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杏蘇散

鎖定
杏蘇散,中醫方劑名。為治燥劑,具有輕宣涼燥,理肺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乾,苔白脈弦。臨牀常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證屬外感涼燥(或外感風寒輕證),肺失宣降,痰濕內阻者。
中文名
杏蘇散
功    用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    治
外感涼燥證
分    類
治燥劑-輕宣外燥劑
出    處
《温病條辨》

杏蘇散歌訣

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温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杏蘇散組成

杏蘇散用量

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殼、橘皮各6g,甘草3g,生薑3片,大棗3枚。

杏蘇散用法

水煎温服。

杏蘇散功用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杏蘇散主治

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乾,苔白脈弦。

杏蘇散方義

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稀;涼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乾;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方中蘇葉辛温不燥,發表散邪,宣發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前胡疏風散邪,降氣化痰,既協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薑、大棗調和營衞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乾燥,是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杏蘇散配伍特點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發表宣化,表裏同治之方,外可輕宣發表而解涼燥,內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氣調和,諸症自除。

杏蘇散運用

本方為治療輕宣涼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療風寒咳嗽的常用方。臨牀應用以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乾,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杏蘇散加減化裁

若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以解表發汗;汗後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以降肺氣;兼泄瀉腹滿者,加蒼朮、厚朴以化濕除滿;頭痛兼眉稜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風止痛;熱甚者,加黃芩以清解肺熱。

杏蘇散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温病條辨》卷1:“燥傷本髒,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 [1] 
2.方論選錄 吳瑭《温病條辨》卷1:“燥傷皮毛,故頭微痛惡寒也,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陽明之脈,上行頭角,故頭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惡寒,古人謂燥為小寒也;肺為燥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鼻塞者,鼻為肺竅;嗌塞者,嗌為肺系也。脈弦者,寒兼飲也。無汗者,涼搏皮毛也。按杏蘇散,減小青龍湯一等。……若傷涼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為合拍。若受重寒夾飲之咳,則有青龍;若傷春風,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則仍從桑菊飲、桑杏湯例。……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涼,故以蘇葉、前胡辛温之輕者達表;無汗脈緊,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發其汗。甘、桔從上開,枳、杏、前、苓從下降,則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飲而補肺胃之陽。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朮者,白朮中焦脾藥也,白芷肺胃本經之藥也,且能温肌肉而達皮毛。姜、棗為調和營衞之用。若表涼退而裏邪未除,咳不止者,則去走表之蘇葉,加降裏之蘇梗。泄瀉腹滿,金氣太實之裏證也,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術、樸之苦辛温也。”
[2-3] 
參考資料
  • 1.    吳瑭.《温病條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10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