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西教會大分裂

鎖定
東西教會大分裂,又稱色路拉里烏分裂,是指基督教東派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的正式分裂。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後,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説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説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區中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廷爭奪勢力範圍;再加上教義方面的分歧,終於在1054年相互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中文名
東西教會大分裂
外文名
The Great Schism of West and East
發生時間
1054年

東西教會大分裂歷史背景

基督教形成初期,教會就已分成東西兩派。西部羅馬教會力圖居普世教會之首,遭東部君士坦丁教會反對,之後為爭奪教會最高權力展開長期的鬥爭。8世紀,教皇國成立後,東西兩派教會愈加疏遠。858年拜占庭皇帝任命佛提烏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羅馬教皇不予承認並開除佛提烏教籍。佛提烏認為自己權位不在羅馬教皇之下,也在867年開除尼古拉一世教籍(佛提烏分裂)。雙方破裂由此發端。 [1] 
教義上的爭執也是導致分裂的原因之一。6世紀,西班牙歸順天主教,西班牙教會在未經東部教會同意的情況下,首先將《尼西亞信經》聖靈“從父出來”一句,改作“從父和子出來”。為此,東派教會認為這違背了共同遵守的信條,雙方為此長期爭論不休,即所謂“和子句”糾紛。後一度達成和解。1014年,羅馬教皇又將“和子”詞引入《尼西亞信經》,爭端再起。 [1] 
同時又發生南部意大利教會的歸屬問題的爭執。1050年,羅馬教皇通諭號召廢止已滲入意大利南部拉丁教會的希臘禮儀,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針鋒相對。雙方互不妥協,彼此指控,矛盾激化 [1] 

東西教會大分裂事件經過

1054年,君士坦丁堡牧首色路拉里烏指責西方教會用無酵麪餅祝聖聖體。羅馬教皇利奧九世派樞機主教洪貝爾等三人帶一封措詞嚴厲的信件,於同年4月抵君士坦丁堡,要求就所謂君士坦丁堡教會存在異端等問題進行談判。4月19日利奧九世死,洪貝爾等人在君士坦丁堡因遭冷遇,色路拉里烏拒絕就指控的問題進行會談。洪貝爾惱羞成怒,於7月16日徑直闖入君士坦丁堡索菲亞大教堂,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一份關於詛咒東方教會、革除牧首教職的“訓諭”放在聖餐桌上,拂袖而去。此訓諭指責東方教會里充滿各種異端,如阿里烏派、瓦列齊派、多納圖派、尼古拉派、買賣聖職者等。訓諭還宣佈絕罰牧首色路拉里烏。這大大激怒了色路拉里烏,在拜占庭皇帝的支持下,色路拉里烏對羅馬教皇採取了以牙還牙的態度,於7月20日在索菲亞大教堂召開宗教會議,譴責並焚燬教皇的書信,稱洪貝爾等使節為“瀆神的人”,宣佈革除羅馬教皇及其使節的教籍,自稱為東部教會之首。 [2-3] 

東西教會大分裂事件影響

從此,東西方教會斷絕往來,正式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雙方近1000年斷絕一切來往,彼此互相攻擊。 [1] 
參考資料
  • 1.    孫鼎國主編.《西方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0頁
  • 2.    文庸、樂峯、王繼武主編.《基督教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98頁
  • 3.    王覺非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2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