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米特魯·科列烏

鎖定
杜米特魯·科列烏(Dumitru Coliu;保加利亞名:迪米塔·科列夫,Dimitar Kolev(Димитър Колев);1907年11月7日,瓦西列耶瓦,——1985年,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務活動家、國務活動家和軍事活動家,羅馬尼亞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老戰士。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羅馬尼亞人民軍少將。 [1-15] 
中文名
杜米特魯·科列烏 [2] 
外文名
Dumitru Coliu [2] 
別    名
迪米塔·科列夫 [3] 
國    籍
羅馬尼亞 [2] 
民    族
保加利亞族 [1] 
出生日期
1907年11月7日 [2] 
逝世日期
1985年 [2] 
職    務
革命家政治家工人將軍 [1] 
出生地
保加利亞卡利亞克拉縣瓦西列耶瓦鄉 [2] 
榮譽稱號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2] 
軍    銜
少將 [2] 
政    黨
羅馬尼亞共產黨 [1] 

杜米特魯·科列烏人物傳記

杜米特魯·科列烏革命活動

1907年11月7日生於保加利亞王國多布羅加地區卡利亞克拉縣(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被割讓給大羅馬尼亞,1940年根據維也納仲裁裁決和克拉約瓦條約隨南多布羅加歸還保加利亞,今屬保加利亞多布里奇州)的瓦西列耶瓦鄉,保加利亞族。早年在家鄉當皮革工人並參加工人運動,1923年加入皮革工人工會。1925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1930年任多布羅加革命運動組織(受羅共領導)區委書記,1931年任縣委書記。1935年任羅馬尼亞共產黨多布羅加州委員會委員,1936年被免職。1937——1940年任多布羅加州黨委第一書記。1938年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40年前往蘇聯,在羅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20世紀40年代在莫斯科結婚,妻子奧爾加是蘇聯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杜米特魯·科列烏軍事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杜米特魯·科列烏一直僑居莫斯科,是羅馬尼亞共產黨“莫斯科局”成員和安娜·波克爾的忠實戰友。他在蘇聯參與籌建羅共領導下的正規軍事力量。1943年10月被授予上尉軍銜,任“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德布勒森”志願師第2步兵團政治處主任。1944年晉升為少校。1944年8月——1945年8月任第2步兵團政治委員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5] 
1944年“八·二三”革命(羅馬尼亞八·二三武裝起義)勝利後,科列烏回到羅馬尼亞,1945年8月15日任“霍里亞、克洛什卡和克里桑”志願師政治委員,晉升為中校。1945年10月21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杜米特魯·科列烏當選為羅共中央委員。1946年任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軍事部長。1947年12月29日——1949年2月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部行政秘書長,1947年12月29日晉升為上校,1948年5月1日晉升為少將。1949年5月任羅馬尼亞駐蘇聯武官,1951年解任回國。科列烏作為黨的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為羅馬尼亞人民軍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杜米特魯·科列烏 杜米特魯·科列烏

杜米特魯·科列烏黨務領導人

1948年2月21日至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與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召開統一代表大會(羅共“六大”),兩黨合併為羅馬尼亞工人黨,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科列烏當選為工人黨中央委員。1951年任羅馬尼亞工人黨普拉霍瓦州委員會第一書記。1952年3月6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軍事事務特別總局局長。1952年5月27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杜米特魯·科列烏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而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均是在此之後的1954年4月全會上才進入政治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952年10月6日任羅馬尼亞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1953年1月29日——1955年6月2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團委員。1954年4月——1955年6月2日任羅馬尼亞工人黨布加勒斯特州委員會第一書記,併兼任駐布加勒斯特第二集團軍(暨第二軍區)軍事委員會委員(至1956年4月4日)。1955年4月4日——1961年3月20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主席。在1955年12月23日至28日的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在1960年6月20日至26日的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羅馬尼亞共產黨“八大”)上,杜米特魯·科列烏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在1965年7月19日至24日的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在1969年8月6日至12日的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1974年11月24日至27日的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科列烏均當選為羅共中央委員。1974年3月9日任環境保護全國理事會成員,1975年當選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成員。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杜米特魯·科列烏是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代表。1948——1952年當選為蘇恰瓦州普特納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52——19661年當選為普洛耶什蒂州北普洛耶什蒂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1——1975年當選為馬拉穆列什州巴亞馬雷第1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1980年當選為尼亞姆茨縣巴勒茨特什蒂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53年1月24日——1955年6月2日任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1961年3月25日——1965年8月21日任大國民議會新憲法制定委員會成員。1969——1975年任大國民議會農業和林業委員會主席,1975年3月22日——1980年3月28日任大國民議會人民委員會和地方政府管理委員會主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科列烏在大國民議會主持1952年憲法投票表決 科列烏在大國民議會主持1952年憲法投票表決

