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柬之

(詩人、宰相)

鎖定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中國唐朝武則天時期宰相,迫武則天退位的主謀者。 [35] 
張柬之少涉經史,補為太學生,國子祭酒令狐德棻就“異其才,以王佐期之”。他進士及第後任清源縣丞。689年,以賢良徵召,授張柬之為監察御史。因不贊成皇室郡王娶胡女以和親,有忤女皇聖旨,先後出任合、蜀二州刺史,後經宰相狄仁傑舉薦,被召為洛州司馬, [36]  數日後,狄仁傑再次向武則天舉薦,説張柬之可以當宰相。很快張柬之便當上了宰相。705年,張柬之與桓彥範、敬暉等人乘武則天得病之機發動了政變,想恢復唐朝皇室政權,率領羽林軍迎接太子李顯入宮,逼迫武則天把皇位傳給太子,恢復了唐朝國號,因功被封為“漢陽王”。不久,張柬之遭到了武氏家族武三思的排擠,武三思以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等五位大臣誣陷韋皇后為由,通過唐中宗頒佈詔令,將五大臣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隴州,氣憤致死。 [37] 
張柬之在詩歌創作方面有所作為,但以張柬之的身份地位和經歷而言,在初唐詩壇也是頗具影響力的。其著作有《東飛伯勞歌》《大堤曲》等。 [38] 
別    名
張漢陽
孟將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襄陽
出生日期
625年
逝世日期
706年
主要成就
神龍政變,復辟唐朝
主要作品
東飛伯勞歌 [28] 
與國賢良夜歌二首 [29] 
大堤曲 [30] 
出塞 [31] 
本    名
張柬之
官    職
天官尚書
爵    位
漢陽王
追    贈
中書令,司徒
諡    號
文貞

張柬之人物生平

張柬之大器晚成

張柬之年輕時涉獵經書史籍,補缺為太學生。國子祭酒令狐德棻認為他是奇才,便以帝王的輔臣期待他。考中進士後,起初調任清源縣丞。
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這時他六十四歲。對答策問的一千餘人,張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監察御史,後累遷為鳳閣舍人。 [1] 

張柬之勸諫女皇

