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村中晚望

鎖定
《村中晚望》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作品。
作品名稱
村中晚望
作    者
陸龜蒙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處
《甫裏集》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村中晚望作品原文

村中晚望
抱杖柴門立,江村日易斜。
雁寒猶憶侶,人病更離家。
短鬢看成雪,雙眸舊有花。
何須萬里外,即此是天涯。 [1] 

村中晚望作者簡介

陸龜蒙像 陸龜蒙像 [2]
陸龜蒙(?~公元881年),唐代農學家文學家藏書家,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裏先生,江蘇吳縣人。他年輕時豪放,通六經大義,尤精《春秋》。舉進士不第後,從湖州刺史張博門下游,隱居松江甫裏,人稱“甫裏先生”。置園顧渚山下,不與流俗交接,常乘船設蓬席,備束書、茶、筆、勺具, 任遊江湖間。所作詩文對晚唐時弊多所抨擊。詩以詠物寫景為多。家多藏書,史稱其“癖好藏書”,收藏多至3萬卷。每得一本珍本圖書,熟讀背誦後加以抄錄,並多加校讎後再行抄寫,以至於每書有一副本保存。借人一書,一旦有破損和“篇秩壞舛”,必加以“輯褫刊正”。與當朝有藏書者多詩詞酬唱,曾與徐修矩和詩有《奉和襲美二遊詩·徐詩》曰:“偉矣開元中,王道真平平。八萬五千卷一一皆塗鉛”。後封官左拾遺,未到任即卒。編著有《笠澤叢書》4卷。另有《雜諷九首》、《耒耜經》、《小名錄》、《甫裏集》等,宋葉茵輯有《唐甫裏先生文集》。與皮日休友善齊名,世稱“皮陸”。 [1]  [3] 

村中晚望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寫思鄉之情的詩作。通過寫一位老人拄杖倚門遠望這一尋常場景,傳遞出思鄉情切的主題,具有一種浸入心扉的悲傷感。全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思鄉是古代詩歌的一大題材,膾炙人口的思鄉詩比比皆是,如王維在重陽節念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在戰亂中有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温庭筠則在行進的旅途中哀嘆“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商山早行》)……這些思鄉之情都是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如佳節)或特定的環境(如戰爭或羈旅行役之中)中萌發的,具有某種典型性或代表性。而本詩捕捉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經常重複的動作——倚門望遠,將思鄉寫成了一種生活常態,使之更具一種進入心扉的悲傷感。
這是一個尋常的傍晚時分,出現一個尋常的場景——一位老人拄着枴杖緩步走到自己的柴門前,然後倚門望遠。傍晚是盼歸的時分,這是中國詩歌中的傳統意象,早在《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中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不勿思”即有此意。也許每個黃昏,老人都會習慣性地來到門前佇立,向遠方眺望,盼望外出的家人歸來,或在尋找天邊故鄉的影子。
這麼一個普通的場景,卻讓千百年以來的讀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思鄉之切、思鄉之悲。這一切都是這位駐足遠眺的老人的形象傳遞給我們的。暮色的鄉村中,一位老人拄杖而立,目接天涯,短短的鬢髮已經變白,眼中還殘留着淚花。這一姿勢,這一場景彷彿穿越時空凝成了一座塑像。“短鬢”兩句對仗熨帖,“看”和“舊”字用得尤為巧妙。老人的頭髮就是在遠眺故鄉的之中慢慢變白的,是無情歲月的變遷,更是思鄉情切的結果。“舊”字説明老人是常常為此落淚,可見傷心之甚。
老人佇倚門外看到了南飛的大雁,不禁感嘆,寒冷的季節到了,大雁飛去南方,到了春天它們還會重回自己的故鄉,即使遷徙也不會忘記自己的伴侶,會一直與之相伴,而自己身體多病卻還離家難歸。以“雁”和“人“對比,更顯人之無奈傷懷。年老、多病和離家這幾個要素無一不悲,組合在一起,更令人斷腸
結尾兩句道盡滄桑。根據“短鬢”兩句,可以推測老人極有可能是年輕時就離開了家鄉。多年的客居生活使他的思鄉之情與日俱增。但對於一個年老多病之人來説,無需相隔萬里,就算與故鄉只是相間咫尺,就已經是又隔天涯了。 [1] 
參考資料
  • 1.    周嘯天主編.唐詩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549-1550
  • 2.    陸龜蒙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3.    李玉安 黃正雨 .中國藏書家通典.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