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查爾斯·明希

鎖定
查爾斯·明希(Charles·Munch,亦作夏爾·孟許,1891—1968),1891年9月生於斯特拉斯堡,幼年學小提琴,後入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隨普菲茨納學作曲。畢業後到柏林師從弗萊什深造。1925年後任萊比錫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格萬特豪斯樂團首席小提琴。1932年在巴黎首次指揮。1938年起任巴黎音樂學院樂團音樂總監。1946年12月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1949年接替庫塞維茨基任樂團音樂總監直至1962年。1962年離開美國回到法國。1967年受當時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委託創建巴黎管弦樂團,直至1968年11月在該團巡迴演出時逝世
中文名
查爾斯·明希
外文名
Charles·Munch
別    名
夏爾·孟許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斯特拉斯堡
出生日期
1891年9月
逝世日期
1968年11月
畢業院校
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
職    業
原波士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
代表作品
擅長指揮法國及德奧音樂作品(柏遼茲
拉威爾
聖桑
貝多芬
主要成就
出神入化的管絃樂色彩控制能力
能將音樂色彩精雕細磨得閃閃發光
法國音樂指揮權威之一
柏遼茲與拉威爾作品的權威詮釋者

查爾斯·明希人物簡介

查爾斯·明希(1891—1968) 查爾斯·明希(1891—1968)
查爾斯·明希,法國指揮家,20世紀世界重要的指揮大師之一;1891年9月生於斯特拉斯堡,幼年隨身為小提琴家的父親學小提琴,後入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隨普菲茨納學作曲。畢業後到柏林師從著名小提琴家弗萊什深造。
明希是20世紀中最傑出的法國指揮家之一,但他的家庭卻是一個地道德國音樂世家,而他的出生地在 1919 年以前也是劃歸德國管轄的領土,因此從這方面來看,他也應該被算作是一位德國指揮家,更何況他在年輕時還一 直在德國的交響樂團中工作呢。
然而,明希卻又是一位真正的法國指揮家, 這一點不僅僅是他自己那樣認為,更為使人深信不疑的是他對法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以及他對法國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解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徵召入德國軍隊。一戰結束後,回母校任小提琴教授,同時擔任斯特拉斯堡樂團的首席小提琴。
1919年,明希回到了他的母校——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擔任了該院的小提琴教授,同時還擔任了斯特拉斯堡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
1925年後任萊比錫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格萬特豪斯樂團首席小提琴。
1932年在巴黎首次登台指揮,開始指揮生涯。1938年起任巴黎音樂學院樂團音樂總監。
查爾斯·明希(1891—1968) 查爾斯·明希(1891—1968)
1938 年,當時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看中了明希那不同凡響的指揮才華,聘請他擔任了該團的常任指揮,明希在這個樂團中一直工作了八年,為其在世界範圍 內擴大影響,做出了極力出色的成績,因此他也被看作是這個樂團創建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揮家
1946年12月開始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
1949 年,明希迎來了他指揮生涯中最為光彩的時期,這一年,由於大指揮家庫謝維茨基的退休,明希有幸擔任了舉世聞名的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他在這個具有優秀傳統的樂團中一直工作到1962 年。
1951-1962年任伯克郡音樂節的音樂總監。
1962年離開了帶領十四年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回到隨政治風向丕變的法國
1967年受當時法國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委託、創建法國第一個國立職業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並任音樂總監、常任指揮,直至1968年11月在該團巡迴演出時逝世。 [1] 