這時,突厥首領默啜請以女兒和親,武則天想讓武延秀娶她。張柬之進言説:“自古從無天子娶異民族女子的事。”觸犯了武則天旨意,被調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舊例,每年派兵五百駐守姚州,此地險惡有瘴氣,到此即死。張柬之力陳其弊端説:“臣考證姚州,為古哀牢國,地處八荒域外,山險水惡。西漢時尚未與中國交往,漢武帝時唐蒙打通去夜郎、滇、笮的道路,哀牢卻不歸附。東漢光武末年,它才請求納為屬國,設永昌郡統轄它。徵收它的鹽、布、氈毯、毛織品以有利於中國。它西鄰大秦,南接交趾,珍奇的貢物充足。劉備佔據蜀地,軍備不足,諸葛亮五月渡過瀘水,徵收其物產用以補充軍備,派張伯歧去選取強壯士兵,以增強兵力。因此《蜀志》稱諸葛亮南征以後,蜀國因而富足。前代王朝在此設郡,是因為有利。現今它的鹽、布等賦税不上供,珍奇的貢物不入朝,戈戟等兵器不充實我朝軍隊,當地資財不獻給天朝大國。朝廷卻耗盡官府財物,驅使、率領百姓去受蠻夷役使,以致悲慘喪生。臣私心為陛下惋惜。 [2] 
當年,東漢使臣翻越博南山,渡過瀾滄水,改設博南、哀牢兩縣。蜀地民眾為此愁苦,出使者作歌道:‘越博南,過蘭津,渡蘭滄,為別人。’就是諷刺為貪圖珍奇物產之利,而被蠻夷役使的事。漢朝得其利益,民眾尚且唱出怨歌。如今卻是損耗國家儲備,開支、户税日益減縮,去讓陛下的子民以身軀肥野草,屍骨不能歸,使其老母幼子只能向千里之外哀號遙祭。朝廷無絲毫利益,而百姓卻蒙受終身慘痛,臣私心為國家痛心。 [3] 
往時諸葛亮攻下南中,就地任用其首領統轄,不設漢族官員,不留駐守士兵。他以為設官留兵有三難:設官勢必漢人與土著民族雜居,將引起猜忌怨恨;留兵轉運糧草,禍患將日益加重;日後突然反叛,勞民費財必然嚴重。因此粗立法規綱常,自然長久安定。臣以為諸葛亮的策略,確已盡籠絡蠻夷的綱要。現今姚州的官吏,既無強固邊防抑制外寇的意識,又無諸葛亮能擒能縱的本領。 [4] 
只是苛索詐取,任意掠奪殘害;煽動其首領,使之結成宗派;或卑躬巴結,向蠻夷獻媚,行禮跪拜恭敬屈服,不再以為羞恥;或帶領子弟門生,嘯聚兇暴愚昧之徒,聚眾賭博,一擲萬金。總計逃亡在姚州的罪犯,户數超過二千,專門從事搶劫。同時,姚州本是龍朔年間武陵王主簿石子仁奏請設置的,此後長史李孝讓、辛文協死在土著人眾手裏;詔令郎將趙武貴前去討伐,士兵無一生還;又派將軍李義聏繼續前往征討,郎將劉惠基戰死,該州始被廢止。臣私下認為諸葛亮的‘三難’之説,盡都應驗。
垂拱年間,當地民族出身的郎將王善寶、昆州刺史爨乾福再度奏請在此設州,聲稱賦税自理,不從蜀郡另取。設州後,州掾李眣被蠻人殺害。延載年中,司馬成琛又設瀘南七鎮,派蜀兵駐守,蜀郡方才亂了。 [5] 
同時姚州都督府統轄的五十七個州內,都是極狡詐的流民。國家設置官員,是用以糾正民風防止作亂,然而無恥的官吏,腐敗荒謬到如此地步。至今劫難禍患未止,恐怕驚國擾民的災禍將日益滋長。應撤銷姚州,讓哀牢隸屬巂州都督府,其首領、使臣逢年按時朝見天子,視同外邦;廢除瀘南諸鎮,而在瀘北設關駐防,不是朝廷使臣,不許與其交往;增加巂州駐軍,選派清正賢良官員去統轄。臣下愚見以為這樣有利。” [6] 
張柬之的奏議不被採納。不久調他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7] 

