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

鎖定
萊比錫“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音樂與戲劇學院(德語: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始建於1843年,簡稱“萊比錫門德爾松音樂與戲劇學院”。位於德國東部薩克森州萊比錫市,是一所著名的公立藝術高等院校。該校由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創設並以此命名,是德國最古老的音樂學院。
中文名
萊比錫門德爾松音樂與戲劇學院
外文名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
簡    稱
HMT Leipzig
類    別
公立
類    型
藝術院校
創辦時間
1843年
現任校長
Martin Kürschner
學生人數
約1300人
所在國家
德國
所在州省
薩克森州
所在城市
Leipzig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學校簡介

學院主樓(Grassistraße 8) 學院主樓(Grassistraße 8)
萊比錫“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音樂與戲劇大學(簡稱:HMT Leipzig)正式成立於1992年,由德國最古老的音樂學院(於1843創立)和戲劇學院(於1953創立的萊比錫戲劇學校Leipziger Schauspielschule)合併而成。學校核心使命是以國際最高水準對專業的音樂家、音樂老師、演員進行專業培訓。每年在學院內的場館以及萊比錫市及該地區的其他地方舉辦數百場音樂會和表演、演講和專題討論會、講習班以及其他藝術等;此外,還有三所國際知名的夏季學院:萊比錫國際門德爾松鋼琴學院(Internationale Mendelssohn-Akademie Leipzig für Pianisten),托爾高哈爾滕費爾斯城堡的國際聲樂學院(Internationale Sängerakademie Schloss Hartenfels in Torgau)和歐洲管風琴學院(Europäische Orgelakademie)。憑藉其多樣化的服務,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接受出色的教育,並希望通過其活動繼續為這座藝術大都會城市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1]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學校歷史

19世紀的基礎與發展
在19世紀中葉,萊比錫是一座非常重要的音樂之城。萊比錫聖托馬斯合唱團(Thomanerchor)、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成功的音樂發行商以及眾多留駐在此的作曲家、演奏家們造就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音樂文化氛圍。1839年,在當時的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負責人門德爾松的煽動下,萊比錫音樂學院於1843年4月2日創立,是德國地區第一家音樂高等教育機構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
門德爾松早年設法保留了音樂學院的知名老師。他們包括管風琴家卡爾·費迪南·貝克爾(Carl Ferdinand Becker),小提琴家費迪南‧大衞(Ferdinand David),鋼琴家伊格納茲·莫謝萊斯(Ignaz Moscheles)等人,還有短期任教的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該學校就享譽國際,最著名的學生是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雖然在音樂學院的初期只能提供有限的科目(鋼琴、小提琴、管風琴、聲樂、音樂理論),但教學範圍已擴展到包括19世紀整個時期的管絃樂器。 [2] 
20世紀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標誌着音樂學院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學生人數急劇下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學校由於經濟困難步履維艱。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學校陷入停滯狀態。
1946年“國立音樂學院-門德爾松學院”重新開放。
從1960年代起開始提供教育,並特別注意年輕人的培養,並設立了新的系。例如“舞蹈和輕音樂”(1969年)和“ 藝術指導”(1974年)。
1978至1994年間,萊比錫音樂學院馬格德堡設有分校,在東德時期是曼陀林主修課程的地點。除此之外還設有吉他、合唱聲樂和小提琴專業課程。1994年,此分校被馬格德堡大學 ( Otto-von-Guericke-Universität Magdeburg )的音樂系( Institut für Musik )收入。
1989年,可持續的結構調整和變革再次開始。其中包括與德國曆史上第一所戲劇學院"萊比錫漢斯‧奧圖戲劇學院"(Theaterhochschule „Hans Otto“ Leipzig)的合併,該學院的範圍得到了顯著擴展。
教會音樂研究中心 ( Kirchenmusikalische Institut )(縮寫: KI )於1992年再度被建立,而其創始可追溯至Karl Straube教授(1873–1950)於1921年的建立,同時代表德國重要的傳統。屬於學院的第三學系,並提供教會音樂、合唱指揮與管風琴之學士與碩士等學程。
2001年,大學獲得了一個新的大廳,該大廳由薩克森州的德國建築師協會於2004年授予。
2002年在Dittrichring 21新開設的另一所建築大大改善了教學條件。除教室和練習室外,還有其他排練室。
Dittrichring21的建築 Dittrichring21的建築
自2004年秋季以來,聯合經營的萊比錫樂團學院進一步加強了與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的合作。 [2] 
校名沿革
  • 1843–1876:萊比錫音樂學院(Leipziger Konservatorium der Musik)
  • 1876–1924:萊比錫皇家音樂學院(Königliches Konservatorium der Musik zu Leipzig)
  • 1924–1941:州立萊比錫音樂學院(Landeskonservatorium der Musik zu Leipzig)
  • 1941–1944:國立音樂、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學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Musikerziehung und darstellende Kunst)
  • 1946–1972:國立音樂學院 - 門德爾松學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 Mendelssohn-Akademie)
  • 1972–1992:門德爾松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 1992年起:萊比錫門德爾松音樂戲劇學院(HMT Leipzig)
主樓大廳 主樓大廳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專業研究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學術部門