查爾斯·明希人物生平

明希在指揮 明希在指揮
查爾斯·明希於1891 年出生在法國斯特拉斯堡,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以後又進入了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跟隨普菲茨納學習作曲。畢業以後,他又先後來到巴黎和柏林繼續深造,在柏林時,他曾在著名小提琴家卡爾·弗萊什的門下學習小提琴。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即1919 年,明希回到了他的母校——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擔任了該院的小提琴教授,同時還擔任了斯特拉斯堡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
1925 年以後,明希來到了德國音樂名城萊比錫,擔任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及著名的萊比錫格萬特豪森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1932 年,明希在巴黎首次登台指揮,從此開始了他作為指揮家的藝術生涯。1938 年,當時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看中了明希那不同凡響的指揮才華,聘請他擔任了該團的常任指揮,明希在這個樂團中一直工作了八年,為其在世界範圍內擴大影響,做出了極力出色的成績,因此他也被看作是這個樂團創建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揮家
查爾斯·明希早期錄音封面 查爾斯·明希早期錄音封面
1949 年,明希迎來了他指揮生涯中最為光彩的時期,這一年,由於大指揮家庫謝維茨基的退休,明希有幸擔任了舉世聞名的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他在這個具有優秀傳統的樂團中一直工作到1962 年,這期間他還從1951 年到1962 年,擔任了歷屆以波士頓交響樂團的藝術活動為中心的伯克郡音樂節的音樂指導。明希在波土頓交響樂團工作的13 年中,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和工作作風,給波士頓交響樂團帶來了一種新鮮的活力。因此,人們都將明希看作是給波士頓交響樂團贏來“第二黃金時期”的傑出指揮大師。
1949-1962年間,明希帶領波士頓交響樂團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傳奇演出,波士頓高強的演詮能力使明希激昂的指揮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1962 年以後,明希辭去了波士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職務,重新回到了遠離數年的歐洲,他在1967 年與別人合作創建了後來蜚聲於世的法國巴黎管弦樂團,並親自擔任了該團的首任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第二年,為慶祝該團成立一週年,明希率團前往美洲各國旅行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然而,就在這次令人激動的旅行演出中,明希卻突然在美國的巡演途中逝世,從而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和悲痛。
在當今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年輕時曾投師在四位指揮大師的門下,即卡拉揚伯恩斯坦、明希和齋藤秀雄。
查爾斯·明希經典錄音合集CD封面
查爾斯·明希經典錄音合集CD封面(11張)
在人們的心目中,卡拉揚伯恩斯坦理應是小澤征爾指揮生涯中最重要的教師,這一點似乎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在小澤征爾的回憶當中,明希和齋藤秀雄對他的影響,則是更加令他難忘的。
齋藤秀雄作為他的啓蒙教師,曾經給他以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明希對他來説,則真正是一位指點迷津式的導師,明希身上那作為指揮大師所具有的稀有魅力,曾經吸引着小澤征爾為他而不知疲倦地奔跑着,而那出神人化式的精湛指揮技藝,也曾奇妙地調動出了小澤征爾身上的指揮才能和悟性。
小澤征爾曾經十分感慨地評價過他的這位恩師,他説到:“明希是一位真摯自然地,用心靈深處的感受來表現音樂的偉大指揮家”。明希的指揮風格追求自然、柔和與精緻,在和諧的韻律中體現豐富的表情變化,雅緻而耐人尋味。小澤征爾對他的評介是:“出神入化的管絃樂色彩控制能力”、“能將音樂色彩精雕細磨得閃閃發光”。

查爾斯·明希人物成就

以明希為封面的《時代》週刊 以明希為封面的《時代》週刊
明希曾親手創建了法國至今引以為自豪的巴黎管弦樂團,這個樂團以其精緻的風格和秀麗的特點而躋身在世界一流樂團的陣容中,而作為這個樂團的前身——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的多年音樂指導的明希,恐怕在這樣的事實所產生的意義上,已經可以被稱之為當之無愧的法國指揮家了。
然而這一切卻並不是根本,真正能夠使人信服的是,明希作為一位名揚四海的指揮大師,一生都在為法國音樂作品在全世界的傳播而竭盡全力,並且一直以“法國音樂指揮權威”的名義活躍在世界樂壇上。
熟悉明希情況的人都知道,他是20 世紀世界樂壇中,最著名的柏遼茲和拉威爾的作品解釋者,許多經典性的作品甚至至今仍沒有出其右者,由於他對柏遼茲的作品所做出的經典性研究以及在這方面的一些其它貢獻,法國的“柏遼茲協會”還將會長的職務加在了他的身上。
明希作為20 世紀著名的指揮大師,還有一個主要功績就是在一個重要的時期領導了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明希上任擔任常任指揮以前,曾在著名指揮大師庫謝維茨基的掌管下運行了25 年,而在庫謝維茨基之前又在皮埃爾·蒙特的領導下經過了一段不錯的閃光時期,然而在庫謝維茨基之後,如何才能使這個具有偉大傳統的樂團在事業上更加發揚光大, 選擇理想的常任指揮人選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更何況這個樂團在庫謝維茨基時期已經具有了很高的起點。
查爾斯·明希(1891—1968) 查爾斯·明希(1891—1968)
在這樣的時刻,明希走馬上任,擔任了該 團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這不能不説是一件冒有風險的差使。然而明希上任以後,便以其大膽的作風和出眾的才華,為這個老樂團注入了一種鮮明、活躍和熱情的活力,特別是使這個樂團在演奏的色彩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
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明希時代”不但沒有退步,反而變得更加精良和顯赫一時了,因此可以説,明希在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歷任常任指揮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為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樂團,多年來一直雄居在美國各大交響樂團的前列,做出了不同尋常的貢獻。 [2] 
明希作為一代指揮大師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但是他那迷人的指揮藝術卻在人們的心中紮了根。
今天,由他指揮灌錄的唱片仍然在全世界暢銷着,其中許多他最拿手的曲目的唱片都成了今日收藏家手中的珍品,然而更重要的是,明希通過他指揮灌製的唱片,不但將他那精湛的指揮藝術奉獻給了人們,而且還通過他指揮演奏的音樂,將他那熱情和樸實的藝術家面貌,深深地印刻在了人們的腦海中。

