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振材

鎖定
楊振材(1918年—1971年),系果敢土司楊文炳次子。因其兄長楊振源少年早夭,所以他順理成章,成為果敢土司世襲繼承人。
中文名
楊振材
國    籍
中國
職    業
世襲土司
生    卒
1918—1971

楊振材早年經歷

楊振材,系果敢土司楊文炳次子。因其兄長楊振源少年早夭,所以他順理成章,成為土司世襲繼承人。楊振材幼年私塾啓蒙,學習漢語。12歲(1930年)起,遠離家鄉,南下撣邦首府東枝,進入英殖民當局主辦的貴族學校,接受英、撣、緬三種語文教育,直至高中畢業,故既通漢語,又通英語、撣語及緬語。其中,英語能力最佳,次為撣語、緬語、漢語。據載楊振材中高個頭,體格修削。社會交際中,常着西裝革履,取向東西文化兼容。崇尚德政,禮賢下士,平易近人。主張文明改良,移風易俗,推動社會進步。被時人稱為“難能可貴的標準青年”。

楊振材二戰時期

楊振材23歲(1941)時,學成歸來,娶昆明籍魯旋珍為妻,正式受封果敢土司世襲接班人,習稱“印襲官”。從此,開始參與“襄理政務”。次年(1942)5月,日軍進佔滾弄,他協助其父楊文炳,組建抗日自衞隊,配合遠征軍抗擊日本侵略。
1943年10月,楊文泰兵變,楊振材隨其父楊文炳,被迫退入中國。在此後近半年的楊文炳被冤囚過程中,楊振材及其弟楊振聲、其叔楊文雄,奔走於楚雄、大理、昆明之間,向中英當局申訴救援,直至楊文炳獲釋。次年(1944)4月27日起,楊振材及楊振聲、楊文雄等,先後隨同楊文炳乘英國皇家飛機離開昆明,前往印度加爾各答,以及大吉嶺、卡林蓬等地療養。次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同年底,楊振材等隨楊文炳重返果敢,重掌果敢土司權利。此次磨難,前後歷時18個月。楊振材也因此比較廣泛地接觸了中國及英國、印度的三教九流,加深了對東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增強了政治運籌的才幹,為此後主政果敢奠定了基礎。

楊振材出任土司

1945年底,楊文炳宣告退居二線,楊振材由“印襲官”正式升任茅扎官,成為果敢歷史上最後一任果敢世襲土司,並展開了維新改革、重建果敢的計劃,決心將果敢建設成一個“文明法治、自給自足、繁榮富強”的自治邦。
楊振材執政第二年,即1947年2月9~12日,他以果敢土司的名義,出席了由昂山將軍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發起的丙弄會議,開始涉足聯邦、省邦的政治事務,並正式提出了果敢要求脱離木邦節制、作為撣邦的一個自治邦及果敢公民身份的政治訴求。經多方談判,最終在“邊境地區執行委員會”上得以認可。從此,果敢不再附屬木邦土司,晉升為撣邦的一個獨立自治邦;楊振材由小土司“茅扎”,晉升為大土司“坐把”,並依法獲得了民族院即上議院議員的席位,隨之又出任撣邦財政部長;但被迫放棄了對江西長箐山及勐洪的領轄權。
1950年秋,他又被推舉為緬甸聯邦代表團成員,出席了在美國紐約召開的第6屆聯合國大會,並對美國的經濟與社會進行了考察,此行歷時4個月。據説此行給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鑰匙”。回果後他曾組織動員了楊振徽等12名青年,赴仰光繼續求學,乃至接受高等教育,並因此培養了首批果籍醫生、工程師、地質學家及其他專業人員。
1951年,為便於工作,楊振材舉家遷居臘戍,國家、省邦及果敢的政務齊兼。1952年11月,楊振材奉聯邦政府密令,返回果敢,籌組地方聯防武裝,以震懾並驅逐流入果敢作亂的國民黨流亡武裝,並於次年(1953)2月,封鎖沿江渡口,同時通令“凡國民黨流亡武裝分子,一律驅逐出境;自動繳械者,準其留居果敢;有反抗者,格殺勿論”。同年3月,流入果敢的國民黨流亡武裝組織被肅清,地方開始恢復安寧。
1959年春,聯邦看守政府通令撣邦33個土司年內交權,承諾將以各土司地區財政歲入的15倍款額,向各位土司作出賠償。按當時果敢財政歲入銀洋約16萬盾計,楊振材可得到一次性賠償銀洋約240萬盾,即可變成百萬富翁,安享晚年。但楊振材表示:“決不接受聯邦政府的賠償,亦不將地方政權交給政府,而要交給果敢人民”。此言既出,受到果敢人民的廣泛擁護,但卻惹惱了臘戍軍方,揚言“如不交權,即派兵進駐”。局勢開始陷入緊張。後來看守政府總理吳奈温,親至眉苗,召見楊振材及一批果敢知名人士,聽取果敢關於地方民族自治的訴求,並承諾:“果敢可以維持自治”。同意成立一個果敢議事會,行使行政、警察、司法、教育等自治權利。因此,楊振材勉強辭去坐把之職,退居臘戍。同年5月,聯邦當局在東枝舉行撣邦各土司交權儀式,但楊振材並未出席,也從未接受過政府的分文賠償。同年6月,果敢議事會開始在炸地林掛牌辦公,主席楊啓智,副主席楊文瑞、彭積廣。同時,成立五區聯防隊,並根據聯邦當局的安排,由楊金秀出任總督導。次年(1960)春節,應果敢各界之邀,楊振材曾返回果敢省親,在新街受到3萬多人民羣眾的夾道歡迎,成為對他的人格和政績的肯定性註釋。後來歷史表明,楊振材所交出的行政權,既不是議事會接掌,也不是果敢人民自治,而是被其妹楊金秀所獨尊,果敢由此進入了后土司時期的動盪與不安。楊振材後來回顧説:“土司制度廢除,雖為大勢所趨,實則未防患於未然。本人交權以後,未能使人民確立自治政府;主政者從事聚斂,致使局勢演變至不可收拾地步,實愧對祖宗及人民;撫今追昔,能不悔乎”!
1963年10月,聯邦政府拘捕了“安全監督”楊金秀,株連退居臘戍的楊振材,他“在未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被捕入獄”。次年(1964)6月,又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被釋放”。此後,他接待了許多因動亂而流亡南下的果敢難民,儘可能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往往“陷於苦澀難言的煎熬之中”。

楊振材去世

1971年秋,楊振材因患血癌,醫治無效,在臘戍辭世,終年54歲。楊振材及夫人魯璇珍,育有2男6女,皆受過高等教育,事業各有所成。其中女兒楊麗,定居澳大利亞悉尼,已用英文寫成《楊家·一個未知邊境的守護者》一書,比較全面系統和客觀辯證地評述了楊氏家庭的源流及興衰,並在內封屏頁題句:“為了紀念我的父親果敢土司楊振材和奉獻給我的母親土司太太魯璇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