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人橋燈

鎖定
石人橋燈又稱龍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悠久,始於晉、興於唐、盛於明清,代代相傳長盛不衰。千百年來,石人橋燈以其形式之獨特、規模之宏大、氣勢之磅礴、技藝之高超、民風之濃厚而聞名。傳説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1] 
中文名
石人橋燈
又    稱
龍燈
始    於
興起地區
江西上饒

目錄

  1. 1 簡介
  2. 2 燈會
  3. 將燈
  1. 備燈
  2. 扮燈
  3. 出燈
  1. 車燈
  2. 圓燈

石人橋燈簡介

石人鄉位於江西上饒西北方向,是道教聖地,被譽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其獨特的文化底藴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其中石人橋燈就是石人文化的一絕。
龍頭 龍頭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活動,石人橋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體形高大、威武雄壯,由竹篾紮成,外飾彩紙,高約3米,長約5米,可同時點24支蠟燭,象徵一年24個節氣。嘴含龍珠,龍珠製作精巧,由36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竹篾環疊成正好100個角的球,俗稱“百角球”。龍身俗稱“子燈”,由燈板連接而成,每塊燈板長約2m,寬約0.2m ,在距板端約30釐米處託着兩個可點蠟燭的花燈,每塊燈板由一人扛抬,整個橋燈可分可合。橋燈連接起來,象徵龍的傳人薪火相傳,子孫滿堂。龍尾形似橫卧的S,飾有鱗片、龍爪、尾翼略翹。龍頭龍尾都飾有彩旗,上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語,寄託着勞動人民的美好心願。
石人鄉素有“橋燈之鄉”的美譽,村村都有龍燈會,每班橋燈少則數十橋,多則數百橋。千百年來仍然延續古代祭典禮儀,與石人殿獨特的“廟會”文化融為一體。每年燈會時,數十班橋燈象一條條巨龍,向道教聖地石人殿彙集,龍頭咬着龍尾,龍尾接着龍頭,浩浩蕩蕩,連綿數百米,如蛟龍出海,似銀河落地,處處是燈的海洋,奼紫嫣紅,十分絢麗。

石人橋燈燈會

石人鄉橋燈,從開始到結束一般經歷“將燈、備燈、扮燈、出燈、車燈、圓燈”六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飽含着濃厚的民俗風采。

石人橋燈將燈

就是用激將法,激勵人們大鬧龍燈。每年關,由村裏的熱心人士籌錢,大家互相激勵與攀比,甲出一百,乙就出兩百以壓過對方,錢籌的越多,橋燈就將的越長,把大鬧花燈的前奏曲吹的響徹雲霄。於是有的村規定每户抬一橋,有的則按勞動力每人一橋,村村處處呈現一派家家無閒人,忙着鬧花燈的豐年農家樂形象。

石人橋燈備燈

包括放龍頭板,和砍龍頭竹兩個環節。石人人抬龍燈有着古老的傳統,把放龍頭板和砍龍頭竹看的十分莊重。每年元宵圓燈,要把用過的龍頭板抬到祠堂或廟宇妥善保存,一般不能隨便亂動,以求全村太平清吉。次年春節發動抬龍頭燈時,只要誰敢把龍頭板放下來,誰就得把龍燈組織起來。因此放龍頭板是一件很慎重的事,非地方權威人士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放龍頭板時,先放三響火銃,接着燃放鞭炮,敲鑼打鼓把龍頭板從高處放下來,披上紅布,前呼後擁,抬着送到編扎龍頭的堂屋裏去。所經之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謂之祈安接福。砍龍頭竹同樣很莊重,砍竹者們手提大刀,腰繫紅布,一路敲鑼打鼓上山,到了竹林先鳴放火銃,再把紅布紮在竹林中最老最大的毛竹上,插上香紙,燃放鞭炮,以求木竹豐茂,年景風調雨順,然後選擇粗大節稀的毛竹砍下,披上紅布敲鑼打鼓連同竹技一同扛進村。

石人橋燈扮燈

石人鄉村村都有龍頭會組織,選有龍頭手,由長者牽頭,以老帶新,代代相傳。石人人把龍燈的製作叫作“扮燈”。龍頭龍尾由民間藝人即橋燈傳人打扮,子燈則由每個抬燈人家庭打扮,男人制燈架,女人剪燈花,分工明確。尤其燈花名目煩多。一隻龍燈燈籠表面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共三十二幅圖案,每幅圖案不能雷同,諸如“銀波疊浪”,“喜鵲鬧梅”,“猴子摘桃”,“八仙飄海”等應有盡有。所用燈紙薄如蟬翼,燈花線條細如髮絲剪貼工藝十分精細,平時幹慣了粗活的婦女、姑娘們,得坐下來靜心修練幾天,才能動剪。石人一帶農村有句民謠:“男人看鋤把,女人看燈花”。以燈花剪的好壞來評價女人能幹與否的標準,因此男人們常以妻子能剪得一手好燈花而自豪。燈會時,數以萬計的燈迷們繞着數百板橋燈,指指點點,談論着那板燈花好,誰家媳婦賢。