查爾斯·明希指揮風格

查爾斯·明希經典錄音合集CD封面 查爾斯·明希經典錄音合集CD封面
明希作為20 世紀早期最具魅力的指揮大師之一,他的指揮方法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在這方面,他是那種能夠給人帶來終身難忘的印象的指揮家。他在指揮時,動作極其輕鬆自然,在那令人十分舒服的韻律中,含有着非常豐富的表情變化,當他的指揮棒敲下第一個擊拍以後,音樂便隨着他那極有控制力的手勢而不斷地流淌了出來。
小澤征爾對他恩師的指揮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記憶,他曾回憶到明希在教他指揮時,總是強調兩隻手和臂膀乃至整個身體都不要用拙力,兩隻手臂要有一種輕輕飄浮的感覺,這樣,當你內心深處感 受到音樂時,兩隻手就會極其自然的隨着音樂的律動而揮動起來,這樣產生 出的效果,便是那種被稱之為鬆弛、自然和奇妙感覺的崇高境界。 [3] 
明希是一位風格異常鮮明的指揮家,他的指揮風格是明快熱情而又自然舒展,一般來説,他喜歡運用較快的速度和鮮明的力度對比,在指揮法國作品時,他十分善於把握樂曲的特色和尺度。
例如在指揮柏遼茲的作品時,他能夠表現出驚人的宏大氣勢和絢麗的音響色彩,而在指揮拉威爾的作品時, 他又能夠賦予作品一種質樸的情調及清新的氣息,在處理德彪西的作品時,他也能夠極好地控制樂曲織體層次的變化,使其達到一種雅緻的、耐人尋味的意境。
查爾斯·明希經典錄音合集CD封面 查爾斯·明希經典錄音合集CD封面
明希不但善於指揮法國作品,對德奧體系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有着 十分出色的演釋能力,但他與純德奧體系的指揮家之間仍有着許多不同,與 他們相比,明希在德奧作品所特有的莊重穩健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熱情 及活力,因此,在德奧體系作曲家的作品中,他更加適合於演釋像門德爾松這一類作曲家的作品。
明希是一個最善於挖掘和發揮管絃樂色彩的指揮大師,他對於管絃樂隊的音色調配和力度控制,有着極其特殊的天賦和能力。小澤征爾在聽完他所指揮演奏的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序曲》之後,曾經被他那出神入化的管絃 樂色彩控制能力感動得激動不已,他曾回憶到:“我真不知這位老先生是從什麼地方撥弄出來的那樣水粼粼的聲音,這種將柏遼茲的音樂色彩精雕細磨 得閃閃發光的技藝,使我的渾身都激動了起來,我實在沒有想到,一首樂曲 在經過一個高明的指揮家處理以後,竟會達到如此驚人的地步。”
小澤征爾的話是對的,他以一個優秀指揮家的眼光,發現了明希身上那無與倫比的天才,難怪他不管花費多麼大的辛苦和周折,都非要當明希的學生不可呢。 [4] 

