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祝墓

鎖定
梁祝墓,民間俗稱“梁山伯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梁祝文化公園 [1]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之一,被歐美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中文名
梁祝墓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梁祝文化公園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梁山伯廟

梁祝墓地理位置

梁祝墓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梁祝文化公園 [1]  ,民間俗稱“梁山伯廟”。

梁祝墓梁祝故事

梁祝故事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 [2] 
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 [2]  ,文中説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故事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 [2]  ,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1997年7月,寧波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鄮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梁祝文化研究專家麻承照説,根據他的研究,梁山伯應是寧波鄞州人,祝英台應是紹興上虞人。

梁祝墓史籍記載

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台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晚唐(公元851年),張讀宣室志》記載:“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2] 
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郡守李茂城寫的《義忠王廟記》記載:“神喟然嘆曰:‘生當封候,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後簡文帝舉賢,郡以神應君,詔為鄮令。” [2]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張津《乾道四明圖經》記載:“義婦冢,即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明代徐樹丕識小錄》記敍:“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 [2]  (二書已失傳)
梁祝故事於唐宋年間傳入高麗,宋朝高麗史籍中明文記錄兩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況。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著名詩人浙江餘杭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説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註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註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已知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敍述了梁祝傳奇故事。

梁祝墓與其他傳説的聯繫

據1932年《北大國學週刊》10期《祝英台與秦雪梅》,黃樸生認為,祝英台故事之外,復有所謂秦雪梅故事者,梁祝故事之第二期也。民眾憫梁之痴,祝之苦也,於是秦雪梅故事以生。梁山伯一變為商公,祝英台一變為秦雪梅,此故事與前相仿。民眾意欲梁祝之團圓也,故有秦雪梅之故事,其結果與梁祝故事相同。據1932年上海書店《民俗》第93期,錢南揚認為,祝英台的故事吸收了秦雪梅故事的情節,井由祝英台故事演變成秦雪梅故事,兩個故事是並行的。
錢南揚認為,梁祝化蝶皆由韓憑妻化蝴蝶衍化而來。傳説中,化蝶有兩種説法:一是裙化蝶;二是魂化蝶。化蝶故事早有之,晉幹寶《搜神記》雲:宋大夫韓憑,娶妻美,宋康王奪之,憑自殺。妻陰腐其衣,與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攬之,着手化為蝴蝶。後世配梁山伯與祝英台化為蝴蝶,當由此演化而來。至於魂化蝶,幹寶著《搜神記》也有一則雲:晉烏傷萬輝夫.義熙中,在婦家宿,三更,有兩人把火至階前,疑是兇人,往打之。欲仗下,悉變成蝴蝶,繽紛飛散。就是魂化蝶的傳説,也是從韓憑妻裙化蝶衍化而來。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卷三十四雲:俗傳大蝴蝶必成雙,乃梁山伯祝英台亡魂。又曰韓憑夫婦亡魂。李義山詩:“青陵台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莫許韓憑為蝴蝶,等閒飛上別枝花。”《搜神記》只説韓愚妻衣化蝶,而此地不但從“衣”變“魂”,李義山詩已有“莫許韓愚為蝴蝶”之句,則由韓憑妻牽連到韓憑了。可見韓憑夫婦化蝶的傳説,在唐朝已有了,到宋朝乃轉變為梁祝的魂化蟬。明彭氏的説法仍以梁祝魂化蟬為主,李氏説韓愚而不説梁祝,可見唐朝化蝶的傳説,還是韓憑所佔有的,到了明朝彭氏已以梁祝為主體。錢南揚推測梁祝故事最初的情節:“有一個女子喬裝成男子,到學堂裏去唸書,後來愛上了一個男同學,卻又不肯説出自己是個女子。父母不知就裏,將她另許了人。及到男人知道她是個女子,要想訂婚,可已經遲了。結果,兩個人鬱郁而死。”可是,這麼一種簡單的情節太平常了,不能滿足聽者的好奇心,於是就有了類似“幹寶父妾入墓”、“韓憑妻裙化蝶”的增飾附會,因為所有故事的發生地皆在一處,極易聯繫在一起。於是梁祝故事就有了人墓、化蝶的情節增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