石人橋燈出燈

敲鑼打鼓迎龍燈 敲鑼打鼓迎龍燈
待家家户户的子燈製作好,龍頭手們便擇定晴天的晚上出燈。
當日下午龍頭在一羣人的擁護下,敲鑼打鼓、吹拉彈唱地來到村頭祭祀土地,同時也是召集子燈,宣告晚上出燈的喜訊。整個下午都會時不時有兩位小鼓手抬着大鼓大鑼繞村走着敲打着,後面跟着一大羣了孩子高聲唱着催燈歌,“咚咚咚,叮叮叮,在家晚上好出燈”;“龍嘴一呀(張),財喜進家”;“龍頭一搭,保國又保家”……於是家家户户便緊張的忙碌開來,婦女們趁早做晚飯,男人們忙着擦燈板,換上清一色的衣服,綁上純白色的綁腿,如同上戰場一般,嚴陣以待。
夜幕降臨了每板橋燈都點燃蠟燭,擺入廳堂,廳堂中央的火盤,燃燒起檀香柏木和茶葉,以示吉慶。此刻整個廳堂香煙燎燒,金碧輝煌,火銃三響,家家鞭炮齊鳴,健兒們個個燈板上肩,萬燈齊發,星星點點,湧向接燈場。首先一板板分散的橋燈連接起來,再接上龍頭、龍尾,形成一條巨形火龍,走村串鄉時,配以鑼鼓、嗩吶、蕭笛之樂,鳴放火銃,浩浩蕩蕩。每到一個地方,均會有人鳴炮“接燈”,給每一橋子燈繫上紅布、紅毯以示祝賀,並有煙酒等食物犒勞抬燈手。
石人橋燈 石人橋燈

石人橋燈車燈

車燈 車燈
車燈即在空曠的場地上轉燈,俗稱舞燈。石人橋燈玩耍花樣獨特,有“火繩索”、“風車紐”、“包龍頭”、“包龍尾”、“單眼鏡”、“雙眼鏡”、“小團圓”、“大團圓”、“太極八卦”等。車燈時,數百板連接在一起的橋燈在場地上形成大小十幾個包圍圈,時而龍頭在裏龍尾在外,時而龍尾在裏龍頭在外,循環往復,激烈旋轉。包龍頭時,只要龍頭在中間轉個身,外圈就得繞場一週,因此,橋燈運動,一層比一層激烈,在最外圈的龍燈手常常有因跟不上而成羣跌倒甚至被龍尾巴拽飛的,但他們從不抱怨,反而喜氣洋洋,站起來又繼續“戰鬥”。整個場地上,彩燈飄忽旋轉,燭光時暗時明,使人眼花繚亂,分不出南北西東。這時振奮的羣情達到了沸點,忘情的燈迷們喊啞了嗓門,拍紅了巴掌的,跳痛了雙腳,然而這一切都要等賞燈結束後才能感覺到,這大概就是石人橋燈的魅力所在吧。

石人橋燈圓燈

龍燈一般要出燈三次,元霄之夜既是玩燈的高峯期,又是燈會的結束期。這一夜玩燈者和觀燈者都通宵達旦,盡情盡興,直到把這隻只彩燈摔個稀巴爛為止,當地俗話叫做“打破大門養大豬”,意思是婦女姑娘們剪的燈花應該打破了,讓她們騰出手來養大豬發財致富去吧。因此,石人人不會因摔破了花燈而不快,反而認為是一件吉利的事,怪不得他們玩起來那麼忘情,那麼至一切於不顧。
在圓燈之夜,龍燈都要繞村一週,一條長長的巨形火龍,象徵着團結和力量,預示着全村人們團結一至,共同奮鬥,建設美好家園,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 擱起燈橋板,犁耙噹噹響”,每年燈會一結束,農民們便帶着玩燈時的餘興,投入緊張的備耕生產,爭取以豐碩的勞動成果迎接下一年度的橋燈會的到來。
參考資料
  • 1.    石人橋燈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引用日期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