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人物)

鎖定
祝英台,是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省紹興上虞區豐惠鎮祝家莊)人,祖籍山西太原,中國古代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女主角。
性    別
登場作品
《梁山伯與祝英台》
全    名
祝英台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祝家莊)
典    故
梁祝化蝶、山佰訪友
丈    夫
梁山伯

祝英台梁祝故事

祝英台故居
祝英台故居(6張)
祝英台自幼隨習詩文,美麗聰穎,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訪師求學,遭到祝員外拒絕。祝英台求學心切,便女扮男裝求學。途中邂逅鄮縣(今浙江省寧波市)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次日二人到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祝父思女,催歸甚急,祝英台只得倉促回鄉,被迫許配給鄮縣太守之子馬文才。後來,梁山伯成為鄮縣令,憂鬱成疾,不治身亡,遺命葬於鄮城九龍墟。祝英台聞聽噩耗,誓以身殉。出嫁之時,繞道前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炸開墳墓,祝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壤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祝英台故事起源

梁祝傳説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現存較早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市)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説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説”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歷史實物資料
梁祝文化研究專家麻承照指出,梁山伯應是寧波鄞州人,祝英台應是紹興上虞人。

祝英台史籍記載

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
晚唐,張讀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明清《鄞縣誌》和《寧波府志》中皆有記載梁祝故事。
宋,張津《乾道四明圖經》: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為女也,其樸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元,白樸創作《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雜劇,不傳於今。
明,徐樹丕識小錄》:梁山伯,祝英台,皆東晉人。梁家會稽,祝家上虞,同學於紹三年,情好甚密。祝先歸。梁後過上虞尋訪,始知為女子。歸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許馬氏子矣。梁悵然不樂,誓不復娶。後三年,梁為鄞令,病死,遺言葬清道山下。祝為父所逼,適馬氏,累欲求死。會過樑葬處,風波大作,舟不能進。祝乃造梁冢,失聲哀痛。冢忽裂,祝投而死焉,冢復自合。馬氏聞其事於朝,太傅謝安請贈為義婦。和帝時,梁復顯靈異助戰伐。有司立廟於鄞縣。廟前桔二株合抱,有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婦孺以梁稱之。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夫女為男飾,乖矣。然始終不亂,終能不變,精神之極,至於神矣,宇宙間何所不有,未可以為證。
明,馮夢龍《情天寶鑑》:梁山伯、祝英台皆東晉人。梁家會稽,祝家上虞,嘗同學。祝先歸,梁後過上虞訪之,始知為女。歸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許馬氏子矣。梁悵然若有所失。後三年,梁為鄞令,病且死,遺言葬清道山下。祝適馬氏,過其處,風濤大作,舟不能進。祝乃造梁冢,失聲哀慟。忽地裂,祝投而死。馬氏聞其事於朝,丞相謝安請封為義婦。和帝(502年)時,梁得顯靈異效勞,封為忠義。有事立廟於鄞雲。
清,瞿灝《通俗編》:白仁甫祝英台。劇見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之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英台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祝英台梁祝傳説

祝英台歷史背景

會稽郡是祝英台故鄉
會稽郡是祝英台故鄉(2張)
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的現象,影響了漢晉政治格局,佔據了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 江以及阮籍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幹、葛等,其中多數遊止或世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寧波市),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市。會稽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祝家的上兩代曾經一度為朝廷效力,追隨祖逖陶侃桓温等大軍北伐中原,並且收復了原來西晉洛陽,一度進軍陝南。祝英台的童年時期,經常聽到長輩們敍述征戰的故事,小小的心靈中便立下了志向,要成為一個效命疆場的巾幗英雄。383年,淝水之戰,前秦苻堅以投鞭止流之勢,動員百萬人馬,大舉攻晉,東晉宰相謝安邊下圍棋邊指揮晉軍反擊,區區八萬之師,竟然在他的侄兒謝玄的巧妙作戰下,把來犯之敵打得落花流水,也留下許多美好的故事,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祝英台當時正度過她多彩多姿的童年,巾幗英雄沒有當成,卻熟讀經史,成為了皆知的才女。
有學者認為,祝英台原型是會稽內史夫人謝道韞