張柬之眾人舉薦

長安年間,武則天問狄仁傑:“從何處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狄仁傑説“:陛下若求文章、資歷,現宰相李嶠、蘇味道足夠了。難道是文士拘泥小節,不足以共成天下大業嗎?”武則天説:“是的。”狄仁傑説:“荊州長史張柬之雖然年老,卻是宰相之才。用他,他必定為國家盡心竭力。”武則天立即召請張柬之任洛州司馬。
過了一陣,武則天又求才,狄仁傑説:“臣曾舉薦張柬之,您沒用他。”武則天説:“提拔他了。”狄仁傑説“:臣舉薦宰相卻任司馬,這不是用才。”於是張柬之被授官為司刑少卿,遷升秋官侍郎。 [8] 
其後,姚崇出任靈武軍使,即將啓程,武則天詔另舉薦宮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説:“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他已年老,要趕快任用。”武后當天就召見他,授官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晉升鳳閣侍郎。 [9] 

張柬之神龍政變

張柬之塑像 張柬之塑像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得非常嚴重,麟台監張易之和春官侍郎張昌宗居宮中執政,張柬之、崔玄暐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劃殺掉張易之和張昌宗。張柬之問右羽林衞大將軍李多祚説:“將軍今日的榮華富貴,是誰給的?”李多祚流着眼淚回答説:“是高宗大帝給的。”張柬之説:“現在大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這兩個小子的威脅,難道將軍不想報答大帝的恩德嗎!”李多祚回答説:“只要對國家有利,我一切都聽相公安排,不敢顧及自身以及妻兒的安危。”於是自己指天發誓,並且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一同定下了剷除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計謀。 [10] 
當初,張柬之接替荊州都督府長史鄉人楊元琰的職務,二人一同泛舟於長江之中,當小船漂到江心時,談到了武則天以周代唐的事,楊元琰慷慨激昂,有救助大唐的志向。張柬之入朝作了宰相後,便推薦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將軍,並且提醒他説:“您大概還記得我們當初在江心泛舟時所説的話吧?今天這項任命可不是隨便給您的呀。”張柬之還任用了桓彥範、敬暉以及右散騎侍郎李湛,都讓他們擔任左、右羽林將軍,把禁軍交給他們指揮。這件事引起了張易之等人的懷疑和憂慮,張柬之於是又任用他的黨羽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張易之等人才放了心。 [11] 
不久,姚崇從靈武回朝,張柬之和桓彥範交談説:“大事就要成功了!”於是把商量好的計謀告訴姚崇。桓彥範將這事稟告了他的母親,母親勉勵他説:“忠孝不能兩全,應當先為國家大事着想,然後再考慮自家的小事。”當時太子李顯都從北門入宮向武則天問安,桓彥範和敬暉前往拜見,秘密地把他們的計策告訴李顯,李顯允許他們這樣去做。 [12] 
癸卯(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衞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李多祚、李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人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李顯。李顯有所懷疑,沒有出來,王同皎説:“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了。現在上天誘導人心。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立志誅滅兇惡的小人,恢復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暫時到玄武門去以滿足大家的期望。”李顯回答説:“兇惡的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李諶説:“諸位將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殿下為什麼非要讓他們面臨鼎鑊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制止他們好了。”李顯這才出來。 [13] 
王同皎將李顯抱到馬上,並陪同李顯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裏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進至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衞。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問道:“是誰作亂?”張柬之回答説:“張易之、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了,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武則天看見李顯也在人羣之中,便對他説:“這件事是你讓乾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裏去了。”桓彥範上前説:“太子哪能還回到東宮裏去呢?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羣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李湛是李義府的兒子,武則天發現了他,對他説:“你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李湛滿面羞慚,無法回答。武則天又對崔玄暐説:“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之後提拔的,只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你怎麼也在這裏呢?”崔玄暐説:“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 [14] 
接下來逮捕了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將他們全部處斬,並在神都天津橋的南邊將上述人犯與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一道梟首示眾。在這一天裏,為防範突然事變的發生,袁恕己隨從相王李旦統率南牙兵馬,他們將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逮捕下獄,這些人都是張易之的同黨。先前,張昌儀新建起一幢非常豪華的宅第,規模比諸王及諸位公主的宅第還要宏大,有人晚上在他的門上寫道:“一日的絲能織幾日的薄紗?”張昌儀讓人把字跡除掉,結果又被人寫上,這種情況總共出現了六七次。張昌儀用筆在門上寫道:“即使是隻織一天,我也感到滿足。”此後便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 [15] 
甲辰(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別攜帶天子的璽書前往各州進行安撫工作。乙巳(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李顯。 [16] 

張柬之憂憤而終

誅除張易之、張昌宗,張柬之首先設謀。論功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漢陽郡王,封給實納租税的食户五百户。不到半年,他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 [17] 
不久,張柬之遭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排擠,武三思以張等五大臣誣陷韋后為由,向李顯中傷他們,李顯於是下詔,同時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
張柬之祠碑 張柬之祠碑
張柬之失權後,願回襄州養病,便任命他為襄州刺史。
啓程前,李顯為他賦詩祭路神,還下詔羣臣到定鼎門外給他餞行。到襄州後,他以法紀對待下屬,即使是親朋舊故也不放縱寬免。適逢漢水暴漲侵及外城,張柬之就軍營壁壘築堤,遏制急流怒濤,全境依賴它防洪。他又懇切地辭去王爵,朝廷不準。不久遭貶,並流放到瀧州(今廣東羅定),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追贈張柬之為中書令,諡號文貞,授予他一個兒子官職。
開元六年,唐玄宗下詔張柬之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建中年間又追贈他為司徒。 [18]  張柬之為人剛直不牽強附會,學術精深,有評議篇次的書文數十篇。 [19] 

