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果敢族

鎖定
“果敢族”是緬甸政府在1983年制定的民族表中所列入的緬甸所有135個民族之一,係指生活在緬甸撣邦 [1]  北部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市的鎮康耿馬兩縣毗鄰的果敢地區的人們。該地區的居民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西南方言,並於1983年被緬甸政府正式定名為“果敢族”。 [2-3] 
普遍的説法是,果敢族是1658年追隨明朝永曆帝朱由榔進入緬甸,後來留在果敢地區的“明末遺民” [4]  。由於果敢地區與中國雲南省毗鄰,因此果敢族內也包含了各個時期來自雲南的華人。中國部分學者認為所謂“果敢族”,只是華僑、華人中的一個按籍貫劃分的幫派,可稱他們為緬甸華僑、華人中的“雲南幫”(他們中絕大多數屬雲南籍)。 [10] 
中文名
果敢族
性    質
緬甸民族
人    種
華僑、華人
分佈區域
緬甸撣邦北部、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
語    種
漢語西南方言
命名時間
1983年

目錄

果敢族來歷

緬甸果敢地區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市的鎮康耿馬兩縣交界。這一地區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簽訂之前,一直歸屬中國雲南版圖。果敢又名麻慄壩。關於“果敢”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説法:“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殖民統治者引用的新名,英文名稱叫“Kokang” ,來源於科幹山的音譯;“果敢”二字系由撣語變音而來,“果”是撣語的九,“敢”是户口,意思是這個地區由九户人家組成。
明末以前,果敢地區為不毛之地,只有少數“老葫人”居住,原始森林密佈,毒蛇、猛獸出沒。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緬甸,在緬人和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的夾擊與圍剿下,其部分隨從及軍士逃入科幹山深處隱匿避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國邊境居民遂徒步遷往科乾地區開荒謀生,或依籍貫或依民族形成部落,各自為政,互不相屬。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柳樹灣大石板漢人楊高學,明末遷居大理, 後娶順寧(鳳慶)一商人之女為妻,生子楊映,明末清初遷至科乾落籍,落腳火燒寨,歸屬“興達户”部落。“興達户”部落在各部落中發展最快,勢力漸大,成為後來果敢的發展基地。
1730年, 楊映之子楊猷才被推選為首領。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猷才病故,其長子楊維興繼職, 此時其轄區範圍已超過“興達户”三倍。乾隆六十年(1795 年),楊維興長子楊有根襲父職,次子楊有泮助理執政。隨着轄區範圍的擴大,鄰近部落紛紛請求保護,楊有根即將“興達户”改為“果敢” 。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楊有根之子楊國華襲職期間,雲南總督念其捍衞邊防有功,奏封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 ,並頒發封印。 [5]  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國華之子楊春榮襲職,此時果敢轄境,東至尖山寨,南至滾弄,西至勐古長箐山,北至慕泰、紅巖。
從清朝初期開始,果敢地區漢族逐漸增多。楊姓最終成為地方勢力,並採取鄰近土司的做法,統治了當地的其他少數民族。雍正八年(1730年),楊猷才即以“誥封奉正大夫”之名行使職權。道光年間,楊氏正式受封“世襲果敢縣令”,從而取得了合法的漢族土司統治權。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後,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後被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887年,英軍北上木邦(登尼),木邦土司降英,英國以緬北地區歸其管轄,其治下共設48 個茅扎(小土司),轄境幾乎包括整個北撣邦果敢亦被列入木邦治內。雖然英國委任果敢土司為“世襲果敢訓政布司”,但果敢土司仍堅持自己的獨立自治性。
1890年,英軍進逼佧佤山,順道進入果敢,密探邊境, 擬向鎮康耿馬推進,企圖佔領中國邊境領土。英國殖民者利用木邦土司與果敢土司交好的關係,唆使木邦土司困桑董紅拉攏果敢土司投向英國 [6]  。在光緒二十年(1894 年)簽訂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中,果敢及北丹尼劃歸中國。後因中國清政府將勐烏和烏德割與法國,英國即藉口清政府違約,力翻前議,威逼清政府重議邊界條款。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雙方在北京重議並簽訂了《中緬條約附款》,滿清政府又將果敢和北丹尼劃入英屬緬甸版圖。至此,世屬中國雲南省鎮康而在清後期曾一度獨立自治的果敢正式成為英屬緬甸的一部分 以漢族為主體的、風俗文化與鎮康相同的果敢各族人民變成了英屬緬甸國民。 [7] 
1948年1月4日,緬甸獲得獨立,果敢土司楊振材被選為緬甸首屆上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楊振聲任果敢地區下議員。二楊在緬甸首屆國會中提出“果敢系緬甸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的合法公民權益”的議案。此議案經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憲法。1962年2月,中、緬兩國劃界,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
1966年,果敢進入其歷史上最為動盪的年代,反政府武裝日漸增多。1965年,先前被政府軍打敗逃往泰國的楊振業率部回到果敢,與彭家聲聯合反抗緬甸政府。擁有150多名武裝人員、親政府的羅星漢則與政府軍聯合, 圍剿楊、彭二部。於是,果敢逐漸形成分裂、割據局面。
1967年初,楊振勳也率原土司部分武裝從泰國返回果敢,加入彭家聲的反政府行列。與此同時,楊振業則率部向政府軍投降,反戈一擊,同政府軍圍攻楊振勳和彭家聲。結果楊振勳敗走,彭家聲則被迫率部退入中國境內, 接受緬共領導。其部隊經過訓練,改編為緬共人民軍果敢一支隊,彭家聲任支隊長。果敢進入了新時期,轉而成為緬共東北軍區果敢縣。此後,彭家聲的部隊成為緬共人民軍東北軍區的主力之一。 [8] 
1989年3月11日, 時任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的彭家聲彭家富楊茂良、劉國喜、趙啓源、李忠祥等東北軍區高級軍官率部發動兵變,宣佈脱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彭家聲出任同盟軍司令,楊茂良任副司令兼參謀長。3月31日,果敢同盟軍與政府和解,成為1988年以來第一支與政府簽署和平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其轄區被中央政府劃為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兼任特區政府主席。為鞏固和發展軍事力量、維持生存,該部大力發展毒品產銷。
1992年10月,果敢同盟軍發生內訌,楊茂良兄弟打敗彭家聲兄弟,楊茂良出任果敢同盟軍總司令兼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率殘部600餘人投奔其女婿林明賢。1995年10月22日,彭家聲佤邦聯合軍撣東同盟軍克欽獨立軍的支持下,對因內部分裂、力量大大削弱了的楊茂良部發動突襲成功,重新入主果敢。經過緬甸政府的協調,果敢被一分為三,彭家聲楊茂良、孟薩拉三家各霸一方。彭家聲控制老街壩區和清水河一線,重新出任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和民族和平民主陣線主席;彭家富任果敢同盟軍司令。 [9]  該地區的居民絕大多數人操漢語云南方言,並於1983年被緬甸政府正式定名為“果敢族” 。 [2-3] 

