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人

(朝鮮王朝朋黨)

鎖定
東人(동인)是朝鮮王朝時期的一個朋黨。 [1] 
中文名
東人
釋    義
朝鮮王朝時期的一個朋黨

東人朋黨始末

東人東西分黨

朝鮮宣祖初年,在當時富有文名的儒士金孝元與明宗妃仁順王后的弟弟沈義謙之間的對立成為東人興起的契機。當時新進士類支持金孝元,既成士類支持沈義謙,由此發生“東西分黨”。 [1] 
金孝元和沈義謙兩人的對立起因於人事權的要職——“銓郎”職。當時,狀元及第、富有文名的金孝元受吳健和當時的弘文館直提學金繼輝推薦,出任銓郎。沈義謙則指責他曾經是中宗妃文定王后的弟弟領議政尹元衡的門客,説他是阿附權勢的儒生,加以反對。但不久後,就任銓郎的金孝元即將調任慶興府使之際,沈義謙的弟弟沈忠謙被薦舉為後任。金孝元出來反對,説國王外戚不可擔任銓郎之職。 [1] 
圍繞銓郎一職,金孝元和沈義謙不和,官吏和士林之間也各自站隊,分成了支持金孝元的一派和支持沈義謙的一派。.當時金孝元家住在漢城東部的駱山乾川洞,所以支持他的一派就叫“東人”;沈義謙家住漢城西部的貞洞,所以支持他的一派就叫“西人”。 [1] 
東人領袖金孝元師從信奉“主理哲學的道學”的嶺南學派的雙壁,即李滉曹植。所以東人的思想背景與學統就根據的是“主理哲學的道學”,學統也屬於嶺南學派。因此,屬於東人的主導人物中,除了個別人外,大部分都是李滉和曹植的弟子。 [1] 

東人李珥調停

東西分黨後,當時任司憲府大司憲的李珥為了預防政爭的爆發,曾上疏請求將金孝元和沈義謙都予以外放。按左議政盧守慎的主張,金孝元任慶興府使,沈義謙任開城留守。慶興地處咸鏡道極邊,這種措施對金孝元不利。追隨金孝元的人也就更加不滿。結果朝廷的處分惹出爭端,金孝元和沈義謙之爭也在朝臣中公然引起爭議,由此明顯地呈現出各自的支持、批判勢力的色彩。李珥調停紛爭反而造成了“東西人名目”的成立。 [1] 
此後李珥雖然繼續努力促成東、西士類的和解,但收效甚微,政爭更加激烈。1580年,落鄉的沈義謙被任命為禮曹參判,當時的掌令鄭仁弘予以彈劾,但因李珥的上疏而無事。此後,1584年,起調停作用的李珥去世。李潑、白惟讓等與東人合勢,攻駁沈義謙。西人中出現淘汰者,沈義謙也被罷職,東人遂逐漸得勢。 [1] 

東人內部分化

東人掌權後,1589年因鄭汝立謀反事件,一時曾被西人趕下台。但在1591年,由於西人巨頭鄭澈提出世子冊封問題而倒台,以此為契機,東人再次掌權,並對反對黨展開流血肅清。此時,西人鄭澈治罪問題導致東人內部出現意見對立,分裂為要求處死鄭澈的過激派和只遣送歸養的穩健派。前者稱“北人”,後者稱“南人”。於是“東人”作為一個整體不復存在。 [1] 

東人歷史評價

李珥:今日可用之士,皆入東西之目矣。其所謂東者,則多指年少新進,而志於為善,勇於謀國,誠心方盛,此當誘掖扶植,宰制裁成,而不可排抑以沮其志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