張柬之歷史評價

狄仁傑:“荊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 [20] 
姚崇:“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 [21] 
李旦:“褒德紀功,事華典冊;飾終追遠,理光名教。故吏部尚書張柬之翼戴興運,謨明帝道,經綸謇諤,風範猶存。往屬回邪,構成釁咎,無辜放逐,淪沒荒遐。言念勳賢,良深軫悼,宜加寵贈,式賁幽泉。” [21] 
馬彝:“張漢陽有中興功,今遺業當百代保之。 [22] 
杜牧:“漢陽王張公柬之,亦進士也,年八十為相,毆致四王,手提社稷,上還中宗。” [23] 
皇甫澈:“周曆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茂勳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24] 
《舊唐書》:“昔夫差入越,勾踐保於會稽,不聽子胥之言,而有甬東之嘆。此五王除兇返正,得計成功。當是時,彥範、敬暉握兵全勢,三思、攸暨其黨半殲,若從季昶之言,寧有利貞之禍?蓋以心懷不忍,遽失後圖,黜削流移,理固然也。且芟蔓而不能拔本,建謀而尚欠防微,死即無辜,禍由自掇。失斷召亂也,不亦宜哉!” [21] 
贊曰:“嗟彼五王,忠於有唐。知火在木,謂其無傷。禍發既克,勢摧靡當。何事不敏,周身之防。” [21] 
《新唐書》:“五王提衞兵誅嬖臣,中興唐室,不淹辰,天下晏然,其謀深矣。至謂中宗為英王,不盡誅諸武,使天子藉以為威,何其淺耶?釁牙一啓,為豔后,豎兒所乘,劫持戮辱,若放豚然,何哉?無亦神奪其明,厚韋氏毒,以興先天之業乎?不然,安李之功,賢於漢平、勃遠矣!” [20] 
徐鈞:“八十衰翁氣尚存,揮戈一整舊乾坤。惜哉千載多遺恨,餘燼猶存竟燎原。” [25] 
王世貞:“張柬之等五王,合謀誅二張、遷武氏、反中宗之闢而復唐之,何其壯也!未久而妖韋蠱於內,諸武蠱於外。而五王者,厭厭不振以至於屠滅。千載之後,疇不痛之,而又惜之,且恨之。” [26] 
蔡東藩:“張柬之等,舉兵討逆,名正言順,二張之誅,正天之假手柬之,為淫惡者示之報也。惟淫後尚存,且加尊號,餘孽未殄,仍守舊官,柬之等但知懲前,不務毖後,固為失策,昭昭者天,豈尚未厭禍,再欲亂唐耶?” [27] 

張柬之主要作品

  • 東飛伯勞歌 [28] 
  • 《與國賢良夜歌二首》 [29] 
  • 《大堤曲》 [30] 
  • 《出塞》 [31] 
  • 《請罷姚州屯戌表》
  • 《對賢良方正策》

張柬之史書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一》 [21]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 唐紀二十三 [3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 唐紀二十四 [33] 

張柬之子孫後代

  • 張漪,著作郎
  • 張煦,殿中侍御史
  • 張願,吳郡太守、兼江東採訪使
  • 張毖,左補闕
  • 張勰,荊府倉曹參軍
  • 張軫(697年—732年7月1日),第四子,河南參軍。嗣子張繟、張紹
  • 張某,户部郎中
  • 張異,大理評事
  • 張嶧
  • 張願,開元年間為駕部郎中
  • 張點,字子敬
  • 張琪,晉州刺史

張柬之記事碑

  • 2007年6月29日,文物專家在湖北襄樊仔細查看一塊險些被毀壞的碑文,這塊關於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張柬之的記事碑,是在襄樊江華機械有限公司廠區內被工人發現的,碑文詳細記錄了張柬之故園及張柬之在襄陽的部分情況,並詳細記載了張柬之(漢陽王)墓的地點,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因為被發現時,記事碑有些破損,無法考證該碑的準確年代,文物專家在詳細查看了記事碑的現狀並結合記載,確定該碑為清朝中期,甚至更早。據記載張柬之兄弟五人,皆為名人,現已在襄樊發現了張柬之另外三兄弟的墓誌銘碑,全部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張柬之墓誌銘碑失蹤後一直沒有發現,並且無法確定地點。 [34] 
張柬之記事碑 張柬之記事碑