萊比錫門德爾松音樂與戲劇學院下設3個院系:
主樓室內樂廳(Kammermusiksaal) 主樓室內樂廳(Kammermusiksaal)
第一院系:
  • 銅管樂器/打擊樂器(Fachrichtung Blasinstrumente / Schlagzeug)
  • 指揮/伴奏(Fachrichtung Dirigieren / Korrepetition)
  • 爵士音樂/流行音樂(器樂) (Fachrichtung Jazz / Popularmusik (instrumental))
  • 鋼琴(Fachrichtung Klavier)
  • 絃樂器/豎琴(Fachrichtung Streichinstrumente / Harfe)
Grassistrasse 1的建築 Grassistrasse 1的建築
第二院系:
  • 早期音樂(Fachrichtung Alte Musik)
  • 古典聲樂/音樂戲劇(Fachrichtung Klassischer Gesang / Musiktheater)
  • 爵士流行音樂歌唱/音樂劇(Fachrichtung Gesang Popularmusik-Jazz / Musical)
  • "漢斯‧奧圖"戲劇學院(Schauspielinstitut "Hans Otto"),此戲劇研究中心提供為期8月學期長度的碩士學程,前四學期課程必須在學院內修畢,後5到8學期必須於科隆劇院 (Schauspiel Köln )、德累斯頓國家劇院 ( Staatsschauspiel Dresden )、哈勒新劇院 ( Neues Theater Halle )、或萊比錫劇院 ( Schauspiel Leipzig )擇一完成實習課程。
Dittrichring21的建築 Dittrichring21的建築
第三院系:
  • 劇本寫作(Fachrichtung Dramaturgie)
  • 教會音樂研究中心(Kirchenmusikalisches Institut / KI)
  • 作曲(Fachrichtung Komposition / Tonsatz)
  • 音樂教育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Musikpädagogik)
  • 音樂學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Musikwissenschaft)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學位課程

學校設有以下學位課程:
表演專業碩士學位(Intensivstudiengang Master-Master of Arts)。
戲劇學學士學位(Bachelorstudiengang Dramaturgie-Bachelor of Arts)、戲劇學碩士學位(Masterstudiengang Dramaturgie-Master of Arts)。
音樂學、音樂教育與戲劇學博士學位(PromotionMusikwissenschaft、Musikpädagogik、Dramaturgie)
客座旁聽學生(Gasthörerschaft)。
大音樂廳Großer Saal 大音樂廳Großer Saal
音樂學士學位(Bachelor of Music)、音樂碩士學位(Master of Music)、大師班文憑(Meisterklassenexamen)、門德爾松管弦樂團學院(Mendelssohn-Orchesterakademie)。
音樂學碩士學位(Masterstudiengang Musikwissenschaft-Master of Arts)。
中小學國家教師培訓(Lehramtsstudium)。
學校另設有兒童小組課(Gruppenunterricht)與青年天才促進班(Nachwuchsförderklasse)。 [3]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學科設置

