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汶村

(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下轄村)

鎖定
東汶村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在東石圩以東3公里處。北鄰涼庭村,東南與太陽村相連,西鄰汶水村。含黃行、上汶、新田三個自然村;轄土陂子、柿子樹下、老屋、新屋、坪上、農會、松山尾、坑背、坑尾角、新村、石下、上屋、當鋪、下排、中心、田隆、大坑頭、岌下、石巖前、梧桐橋、新田、過塘頭、張屋、茶園、大圳下共25個村民小組。有李、林、劉、鄧、何、張、熊、華、楊九姓人共居,漢族,講梅州金柚(客家話)。全村共792户,3020人。東汶村委會原與汶水村委會在人民公社體制時同屬汶水大隊,1961年自汶水大隊分出,新成立東汶大隊。
中文名
東汶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
電話區號
0753
人口數量
3020人
機    場
梅州客都機場
火車站
梅州站梅州西站
車牌代碼
粵M
方    言
梅州話
村名由來
汶水東部

東汶村名字由來

因地理位置在汶水東部而得名“東汶”,一直沿用至今。1989年改設東汶管理區,1999年設東汶村委會。
東汶村 東汶村

東汶村社會概況

東汶村交通便利,S332線貫通全村。還有通往黃行村村道也實現了水泥路面。
東汶村境內有東汶小學(完小)、黃行小學(初小)兩間小學。

東汶村經濟概況

東汶村岌下鐵礦資源豐富,礦質優良,已有三十多年開採歷史。石巖前一帶石灰石資源充足,質量好,是燒製石灰和加工水泥的好材料,已有百年開採歷史。境內還有未開採的錳礦。
東汶村共有耕地1650畝,山林面積1126畝。農產水稻、花生、黃豆等,水果有梅州金柚、三華李等,農業人口人均年收入3657元。
東汶村大坑頭建有水電站一座,黃行村建有黃行水庫一宗。
清朝乾隆年間,上汶村劉述元上京考取了進士,在四川省任過知縣等職。

東汶村信息通道

【大坑頭】 村東北部,是偏僻小山溝,距村委會3公里,這裏是上方三條山坑彙集處,形成較大的坑而得名,住林、熊兩姓18户76人,林姓與東石村裏的林姓同一祖宗,明嘉靖40年以福建上杭遷來;熊姓從何處遷來不詳,村民以種糧為主,耕山為副,兼鐵礦為業。
【岌下】 村東北面,距村委會1公里,地處尖山南麓崗下,故名岌下,盛產鐵礦,1958年大鬧鋼鐵時曾在這裏大開採,九十年代初,東石礦產公司在這裏大規開採至今仍有少量出產,村民44户198人,全為林姓,過去以農業為主,自鐵礦開採後,多以採礦為業,多有致富者。
【石巖前】 村東北,距0.5公里,南面有一座石灰岩山而得名, 石灰岩歷為燒石灰,鎮政府(和前公社)在這裏辦廠燒石灰,八十年代後開採為制水泥的原料,這裏住林、華兩姓44户197人,平遠—新布的公路由此經過,村民以農業為主,岌下鐵礦開採後,多有采礦為副業致富的。
【大圳下】 村東北,距村委會1公里,引大坑頭溪水灌田的大圳經此處,故名大圳下,住林姓19户82人,以農業為主,岌下鐵礦開採後,多有參加採礦致富的。
【新田上】 村委會東北,距0.5公里,舊時這裏是神社名—新田社,住林、劉兩姓,均於明、清時遷來,共24户103人,歷以種田為主,岌下鐵礦開採後,多有參加採礦致富的。
【梧桐橋】 周圍村民諧間叫“魚塘頭”這裏豎有清代的石桅杆一條,又叫“石眉”(桅)隊,村委會東北,距0.5公里,住林姓36户173人,蕉平公路過此,村民以農為主,兼採鐵礦為業。
【過塘頭】 村委會東北,距0.7公里,這裏有口魚塘,舊時老路由塘沿經過而得名,住揚、林兩姓,明末清初從外地遷來至今揚姓為15代,林姓為17代,共16户55人,以農為主,兼採鐵礦。
【茶園下】 村委會址後面。為劉姓17户80人,舊有連片的茶樹地而得名,以農業為主,這裏是平遠歷代“四大進士”之一的劉進士(劉述元)出生地,門前仍豎有乾隆九年中舉、乾隆十年中進士的桅杆石夾四根,上刻有高中的年月字樣,村民以農業為主,兼有采鐵礦為業的。
【石下】 是石巖前的石山下方,有一天然的十餘米寬的白麪巨石,下面居住點命名為“石下”住林、李兩姓31户126人,村民以農業為主,兼有采石灰石和採鐵礦為業者。
【張屋】 村委會西北,住張氏20户85人,東石至蕉嶺的公路從屋後經過,以姓氏命名,故名“張屋窩裏”,村民以農業為主。
【當鋪】 距村委會0.2公里,又名為“下屋”清代在這裏一菜“當鋪”而得名,住林姓37户156人,住石巖前的石灰廠大路由此經過,村民以農業為主,兼有采礦為副業者。
【中心隊】 距村委會0.3公里,大集體時分隊順序而命名,住林、劉兩姓37户114人,以農業為主。
【下排】 又稱麻園裏,距村委會址0.5公里,住林\劉\何三姓53户217人,均為明末清初遷來,東石新布公路經過此,以農為主。
【田隆裏】 村委會西、距0.7公里,地處田段中間而命名,住林、何兩姓36户135人,以農業為主。
【土陂子】 村委會東南距1公里,大坑頭,扁坑兩溪水彙集後的東汶河由此經過,上築土陂供灌溉而得名,住李、林兩姓,24户104人,以農業為主。
【柿子樹下】 昔有柿子樹一片而得名,村委會東南距1公里,住李、林兩姓23户99人,以種水稻為主。
【老屋】 村東南距1.2公里,總地名為“黃坑角”是清代從今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遷此定居的祖屋,住36户134人,以農業為主。
【坪上】 是黃坑角一小地名、村委會東南1.3公里,此處與周圍住地相比較為平坦而得名,純為李姓33户113人,以農業為主。
【新屋下】 村委會東南方,距1.3公里,是老屋子孫後建的新屋而命名,李姓28户99人,以水稻種植為主。
【松山尾】 村委會東南距1.3公里,是黃坑角邊沿,大片的松樹山下而得名,李姓,27户118人,以農業為主。
【坑背】 村委會東南距1.5公里,有小坑與新屋和松山尾相隔,故稱坑背,李姓33户132人,以農業為主。
【坑尾角】 坑背的上端,以溪流的尾端而得名,村委會東南,距1.5公里,住李、鄧兩姓,23户107人,以農業為主。
【新村裏】 二百多年前,黃坑角片在這裏新開闢的居住點,故定名為新村裏,村委會東南,距約1.5公里,李姓18户91人,以農業為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