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板凳龍

(閩浙地區板凳龍)

鎖定
板凳龍, 是起源於河洛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普遍存在於我國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動。這一元宵節習俗已有幾個世紀。其中福建是當地人迎神、祈福的一項民俗活動,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村民們把一節節的板凳鑽孔連接,一户一節,組成板凳長龍,可達兩百多米長,非常壯觀。
2008年春節,中國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的“板凳龍”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
板凳龍相傳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 ”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而大田的板凳龍的習俗據聞由八姓入閩時期中原的先民所帶來,如今,大田板凳龍已成為遠近聞名傳統習俗。
中文名
板凳龍
形    式
舞蹈、龍燈地花鼓
起源地
河洛中原地區
性    質
傳統民俗活動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板凳龍歷史演變

這一種舞龍舞蹈,相傳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一條水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於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並把它連接起來(人們稱之為"板凳龍"),人們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龍舞還有"幹龍"、"濕龍"之分,"幹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龍"到之處,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濕。

板凳龍製作工藝

大田板凳龍的製作過程
大田板凳龍的製作過程(10張)
大田板凳龍,其實就是在長板凳上紮上透明的精美塑料面紙,裝飾上各種彩花,並在內部安置兩個蠟燭槽,兩端分別鑽上直徑5釐米左右的圓孔,再用長約70釐米左右,直徑同上的硬木棒將其串聯起來,點上蠟燭在街上圍着村子巡遊。其歷史之悠久已逾千年,燈龍何以,製作精巧,集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 與扎、制、編、糊等工藝於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於一爐。
製作龍頭骨架的時候,在長條木板上用竹篾大體紮成框架,然後再用更細一點的竹篾製作出細節。竹篾與竹篾之間早年是用毛邊紙製作的紙繩纏住,如今為了方便用細鐵絲捆綁。
骨架製作完成後,再用彩紙、透明紙、塑料紙等糊於外層。外層的紙糊好後,再用彩紙剪出龍鱗、鱗紋和其他的裝飾,並貼在龍身上,而這些活兒則由村裏的心靈手巧的婦女完成。最後,在龍節接頭處,用彩筆寫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吉語,整個龍頭的製作算是完成了。

板凳龍活動地區

板凳龍 板凳龍
福建大田縣、福建永安青水畲族鄉福清市(高山鎮、三山鎮、沙浦鎮)、尤溪梅仙鎮、南平市樟湖鎮和江西上饒地區、玉山縣、浙江金華婺城區金東區、東陽市浦江縣、武義縣、永康市義烏市蘭溪市磐安縣温州市永嘉縣樂清市麗水市松陽縣、雲和縣縉雲縣、台州市仙居縣安山村 [1] 重慶市巴縣、郴州市的桂東縣、南昌市石崗鎮、豐城市隍城鎮等地有舞板凳龍的習俗。

板凳龍耍法

板凳龍 板凳龍
板凳龍有多種式樣的耍法。有獨凳龍。一條家用普通花條板凳飾以彩龍(木刻或扎紙校彩繪),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時,兩手分別執前後腿。二人玩時,一人執前兩腿,另一人執後兩腿。三人玩時,前二人各以側手執一腿,後一人雙手執兩腿。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着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有多凳龍,在一些地方又稱長板龍,組成人數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舉一凳。前一名示龍頭,後一名示龍尾,其餘為龍身。另由二人舉寶珠逗引龍行進,數人協調行動,節節相隨,時起時落,穿來擺去。有時一條龍從頭到尾,要用八十多條板凳相連,板與板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一個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條板凳上都扎着花燈(替代龍體),花燈上都畫了自己喜歡的花草、樹、鳥等圖案,由於每隻花燈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畫,為此八十多隻花燈的圖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當然由於民族風情不同,有些地方的板凳龍上的圖案以統一的祥雲為主,類似於鱗片,寓意吉祥如意。舞龍時,到了夜晚,花燈內點燃燭光,形成一條長長的燈。
浦江板凳龍 浦江板凳龍
有篾扎板凳龍,即用竹篾紮成龍形置於板凳之上 ,以木腳示龍爪,造型逼真。板凳龍其中較為有名的一個分支是江蘇興化沙溝的民間板凳龍。沙溝板凳龍源自明末清初的東嶽廟會,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沙溝“板凳龍”已被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興化市沙溝鎮的“板凳龍”健身舞隊,代表泰州市參加在邳州舉行的江蘇省第三屆全民健身創新項目展示表演,獲優秀表演獎和優秀創新獎。
吉尼斯記錄2003年2月18日,東陽市花園村曾經組織長達1788橋的龍燈,創下吉尼斯紀錄。2009年2月12日,他們再次挑戰極限。 經東陽市公證處人員公證,這項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申請手續已經寄到英國總部。扛這條龍的包括替補隊員有5000多人,觀看的則有20多萬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