果敢族經濟

主詞條:果敢
果敢地區98%屬山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差1200多米,立體氣候特徵顯著;耕地面積約23萬畝,糧食不能自給。過去山民以種植罌粟為主要經濟來源, 因此貧富差距很大。果敢地區工業落後,境內有中方獨資或合資的幾個捲煙廠,因銷路不好基本上處於停產狀態;另有640千瓦的電站一座和一些小型加工企業。第一特區政府的日常開支主要靠税收來維持。 [3] 

果敢族宗教

果敢屬全民信教的地區,絕大多數人信奉上座部佛教,也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果敢地區共有主要佛塔、寺廟和宗教活動場所8處。 [3] 
參考資料
  • 1.    按照緬甸現行行政區劃, 中央政府之下設省(邦);省(邦)之下為鎮(區), 相當於過去的縣。緬甸全國劃分為7 個 省和7個少數民族邦。省和邦是平級的, 所不同的是在省的轄區內, 以主體民族緬族人口居多, 而在邦的轄區內, 則以少數民族人口居多。
  • 2.    鍾智翔主編:《緬甸研究》, 軍事誼文出版社, 2001年6月, 第21頁
  • 3.    王士錄.緬甸的“果敢族”: 族稱、來歷、狀況及跨國互動:《世界民族》,2005年:2005年第5期
  • 4.    魯成旺:《果敢志》,香港:天馬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
  • 5.    雲南省鎮康縣誌編纂委員會編:《鎮康縣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第677頁。
  • 6.    光緒十七年(1891年)隨英國暗探隊至果敢的張成瑜在其所著的《偵探記》中説:“麻慄壩(果敢)亦是一個土司, 因木邦土司與之交好, 洋人使之叫來投。兼之……凡相連之土司都被木邦土司説來投降。故洋人不費半分彩禮, 安享麻慄壩地方。”
  • 7.    雲南省鎮康縣誌編纂委員會編:《鎮康縣誌》, 第678頁
  • 8.    BertilLintner, TheRiseandFalloftheCommunistPartyofBurma(the1989 Mutiny), CornellUniversityPress, 1990, pp. 47 -54。
  • 9.    MartinSmith, Burma:InsurgencyandthePoliticsofEthnicity, TheUniversityPressofDhaka, 1999, p.420
  • 10.    緬甸果敢華人民族身份的民族學闡釋  .中-老(雲南勐臘)磨憨磨丁信息網[引用日期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