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競雄

(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細胞遺傳學家、玉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

鎖定
李競雄(1913年10月20日—1997年6月28日),江蘇蘇州人。植物細胞遺傳學家,玉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究員。 [1]  [3-4] 
李競雄193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業植物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44年—1948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畢業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11月任國立清華大學農學院副教授;1949年—1970年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1978年—1986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 [22]  ;1980年當選為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6年—1997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2]  ;1997年6月28日逝世,享年84歲。 [1-3] 
李競雄長期從事細胞遺傳和玉米育種的研究工作。 [2] 
中文名
李競雄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913年10月20日
逝世日期
1997年6月28日
畢業院校
康奈爾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李競雄人物生平

1989年,李競雄在瀋陽考察蘇家屯鄉玉米展示田 1989年,李競雄在瀋陽考察蘇家屯鄉玉米展示田
1913年10月20日,李競雄出生於江蘇蘇州。
1926年—1932年,就讀於江蘇省蘇州中學。 [22] 
1932年—1936年,就讀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業植物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37年,任武漢大學農學院助教。 [22] 
1938年,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技士。 [22] 
1941年9月—1944年,先後任甘肅省農業改良所技正兼農藝組主任、華西大學農業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1944年—1948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畢業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11月,任國立清華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兼農學系主任。
1949年—1970年,先後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
1965年,先後訪問羅馬尼亞和匈牙利。 [14] 
1987年,李競雄(中)與助手在玉米實驗田 1987年,李競雄(中)與助手在玉米實驗田
1970年12月,任職於中國農業科學院。
1973年,任中國農林科學院研究員。 [21] 
1978年—1986年 ,先後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22] 
1980年,當選為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1997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2] 
1997年6月28日逝世,享年84歲。 [1-3] 

李競雄主要成就

李競雄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74年,李競雄(左三)、戴景瑞、陳偉程等專家學者在一起 1974年,李競雄(左三)、戴景瑞、陳偉程等專家學者在一起
早在20世紀30年代,李競雄的研究就開始進入細胞遺傳學領域。他先後在秋水仙精引變植物多倍體、粟類遠緣雜交及其進化、小麥染色體聯合消失基因、小麥矮生性狀的遺傳分析等方面做出了研究;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還研究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的轉育和利用,使基因雄性不育研究取得了研究進展;他於1956年育成了首批“農大號”玉米雙交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20世紀70年代,育成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1982年,育成了中國第一個通過品種審定並用於生產的高賴氨酸玉米雜種“中單206”和甜玉米新品種“甜玉4號”。 [3] 
  • 學術論著
李競雄專著《植物細胞遺傳學》 李競雄專著《植物細胞遺傳學》
截至1997年6月,李競雄共發表論著幾十篇(部) [3]  ,代表著作有《作物栽培學》《植物細胞遺傳學》《玉米育種研究進展》等。 [12]  其中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李競雄,周洪生.高產不是夢[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3] 
[2]R·W·尤根海麥著,李競雄,朱光煥,等.雜交玉米的育種和種子生產[M].農業出版社,1965. [24] 
[3]李競雄,戴景瑞,許啓鳳,等.玉米雄花不孕性及其恢復性的遺傳研究[J].作物學報,1963,2(4):339-362. [25] 
[4]李競雄.玉米、慄類、蕎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26] 
[5]夏普,李汝祺,李競雄.細胞學原理[M].科學出版社,1964. [27] 
[6]李競雄,周洪生.高產不是夢:糧棉油雄性不育雜種優勢的基礎研究[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8] 
[7]李競雄.作物雄性不育及雜種優勢研究進展 I[M].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29] 
[8]李競雄.玉米雄性不育生物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30] 
[9]李競雄.玉米育種研究進展[M].科學出版社,1992. [31] 
[10]李競雄,石德權,吳秀琴,等.高賴氨酸玉米雜交種的選育[J].中國農業科學,1980,13(1):23-29. [32]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37年
中化農學會年會 [17] 
1956年8月
遺傳學座談會 [17] 
1957年1月
全蘇玉米雜交種種子生產會議 [17] 
1979年
國農業學術討論會 [9] 
1982年
第四次全國作物育種會議 [17]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983年
玉米新品種選育技術 [17] 
“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 [3]  [17] 
“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

糧棉油雄性不育雜種優勢基礎研究 [3]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攀登計劃項目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78年
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 [3]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4年
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 [3] 
國家發明一等獎

李競雄人才培養

  • 專業建設
李競雄陪同客人蔘觀試驗田 李競雄陪同客人蔘觀試驗田
李競雄在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作物栽培專業。 [20] 
  • 班級建設
李競雄多次舉辦全國玉米雜交種培訓班,培訓的對象是各玉米主產區的農業技術人員。每次培訓都是從種到收,歷時一個完整的生長季。 [21] 
  • 編著教材
1960年—1963年,李競雄主編了《普通遺傳學》一書,作為全國農業院校(植物生產類)的統編教材;另編寫了《遺傳學專題補充》一書,作為高年級和研究生的教材。 [21] 
李競雄與楊守仁、周可湧共同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作物栽培學》。 [21] 
  • 講授課程
1987年,李競雄(左)觀察“中單2號”玉米 1987年,李競雄(左)觀察“中單2號”玉米
李競雄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期間,講授作物栽培學》《細胞遺傳學》等課程。 [20] 
  • 培養成果
李競雄為中國遺傳學和玉米育種事業培育了大批人才 [10]  ,如玉米遺傳育種學家戴景瑞院士 [16]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明教授等。 [13] 

李競雄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1989年
2009年
新中國成立60週年“三農”模範人物 [10] 

李競雄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61年—1978年
中國作物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7] 
196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京市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21]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1979年—1983年
國作物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6] 
1984年—1986年
中國作物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 [5] 
1994年—1997年
中國作物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8] 

中國發明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3] 

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 [3] 

中國作物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3] 

“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項目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3] 

中國遺傳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15] 

第三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 [17] 

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17]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7]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17]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二屆委員 [17]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三屆委員 [17]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四屆委員 [17] 

作物學報》副主編 [17] 

中國農業科學》編委 [17] 

中國科學》編委 [17] 

李競雄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李競雄的父親以雕琢玉器飾品為生。李競雄3歲喪母,7歲失父,孤身一人由堂伯父收養長大。為方便上學,從初小二年級就寄宿在校內。童年的處境,鑄成了他獨立、自強、能吃苦的品格。 [2]  [17] 

李競雄人物評價

1988年,李競雄(左)與老同學Dr.Chase教授合影 1988年,李競雄(左)與老同學Dr.Chase教授合影
“李競雄是中國利用雜種優勢選育玉米自交系間雜交種的開創者,為發展中國玉米育種事業、玉米生產和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農業大學校友會評) [3] 
“李競雄是中國雜交玉米研究的開創者,是中國赫赫有名的玉米界權威。”中國農業科學院評) [11] 
“李競雄是中國雜交玉米育種的開創者,他使中國玉米育種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農科英才》評) [18] 
“李競雄吃苦耐勞、勤奮敬業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大寨人學習,我們會永遠不會忘記他對大寨農業發展做出的貢獻。”(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鎮退休幹部高玉良評) [19] 

李競雄後世紀念

  • 李競雄塑像
2003年10月19日,李競雄誕塑像揭幕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塑像的樹立旨在緬懷他的功績,將他謙虛的品德、百折不撓的求知精神發揚光大。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