杜米特魯·科列烏斯大林主義者

杜米特魯·科列烏是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人中的強硬派,他是斯大林斯大林主義的積極追隨者。他曾追隨安娜·波克爾的“莫斯科局”,但當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動手解決“波克爾-盧卡集團”時,他和彼得·博裏勒倒向了喬治烏-德治一邊,並受到喬治烏-德治的重用。在1954年至1965年間,杜米特魯·科列烏先後領導國家監察委員會和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特別是作為黨內監督機構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在歷次政治清洗中負責對黨員、幹部進行審查、甄別和組織處理,同國家保安部門一樣,扮演了“政治警察”的角色。 [3]  [12]  [16]  [13]  [14]  [15] 
1960年,在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因參與1957年“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分裂主義集團”圖謀廢黜喬治烏-德治的“反黨活動”而被“邊緣化”後,科列烏接管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工作。到了1961年,科列烏等國際派的老同志開始崇尚民族共產主義。齊奧塞斯庫上台後,為了鞏固執政地位,營造團結氛圍,依然沿用喬治烏-德治時代的“老班底”。1969年羅共“十大”時,已經坐穩江山的齊奧塞斯庫選用新人以鞏固權力基石,那些被認為老邁、無能或者是與喬治烏-德治時代有着過分聯繫的名聲很壞的人紛紛下馬,作為“老近衞軍”重要一員的科列烏從此退居二線。 [3]  [12]  [16]  [13]  [14]  [15] 
在1979年11月19日至23日的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杜米特魯·科列烏因年邁不再當選中央委員,1980年3月9日羅馬尼亞第八屆大國民議會代表普選時不再當選大國民議會代表,從此退休。1985年在布加勒斯特病逝,享年78歲。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杜米特魯·科列烏榮譽

杜米特魯·科列烏曾榮獲多項功勳獎章和榮譽稱號。1945年被授予三級保衞祖國勳章;1946年被授予蘇聯紅星勳章;1947年6月8日被授予“勇敢者米哈伊”三級勳章;1948年被授予“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二級勳章;1949年被授予三級勞動勳章、二級保衞祖國勳章;1957年被授予“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一級勳章;1959年被授予一級“八·二三”勳章;1961年5月被授予“羅馬尼亞共產黨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獎章;1964年8月23日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與鐵錘”金星勳章;1966年被授予一級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勳章;1971年5月4日根據國務委員會第157號政令,被授予一級保衞祖國勳章;1974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勝利勳章。 [2]  [3]  [6]  [7]  [17] 
參考資料
  • 1.    《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編寫組.《當代國際人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
  • 2.    洛麗卡·多佈雷.《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傳記:1945——1989年》.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科學與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第167頁
  • 3.    梅羅尼亞出版公司編輯.《羅馬尼亞歷史人物傳記辭典》.布加勒斯特:梅羅尼亞出版公司,2008年
  • 4.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世界人物大辭典編委會編輯.《世界人物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東歐中亞問題譯叢》編輯部【編譯】.《世界政壇人物辭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
  • 6.    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譯】.《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82年
  • 7.    吳春秋【主編】.《外國軍事人物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 8.    顧德如【主編】.《中外軍事人物辭典》.北京:《解放軍報》長征出版社,1996年
  • 9.    李鋒 王榮科 王先俊 張凱 主編.《政治人物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 10.    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新編世界社會主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 11.    彼得·歐普里什博士【著】.《關於1944年8月23日時的羅馬尼亞共產黨人》(存錄於科內爾·卡普博士【主編】《羅馬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國際背景的研究和信息》中).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軍事出版社、羅馬尼亞技術出版社,2005年:第156~176頁
  • 12.    弗拉基米爾·蒂斯曼內亞努【著】.《斯大林主義時期: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政治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2~175頁
  • 13.    弗拉基米爾·蒂斯曼內亞努主編.《總統委員會關於羅馬尼亞共產黨專政時期調查研究的最後報告》.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總統特別調查委員會,2006年
  • 14.    丹尼斯·德拉坦【著】.《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恐怖:喬治烏-德治和極權國家》.紐約:聖馬丁出版社,1999年
  • 15.    阿德里安·喬羅亞努【著】.《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肩膀上,論述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運動史》.布加勒斯特:庫爾泰亞堡出版社,2005年
  • 16.    丹·卡坦努思.《斯特凡·福裏什案件,從喬治烏-德治到齊奧塞斯庫的權力鬥爭》.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天空出版社,1999年
  • 17.    Biografie in Consiliul Național pentru Studiera Arhivelor Securității. Membrii C.C. al P.C.R. 1945–1989. Dicționar, S. 167 f.  .Membrii C.C. al P.C.R[引用日期2016-08-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