張柬之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6
1994
武則天
2000
2001
2002
陳長海
2002
陳長海
2004
韓繼明
2006
《神探狄仁傑2》
邵永澄
2008
《神探狄仁傑3》
2009
2010
王樸
2014
2014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張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也。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好《三禮》,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進士擢第,累補青城丞。永昌元年,以賢良徵試,同時策者千餘人,柬之獨為當時第一,擢拜監察御史。焙聖歷初,累遷鳳閣舍人。
  • 2.    《舊唐書》:是歲,突厥默啜表言有女請和親,則天盛意許之,欲令淮陽郡王延秀娶之。柬之奏曰:“自古無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國王者。”表入,頗忤其旨。神功初,出為合州刺史,尋轉蜀州刺史。舊例,每歲差兵募五百人往姚州鎮守,路越山險,死者甚多。柬之表論其弊曰:臣竊按姚州者,古哀牢之舊國。絕域荒外,山高水深,自生人以來,洎於後漢,不與中國交通。前漢唐蒙開夜郎滇筰,而哀牢不附。至光武季年,始請內屬,漢置永昌郡以統理之,乃收其鹽布毯罽之税,以利中土。其國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異寶,進貢歲時不闕。劉備據有巴蜀,常以甲兵不充。及備死,諸葛亮五月渡瀘,收其金銀鹽布以益軍儲,使張伯岐選其勁卒搜兵以增武備。故《蜀志》稱自亮南征之後,國以富饒,甲兵充足。由此言之,則前代置郡,其利頗深。今鹽布之税不供,珍奇之貢不入,戈戟之用不實於戎行,寶貨之資不輸於大國,而空竭府庫,驅率平人,受役蠻夷,肝腦塗地,臣竊為國家惜之。
  • 3.    《舊唐書》:昔漢以得利既多,歷博南山,涉蘭倉水,更置博南、哀牢二縣。蜀人愁怨,行者作歌曰:“歷博南,越蘭津,渡蘭蒼,為他人。”蓋譏漢貪珍奇鹽布之利,而為蠻夷之所驅役也。漢獲其利,人且怨歌。今減耗國儲,費用日廣,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歸,老母幼子,哀號望祭於千里之外。於國家無絲髮之利,在百姓受終身之酷。臣竊為國家痛之。
  • 4.    《舊唐書》:往者,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率自相統領,不置漢官,亦不留兵鎮守。人問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意以置官夷漢雜居,猜嫌必起;留兵運糧,為患更重;忽若反叛,勞費更多。但粗設紀綱,自然安定。臣竊以亮之此策,妙得羈縻蠻夷之術。
  • 5.    《舊唐書》:今姚府所置之官,既無安邊靜寇之心,又無葛亮且縱且擒之伎。唯知詭謀狡算,恣情割剝,貪叨劫掠,積以為常。扇動酋渠,遺成朋黨,折支諂笑,取媚蠻夷,拜跪趨伏,無復慚恥。提挈子弟,嘯引兇愚,聚會蒲博,一擲累萬。劍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餘户,見散在彼州,專以掠奪為業。姚州本龍朔中武陵縣主簿石子仁奏置之,後長史李孝讓、辛文協併為羣蠻所殺。前朝遣郎將趙武貴討擊,貴及蜀兵應時破敗,噍類無遺。又使將軍李義總等往徵,郎將劉惠基在陣戰死,其州乃廢。臣竊以諸葛亮稱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其言乃驗。至垂拱四年,蠻郎將王善寶、昆州刺史爨乾福又請置州,奏言所有課税,自出姚府管內,更不勞擾蜀中。及置州後,錄事參軍李稜為蠻所殺。延載中,司馬成琛奏請於瀘南置鎮七所,遣蜀兵防守,自此蜀中騷擾,於今不息。
  • 6.    《舊唐書》:且姚府總管五十七州,巨猾遊客,不可勝數。國家設官分職,本以化俗妨奸,無恥無厭,狼籍至此。今不問夷夏,負罪並深,見道路劫殺,不能禁止,恐一旦驚擾,為禍轉大。伏乞省罷姚州,使隸巂府,歲時朝覲,同之蕃國。瀘南諸鎮,亦皆悉廢,於瀘北置關,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許交通往來。增巂府兵選,擇清良宰牧以統理之。臣愚將為穩便。
  • 7.    《舊唐書》:催疏奏,則天不納。後累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 8.    《新唐書》:長安中,武后謂狄仁傑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資歷,今宰相李嶠、蘇味道足矣。豈文士齷齪,不足與成天下務哉?”後曰“然。”仁杰曰:荊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即召為洛州司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嘗薦張柬之,未用也。”後曰:“遷之矣。”曰:“臣薦宰相而為司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
  • 9.    《舊唐書》:長安中,召為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時夏官尚書姚崇為靈武軍使,將行,則天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崇對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則天登時召見,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未幾,遷鳳閣侍郎,仍知政事。
  • 10.    《資治通鑑》:太后疾甚,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誅之。柬之謂右羽林衞大將軍李多祚曰:“將軍今日富貴,誰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所危,將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遂與定謀。
  • 11.    《資治通鑑》: 初,柬之與荊府長史鄉楊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復之志。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謂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柬之又用彥範、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皆為左、右羽林將軍,委以禁兵。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易之等乃安。