祝英台人物經歷

祝英台不是屬於那種雲鬢花顏,嬌婉柔麗的女子,相反地卻是一位活潑爽朗而略帶幾分男性氣概的閨閣人物,為了滿足她不能馳騁疆場的遺憾,遂降格以求地説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到會稽城負笈遊學,這時她只不過是剛滿十四歲。
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祝英台與服侍她的家人緩緩前行,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鄮縣(今寧波市)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結為異姓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會稽大都市(今紹興市)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詩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
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顯示愛戀之意,又恐怕稍有不慎便會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回鄉,梁山伯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不久,梁山伯便風聞到祝英台居然是個紅粉佳人,而且回鄉後便許配給了鄮縣姓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趕到祝家,豈奈木已成舟,只有淚眼相向,悽然而別。真是相見莫如不見,多情還似無情。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温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風情,怪只怪祝英台沒有把自己對梁山伯的情意,適時地告訴父母,女大當嫁的情況下,答應了門當户對的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約,而且當時又是士族之風盛行,重門第,講閥閲。祝、馬兩家都是由北方遷來的體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憐憫小女兒的情意而丟掉臉面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許。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愛着梁山伯的,她以為梁山伯並不愛她才答應馬家求婚,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腸,她可是肝腸寸斷。人世事,幾圓缺。婚約!婚約是不能廢的,怎麼辦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戰術”,希望借時間來改變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給梁山伯,希望他暫時隱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圖借垣赫的聲勢來扭轉一切,並表示對梁山伯海枯不爛,此情不渝。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過去十四歲出嫁的閨女多的是,十七八歲更是公認的適婚年齡,雖然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點頭答應.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終於得到雙方家庭的允許,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十歲生日再説。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於獲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為鄮縣令,鄮縣就是今浙江省寧波市。寧波在甬江與姚江匯流的地方,距海約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無灘險淤沙,便於舟船航行,到了唐代,這裏成為日本人入貢和貿易的要道。東晉的時候雖然還沒有與海外來往,但商衢繁榮,舟揖輻輳,已經頗具大商埠的氣勢了。
梁山伯到任以後,忙着施政聽訟,暫時還不便專注自己的私人事務,等到一切都就緒以後,衡情度理又不便貿然行事。貿城馬家世代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麼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愛。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於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像是晴天霹靂,祝英台先是哭梁郎的狠心,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無能。這邊是愁雲慘霧,了無生趣;那邊是催婚使者不斷。祝英台的父母用盡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勸,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萬念俱灰,而且也再沒有理由加以搪塞,於是心思一橫,答應了擇吉出嫁馬家。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鄮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采。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篤念舊誼,益見多情,雙方家長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結婚時,新郎騎馬,新娘坐轎;南方人,特別在江南水鄉,結婚時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遲。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面波濤洶湧,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拜。一聲哀號,傷心欲絕,剎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晝灰瞑,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説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復正常。
祝英台在答應出嫁的時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決心,她想過投江,自縊,總覺得不及親自到梁山伯的墳前撞碑為佳,本來是打算祭拜以後,一頭向墓碑上撞去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卻天從人意,省去了許多周折。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意,連朝廷都嘖嘖稱奇。宰相謝安奏請孝武帝,敕封該地為“義婦墳”,並立廟祀奉。晉安帝時,國家多難,梁山伯又屢顯靈異為國效勞,為地方消災,於是被敕封為“忠義王”。
後來邵家渡的山坡上,時有大蝶雙飛翩翩,據説黃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被人稱之為:“三生慧業,不耐浮塵,寄思無端,抑鬱不釋,韻淡疑仙,思幽近鬼。”“騷情古調,俠腸雋骨,隱隱奕奕,流露子豪楮間。”著名的清代大詞人,相國公子納蘭容若寫了一首題為《蝶戀花》的情詞:“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鈞説。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結語把永恆的愛情寄託在化蝶上,就是用祝英台與梁山伯的事蹟來抒寫胸中的塊壘。
寧波市高橋鎮,倚山面水的山坡上,尚有一座構築精緻的廟宇,門題:“敕封忠義王廟”,廟內即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穿新娘子衣服的祝英台,廟前有一段雕着大荷花的石板路,盡頭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橋,叫“夫妻橋”。廟右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墳。廟後有兩人的寢殿,仿照卧室佈置,寶帳繡榻,明鏡香櫥,榻前放有男女繡花拖鞋;櫥中懸掛梁山伯的袍服冠帶和祝英台的羅衣繡裙。廟前的楹聯寫着:“精忠不二昭千古,大義無雙冠五洲。”相傳農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從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末年開始,每年從八月初開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陸香客,絡繹不絕地前往忠義王廟進香,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羣結隊燒香許願,並在墓地繞行一週。以符合長久以來的古老相傳的一句俗諺:“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祝英台墳上繞一繞。”寧波在宋代以後,成為對外通商的四大口岸之一,忠義王廟留有梁祝合葬墓。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

