

千年古鎮鬆口有鬆口企爐餅、鬆口炸肉丸魚散粉、甜羊、羊醋湯等客家美食。 [18] 

鬆口鎮榮譽稱號

鬆口鎮素有“文化之鄉、山歌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 [7] 
2012年,鬆口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中國移民紀念地”。 [7] 
2013年6月,“鬆口古街區”被評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7] 
2014年,鬆口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 [7] 
2015年,鬆口鎮獲評“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7] 
2017年,鬆口鎮獲評“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稱號。 [7] 
2018年,鬆口鎮獲評“最受網民喜愛的廣東十大古村鎮”。 [7] 
2021年9月,入選第三批廣東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 [17] 

鬆口鎮著名人物

據不完全統計,科舉時代,鬆口有進士22人,其中翰林4人,其數量之多在梅州各鎮中名列前茅。 [18]  有號稱“經學博士”的吳蘭修、翰林温仲和以及被稱為一門三進士的饒應坤饒軒饒軫三父子等著名人物。到了近代,隨着李九香、謝益卿謝夢池張榕軒梁映堂伍淼源等華商在南洋的崛起,強大的華僑經濟,不但推動鬆口經濟生活方式的轉變,也促動鬆口人思想的革新。湧現了謝良牧謝逸橋温靖侯、饒一梅、梁少慎等一批出洋留學,參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先進分子。清末民初,這裏出現了著名的鬆口體育會,會員成為參加黃花崗起義的重要成員。 [8] 
他信英拉兄妹:泰國前總理英拉、他信,第四代泰國華裔,祖籍梅州。其母親祖居地儒林第位於鬆口鎮梅教村,二戰期間他母親曾在鬆口祖屋居住。2005年7月,他信首次回到梅教儒林第尋根問祖。2014年10月,他信攜妹妹英拉及親屬一行回鬆口梅教儒林第尋根問祖。
伍萬通:祖籍鬆口鎮南下村,1953年生於泰國曼谷,泰國第五代客家華裔,現任泰國開泰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開泰銀行是泰國四大商業銀行之一,在全泰國擁有1120家分行及營業處,在海外設有16家分支機構,其中6家在中國 [12] 
梁世楨:1940年出生在印尼雅加達,是鬆口大力村人。梁世楨創辦的印尼全寶集團,於1990年成功上市,成為印尼股票交易所的第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現為印尼的五大房產上市公司之一。
張榕軒張耀軒兄弟:印尼華僑,祖籍鬆口南下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華僑實業家。兄弟倆早年開辦笠旺公司,經營橡膠園、咖啡園和茶場,創辦裕昌、廣福兩家遠洋航運公司,是棉蘭地區華僑鉅富。兄弟倆主持籌建了潮汕鐵路 [12] 
餘國春:1951年生於印尼,祖籍鬆口官坪村,1959年隨父母定居香港。經過20多年的奮鬥成為香港著名實業家,香港裕華集團主席、香港裕華國產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
梁亮勝:1951年8月出生,鬆口大塘村人。1989年他在香港創建絲寶集團,任董事長,並逐步在日本、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建立分支機構。目前絲寶集團已成為洗滌用品領域華人企業的中堅力量之一 [12] 
陳善寶:著名客家音樂人、電影製片人、香港西貢區文化大使 [10-11] 是新客家山歌、客家童謠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客家山歌刮出名》、《排排坐唱山歌》、《月光光秀才郎》等 [13-14] 
曾雪明:女,越南國父胡志明的夫人 ,1905年10月生於廣州,原籍廣東梅縣鬆口鎮 [15-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