查爾斯·明希經典錄音

查爾斯·明希(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 查爾斯·明希(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
EMI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品評(查爾斯·明希)
聖桑:《黃色姫君》序曲 波士頓交響樂團
錄於1951年1月18日,波士頓交響樂廳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波士頓交響樂團
雷昂特尼·普萊斯(女高音),穆林·福斯特(次女高音),大衞·波萊裏(男高音),吉奧吉·託茲(男低音)
新英格蘭音樂學校合唱團
錄於1958年12月21-22日,波士頓交響樂廳
柏遼茲:《海盜》序曲 音樂學校音樂協會樂團
錄於1948年,巴黎保險大廈
門德爾松:諧謔曲(八重奏,作品第20號,為絃樂團改編)(1825)波士頓交響樂團
錄於1960年3月7日,波士頓交響樂廳
比才:C大調交響曲 法國國家廣播樂團
錄於1966年11月10-11日,巴黎法國電台錄音棚
錄於1956年4月23日,波士頓交響樂廳
普羅哥菲耶夫:《羅密歐與朱利葉》,芭蕾舞音樂 波士頓交響樂團
錄於1957年2月11-13日,波士頓交響樂廳
EMI CLASSICS/IMG ARTISTS CZ5 75477 2
IMG與EMI公司合作的“20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的價值是有目共睹的,可供世人對這些指揮家做出重新評價,另外還增加了新的錄音。
這套2CD的唱片是20世紀另一位重要指揮家查爾斯·明希的錄音。在馬克·蒙德爾的小冊子裏,他指出蒙許是接替庫塞維茨基在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指揮棒的,這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蒙許在這個職位上一呆就是14年(1949-1962年)的事實本身證明了他的成功。因此也不奇怪這套唱片收集的錄音大多是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的。
開場的是件少見的作品,錄於1951年蒙許在波斯頓的早期生涯。聖桑的《黃色姬君》在舞台上很少出現,但它的序曲生動活潑,值得偶爾演奏。蒙許表現出了音樂的內存活力,儘管聲音有點薄,在本集中遠遠稱不上最佳,但演奏卻是活力四射。
更引人注目的是接下來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演奏雷庭萬鈞,氣勢壓人,錄音也温暖飽滿。波斯頓交響樂團證明了其作為國際重要樂隊的傳奇般的實力,令人賞心悦耳,僅止一首就值雙碟的價格。速度絕對正確,留給音樂呼吸的空間,同時在稍快的樂章顯出迫人的動態。在四重唱中,四位歌唱家配合絕佳,即使是年輕的普萊斯,但美中不足的是在小冊子中沒有提及他們,也沒有歌詞的翻譯。錄音總體來説很悦耳,但在終曲平衡稍有些怪異,合唱退居後線,木管獨奏有時過響了。但在整體上是傑出的演出。
CD1結尾是最早期的錄音,柏遼茲的《海盜》序曲,其聲音承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比我們預計得要好得多,但不是發燒級的。CD2開場是門德爾松《八重奏》那柔弱蛛網,虛無飄渺的樂章,波士頓樂團的絃樂顯示出了其超凡的精確。
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是由法國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蒙許的處理充滿了濃濃愛意。錄音也可以接受,使這場演出令人愉快,但可能與比徹姆稍早幾年前與同一樂隊的錄音相比不見得更為出色。
馬替努的《第六交響曲》是為蒙許和波士頓交響樂團譜寫的。“寫此作品的一個明確的原因是,我希望為蒙許寫些什麼,我喜歡他自然而優雅的風格,他的音樂隨着樂章自由流淌,無拘無束。本集中的錄音是這支交響曲於1956年在波斯頓的首次錄音,一年前也是波士頓交響樂團作的首演。蒙許11年後在布拉格再次錄製了這支作品。1956年的錄音經重新制版後,音色大有改善,變得富潤温暖。樂隊和指揮的演奏熟練,配合默契,如同一人。這是對這首偉大交響曲的滿意演繹。
最後收尾的是普羅哥菲耶夫的《羅密歐與朱利葉》。這裏的錄音不太令人滿意,有點失衡,偶爾缺乏光澤。“泰爾伯特之死”激動人心的節奏未能製造出應有的衝擊力。在四首曲子中,短樂章“舞”的輕柔手法最為出色。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