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道堅

鎖定
李道堅(685年—738年),字道堅,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淵曾孫,魯王李靈夔之孫,范陽王李藹之子。 [1] 
垂拱三年(687年),祖父涉嫌謀反,全家流放嶺南唐中宗復位(705年)後,冊封嗣魯王,授上柱國國子司業、貝德衞三州別駕銀青光祿大夫唐睿宗復位後,授衞尉少卿太子左衞率,出任梁州都督,遷嶺南道招慰討擊使,征討獠民有功,擔任隴、吉二州刺史。 [3] 
唐玄宗即位後,歷任五州刺史、國子祭酒秘書監河南道採訪處置使、宗正卿開元二十六年,去世,時年五十四,獲贈禮部尚書,諡號為貞,陪葬於獻陵 [2] 
全    名
李道堅
道堅
諡    號
封    號
嗣魯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兗州
出生日期
685年
逝世日期
738年
逝世地
長安宣陽坊
主要成就
治理十州 保衞太子李隆基 征討獠民
本    名
李固
官    職
國子祭酒 秘書監 七州刺史 宗正卿
封    贈
禮部尚書

李道堅人物生平

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貞對武則天政權的叛亂。在這場叛亂中, 李道堅的祖父和父親也參與其中,並受到了嚴厲的懲處。
李道堅祖父李靈夔參與越王李貞反對武則天的叛亂,旋即被平,李靈夔被流放海南,不久自盡。同謀的韓王李元嘉、元嘉之子黃國公李撰等均被殺。由於其父親李藹告發有功,遂能繼續在朝中任職。
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稱帝。唐中宗復辟後,李道堅作為李氏宗親,被重新啓用。夏六月,封嗣魯王,賜實封四百户,授貝州別駕,加上柱國勳。
景雲二年(711年),改授梁州都督、梁州刺史、嶺南道招慰討擊使。至郡歲餘,加宗正卿員外置同正員,大專征之功也。 [5] 
開元十三年(724年),李道堅授汾州刺史。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授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州據水陸都會,前後刺史大多貪黷利益,唯有李道堅以清毅著稱,入為宗正卿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以宗正卿寢疾,薨於宣陽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四。薨,贈禮部尚書 [2] 
唐李道堅墓室壁畫 唐李道堅墓室壁畫

李道堅史料記載

《嗣魯王李道堅墓誌銘並序》 [3-4] 
大唐故宗正卿贈禮部尚書嗣魯王墓誌銘並序
朝請大夫吏部郎中天水趙安貞撰
李道堅墓誌 李道堅墓誌
夫致美莫先乎厚德,崇高莫若乎鼎貴。惟德也,故能成干時之具;惟貴也, 故能昭永代之業。斯兼之者,其唯我嗣魯王乎。王諱道堅,字道堅,神堯皇帝之曾孫,故魯王靈夔之孫,范陽王靄之嫡子。文昭武穆,繼代本枝,慶葉靈長,誕茲明德。屬國祚中否,閏餘間出,爪剖宗祐, 燕啄王孫,藐以稚年,罹乎家難,養蒙荒裔,成德冠婚。中興之初,品物伊始,天地革而正,日月蝕而明。剪珪有封,佩玉斯兆,神龍元年夏六月,封嗣魯王,賜實封四百户,授貝州別駕,加上柱國勳。二年,改授國子司業,員外置同正員,兼德州別駕。尋丁范陽王妃憂,去職。至景龍二年冬,又授國子司業,員外置同正員, 兼衞州別駕。貳職承恩,佐郡敷化,亦既蒞止,休有烈光。四年,授銀青光祿大夫。睿宗之升極也,授衞尉少卿。皇帝之監撫也,授左衞率府率。簡其貞良,則王之卿士;資其環列,則國之爪牙。景雲中,改授梁州都督、梁州刺史、嶺南道招慰討擊使。至郡歲餘,加宗正卿員外置同正員,大專征之功也。尋改授隴州刺史, 崇右地之任也。延和中,廷奏説言,為權臣所忌,貶授吉州刺史,尋而追復舊職, 又遷衞尉少卿。主上始登九五,憂濟元元,精擇循良,俾成共理。開元四年,授冀州刺史。至九年,改授洛州刺史。凡典專城,皆最諸郡,必著成績,人歌詠之。其年,又改授左衞將軍。至十年,又授左千牛衞將軍。輟其理繩,俾夫冠鵑,文武備舉,非大賢而誰?至十三年,改授汾州刺史,理如其素,帝簡其能。屬海壖荐饑,歲賦不入,齊甿流桅,人食於他。帝用戚之,允茲慎擇,遂授滄州刺史、橫海軍使。而王政始於寬,德敷於下,東漸於海,南近於河,淪用小康,人懷居矣。至十八年春,授秘書監,員外置同正員,尋拜為真。至廿一年春,授國子祭酒。秘文之閣,教胄之司,既得賢王,典形成矣。至廿二年春,以本官兼撿校魏州刺史。綸線始行,旌麾未出,屬有後命,式敷永圖,鳩彼守土,正於連率。又以本官兼檢校汴州刺史,兼河南道採訪處置使。於是彰善癢惡,敷化詳刑,惠以恤人,明以察吏。將杜蚌賊,不憚米鹽。運糧洛師,瞻國儲也。徒郡淮上,從人願也。故政用大和,舉無遺策。帝曰:“柘軒所及,厥庸懋哉,特賜一子官,褒使功也。”曩者, 先朝園寢,以太常奉之,列仙道觀,以鴻臚主之。帝曰:何居是焉?取禮耕籍之。明年,遂以二事隸於宗正,而使王尹之。於是,敷德輶,訓王族,厥惟成績,允有令聞。開元廿六年,以宗正卿寢疾,薨於宣陽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四。主上震悼久之,輟朝三日,贈禮部尚書,膊帛一百五十匹、粟一百五十石。策諡曰,其年十一月二日陪葬於獻陵,禮也。惟王雅操貞勁,高範清深,素行有恆,發言無擇。始以孝友,訓於家人,終以賢良,成於國體。志耽墳籍,性尚清虛,學不為人,善匪求譽。凡著文筆,成數十卷,其纂《史》《漢》,為一家言,不朽之跡也如彼。深入義諦,探不二之門;玄通仙術,精真一之妙,高尚之致也如此。方冀永保天祿,恃為國禎,如何不淑,奄辭昭代。妃博陵崔氏,館陶公主之孫也,慶葉宜家,輔以成德。胤子三人,曰穎、曰重、曰宇,奉承遺訓,資以立身。以為華者莫如文,貞者莫如石,爰封爰樹,不褰不崩,言之盛德,於何盡意。遂作頌曰:
皇祖降靈,誕聖立極。帝子繁祉,繼宗開國。珪璋交映,蘭芷更植。迪彼後人,生茲令德。幼貞艱難,克著岐嶷。行立規矩,言為楷式。幸逢啓聖,再造區域。始開龍劍,遂舉鵬翼。祿享千鍾,土分五色國庠書府,宮僚武職。九綰外台,四由左棘。杖鉞北鎮,師武臣力。持斧東巡,善勸滛恩。中朝雅望,大宗司直。 [7] 

李道堅親屬成員

魯王房
靈夔,太子太師、兗州都督、魯王
詵,清河王
藹,右散騎常侍、范陽郡王
道堅,嗣魯王

宇,右金吾衞將軍、改封嗣鄒王。
道欽,蔡國公。
道邃,戴國公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