  • 12.    《資治通鑑》: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彥範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後家可也。”時太子於北門起居,彥範、暉謁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
  • 13.    《資治通鑑》:癸卯,柬之、玄、彥範與左威衞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 14.    《資治通鑑》: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於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侍衞。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守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託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羣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太后見之,謂曰:“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我於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慚不能對。又謂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 15.    《資治通鑑》:於是收張昌期、同休、昌儀,皆斬之,與易之、昌宗梟首天津南。是日,袁恕己從相王統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繫獄,皆易之之黨也。初,昌儀新作第,甚美,逾於王主,或夜書其門曰:“一日絲能作幾日絡?”滅去,復書之,如是六七,昌儀取筆注其下曰:“一日亦足。”乃止。
  • 16.    《資治通鑑》:甲辰,制太子監國,赦天下。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使齎璽書宣慰諸州。乙巳,太后傳位於太子。
  • 17.    《舊唐書》:及誅張易之兄弟,柬之首謀其事。中宗即位,以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台三品,封漢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户,未幾,遷中書令,監修國史。月餘,進封漢陽郡王,加授特進,令罷知政事。
  • 18.    《新唐書》:開元六年,詔與暉、玄、柬之、恕己勤勞王家,皆配享中宗廟庭。建中三年,復贈彥範為司徒,暉太尉,玄太子太師,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
  • 19.    《舊唐書》:其年秋,柬之表請歸襄州養疾。許之,仍特授襄州刺史,又拜其子漪為著作郎,令隨父之任。上親賦詩祖道,又令羣公餞送於定鼎門外。柬之至襄州,有鄉親舊交抵罪者,必深文致法,無所縱舍。其子漪恃以立功,每見諸少長,不以禮接,時議以為不能易荊楚之剽性焉。尋為武三思所構,貶授新州司馬。柬之至新州,憤恚而卒,年八十餘,景雲元年,制曰:“褒德紀功,事華典冊;飾終追遠,理光名教。故吏部尚書張柬之翼戴興運,謨明帝道,經綸謇諤,風範猶存。往屬回邪,構成釁咎,無辜放逐,淪沒荒遐。言念勳賢,良深軫悼,宜加寵贈,式賁幽泉。可贈中書令,封漢陽郡公。”建中初,又贈司徒。玄孫璟,開成二年,自宜城尉遷壽安尉。
  • 20.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7]
  • 21.    《舊唐書· 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7]
  • 2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八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18]
  • 23.    《全唐文·第08部·卷七百五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06]
  • 24.    《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2-10]
  • 25.    詩·徐鈞詩選(三)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5-29]
  • 26.    王弇州崇論卷之三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2]
  • 27.    證冤獄張説辨誣 誅淫豎中宗復位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5-07]
  • 28.    青田白鶴丹山鳳,婺女姮娥兩相送。誰家絕世綺帳前,豔粉紅脂映寶鈿。窈窕玉堂褰翠幕,參差繡户懸珠箔。絕世三五愛紅妝,冶袖長裙蘭麝香。春去花枝俄易改,可嘆年光不相待。
  • 29.    柳台臨新堰,樓堞相重複。窈窕鳳凰姝,傾城復傾國。杏間花照灼,樓上月裴回。帶嬌移玉柱,含笑捧金盃。
  • 30.    南國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牀翠羽帳,寶襪蓮花距。魂處自目成,色授開心許。迢迢不可見,日暮空愁予。
  • 31.    俠客重恩光,驄馬飾金裝。瞥聞傳羽檄,馳突救邊荒。歙野山川動,囂天旌旆揚。吳鈎明似月,楚劍利如霜。電斷衝胡塞,風飛出洛陽。轉戰磨笄俗,橫行戴鬥鄉。手擒郅支長,面縛谷蠡王。將軍佔太白,小婦怨流黃。騕褭青絲騎,娉婷紅粉妝。三春鶯度曲,八月雁成行。誰堪坐愁思,羅袖拂空牀。
  • 32.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7:2539-2542
  • 33.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7:2544
  • 34.    襄樊市發現張柬之記事碑  .漢江傳媒網[引用日期2014-05-07]
  • 35.    張柬之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36.    陳勇著.中國古代監察人物傳略[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9.01.第201頁
  • 37.    李翰文主編.寫給少年的中國歷史奢靡無度隋·空前盛世唐[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3.09.第94頁
  • 38.    唐詩與考試|之三、張柬之,一個很能折騰也很有成就的老考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引用日期2023-05-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