本碩專業包括:作曲、鋼琴、聲樂、音樂理論、爵士、流行樂、教堂音樂、合唱與樂隊指揮、管樂器、打擊樂、豎琴、早期音樂、戲劇創作等;博士研究領域包括:音樂科學、音樂教育和戲劇創作。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學校建築

Beethovenstraße 29的建築 Beethovenstraße 29的建築
萊比錫門德爾松音樂與戲劇學院共有4座建築,分別位於格拉街8號(Grassistraße 8)、迪特里希環路21號(Dittrichring 21)、格拉斯街1號(Grassistrasse 1)、貝多芬街29號(Beethovenstraße 29)。
其中位於格拉西街8號(Grassistraße 8)歷史悠久的學校主樓於1887年正式投入使用,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下來,與萊比錫科技,經濟,文化大學 ( Hochschule für Technik, Wirtschaft und Kultur Leipzig )以及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 ( 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 Leipzig )闢鄰。 [4]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知名講師校友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知名講師

  •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德國作曲家、布商大廈樂團指揮、建校者之一。
  •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國作曲家及鋼琴家。
  • 卡爾·尤利耶維奇·達維多夫(Karl Juljewitsch Dawidow)(1838–1889),俄國作曲家、指揮及大提琴家。
  • 尼爾斯·加德(Niels Wilhelm Gade)(1817–1890),丹麥作曲家及指揮。
  • 薩洛蒙·雅達松 (Salomon Jadassohn)(1831–1902),猶太德籍作曲家、鋼琴家及音樂理論家。
  • 齊格弗裏德·卡格-埃勒特(Sigfrid Karg-Elert)(1877–1933),德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鋼琴家及管風琴家。
  • 尤利烏斯·克倫格爾(Julius Klengel)(1859–1933),德國大提琴家。
  • 伊格納茲·莫謝萊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猶太捷克籍作曲家、鋼琴家及音樂教育家。
  • 馬克斯·雷格(Max Reger)(1873–1916),德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
  • 卡爾·賴內克(Carl Reinecke)(1824–1910),德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

萊比錫音樂和戲劇學院知名校友

  • 阿瑟·薩利文(Sir Arthur Sullivan)(1842–1900),英國作曲家。
  •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
  • 萊奧什·亞納切克(Leoš Janáček)(1854–1928),捷克作曲家。
  • 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辛丁(Christian Sinding)(1856–1941),挪威作曲家。
  • 伊薩克·阿爾貝尼茲(Isaac Albéniz)(1860–1909),西班牙作曲家及鋼琴家。
  • 弗雷德裏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英國作曲家。
  • 費利克斯·萬加特納(Felix von Weingartner)(1863–1942),奧地利指揮、作曲家、鋼琴家及作家。
  • 齊格弗裏德·卡格-埃勒特(Sigfrid Karg-Elert)(1877–1933),德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鋼琴家及管風琴家。
  • 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884–1969),德國鋼琴家。
  • 埃爾文·舒爾霍夫(Erwin Schulhoff)(1894–1942),猶太捷克籍作曲家及鋼琴家。
  • 瓊·萊夫斯(Jón Leifs)(1899–1968),冰島作曲家。
  • 赫爾穆特·瓦爾哈(Helmut Walcha)(1907–1991),德國管風琴家及大鍵琴家。
  • 羅饒·米克羅斯(Miklós Rózsa)(1907–1995),匈牙利裔美籍電影配樂作曲家。
  • 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1981),德國合唱指揮、樂團指揮、大鍵琴及管風琴家。
  • 克勞斯·滕斯泰特(Klaus Tennstedt)(1926–1998),德國指揮家。
  • 庫特·馬舒爾(Kurt Masur)(1927-2015),德國指揮家。
  • 卡爾-海因茨·凱莫林(Karl-Heinz Kaemmerling)(1930-2012),鋼琴教育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