祝英台相關戲劇

祝英台越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越劇的一出骨子老戲。越劇的藝術形式成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而上虞縣(與越劇發源地嵊縣同屬紹興府)的祝英台傳説在此之前已在浙東地區流傳千載,成為當地民間文化的一部分,早在越劇《梁祝》出現前已被當地多種民間小調所取材,因此很自然地成為早期越劇的必演腳本。這些後來都與越劇《梁祝》一起促成蘇浙地區(包括上海)人民深厚的梁祝情結。在這些地方,即使不會唱越劇的人都對《梁祝》的旋律有印象,可謂家喻户曉。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於1953年被拍成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由範瑞娟扮演梁山伯,袁雪芬扮演祝英台。1954年,時任國務院總理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的周恩來,在出席日內瓦會議時曾邀請卓別林等國際知名人士觀看此片,並稱其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祝英台川劇

《柳蔭記》

祝英台粵劇

廣東粵劇亦喜歡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為題,不少老倌有演出過,例如:
  • 《梁祝恨史》,任劍輝、芳豔芬。
  • 《梁山伯祝英台》,林家聲、李寶瑩。
  • 《梁祝別恨》,文千歲、梁少芯。

祝英台黃梅調

邵氏電影公司曾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成黃梅調電影,導演為李翰祥凌波飾演(反串)梁山伯,樂蒂飾演祝英台,此劇在1963年上映,獲得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演員特別獎(凌波)、最佳剪輯獎(姜興隆)、最佳音樂獎(周藍萍),同年獲第十屆亞洲影展最佳彩色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錄音獎(王楊華)、最佳美術設計獎(陳志仁)。

祝英台歌仔戲

舞台劇《梁山伯與祝英台》(1968年),楊麗花飾演梁山伯。
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1984年5月30日於台視首播),劇本原名《山伯英台》,楊麗花飾演梁山伯、許秀年飾演祝英台、黃香蓮飾演四九、青蓉飾演銀心、小鳳仙飾演馬文才和梁母、林麗安飾演師母、柯玉枝飾演祝父、吳梅芳飾演祝母、洪秀玉飾演祝兄、潘麗麗飾演祝嫂。
舞台劇《梁山伯與祝英台》(1990年),楊麗花飾演梁山伯、許秀年飾演祝英台、陳亞蘭飾演四九、紀麗如飾演銀心、洪秀玉飾演馬文才、吳梅芳飾演梁母、許仙姬飾演師母、林美玲飾演老師。

祝英台相關影視劇

祝英台電影

楊采妮版祝英台 楊采妮版祝英台
1951年 香港電影《瑤池鴛鴦王丹鳳
1954年 上影廠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袁雪芬
1958年 香港植利影業粵劇電影《梁祝恨史芳豔芬
1963年 香港邵氏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樂蒂(配唱:靜婷
1964年 香港懋業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尤敏
1994年 香港嘉禾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楊采妮
2008年電影《劍蝶》(《武俠梁祝》) 蔡卓妍(片中名祝言之,本劇以梁祝傳説為藍本,改編較大,人名有改動,吳尊飾演梁仲山胡歌飾演馬承恩。)

祝英台電視劇

賈靜雯版祝英台 賈靜雯版祝英台
1972年 台灣歌仔戲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許秀年(台灣楊麗花歌仔戲團出演,此後該團多次拍攝)
1977年 香港TVB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李琳琳
1984年 台灣歌仔戲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許秀年
1985年 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年版) 傅全香
1985年 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青年版) 陳穎(中、青兩版同時拍攝)
梁小冰版祝英台
梁小冰版祝英台(2張)
1994年 越劇電視劇《蝴蝶的傳説》 方亞芬
1997年 台灣歌仔戲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葉青
1997年 台灣歌仔戲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前世今生蝴蝶夢》) 陳小咪
董潔版祝英台,男裝英姿颯爽,女裝嫵媚動人
董潔版祝英台,男裝英姿颯爽,女裝嫵媚動人(2張)
2000年 台灣中視電視劇《新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小冰 [1] 
2001年 台灣歌仔戲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許秀年
2002年 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王依麗(配唱:馮曉娟)
2006年 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董潔
2017年 網絡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新傳陳夢希

祝英台動畫

動畫版梁祝
動畫版梁祝(2張)
《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2003年12月31日上映,台灣中央電影公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聯合制作。配音演員有歌手蕭亞軒(梁山伯)、藝人劉若英(祝英台)、主持人吳宗憲(馬文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